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微自幼聪明伶俐,深受亲友和师长的喜爱。在一片称赞声中长大的她变得异常的争强好胜,容不得别人有任何强于她的地方。
黄微喜欢打扮,而且总要和同学们比,有一次,一位同学买了一件非常漂亮的裙子,别人称赞不已。黄微非常不高兴了,暗中嫉妒,背后说那位同学的坏话。考试时,别的同学成绩考得高一点,她也嫉妒,背后议论别人是事先知道了题,或者是碰运气。
最让黄微痛苦的是,她的“死对头”林萍居然竞选学生会主席成功。黄微为此食不甘味,寝不成眠,妒火中烧。她在连续几个晚上失眠之后,终于作出决定:写一篇诋毁林萍的文章,发布到网上,文章题目叫“为谋主席职,林萍暗中贿赂年级主任”。
学校经过调查,很快查出是黄微所为,班主任让她回家反省。在父母的指引和循循善诱下,黄微终于认识到是嫉妒心害了自己。她通过电话向林萍道歉,并表示悔改。
青春期女孩单纯、不成熟,世界观、人生观都处于形成阶段。父母有责任劝导她们清除嫉妒病毒,共筑健康、和谐、宽松的心理堤岸,让女孩不再有“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
1.正确评价女孩
女孩都有喜欢受到表扬和鼓励的心理。表扬得当,可以巩固其优点,增强她的自信心,促进她不断进步。如果表扬不当或表扬过度,就会使女孩骄傲,进而看不起别人,认为只有自己好,别人都不如自己,甚至当有人说别人好,没说她好时,她就难以接受。
这是因为青春期女孩的自我意识刚刚开始萌芽,她还不会全面地看问题,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和别人,她对自己的评价是以成人对她的评价为标准的。所以,父母要正确评价女孩,不能因疼爱和喜欢,就对她的品德、能力的评价随意拔高,过分赞赏,以免她对自己产生不正确的自我认识。
2.帮助女孩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不足。作为父母,不但要正确地认识女孩,还要指引女孩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
父母要告诉女孩客观地看待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她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这样,不仅能使女孩正确认识自己,正确地对待别人,还能使她的智力得到较好的发展。
露娜放学回来,一进家门就冲着妈妈喊:“妈,现在当班干部的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会讨好老师吗?”妈妈问:“怎么了,这么大的火气?”露娜说:“我们班这次竞选出来的班干部都是那样的人。而我比他们能力强,学习也比他们好,竟然没有被选上,真是太郁闷了。”
妈妈说:“哦,是这样。那你嫉妒他们吗?”露娜有点委屈地说:“妈,我也挺想拥有这个机会的,我也为此付出了很多,可没想到是这个结果。”妈妈安抚道:“我理解你的感受,付出而没有收获的确是件令人很沮丧的事。但是,你说气话是没用的。你好好想一想,那些被选上的人身上有什么你没有的长处,你再努力一下,下次一定行的。”
露娜想了想,说:“除了会拍老师马屁,他们还会和同学打成一片。”妈妈说:“你是不是为了学习,为了竞选,忽视了和同学的关系?你要知道,任何同学都愿意选那些乐意帮助别人,值得大家信任的人做班干部。”露娜沉思片刻,说道:“妈,你说得很对。刚才,我现在意识到这个问题,还不晚吧?”“当然不晚,你要把嫉妒别人的时间用在改正自身缺点上。”“知道了,妈,我会的。”
3.给女孩讲清嫉妒的危害
要帮女孩克服嫉妒心理,父母就要给女孩讲清嫉妒的危害,让她认识到嫉妒的真实面目。
嫉妒有两个最大的危害。一是破坏女孩人际关系的和谐。女孩嫉妒的对象越多,关系冷淡的对象越多,就会给她的人际交往带来越大的妨害。二是造成女孩的内心痛苦。法国文学家巴尔扎克曾经说过:“嫉妒者比任何不幸的人更为痛苦,因为别人的幸福和他自己的不幸,都将使他痛苦万分。”嫉妒的人不仅在生活上是苦涩的,精神上备受折磨,而且还会造成生理上的伤害,加速人的衰老。嫉妒能使人体内分泌紊乱,肠胃功能失调。
4.引导女孩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
有妒忌心理的女孩一般都有争强好胜的性格。家长要引导和教育女孩用自己的努力和实际能力去和别人相比,更快地进步和取长补短,不能用不当、不光彩的手段去获取竞争的胜利,将孩子的好胜心引向积极的方向。
及时指点迷津,巧刹女孩攀比风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女孩钱包里可供支配的物质财富越来越多。再加上青春期女孩喜欢追求新鲜事物、喜欢猎奇的性格特点,攀比之风在她们中间慢慢滋生。
攀比心理会给青春期女孩的身心健康成长带来消极、负面的影响。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到一定程度而引起质变的,父母如果掌握不好女孩攀比的程度,听之任之。久而久之,女孩的性格和心理上就会有缺陷。今天,她要求父母买名牌衣服才愿意上学,明天要求买高档自行车,后天就要求买其他东西,长此以往,当父母不能满足其要求时,女孩就会不听话,麻烦事就会随之而来。
攀比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是每个女孩都会有的心理状态。一般来说,青春期女孩有攀比心理,有以下几种原因。
1.社会环境影响
青春期女孩爱攀比,喜欢追求名牌效应的心理,是受社会上高消费的影响。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穿着打扮,很多人都以新奇时髦、穿金戴银、穿名牌服饰为美,很多电视广告都在宣扬物质享受和所谓的“光鲜亮丽”。在这样的环境下,女孩自然会无师自通了。
2.女孩性格过于敏感
有的女孩进入青春期后,会变得非常敏感。当周围的同学吃、穿、用等方面都比她强,那么即便她本身很优秀,她还是怕受到同学们的嘲笑,并且缺乏自信心,想靠一些表面的东西来弥补。
3.父母言行的影响
父母的言行有时候也在无形中助长了女孩攀比的风气。一些家长觉得自己从小吃了很多苦,现在家庭条件好了,孩子又是独生女,应该给她穿好、用好、住好、吃好,让她有幸福感。这种想法是无可厚非的,但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女孩形成不懂节约、奢侈浪费的不良习惯。
还有的父母教育自己的孩子时,会说这样的话“看看人家多要强,看看你,有人家一半就不错”,“人家跟你差不多大,人家的书是怎么念的?你好好向人家学习学习”,“小芳多懂事,该干什么都干得好,你看你,就知道疯玩,这么不上进”……当父母拿女孩与别的孩子相比的时候,女孩就开始拿别人的父母与自己的父母作比较,说类似的话:“你看小玲的爸爸妈妈给她买什么?家里有电脑、有自己的书房、还有专门用来听英语的MP4。而我呢?我什么也没有,你叫我怎么安心学习?”
对于女孩的不良攀比,父母要根据不同原因进行不同的引导,不能一味地压制,那样只会让女孩产生逆反心理。如果女孩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心理上还受到负面的刺激,她也许就会寻求外界的“帮助”,很容易被一些居心不良的人利用。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引导青春期女孩,为她指点迷津呢?
1.转移女孩的攀比支点
女孩有攀比心理,说明她的内心有竞争的倾向或意识,想达到别人同样的水平或超越别人。父母就要抓住女孩这种上进心理,改变她攀比吃穿、消费的倾向,引导她在好习惯、好行为、动手能力、为班级做好事、帮助别人等方面进行攀比。
前段时间,刘女士女儿所在的班级出现了一股买书热,这本是好事情,但是渐渐地演变成了互相攀比谁的书多、谁的书好、谁的书包装精美了。刘女士发现了这个苗头,她首先肯定了女儿买书的做法是值得赞扬的,在心理上消除了女儿与她的对抗情绪。然后,她一边帮女儿选书,一边告诉女儿:“买书不是用来摆样子的,是用来学知识的,书越多当然越好,但是如果把买书当成比阔气,比‘水平’,那就偏离了买书的意义。如果那样,书再多,顶多是个摆设,而且还浪费父母的钱。同学之间不应该比谁的书多,而应该比谁掌握的知识多。”女儿觉得她说得有道理,便退出了疯狂买书的行列,把心思放在了学习上。
2.采用反攀比
青春期女孩在攀比的时候,最典型的理论就是“别人都有,所以我也应该有”。因此,别人买了新书包,她也应该有;别人买了名牌服装,她也应该有;别人有了新电脑,她更应该有。无论父母如何解释,都很难说服她。因为青春期女孩的心理和行为往往受情绪控制,缺乏理智,不能理解人的需要的满足是受一定条件限制的道理。对付这样的女孩,比较快速生效的办法是进行反攀比。比如,用女孩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用女孩进步的一面比别人退步的一面,用女孩有的东西比别人没有的东西等。
董太太说,为了不让女儿形成攀比的心理,每当女儿回家和她说谁谁又穿了一件新衣服的时候,她便不动声色,轻描淡写地答对女儿,并及时转移话题,告诉女儿:“虽然你没有名牌服装,但你的学习成绩比她们好多了。你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特长,她们有‘亮点’,你有更多的‘亮点’,而你的‘亮点’会使你保持学习上的优势,使你有一个美好的前途。”在董太太的启发下,女儿渐渐不再盲目攀比了。
3.引导女孩纵向攀比
父母不妨多鼓励青春期女孩自己和自己比。例如,让女孩拿今天和昨天比,这个月和上个月比,本学期和上一学期比。在特殊的攀比中,女孩会经常看到自己的进步,原来不会解的难题现在都会了,原来不理解的英语阅读现在都明白了,原来不懂的道理也渐渐地理解了。这些比较可以让女孩获得进步,自信心也会增强,并在欣赏自己的过程中努力超越他人。
杜绝女孩的说谎,父母的开导是关键
关于匹诺曹的故事,相信父母和女孩都不会陌生:每当匹诺曹说谎时,他的鼻子就会不断地变长。多数父母在给女孩讲了这个故事后,都会补上一句:好孩子是不能说谎的,不然,你的鼻子也会像他一样变得很长很长。调查表明,孩子撒谎是让父母很头疼的一个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两岁时,20%的孩子会说谎;3岁时这一数字达到50%;4岁时接近90%;12岁时,这一曲线达到顶峰,几乎每个孩子都说谎;16岁时,说谎人数回落到70%。
青春期是女孩走向成年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女孩必须努力学习各种生存技能,为日后独立生活奠定基础。正是寻求独立的需要,导致女孩越来越不喜欢征求父母的意见,而是更愿意自己探索未知世界。
然而,父母作为“过来人”,希望女孩少走弯路,所以,事事都要指导、监护她。有些武断的家长,在女孩“不听话”时,就会对她施行惩罚,或者喋喋不休地予以劝导,女孩开始感受到人格上的不平等。可想而知,当女孩再次违背父母的意愿后,为了避免惩罚和麻烦,必然会发展出相应的策略对付家长,说谎就是常用的策略之一。
心理学家何依曾说过:“孩子第一次得逞的谎言打破了父母全知全能的专制王国,他开始体会到他有自己的心志,有一个不为父母所知的隐秘自我。”这种成为一个独立个体的需求,在青春期阶段达到顶峰,谎话就随之而来。
教育学家认为,孩子撒谎一般可以分为“无意撒谎”和“有意撒谎”两种。孩子的撒谎,有时是无意的,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常有这种情况产生,因为这一时期的孩子脑子里充满了幻想。同时,他们的记忆力薄弱,常会把一件事同另一件事混淆在一起,也常会将脑中幻想的事情,当作曾经发生的事实讲出来。如果父母不了解情况,误认为这样小的年龄就会撒谎,甚至劳神伤气,则大可不必。
当然,更多的青少年是在有意识地撒谎,有意撒谎与无意撒谎比起来情况比较严重,如果不加以及时纠正,会形成不诚实的不良道德品质。
张强最近很烦恼,因为她发现女儿学会了撒谎。他说,女儿小时候很乖,可不知道为什么,从初二下学期开始,她竟然学会撒谎了。
那天,张强发现女儿带了别人的考卷回家抄。他觉得应该跟老师沟通一下,就给老师打电话。老师告诉他,女儿上次没交作业,就谎称作业本忘带了,结果,老师在课堂上发现女儿其实带了,只是作业没完成。听了这件事,张强非常生气。他质问女儿,为什么要骗老师?女儿说,来不及做,所以就没交。
从那以后,张强注意到女儿越来越爱说谎了。比如,不带作业回来,张强问起,她就说老师没布置作业。期中考试前两天,张强问她晚上作业多不多,她很干脆地说晚上没作业。张强半信半疑,悄悄问了她的同学,人家说,要听写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