(第16课)成功需要个性和打破常规
在各种气质中,哈佛最看重的是“个性”,只要你有独特的吸引人的地方,哪怕你没有那么优异的成绩,也同样可以被哈佛相中。
关于个性,让·保尔曾说:“没有个性,人类的伟大将被彻底颠覆。”
个性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与众不同的东西,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个性。个性伴随着人的一生,也将影响人的一生。个性可以看做是一个人的标识,它就像是衣服的牌子一样,是一个人独有的特征。
现代社会的很多人,为了名为了利,抛弃了自己的个性,做事变得没有原则,以为趋炎附势就会换来想要的名和利,殊不知成功有时也是需要个性的。
意大利着名影星索菲亚·罗兰的成名经历就可以说是具有传奇色彩的。从小,她就梦想着成为一名电影明星,她在16岁的时候,怀着美好的愿景只身一人来到了罗马。但令人失望的是,她第一次试镜就失败了,所有的摄影师都认为她不够漂亮,对她的鼻子和臀部尤其不满意。导演卡洛·庞蒂单独找她,希望她能给臀部和鼻子做个整形,也许很多人面对着导演的请求,一定不会拒绝,可能还会为此感到高兴,因为毕竟也是一次机会。但是,年纪轻轻的罗兰却显得非常自信,她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导演。她说:“我要保持我的本色,我认为我不需要做任何改变。”正是由于罗兰的这种个性,让导演卡洛·庞蒂对这个小姑娘刮目相看,并且更深一层地认识了索菲亚·罗兰的独特之处。
罗兰没有为了迎合导演和摄影师而放弃自己的想法,这才使观众们看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美。她独特的外貌与热情、活泼、奔放的气质,很快就被人们接受并且喜爱。后来,她主演的《两妇人》取得巨大成功,并一举拿下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奖”。
获取影后桂冠之后的罗兰曾在她的自传中写道:“自从开始从事电影工作,我就一直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我从未想过要模仿任何人,也不打算追赶时尚风潮。我有自己的观点和判断,我不是别人,我就是我。”
俗话说得好,一个香炉一个磬,一个人一个个性,每一个种子都有自己的季节,每条河都有自己的方向。若是你想要成功的话,首先就要保持自己的个性,还需要有异于常人的智慧和思想。屠格涅夫说过:“一个人的个性需要像岩石一样坚固,这样才能在它上面建造东西。”一个人若没有了个性,就等于失去了自我,而我们的个性也都体现在了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中。其实想一下,如果一个人没有个性,只知盲目跟从将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啊!
在自然界中,有一种很奇怪的虫子,叫列队毛毛虫。这些毛毛虫从卵里孵化出来之后,就成群地集合在一起生活。在外出觅食时,通常会有一只做队长在前面带头,其他毛毛虫就用头顶着前一只伙伴的屁股,像这样一只贴着一只排成一列或两列前进,最多的时候可达到600多只。为了防止跟丢了,它们还会一面爬一面吐丝。等到吃饱了叶子,它们会排好队原路返回。
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曾经对这些毛毛虫有过进一步的研究。他先是把“队长”拿走,但发现后边的一只毛毛虫会很快地补上,继续前行;然后他又尝试从中间切断它们的丝路,但这也只能让它们暂时的分开,后边的列队会到处闻、到处找,只要追上前边,就会立即合二为一。
在法布尔所做的实验中,最有意思的是引诱毛毛虫走上一个花盆的边缘。他发现即使是在花盆的边缘,它们也还是排着队,一面走一面吐丝。而且,令法布尔感到惊讶的是:这群执着的毛毛虫当天在花盆边缘一直走到精疲力竭才停下来,中间曾休息过一阵,但是没吃也没喝,连续走了十多个小时。
第二天,发现毛毛虫仍旧排着队,在花盆边缘上转圈,就只是一味地跟着前边的走。第三天、第四天……一直走了一个星期,法布尔都不忍心再看下去了。终于到了第八天的时候,有一只毛毛虫不小心掉了下来,这才意外地突破了困境。
这些毛毛虫的缺点就是,思维模式很封闭,毫无自己主观上的判断能力,只知道盲目的跟从,没有一点自己的个性,导致进入了一个循环的怪圈。其实,我们人类有时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一个思想僵化的人,无论其再怎么有能力,最后都很难获得成功。
真正的成功者从来都不是一个墨守陈规的人。所以说,要想成功只有个性,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敢于打破常规的勇气,这样才能一鸣惊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做任何事都不能循规蹈矩,这样的话,永远不会有进步,不会有突破。我们需要在原有道路的基础上,加以一定的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勇于打破常规,拥有创造力,变得越来越重要。
哈佛大学第24任校长普西说过:“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与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当前,世界各国以及各个领域的人士随着对创造力的重视程度的提升,也开始越来越重视起了关于创造力的教育。
很多年以前,一位教师在哈佛大学医学院的一次关于变革的会议上愤怒地说:“我实在是不明白,我们为什么要改变学院现有的管理模式?要知道,我们的学院在这种模式下已经80年了,而且一直运作良好。”
“让我来回答你这个问题吧,”会议主持者、年轻的校长查尔斯·威廉·埃利奥特说道,“因为现在的院长是我。”
当时,这位刚刚走马上任的院长只有35岁,但他对那些仅仅是因为古老或者因为习以为常而一直遵行至今的陈规旧律,并不感到敬畏,他决心要进行一次真正的变革。他对于如何管理这所大学,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且他也有勇气和能力去推倒这些和时代有些脱节的观念。
要知道已有80年历史的传统教育体制不是那么轻易就能改革的,但年轻的埃利奥特毫不畏惧,凭借着自己的才能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大胆地进行变革。在他的英明领导下,到他任期满了的时候,这个原本只有400名学生的小学院,正式成为拥有6000多名学生和众多优秀教师的,世界上最受人敬仰、最有前途的学府之一。
拿破仑曾说过:创新就是力量、自由及事业成功的源泉。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也认为:创新就是生活最大的乐趣,成功来自于创新。哈佛教授认为,束缚创造力的关键是常规,如果我们能够打破常规,敢于冲破这些条条框框,那么成功将会指日可待。
(第17课)任何时候都要有危机意识
中国有一句古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也正是人们现在所说的要有“危机意识”。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危机意识”,这个国家也许迟早会出问题;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危机意识”,迟早会垮掉;一个人如果没有“危机意识”,也势必不会永远成功。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只野猪对着树干磨它的獠牙,一只狐狸见了很不解,因为这附近并没有猎人,就问它为什么不先休息一下。野猪回答说:“等到猎人和猎狗出现时再来磨牙就来不及了。”这就是野猪的危机意识,在还没有面临险境的情况下,就提前做好了准备。
大家是否了解“鲶鱼效应”呢。关于它的说法是这样的,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的。因此渔民总是想方设法地将沙丁鱼活着运回到渔港。可是尽管付出了许多努力,但绝大部分的鱼还是在途中因窒息而死。然而却总有一条船能让大部分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这是什么原因呢?后来大家发现原来船长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入一条吃鱼的鲶鱼。鲶鱼进入鱼槽后便四处游动,而处在危险状态的沙丁鱼见了鲶鱼就开始四处躲避加速游动,这样沙丁鱼便活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可见,沙丁鱼是受了外界的刺激和压力才保持了生机和活力。
换言之,由于危机给沙丁鱼带来了生机。所以人们保持危机意识是为了更好的生存,尤其是在现代社会这种优胜劣汰的情况下,更要时刻保持着危机意识。
所以说危机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没有危机意识!
“和德”的创始人毕福君,20世纪80年代初在部队服役时就开始承包养虾场,后来做虾产品加工和出口,之后又做了饲料鱼粉进口生意。十年后,毕福君就已经累积了1000万的原始资本。而后的生意更是火得不得了,到1993年,他就有了3个亿的资产。
资金充足了,他开始想到了扩张鱼粉生意,以低价打开市场。又是几年下来,竟做成了“饲料大亨”,每年的销量都是将近一倍地往上翻。到1998年,“和德”已经成为世界上进出口鱼粉贸易量最大的企业,几乎以85%的贸易量垄断了国内饲料的销售市场。此时,他的资产已经达到了30个亿。
“和德”在最鼎盛的时期曾经一个月就到账3.6亿元的现金汇票,全年的现金流动量达到几十个亿,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当时最发愁的就是不知道每天这么多钱该存在哪里。
赚了足够多的钱,自然会想到投资,而当时的投资热点是高科技,于是从1996年开始,毕福君开始接触网络,1997年11月和德集团斥资1个多亿,以第一大股东的身份入主国嘉实业。就这样,一个传统的饲料进出口企业,全面进军到互联网技术开发和电子商务领域。
但是好景不长,由于他没有危机意识,找不到高科技的赚钱之路,不得不用鱼粉生意的收入来弥补高科技这条路子的亏空,最终导致了连鱼粉生意都难以为继,所以“和德”彻底垮掉了。
从白手起家到1000万,用了近十年时间;从1000万到3个亿,用了近四年时间;从3个亿到30个亿,用了四五年时间。然而,从30个亿到一无所有,却只用了两三年时间。所以一个人一定要有危机意识,否则辛苦取得的成功只在一夕之间就化为乌有了,一定要记住昨日的成绩不代表今天的辉煌!
《左传》中说: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危机意识,不要以为强者就可以放松警惕,危机意识是众生平等的。一个人最顶峰的状态也可能是他噩梦的开始,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认为:“生存的第一定律是:没有什么比昨天的成功更加危险。”因此,我们不能陶醉于过往成功的喜悦里,必须永远保持“如履薄冰”的危机意识。
我想大自然的生存法则足以让我们理解这样的道理。清晨在非洲的草原上,羚羊刚从睡梦中醒来,就意识到了危机的存在,它明白如果想要明早还能看见初升的太阳就必须跑得比狮子快,而此时的狮子思想负担也很重,假如跑不过最慢的羚羊,那么最终的命运也是一样。
所以说,无论是强大的狮子还是弱小的羚羊,在物竞天择的自然界中都面临着生存的危机。要想逃避死亡的追逐,首先就是要有危机意识,如果一个没有危机意识的人,他将会时刻面临着“杀机”。
众所周知日本和新加坡都是岛国,弹丸之地,资源匮乏,正是由于他们知道自己面临着生存的挑战,所以使得国家有了一种深深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感,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而今天直接成为举世瞩目之国。
(第18课)团结就是力量
高尔基曾说过:一个人如果单靠自己,置身于集体的关系之外,置身于任何团结民众的伟大思想的范围之外,就会变成怠惰的、保守的、与生活发展相敌对的人。其实在这个竞争的社会如果只凭借自己的努力,是很难取得成功的,甚至如果太自我,不讲求合作的话,就很可能被淘汰掉。
美国哈佛大学的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六只猴子分成三组,每两只一组,分别关在三间空屋子里,屋子里分别放着一定数量的食物,但放的位置高度不一样。第一间屋子的食物就放在地上,第二间屋子的食物分别从易到难悬挂在不同高度的适当位置上,第三间屋子的食物则悬挂在房顶。
数日后,三个屋子的结果迥然不同,第一间屋子里的猴子一死一伤;第三间屋子里的两只猴子都死了;只有第二间屋子里的猴子活得好好的。
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第一间屋子里的两只猴子一进房间就为地上的食物争夺起来,结果伤的伤,死的死。第三间屋子里的猴子虽然努力地想要取食物,但因为食物太高,难度过大,够不着,所以被活活饿死了。只有第二间屋子里的两只猴子先是各自凭着自己的本能蹦跳或者助跑着取食,随着高度的增加,超过了各自的能力范围,于是两只猴子开始协作取得食物,一只猴子托起另一只猴子跳起取食。
就这样,它们每天都能取得够吃到食物,所以很好地活了下来。
科学家做的这个实验足以说明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协作精神广泛存在于世界,无论动物还是人类都一样需要团结合作,人和人之间如果不合作,一味地互相争斗甚至残杀,那结果就会像第一间屋子的两只猴子一样;而如果不争斗只是相互漠视,自私自利,一味地逞强,那就会遭遇和第三间屋子里的猴子一样的悲惨命运。所以,人和人之间只有相互协作,团结统一,才能像第二间屋子里的猴子一样共渡困难,取得成功。
离于众庶,则无英雄。聪明人会像蜂房里的蜜蜂和土窝里的黄蜂那样,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只有那些具备很强的合作精神的人,才能生存,才能成功。格式塔心理学是创立于本世纪初的一个现代西方心理学派别。它主张,要从整体的角度来研究整个心理现象以及心理过程。它的着名论点是:“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就是“格式塔定律”。格式塔定律说明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团结的力量绝非个人力量简单相加可以比拟的。
哈佛的教授们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七八只黄蜂同时关进一个密封的小蜂箱里。几天后,打开箱子,发现四壁多出了几个小洞,每个洞里各有一只死去的黄蜂。而这些小洞的深度,最浅的也超过了木板厚度的一半。
这看上去很奇怪,事实上,是这些黄蜂在生命攸关之时想要逃生造成的,但如果它们懂得团结合作,每只都在同一个洞上轮流钻上一段,那它们完全可以轻易地钻破木箱,获得新生。但它们一个个只顾各自逃命,最后反倒全部死在了里面。
这个实验再次证明了,单打独斗的个人英雄主义已经被淘汰了,只有积极地与他人合作,才能共同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春秋战国时期,赵国优秀将领廉颇以英勇善战立下无数战功,地位很高。蔺相如当时是一位赵王身边宦官的门客,被推荐完成送和氏璧换取秦国十五座城池的任务。当时秦国强大,大家都知道送去和氏璧也得不到秦国的城池,不送又怕得罪秦国。蔺相如肩负国家利益和荣辱,冒生命危险以聪明才智和胆识完璧归赵,得到赵王赏识和封赏。
不久秦赵两国国君在渑池相会,蔺相如又立下大功、为赵国挽回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