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62800000015

第15章 第一讲 文化政治的概念:比较与可比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法(12)

杰姆逊有一句话,当代世界的多元性是非常压抑的。在美国,人人都可以说话,每个人都有非常特殊的观点,但是,整个来讲,是非常压抑的,并不是达到一种自由的状态。如果放弃普遍性的立场的话,实际上是把自己局限在一个非常边缘、很局部的问题里边。我们谈的一切有一个不言自明的前提,我们的参照系是中国当代文化,中国文化的自我意识。中国文化把自己放在一种特殊性的范畴来论述,是失败的。一定要参与到普遍性话语的建构中去。《诗经》应该是普遍的吧?唐诗应该是人人都喜欢的吧?这么说不是声称诗经楚辞和唐诗宋词是“纯文学”,直抵“普遍人性”,而是说在中国人的生活世界里,在创造自己文化的过程中,对别的文化、别的生活方式,能够给别人以灵感、更理想的生活启发,使他们愿意参与其中。不然,在这个意义之外,任何关于普遍的论述总是比较可疑,后边往往有很大程度上的政治的、霸权的扩张的因素。

目前还有不少大中国主义者,认为就是中国文化好。美国文化有什么了不起,中国文化应该取而代之。应该由中国文化统一世界。可别人会说,已经有一个美国了,还要中国干吗?一个霸主不够,还要两个?说我们要参与普遍性话语的构建不是要搞掉西方,由我们另搞一套,恢复汉唐,来建构、整个世界;而是说,只有在对整体问题的思考中,我们才能够思考当代中国文化的问题。反对仅仅从“差异性”、“独特性”的角度谈中国问题,就是反对把中国问题和它的世界历史语境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

中国文化的内部有某些普遍性的因素,正是在于它强调一种价值多元,比较容忍异端,这对于当代世界一些解不开的死结有启发作用。比方说,如果美国的反恐怖主义战争变成了一场新的宗教战争,就会让人觉得中国世界的世俗文化和宗教宽容是一笔巨大的历史财富,我们有时候好像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学生:你确定了一种以西方的标准为标准的普遍性。后现代的特征是“文化的变成经济的,经济的变成文化的”,杰姆逊还说过在后现代,理论本身都变成了商品。连质疑后现代的理论也具有了后现代性。质疑后现代的学者也生活在后现代的社会,他们自身也沾染上了很多后现代的东西,在这样的条件下,对后现代质疑的合理性在哪里?立足点在哪里?

答:王晓明在最近给他以前的学生的新著写的后记里面,谈到“重建统一的个人生活”的可能性。他说,当代中国很多年轻的文学理论家、文化批评家等,激烈地批判市场、金钱社会、成功人士,但他们的私人生活完全是白领式的。他们的私人生活和理论立场完全割裂,只是为理论而作理论,知识的立场就像是知识的面具一样。还有没有大愿意做到身心统一,你在理论上持什么立场,生活中也按照这个立场行动。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在当代中国,文化、价值世界的分裂,造成人格上的分裂,因而这恐怕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在西方社会,由于社会关系的相对成熟和相对稳定,人反而相对容易取得一种身心统一。很多西马学者的生活是反资本主义的,处处和布尔乔亚的一生活相区别。代价是整体上退回到学院去,变成一个有点怪癖的教授,在学、院的分工的保护下,独自坚持一个身心一贯的立场。杰姆逊这样著名的教授在美国属于高收入阶层,但在日常生活上处处拒绝布尔乔亚口味,开二手车,家里一套完整的餐具也找不出来。但中国知识分子有一个整体上的优势。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完全退入学院,变成专门家,两耳不闻窗外事。当然现在这个趋势已经很明显了,也越来越体制化了。但至少和西方国家,特别是和美国比,中国知识分子整体上介入社会的能力和余地还是很大,有一定的社会名望和地位,说话还是有人听的。怎么处理个人生活的完整性,和怎么看中国社会文化自身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很有关系。总之和西方还不太一样。在西方学院,你可以说得很激烈。但面对社会,实在是很无力,是回天无力。不过中国现在大概也很难讲了。

学生:在谈到康德和赫尔德对立时,你把康德描述为一个反浪漫主义者,是反情绪的,反想像的,对主观主义有一种防范。但进入康德美学的话,情况是不是就不太一样?康德在《历史理性批判》中提到了想像力的作用。国内的一些学者认定康德是浪漫主义者,您有没有关注到审美?

答:我们今天谈到的是康德的政治哲学,在这个意义上他和浪漫派是对立的。康德认为浪漫派过多的强调传统、民间、神话,康德认为这一切都是多少有些非理性,过于依赖想像,而且是一种朦胧的想像,缺乏调查研究和理性思维,不注意社会领域的理性化的建构。这儿康德的确是反浪漫的。康德和浪漫派的争论在德国思想史上持续了一百年。但是,审美意义上他的著作和德国浪漫派的关系不太一样。康德的美学实际上谈的是自由、法则和自律性,对艺术涉及甚少。在德国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自由在政治领域里没有得到充分保护,所以他的自由是审美保护伞下的想像的、安全的自由。在这种自律的游戏的状态中,无害的、非功利的状态内,可以预见一个自由,将要得到的政治自由的审美的预言。李泽厚的《批判哲学的批判》80年代出版。这本书1974年开始写,预言了整个80年代后期思想文化热,包括朦胧诗,星星画展。李泽厚对康德的读解,主体性、人道主义,实际上是预演了一种后毛泽东时代的思想自由和社会自由。实际上,整个80年代后期的中国现代派文艺,都是在做这个游戏。“回到康德”的口号总是指向一种将要得到还未得到的东西。

学生:普遍性并不是一种形而上的理念,你说它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我觉得这种建构在中国和西方是很不一样的,在探讨普遍性问题时,在比较的过程中,有哪些可以和中国问题挂上钩的地方。

答:我们的整个问题就是从当代中国文化困境出发的。国家的问题,主体性的问题,东西文化的问题,等等。以后可以进一步讨论。

学生:读过您几篇关于中国当代诗歌的文章。能不能请您从普遍性与特殊性的问题角度,谈谈当代诗歌。80年代时中国的诗歌写作很大程度上是受现代主义的影响。1993年郑敏在《世纪末的回顾》提出,我们对中国当代诗歌的评价偏低,主要是因为我们和传统过于割裂,她是开始要进入一种特殊性的言路、文化、语言等的特殊性,但是这个个案比较特殊的是,郑敏本身是一个很有地位的现代派诗人。90年代后期类似于郑敏这样的不仅是她一个人。在诗歌领域里借用自己的文化,包括语言等等特殊性策略。她仅仅用特殊性的策略,也还包含着我们怎样被别人识读。

答:诗歌是看特殊性与普遍性问题的一个非常好的角度。在语言的意义上,我们的白话诗和古诗是断绝的,就像我们的古代和现代之间是断绝的。白话诗还有另一个普遍意义上的参照系就是西方的诗歌传统和当代创作。哈佛大学的宇文所安(StephenOwen),也写过一篇文章。宇文是搞唐诗的,就白话诗只发表过一篇二三千字的文章,题目叫《全球诗的焦虑》。这篇文章不是发表在专业学术刊物上,而是发表在《新共和》这样的社会政治评论刊物上面。但这篇小文章值得当一篇大文章来读。它在美国的影响实在比所有研究新诗的中西著作加起来还大,因为他说出了很多西方人甚至中国人心里想说、但不太好意思说出来的看法。它一出笼就受到一些中国诗歌研究者的批评,但我有一点同意他的看法。对中国人来说,他的观点比他的酷评更有意义,更不是那种“今天天气哈哈哈”或背诵“政治正确性”和“后殖民主义”学院腔的东西可以比。

他认为中国诗就是以唐诗为顶峰的古诗,因为它是以自身为尺度的“诗本身”,也就是说,对那时的中国诗人来说,他们的写作就是诗歌的终极边界,所以诗人面对的是诗歌内部问题。而北岛以来的当代诗歌创作的缺点,在于它们实际上或者说是按诗学的内在标准看,只是西方诗歌影响下的产物,是翻译成现代汉语的现代西方诗歌,是不注原作者的翻译诗。当代中国的“全球诗”习作——按他的逻辑,当代中国大概不可能有真正的诗人)——好与不好要和当代西方诗歌原作对照以后才知道。他认为这种模仿处于全球诗歌的阴影下,是为西方或西方化的读者写的,在文化上是个游魂,写好了是认得出来的译作,像样的学徒诗,写不好就荒腔走板,不知所云了。

这话听起来当然很刺耳,好像是说现代中国没有也不可能有真正的诗,好东西都在以前。但我们应该看到,这是西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界的典型态度,而宇文的优点在于他的诚实和直率。他也的确打到了我们的痛处。因为他点出了我们整个文化系统和生活世界的零落状态。西方汉学家对古代中国还是认账的,但对现代中国的态度就是另一回事了:你们所有的东西都是我们早有的,你们想成为你们“自己”或“真正的个体”的时候你们就是在想模仿我们,你们想营造的那点儿“自我意识”和“内在性”只是我们西方人的文化余唾。这种说话态度让人感到自尊心受到伤害,但实际上,它说的是我们自己也不能不承认的事实:放弃了对自身普遍性的辩护和追求的文化就不是文化,正如放弃了对“什么是诗”的追问,放弃了对诗和语言的终极边界的冲击的诗歌创作就不是诗一样。

当然,对于那种说当代中国诗歌创作只能以西方人对“诗”的定义为指归的指责,我们可以回答说,“诗”和“科学”这样的概念一旦形成,就不属于任何人,不由任何人控制。我有一次在哥伦比亚大学参加一个关于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的讨论会,会上普林斯顿建筑学院的一位教授说他近年来常带学生暑期到上海去考察新旧建筑。每次出发前他都要提醒他的学生,说要记住,中国只有房子,没有建筑,因为“建筑”作为一个概念,一门艺术和科学,严格意义上是一个西方概念。当时在座的著名印度裔学者斯皮瓦克就挖苦他,说那么讲的话,你也可以说印度从来就没有舞蹈,因为“舞蹈”(如芭萱)也是一个西方概念。如果说当代中国人对“诗”的理解与古代中国人的不同,并且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人只有“诗”,没有poetry的话,那么当代西方人又何尝不是这样。谁又能说,当代西方的“poetry”概念,同古代或中世纪西方的“poetry”概念是同一个东西!西方对“现代”的发明权、所有权和界定权,从来都是一个神话。

归根结底,这个问题不是诗歌本身能回答的问题,而是取决于诗和生活世界的关系,取决于这一关系的文化政治的内容。因此宇文的观点反倒能够从一个侧面提醒我们,那种以为诗必须尊崇种种趣味的、知识的、技巧的、意识形态的狭隘标准,否则就不是“好诗”的陋习,正是当代中国诗歌创作的最大障碍。诸如“自我”、“语言”、“形式”、“技巧”、“创造力”、“美妙”这样的小拜物教只不过表明一些闭门造车的诗歌爱好者还是在写翻译诗,过翻译瘾。由于缺乏一个诗歌的公共领域和批评标准,几个哥们儿凑在一起,就可以用“中国的奥登”、“比史蒂文斯更伟大”这样的中学生语言相互吹捧。

在今天,诗人的工作不是保住一个诗的商标,在市场经济中维护个人的利润回报,而是在语言内部打开通向生活世界的门窗。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最终是中国人的生活世界的见证。在这个意义上,我对当代中国文学抱有非常高的希望。“诗”在古代中西文学理论中曾经是整个文学的代名词。但如今,即使诗歌认为是仅仅属于自己的特殊的东西也早已不再由诗歌甚至文学性写作所垄断。即便按狭义的现代派诗歌标准,诗也早已变成多种可供选择的文体、写作方式和表现媒介中的一种,没有什么特权,但也并不低人一等。在想像力和创造力上,诗歌应该同其他文类,同批评、理论、思想处于一种友好的竞争状态。真正具有文学史意义的创作,并不是由作者甚至时代本身的主观局限性所决定,而是通过形式的总体性同历史建立起一种真实关系。

同类推荐
  • 礼教下延之后:文化研究论文集

    礼教下延之后:文化研究论文集

    《礼教下延之后:文化研究论文集》主要内容包括:礼教下延,色情上升:中国文化的分层互动、重读《红旗歌谣》:试看“全民合一文化”、无邪的伪善:俗文学的道德悖论、从金庸小说找民族共识、双单向道:20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的基本势态、三层茧内:华人小说的题材自限、无根者之梦:海外小说中的漂泊主题、好一双“中国式眼睛等。
  • 老舍经典散文全集

    老舍经典散文全集

    本书收录老舍各个时期的散文代表作。老舍的散文文笔手法细腻、结构顺当、条理清晰、内容丰富多彩、语言流畅优美,散文中渗透着作者丰富的社会生活和复杂的内心世界。
  • 笔下有千年

    笔下有千年

    雪落无声之时,黄昏悄悄,余晖宁静而安逸,只有温柔缺乏了浪漫,我多想再回到那波光粼粼的湖面,由我驾桨,乘那叶小舟,再带你缓缓地飘摇,我在汩汩流动的岁月之河边仰望你,我在铺满了霞光的春之晨放飞我心中的白鸽,带著我的热情和奔放问候你,我以我真诚的初恋青春之情,编织一个五彩的网,去寻捕我那失落的梦。
  • 李劼人研究:2011

    李劼人研究:2011

    成都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李劼人研究学会,2011年李劼人研究论文集。
  • 蒙文通经学与理学思想研究

    蒙文通经学与理学思想研究

    《蒙文通经学与理学思想研究》系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科研规划重点项目,该研究课题的立项,得到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领导和有关人员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本书具体包括了:蒙文通的生平与著述、关于清代经学、蒙文通经学之特色、蒙文通理学范畴探讨等方面的内容。
热门推荐
  • 四书章句集注

    四书章句集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推理门徒之血字的研究

    推理门徒之血字的研究

    他的手指动了动,指节沐着月色,愈显苍白。在这宛若幻觉的动作之后,他依旧趴在那,没了生息。他的背后插着一把刀,刀的样式,在市井里随处可见。锋利的刀刃,没有受到真皮大衣的阻隔,生冷突兀地插在他的背部。鲜血浸透衣衫,凝结成了薄而易碎的冰碴。画面很安静。或许只过了一秒钟,也或许是一个小时。他的头颅,开始贴着地面转动,动作缓慢,就像挂钟的分针。可是他依旧不遗余力,似乎他也明白,这可能是他生命中最后的几个动作。
  • 朝野类要

    朝野类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爱有8种习惯

    爱有8种习惯

    本书为我们作出见证:当我们向丰盈之爱敞开心扉之时,我们的生命就会变得更美好,并将世界变成更公正而和平的地方。本书帮助我们回答并解决现代人面临的重要问题,诸如:为什么说我现在过的生活就是我应该过的生活?我怎样原谅那些伤害过我的人?我怎样和难以相处的人坦率交流?我怎样给他人提供最大的帮助?我怎样忘掉过去着眼未来?本书通过富于启发性的故事和宝贵建议,向我们展示出:通过培养慷慨、静默、求真、坦诚、游戏、宽恕、慈悲和社群等简单却意义深远的爱的习惯,我们就能创造完满而有意义的生活。
  • 必知的信息科技(青少年科技爱好培养)

    必知的信息科技(青少年科技爱好培养)

    科学是人类进步的第一推动力,而科学知识的普及则是实现这一推动的必由之路。在新的时代,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我们青少年的科普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抓住这个契机,大力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是我们全社会的重要课题。
  • 快穿之虐文女主不好当

    快穿之虐文女主不好当

    每当看到虐文的时候,唐沐都觉得自己被虐的心肝肺疼,她不理解,为什么女主非要男主不可,咱们自主独立,一脚踹开男主开开心心的生活不好吗?怀着这样的怨念,唐沐穿越到了一个的虐文里面。
  • 阴差阳错结良缘:妻为君纲

    阴差阳错结良缘:妻为君纲

    他,紫陌,是瑞王国的三王爷,却无法支配自己的婚姻,明明不爱她,却必须娶她为妃,只因父皇的一道圣旨,便与自小青梅竹马的爱人分离。她是他新娶的王妃,而在新婚夜他却只是掀了她的喜帕,微笑着看她,好看的双眼里带着疏离和冷漠,“从此以后你就是这个王府的女主人,你需要什么吩咐管家就好。”然后便急忙转身离开。从此他就像避瘟疫般避着她,而她也乐得逍遥,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只是命运并不想让她如此平静的度过,突然有一天,他来到她的房间,微笑着对她说,“我要娶菲儿为我的侧妃。”“好啊。”沐红尘开朗的笑着,爽快的回答,让他为之一愣。从此她的生活失了以往的平静,而命运到底要将他们带往何处呢?此文属于慢热性,文风较轻松柔和,喜欢的朋友可以收藏了攒起来看,后面的故事会更精彩的~00~!
  • 有匪嫡女

    有匪嫡女

    改文中。主角:苏晗乐白琚百里府的嫡亲外孙女从山上回来了,一身的暴躁气息,温婉端庄一点都不适合她。纵然找不到归处,也要搅和得苏家没有安定日子。过后恍然发觉,早已有人为她撑起了一亩三分地安了宅子挡了风雨。
  • 夏夜飘零

    夏夜飘零

    六岁时,美丽善良的夏之夜与比她大两岁的鳕霖天约定:“鳕霖天,你一定要回榄溪村哦!”富家公子鳕霖天却一去不回。多年以后,两人再度重缝却认不出对方,误会不断,夏之夜更是变成了鳕霖天(后改名为花下)的一枚棋子,当两人相认时,这场计谋和爱情会有如何的收场?
  • 世界古代著名作家(世界文学百科)

    世界古代著名作家(世界文学百科)

    本套书系共计24册,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文学大师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家、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世界古代著名作家、亚非现代著名作家、美洲现代著名作家、俄苏现代著名作家、中欧现代著名作家、西欧现代著名作家、南北欧现代著名作家等内容;第二部分“文学作品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品、中国现代著名作品、世界古代著名作品、亚非现代著名作品、美洲现代著名作品、俄苏现代著名作品、西欧现代著名作品、中北欧现代著名作品、东南欧现代著名作品等内容;第三部分“文学简史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简史、中国近代文学简史、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世界古代文学简史、世界近代文学简史、世界现代文学简史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