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72900000007

第7章 唐文治读书要朗诵,自然能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

唐文治(1865~1954年)经学家、教育家。江苏太仓人。早年主办无锡国学专修馆。主张实业救国,重视科技教育。著有《茹经堂文集》、《阳明学术发微》。

唐文治是国学大师,著作等身,又是民国时期誉满江南的教育家,他的治学之道,尤其是读书方法,很有必要让读书人广为了解。“文章一道,人品学问皆在其中”

唐文治,别号茹经,六岁启蒙,十五岁考中秀才,十八岁中举,二十八岁中进士,是一个“三考”、“两榜”正途功名的儒生。他自幼接受“学行并重”的家教,在作塾师的父亲的教导下发愤读书。家贫,有时借月光苦读。青年时代,先后受到两位好老师引路。一位是同乡王紫翔,王老师对他说:“文章一道,人品学问皆在其中。汝学作文先从立品始,不患不为天下第一等人,亦不患不为天下第一等文。”要他先读汪武曹《孟子大全》、陆清献《三鱼堂集》和《唐宋文醇》。于是他就潜心研治,始知读书门径。一位是南菁书院院长黄元同,黄院长要他“先博后约”,攻读陈北溪《字义余钞》和黄元同自己写的《经义通故》,自此打下基础,学问日益精进,既淹贯汉、宋,又熔朱熹、王守仁学说于一炉。在文学上,则继承“桐城派”,推崇姚鼐,重视“文格”与“人格”的统一。清朝末年,唐文治已经形成了“合训诂、义理、词章而一”的学术体系。

唐文治治学的过程,也就是研读经籍的过程。他极重视中国的经籍,视为至宝。他说:“十三经者,我中国之宝也,五经者,宝中之精而又精者也。读《易》而知阴阳消息进退存亡之几焉;读《书》二十八篇而知唐虞以来治化之迹焉;陈宝人训,无逾于此矣。读《诗》而知列国风俗,商周之所以兴焉;读《礼》而知三千三百之遗,至德凝道,德性学问之奥焉;读《春秋》而知尊贵贱,善善恶恶,命德讨罪之权焉;盖修身治天下之纲要,悉寓于是矣。”他又引《礼记》说:“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净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他不厌其烦地引经据典,层层转进,反复强调经籍对于修身治国极其重要的作用。

唐文治还进一步指出读经的意义和途径:“吾国经书,不独可以固结民心,且可以涵养民性,和平民气,启发民智。”“读经贵乎致用,养成高尚人格,庶可造就其德性才能,俾脑筋清晰,气质温良,学道爱人,方有实用。若徒矜考据,鹜训诂,自命奥博,浮泛不切,或好立新义,乱名改作,非徒无益,而又害之矣。”明确宣示了学行并重的读书原则。

清末开设学校,学习外国语开始普遍起来,唐文治因于时势,大力提倡国文。他说:“今日学校课程未有重于国文者,普及教育赖乎国文,输入文明,亦赖乎国文,盖穷乡僻壤,岂尽通西文,惟有精通国文者教授之也。”指出经史百家要能古为今用,则必须精通国文;今日世界学术科技,亦赖精研国文的学者翻译介绍,才能沟通中外。

唐文治古为今用、沟通中外的识见,于当时实属难得;而提倡学习古文,对于继承和发扬文化传统的意义,时至今日仍然是十分现实的话题。江泽民总书记出席“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时曾指出,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弘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读《出师表》,当得一“咽”字诀

唐文治自幼读经,入私塾、就业师、进书院,接受了长期的严格读书训练,并且经过融会贯通,逐渐形成了读书的原则和方法。他每读一书,主张先要读通,然后予以分析:哪些可以接受,哪些可供参考,哪些不能赞同。信其可信,疑其当疑。他书写“毋不获,毋自欺”六个字作为座右铭。他如饥似渴地抄录经义精要,认真做读书札记。唐文治后来教导学生读书方法有十六字诀:“熟读精思,循序渐进,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所谓“熟读精思,循序渐进”,就是要求学生能背诵几部经典和古典名篇,先打好基础,然后在坚实的基础上博览群书,各取所需,根据自己的特点发挥长处,这也就是他自己的读书体会和经验。

唐文治一生孜孜以求,好学不倦。1920年后,他双目渐渐失明,还创办无锡国学专修馆,口授教材,亲自授课,背诵群经古文,评点学生文卷,坚持讲学三十载,直至耄耋之年。他能有如此过人的能力,除有赖于深厚的学问功底外,亦获益于其读书有方,熟读古籍且持久不忘。

他提倡读文要讲究读文方法,他说:“学者读文,务以精熟背诵,不差一字为主。其要法,每读一文,先以三十遍为度,前十遍求其线索之所在,划分段落,最为重要。次十遍求其命意所在,有虚意,有实意,有旁意,有正意,有言中之意,有意外之意,再十遍考其声音,以求其神气,细玩其长短疾徐,抑扬顿挫之致。三十遍后,自不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虽读百遍而不厌矣。能得斯境,方能作文。然实各有其性之所近,至易而无难也。”他对不注意读法的,提出规劝:“任意乱读,徒费时光,甚或袭庸俗之调,卑陋不能自拔,惜哉。”而对不同的文章,则有不同的读法。“余因之分读法有急读、缓读、极急读、极缓读、平读五种。大抵气势文急读,极急读,而其音高。识度文缓读,极缓读,而其音低。趣味情韵文平读,而其音平。然情韵文亦有愈唱愈高者,未可拘泥。韩子所谓:气盛则言之长短声之高于皆宜,柳子厚所谓:抑之欲其奥,扬之欲其明,淑而发之欲其清,因而存之欲其重,皆读文要法也”。说明古文非熟读朗诵,不能领会其思想感情和段落的顿挫起伏。熟读朗诵,然后文中起承转合,前后呼应之法,自然领悟,最后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

唐文治六十岁以后,曾总结其二十年读文教学之经验,编成《国文经纬贯通大义》。书中对诸葛亮《出师表》推崇备至,读法列入“凄人心脾法”。唐文治作示范时表示:“读此等文,当得一‘咽’字诀,须处处咽住,切忌读之太速。”然而,抗战胜利前夕,唐文治又一次向学生范读《出师表》时,当读至“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时,却音量提高,音节加快,用急读法,直至篇终。读毕,他解释道:“此文我向来用缓读法,极缓读法。近来领悟出师伐魏是一大转机,所以末段用急读法,极急读法。”由此可见,他对读文法不落窠臼,精进不已。无锡国专一学生回忆道:“当年在学校时,常在礼堂听先生授文读文,音调铿锵高昂,虽远处也能听到。”“先生读文,凝神练气,抗坠抑扬,黄钟大吕,如协宫商,疾则如长江大河,奔腾澎湃,徐则若峰回路转,曲折迂旋,若抒发性情之文,更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性情教育,实萌柢于斯。”1948年,唐文治已八十四岁高龄,还灌录读文唱片十张,又发行通用集五张,由大中华唱片厂监制。这实在是弥足珍贵的文化瑰宝,可惜年久失真,今人已难以真切领受他读文的气概了。

读书正人心救世贵因时

唐文治早在青年时代,就关注“经世之学”。考中进士后,“服官京师”,经历了中日甲午海战和八国联军之役,还参加过辛丑和约的草拟工作。国家的衰弱,列强的欺凌,使他怵目惊心。他目睹清政府腐败无能,内战不断,为之痛心疾首。当时,他提出“吾国情势日益危殆,百姓困苦已极,此时为学,必当以正人心、救民命为唯一宗旨。”认为“阐发古书之奥蕴,以拯今日之人心,吾辈之责也。”主张“读经救国”,通过研读古籍,以中国传统的美德,来改造社会,振兴中国。

当然,唐文治的“读经救国”论,早已被历史所证明是行不通的,但他爱国爱民的拳拳之心已为世所共鉴;他那学以致用,“体用兼备,有以捍外侮而致太平”的读书目的,无疑是应该予以充分肯定的。

唐文治是当之无愧的国学大师,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爱国教育家。他致力于教育事业四十余年,其中主持上海高等实业学堂(1911年改名南洋大学,1912年改称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1920年改为交通大学)十四年,创设机电科,增设铁路管理科,又办商船驾驶科(后筹建吴淞商船学校),为建设我国第一所理工科大学作出了贡献。他主持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三十年,明确办学宗旨为“研究本国历代文化,明体达用,发扬光大,期于世界文化有所贡献”,培养了不少古籍研究人员,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起了很好的作用。唐文治办教育的指导思想,与其“读经救国”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立教救世,贵在因时”,意即教育要适应时代的需要,教育要为政治服务。教育的目的也是读书的目的,是培养人才,救国救民。所以唐文治主张求实学,重实用,充分体现对于“学行并重”的一以贯之。

唐文治的一生,是中国文化在历史大转折时期的一个具体代表。他的读书方法,也已成为逝去年代的绝唱。但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弘扬形式,又将会在未来的时空中回响。那么,仅就这一点而言,唐文治在中国文化史的篇章中,已经占有了一席之地。

同类推荐
  • 即席讲话

    即席讲话

    作为领导者,必须出入各种公众场合,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谈判、演讲,说服他人,激励员工,和各种人打交道,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讲话的艺术。
  • 聪明女人的24堂幸福经营课

    聪明女人的24堂幸福经营课

    漂亮是与生俱来的,而美丽却是后天形成的。女人可以不漂亮,但不能不美丽。女人选择爱情,本质上无非是选择和谁过一辈子。遗憾的是很多人并不懂得“选择”,她们只懂得挑拣。俗话说,柔能克刚,收服男人就得对他好。但不要时时、事事都好,只要在他生病时照顾他就行了。记住:千万不能太宠男人了,不要让他习以为常,以为这是你该做的,你喜欢做的。女人要有自己的生活,要知道爱情和家庭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女人应该把握好自己的天空,珍惜自己,充实自己。只有这样,一旦在爱情之火燃尽的时候,你才能很潇洒地收拾悲伤,不让他带走自己的一片云彩。金钱自立是女人的资本之一,学会理财才是追求独立自主的基础,不要掩饰对金钱的喜爱和追求。
  • 不可不知的犹太人赚钱智慧

    不可不知的犹太人赚钱智慧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知要经历多少的坎坷。每一次的成功,也许都要经历唐僧取经般的九九八十一难。如果我们的生命真有无限长的话,即使把所有的路都走一遍都无所谓,但事实是生命有限,人生苦短,人生真正能够做事的时间不过是短短的几十年。鉴于此,我们编著了这套《不可不知丛书》,作为读者朋友面对现实生活的一面旗帜,来感召和激励人生,共同朝着美好的未来前进。
  • 做最好的自己:认识你的性格

    做最好的自己:认识你的性格

    性格决定命运在很多人看来似乎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古老话题。性格是命运好歹的先决条件,命运是性格导演的人生结果。相对而言,人们似乎更在意自己的命运,而非自己的性格。只有在晓得二者存在着如此密切而且非常内在的关系时,才开始对自己的性格格外关注和重视起来,这可能也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势力心理使然。
  • 掌控你人生的命脉玄机:命运

    掌控你人生的命脉玄机:命运

    有人说“命由天定,听天由命”,有人说“命运完全由自己掌控”。曾为上百家企业制定过产品营销战略,提供市场分析报告的著名管理与营销咨询专家——高朋,从“命运由自己掌控”的角度分析命运,同时也给想要改变命运的人们提供了指导。在本书中,他采集了数以百万计的调查样本,通过对人们命运各关口的观察,首次提出“命运指数”概念,运用独特的“命运系统”理论,从格局、选择、机遇、情商、目标和实干这些方面对人们提出了实践性极强的命运力提升指导,旨在帮助不同阶层的人洞悉人生命脉玄机,改变自己的命运。
热门推荐
  • 米灵世界

    米灵世界

    一块只属于米灵的大陆,每个孩子在十岁都有极小几率获得或威猛、或可爱的米灵,成为一名光荣的米灵师。一个魔法世界的女孩,来到了这米灵的世界,是偶然还是他人的预谋?一场旷世的人魔族战,千年后是否会再次延续,两族之间,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 新收一切藏经音义

    新收一切藏经音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现代人智慧全书:智慧识人术

    现代人智慧全书:智慧识人术

    本书内容有:现代人更需要识人;容貌识人;衣着打扮识人;行为动作识人;情态识人;谈笑识人;笔记识人;习惯、癖好识人等。
  • 风雪情殇

    风雪情殇

    他,像风一样轻飘却无处不在;她,一团冰雪,心内凛寒。他,三国之中的鬼才;她现代的千金。他和她,本不该有任何的交集,却因为一场早有预谋的意外,双双卷进了三国这个乱世。他们开始了较量,开始了利用。当他们在不知不觉的较量和利用之中,却不晓得早已萌发了爱情的嫩芽。一路坎坷,相互扶持,风雪之间,缠缠绕绕已是密不可分。
  • 体育资源管理

    体育资源管理

    《体育资源管理》讲述了体育资源是体育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体育发达国家的经验已经进一步证明,对体育资源进行科学地、合理地开发、供应及利用是实现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发展体育,资源先行,为满足我国体育事业持续发展的需要,体育资源的生产和供应量,亟待大幅提高。然而,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在体育资源的供给方面将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即体育事业发展对体育资源需求的不断扩大与国家体育资源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且这一矛盾将长期地存在下去。
  • 贺少独宠小娇妻

    贺少独宠小娇妻

    她做梦都没想到,她竟然会招惹上这么一个厚颜无耻的男人。说好一年期限,他放,她走,可期限一到,他却反悔花式壁咚她,还霸道的说“你只能是我的女人。
  • 重生男神请多关照

    重生男神请多关照

    【女扮男装,强强,1v1】叶潇然此生住过孤儿院,当过影后,被挚爱背叛成过通缉犯,只因一双通灵宝眼最后落得于狗争食惨死下场,夜萧然,夜家唯一的继承人,却是天生懦弱无能甚至被人打死无人问津。再睁眼,叶潇然成了夜萧然,偶得最强(坑爹)不是,是最强通灵系统,废物变天才,学渣变学霸,天生影帝,网文大神,最强编剧,电竞头名第一……一个不小心竟然是混成了国民男神。“国民男神又如何,还不是拜倒在我身下。”“哟,枭爷,你总算承认是你拜倒在我的石榴裙下了。”枭爷闻言,挑了挑眉:“你来试试就知道谁败在谁身下了。”
  • 星兽无双

    星兽无双

    无双大陆,星兽纵横。鎏金圣鹰,来去无踪;灵木巨猿,力大无穷;极寒冰马,冻结万物……这片大陆由何而来,没有人知道;这些神奇的星兽由何而生,也无人知晓……始祖星兽现世于一个平凡小镇,掀起一场腥风血雨,故事也由此开始。
  • 妃常妖娆之暴君你走开

    妃常妖娆之暴君你走开

    西冷一出生就成为孤儿,寄养在丞相府。随着西冷的成长,对于西冷,几位皇子都势在必得,皇位之争,美人之争,本想要平淡一生的西冷陷入进去,想要抽身又何其之难,最后西冷花落谁家?是温柔善良的七皇子轩辕泽,还是霸道残忍的太子轩辕昊?亦或是孤独终身?
  • 消夏集

    消夏集

    《品尚书系:消夏集》为作者谢有顺近年的散文、随笔精选,也是作者在学术研究之余的感性心语。一部分为生活记趣,或回忆,或写实,或在行旅中信笔写来,文字端庄而不失机智,多为温润之作;另一部分为精神沉思录,以读书觉悟人生,与先贤对话,从个体心灵中透视现代人的生存处境,多为有感而发的锐利之思。文字优美而有闲趣,且不乏深刻,读之可以消夏,也可清心。这种义理方正而言辞讲究的学人笔墨,提供的是一种新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