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73400000003

第3章 文艺鉴赏的意义和方法(3)

只有当我们对盛唐山水田园诗产生的社会背景和诗人的思想状况有了深入的了解,那么,对这些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才谈得上是真正的鉴赏。

还有,鉴赏文艺作品时,如能知道作者当时的创作意图,将有助于我们对作品的审美把握。鲁迅指出:“从作家的日记和尺牍上,往往能得到比看他的作品更其明晰的意见,也就是他自己的简洁的注释。”如我们阅读鲁迅的《阿Q正传》,可能对阿Q的形象,特别是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理解不深,甚至会产生为什么在阿Q这样的贫雇农身上会有这样消极的东西的疑问,而鲁迅在《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里对这些问题有过具体说明。读过这篇序言,我们就会认识到鲁迅塑造阿Q形象是要写出“现代的我国人的魂灵来。”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沉默的国民的魂灵”。

这样一种消极的精神状态,经过辛亥革命,并没有冲击到。鲁迅预言:“在将来,围在高墙里面的一切人众,该会自己觉醒,走出,都会开口的罢。”这就揭露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并把希望寄托在人民大众的革命上面。这些话为我们理解阿Q形象指出了方向。又如,不少青年看过老舍的话剧《茶馆》后,总感到理不出个头绪来,但只要读一读作者《谈<茶馆>》这篇文章,那么,对《茶馆》每一幕所反映的时代生活、历史背景,各幕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就会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了。

我们要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除前面提到的读作者谈创作体会的文章外,还可阅读作品的“前言”或“后记”,以及有关传记性文章和别人的评述性文章。

三,从整体结构上全面、完整地鉴赏文艺作品。

一切成功的文艺作品,都是把社会生活作为一个完整的、有着各种内在联系的整体来反映的。文艺创作,讲究凝神结想,成竹在胸,布局统一,互相牵引,肌肤密连,气顺血畅,浑然天成,无雕琢痕。人们在鉴赏文艺作品时,当然不应忽视对“立片言之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的“文眼”,“诗眼”,“戏眼”等最能传神的那些笔墨,于细微处见精神,但“点睛之笔”毕竟只是整体中的一部分,是不能离开整体而孤立存在的,因此,更重要的是要把文艺作品看作有机的整体,从其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上去进行鉴赏,而不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寻章摘句”,这样,才能把握住文艺作品的审美特性,真正认识作品的审美价值。

亚里士多德说过:“美与不美,艺术作品与现实事物,分别就在于美的东西和艺术作品里,原来零散的因素结合成为统一体。”印度诗人泰戈尔说得更富有哲理:“采着花瓣时,得不到花的美丽。”我们知道,根据事物构成的状态,可将美区分为单象美、个体美和综合美。单象美是个体中某一部分的美,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个体美系指事物本身相当完整而又相对独立的个体的美,它包含单象美,又高于单象美,却并不是单象美的机械相加;综合美由个体美所构成,但综合美的本质不在于罗列不同个体的美,而在于揭示各个个体间的内在联系的美,从而使事物的美发生质的变化。文艺作品中的“点睛之笔”、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就是单象美、个体美和综合美的关系在文艺创作中的具体反映。

一部文艺作品,例如一部长篇小说,一部电影,或是一首小诗,一篇散文,一首歌曲,一幅绘画,一尊雕塑,它们反映的只是社会生活的某一侧面,然而,在它们所反映的生活侧面里,又不是单一的,而是包含了社会生活中相互联系的许多方面;一部成功的作品,必然包含着“点睛之笔”和好的细节、局部,但它们只有融合在整体之中并能给整体以生命时才有价值;作品中美的内容离不开美的形式来表现,而美的形式只有当它表现了美的内容时才真正获得了生命。总之,文艺是整体的艺术。一部作品,一个艺术形象,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我们鉴赏文艺作品,一定要胸有成竹,顾及全篇,从作品的整体出发,透过完整的艺术形象或意境去认识它的审美意义,而不能局限于一隅。这里举一个比较简单的例子,如我们鉴赏元代戏曲家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是一幅和谐、完整的秋色图。它化景物为情思、表达了天涯孤客的羁旅愁怀。它的美,不是从单个孤立的形象,诸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等体现出来的,而是由几幅画面综合起来而成为统一、完整的形象和意境体现出来的。如果孤立地去鉴赏这一和谐、完整形象(意境)中的单个形象,它们就并不美,有些单个形象如“枯藤”、“老树”、“瘦马”等,甚至还是丑的。这就犹如一座精巧别致的建筑,拆成碎片,不成整体,那还有什么美的价值可言呢?

四,要善于运用比较的方法。

文艺鉴赏包含了鉴别和欣赏两个方面。鉴别离不开比较,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在文艺赏鉴的各个环节,比较的方法都能发挥作用。事实上,读者、观众和听众总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对不同艺术家的作品进行比较,在比较中认清作品的成败得失,并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赏鉴水平的。

比较,历来是认识事物的有效方法,事物的特征往往在和相似或相异事物的比较中显示出来。在文艺鉴赏中,为了深入了解优秀艺术家的创作思想、艺术成就和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可以对同时代的艺术家及其作品进行比较,也可以对不同时代的艺术家及其作品进行比较,还可以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艺术家及其作品进行比较。通过不同艺术家及其作品的相互比较,就能发现他们创作上的“同”和“异”,而这种“异”,就是作品思想和艺术上有特色的地方。例如我们鉴赏京剧,假如对梅、程、荀、尚四大名旦的表演艺术有意识地进行比较,那么,对他们各自不同的唱腔、念白、做工、舞蹈动作、服装扮相等方面的不同特色和鲜明的表演风格就会有较深入、细致的了解,这对提高我们鉴赏京剧艺术的水平肯定是大有裨益的。

文艺鉴赏中的比较,还可以是优秀作品同有缺点甚至有错误的作品进行比较,以识别美丑善恶,增强免疫力。

“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鲁迅也说过:“比较是医治受骗的好方子。乡下人常常误认一种硫化铜为金矿。

……就是要看一看真金,免得受硫化铜的欺骗。而且一识得真金,一面也就识得硫化铜,一举两得了。”我们将优秀的、平庸的、低级下流的作品相比较地进行鉴赏,相形之下,优秀作品就显得光彩夺目,平庸的作品则黯然失色,低级下流的作品就无地自容。近年来,沉渣泛起,一些不健康的音乐、黄色小说、凶杀录像等在少数青年中流传。

如果我们采用正确的方法,引导他们经常阅读、观赏优秀的文艺作品,使之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那么,天长日久,潜移默化,就会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从而自觉地抵制各种思想病菌的侵蚀。

五,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

凡是优秀的文艺作品,无不具有勾魂摄魄的艺术魅力。据说一九二二年法国巴尔蒂冒尔剧场上演莎土比亚的悲剧《奥赛罗》时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当演到第五幕,黑色的摩尔人奥赛罗听信谗言,怀疑妻子不忠,愤怒之下掐死美丽善良的苔丝蒂蒙娜时,台下担任剧场警卫的一个士兵大声惊呼:“我决不许一个该死的黑人,当着我的面,杀死一个白种女人!”他忘记了自己是在看戏,竟端起枪向台上的奥赛罗射击,结果打伤了扮演奥赛罗的演员的胳膊。平日,我们经常见到有些人读小说废寝忘食,听音乐如痴似醉,观画流连忘返,看戏拍案叫绝……,他们神游于美妙的艺术世界之中,达到了忘我的境地,喜怒哀乐,应境而生。这种神与物化的审美感受,就叫做“入乎其内”。只有“入乎其内”,才能充分领悟作品的个中妙处,获得心神陶醉的审美享受。但是,文艺鉴赏不只是情感活动,而且还有思维活动;它不仅具有怡情作用,而且还具有认识作用。因此,正确的鉴赏是将情感与理智统一起来,既要动情,又要动脑: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南宋陈善在《扪虱新话》中说:“读书需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盖不能入得书,则不得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陈善强调的读书“出”、“入”法,对于鉴赏一切文艺作品都是适用的。鲁迅曾尖锐批评那种只能“入乎其内”,却不能“出乎其外”的态度,他说:“中国人看小说,不能用鉴赏的态度去欣赏它,却自己钻入书中,硬去充当其中的角色。所以青年看《红楼梦》,便以宝玉黛玉自居;而老年人看去,又多占据了贾政管束宝玉的身分,满心是利害的打算……。”这当然是不可取的。有的青年人,读了斯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就去效法作品中的主人公于连为出人头地而不择手段地反抗社会,或象于连那样大胆、无耻地追求女性,看了电影《少林寺》,就一心想去当和尚、练武功。他们成了作品的俘虏,难以自拔,甚至闹出笑话或悲剧来。这是要不得的!在文艺鉴赏实践中,要“进”得去,“出”得来,既要“入迷”,又要“清醒”,使“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样,才能发现艺术美的奥秘,获得完整而深刻的审美感受。

六,既要重视“初感”,又要促使鉴赏不断深化。

一件优秀的文艺作品,鉴赏者第一次和它见面,往往会留下新鲜而强烈的印象,这就是鉴赏的“初感”。初感又称第一印象。这第一印象是鉴赏者在生理和心理都处于敏感状态下所获得的不存先入之见的初次感受。一般说来,赏鉴者初次接触作品时心灵被深深打动的那一“点”,往往也正是作品最动人的那一“点”,在许多情况下,第一印象的感觉特别敏锐,因而初感也往往比较准确、恰当。我们应该珍惜文艺赏鉴中的初感,但又不能停留在这一步上。因为初感还来不及有意识地对作品进行分析和综合,仅仅是初步的感受。它虽然敏锐,却不一定正确;虽然新鲜,却不一定深刻。所有优秀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座丰富的矿藏,不可能被一次鉴赏所穷尽。有些文艺作品,意蕴丰富、深邃,单凭初感是很难窥其堂奥的,只有“入之愈深。

其进愈难,而所见愈奇。”“用思有限者,不能得其神也。”所以,我们应该反复观赏,反复品鉴,反复玩味,以促使鉴赏的不断深化,从而加强和修正对作品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理解。别林斯基说过,读果戈里的《死魂灵》,不是读一遍就能理解的,读第二、三遍时,他还象读从未读过的书那样获得新的印象。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论到契诃夫的剧本,也曾说过,初一看,感受不到这些剧本的深度,每多读一遍,就多发现许多新的东西,而你把戏中同一角色演到五百次以上,就会在每次表演中都发现一点新的东西,好象戏里藏着一个深不可测的创造力的源泉似的。列宁说,他“读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在一个夏天里就读了五遍,而每次都在这个作品里发现一些新的令人激动的思想。”这都说明,鉴赏文艺作品,我们既要重视初感,又要在初感的基础上反复品鉴,深入体会,寻幽探胜,心领神会,这样,才能领略到作者的思想意蕴和审美价值,获得最大的美感享受。

同类推荐
  • 我的诗篇:工人诗歌云端朗诵会诗集

    我的诗篇:工人诗歌云端朗诵会诗集

    当代中国工人在创造出巨大物质财富的过程中,也创作了数量惊人的诗篇,其中的佳作和许多知名诗人的作品相比毫不逊色,甚至更具有直指人心的力量,但这部分文学成就被严重忽视和低估。譬如1980年代以来几乎所有重要的诗歌选本,工人诗歌基本是缺席的,在当代文学史的主流叙述中也难觅其踪影。这部诗集的作者是这样一批特殊的工人,如巷道爆破工陈年喜、酿酒工人绳子、失业不久的薄膜厂流水线工人乌鸟鸟、炼钢厂工人田力、建筑工人铁骨、农闲时的锅炉工白庆国、十四岁就开始打工的服装厂女工邬霞、羽绒服厂的填鸭毛工彝族小伙吉克阿优、在大地深处工作了近三十年的煤矿工人老井,以及不久前堕楼辞世的富士康工人许立志……
  • 培根随笔

    培根随笔

    《培根随笔》可说是少数的“世界著作”之一,这本书不是为一国而作,而是为全世界而作的;不是为一个时代而作,而是为一切时代。在这本书里,极高的智力与多样的兴趣和同情心自然而然地结合为一体,所以世人之中,不管什么样的类型或脾气,都能在这部书里找到一点与自己有联系的东西。虽然这只是一本随笔集,但《培根随笔》能同时让你产生读史书、读诗集、读教科书的感觉。培根的话语不仅开阔了人们的眼界,而且还能使人们顿悟。
  • 我的名字叫王村

    我的名字叫王村

    在一个线性时间的来龙去脉中,范小青以中庸的力度打开了两个世界:一个是哲学,一个是现实。极简的故事主题:我丢失了弟弟,我又去寻找弟弟。故事叙述中,患有智障的弟弟恰如龙卷风,把所有人物都裹挟了进去。丰富庞杂的情节,循环往复的纠结,谵妄无休的盘诘,把故事的迷径写得海咸河淡,温度适中。独到的以萤火之光起笔,以一片废墟灰烬收山,显示出作家卓越丰稔的艺术功力。
  • 我的北师大年华:庆祝政治教育系成立60周年

    我的北师大年华:庆祝政治教育系成立60周年

    本书是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为庆祝政治教育系成立60周年出版的文集,围绕梦圆师大、校院史话、恩师教诲、同窗好友、学有所成、教育实习、文体生活、社团活动、轶闻趣事等专题的回忆录、访谈、故事、口述、诗歌、散文、专论等展开内容。
  • 忘不了,是因为你不想忘(蔡澜·致青春)

    忘不了,是因为你不想忘(蔡澜·致青春)

    此书专注点在于“情感纠葛”的纾解。在“爱上一个不该爱的人”“三角恋、多角恋”“分手快乐”及“生活琐事”等七个章节中,蔡澜凸显其杀伐决断的个性,敢爱敢恨。他鼓励年轻人积极面对恋爱与生活,在失败中学习、成长。“把痛苦建筑在发愤学习上,念书念到忘我的状态,是打败经验的最佳方法。”
热门推荐
  • 她们

    她们

    在北京,很多人并不喜欢自己的生活状态被别人打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空间。生活在这种大都市的人,就像种植在路边的树,也许某一天他们的枝枝杈杈偶尔在风中会碰擦到一起,但在那挺直的树干间,永远有着不可触摸的距离。三个共同租住在京城一套公寓楼里的年轻女人,她们中有成功的白领秦紫苏,有生意、婚姻皆失意的离婚者高静娴,更有玩世不恭的北京漂亮妞夏忍冬。本来,她们在各自的领域里沿着各自的人生轨道,演绎着她们自己的欢喜人生,可是,她们在这个出租房里相遇了,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生活态度,更有不同的生活本能。
  • 总裁烈爱:天价小药妻

    总裁烈爱:天价小药妻

    "她是小药店的店员,无意之中被人陷害,错将“堕胎药”将“保胎药”抓出去,让总裁怀胎六月的女友流产……“女人,弄掉了我的孩子,必须赔我一个!”总裁冷冷地看着她,目光如刀,将她逼到角落。他直闯药店,揪出她这个“罪魁祸首”,霸道的将她领回民政局,签盖,签字,领结婚证!她的抵抗和解释,在顾梓骁的眼里看来全部都是蓄意已久的策划。他不由分说的占据了她的心……当误会解开,当所有的伤害成为感情的殇,她的情该何去何从?"
  • A Brief Enquiry

    A Brief Enquiry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Bird Neighbors

    Bird Neighbor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风敲笛

    风敲笛

    她的左手可控制冰,右手可控制火,脚踝上殷红的彼岸花让她躲躲藏藏。他是国家未来的继承者,杀伐果断,温和如玉,天生便拥有奇异的血脉。神秘的身世,不过是她成功的基础而已。强大的天赋,只是他君临天下的铺垫罢了。尘埃之下的秘密被缓缓展开。骨笛声起,逆天而行,无畏无惧!【场景版:“殿下,小娘娘把侧妃扔到水里说是要喂鱼。”“随她去。”“殿下,小娘娘把大理寺卿的嫡长子揍了一顿。”“哦,没打死就行。”“殿下,小娘娘离家出走……”侍卫的话还未说完,之前一直看着书的某殿下嗖的一下从窗户跳了出去。远远有声音传来:“我去把那个翘家的小丫头带回来!”】【十年灵谷十年思,不负天下不负卿。】
  • 龙树五明论

    龙树五明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全闽诗话

    全闽诗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此生唯愿你长安

    此生唯愿你长安

    他为她画了一座牢,将她终生囚禁,至死方休……
  • The Voyeur

    The Voyeur

    Mathias, a timorous, ineffectual traveling salesman, returns to the island of his birth after a long absence. Two days later, a thirteen-year-old girl is found drowned and mutilated. With eerie precision, Robbe-Grillet puts us at the scene of the crime and takes us inside Mathias's mind, artfully enlisting us as detective hot on the trail of a homocidal maniac. A triumphant display of the techniques of the new novel, The Voyeur achieves the impossible feat of keeping us utterly engrossed in the mystery of the child's murder while systematically raising doubts about whether it really occurred.
  • 父母课堂1:养育女孩

    父母课堂1:养育女孩

    培养出一个完美的“小公主”,是每一位女孩家长最大的心愿。女孩与生俱来的特性,要求女孩家长必须要有一套针对女孩的教育方式。常言道:“从来富贵多淑女,自古纨绔少伟男。”现如今许多父母越来越提倡“富养女孩”的教养方式。一些“吾家有女初长成”的父母片面地认为“富养女孩”,就是尽可能地为女孩创造优越的条件,满足女孩的一切物质要求。于是很多父母只是一味满足女孩儿在物质上的需求,认为这样便可以培养女孩优雅的举止和良好的气质……可是到头来,往往事与愿违,培养出的却是一个霸道任性、自私自利的“刁蛮公主”,这让许多父母伤心不已。其实,所谓“富养”,并不是单纯的物质上的满足,更是教育的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