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90900000003

第3章 审时度势,才能让自己立于不倒之地(2)

李鸿章的失败,曾国藩看在眼里,他写信给李鸿章,在信中,曾国藩要求他自行训练淮勇:“……尽募新勇,不杂一兵,不滥收一弁,扫除陈迹,特开生面,赤地新立,庶收寸效。”

此时的李鸿章,并不认为自己有这种能力,只想捞一点儿从军资本。他急于作战,目的只是在自己的求职简历上添上一行光彩的文字。定位的错误,让他再次做出错误的决定。结果更加惨不忍睹。

他只能将全部希望寄托在老师曾国藩身上,希望曾国藩能够给他提供飞黄腾达的平台。

1858年冬,李鸿章决定去投奔老师曾国藩。

李鸿章到了曾国藩幕府,接连干了几件漂亮的事,让他一下子成了幕府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也终于让他认清了自己不可替代的价值。

当时,李鸿章虽然深得曾国藩的器重,不过,心志甚高的他主见甚强,因某些建议不为曾国藩所用而负气离开曾府。不久,曾国藩念其才干,修书力劝他回到自己身边。

这次的出走与回归,让李鸿章彻底明白了两点:第一,曾国藩不是一个好老板,其他的老板更不靠谱;第二,连曾国藩都让自己不如意,那能让自己如意的,只有自己了。

但此时的战争已经接近尾声,李鸿章的机会已经不多了。

不过,李鸿章已经完成了自己人生的正确定位,就是自己要有一番大作为,不靠天不靠地,只靠自己!他已经准备好了,但机会还会来吗?

1861年下半年,太平军在浙东、浙西战场连获大捷,直逼杭州、上海。上海受到太平军威胁,官绅自然惊恐万状,于是派代表到已经克复安庆的曾国藩处乞师求援。使者私下找到李鸿章“晓之以理,动之以利”,这些打动了李鸿章,于是他力劝曾国藩援救上海。在李鸿章的劝说下,曾国藩认识到上海对兵饷的重要,同时亦想借此争得江苏巡抚的重要职位,于是决定派兵沪上。

曾国藩派他的胞弟曾国荃前往上海,不料,曾国荃对率兵援沪却是百般不满,因为他一心要争夺攻克“天京”的头功,于是采取种种办法违抗兄命,拒不放弃进攻“天京”而援兵上海。

曾国藩只得改变计划,决定派李鸿章率淮军前往。此时的李鸿章已经不再是那个挑肥拣瘦,只想跟着别人赚点小便宜的李鸿章了,而是一个一心想要自立门户,干出一番大事业的李鸿章。果然,后来的赫赫战功证明了李鸿章的定位是正确的。

此后晚清的政治舞台上,少了一个意气书生,多了一个文武双全的栋梁——李鸿章。而准确定位之后的李鸿章,在这个位置上充分发挥了自己的长处,在晚清的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四十年屹立不倒。

4.与大清朝同呼吸共命运

行高于人,人必非之,当然,被人非议,只能说明做事遇到很大的阻力,并不说明就会被打倒。李鸿章在四十年的政治生涯中,一直被打而不倒,这和李鸿章的立场有很大关系。李鸿章的立场很坚定,那就是力保大清,力保皇室。

有感于时事的艰难,李鸿章曾经无奈地感叹:“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应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这段话是李鸿章对自己目标的准确表述:第一,他是改革者,总是想通过各种修修补补来让这个王朝焕发生机。所以,中兴,是李鸿章的追求。第二,与维新派相比,他思想保守;与保守派相比,他又太过激进。在主战派面前,他是彻底的投降派;在主和派面前,他又太不淡定。甚至,在帝后的明争暗斗中,他也显得格外超然。

无论任何时候,李鸿章的立场都是力保大清,力保皇室,坚定不移。尽管有时候这种立场让他吃了不少苦头。

甲午海战之后,李鸿章不愿赴日本谈判,因为他知道只要自己去了,不管最后结果如何,卖国贼这个帽子他是戴定了。但在国内国外“只认李鸿章”的形势下,李鸿章还是出发了。在日本谈判结束后,当面颊缠着厚厚绷带的李鸿章带着《中日马关条约》回到大清国时,他忽然发现几乎所有人都用一种怪异的眼光看着他,众人对他唯恐避之不及。李鸿章知道,他被毫不留情地否定了。李鸿章到了天津以后,称病不出,此后,李鸿章一直留在天津与俄、法、德三国交涉,让他们对日本施压,要求将辽东半岛归还大清国。八月二十八日,当李鸿章销完病假,进京上朝向光绪汇报所有情况,光绪阴沉着脸问李鸿章:“身为重臣,两万万之款从何筹措;台湾一省送予外人,失民心,伤国体。”

尽管光绪很生气,但他生气的只是合约,并不是生李鸿章的气。因为换别人去谈判结果也好不到哪里去。他也深知,李鸿章对大清的忠心耿耿。他更知道,现在的时局,缺少不了李鸿章这样的大臣。

1900年8月,八国联军占领北京,谁来处理义和团事件之后的乱局呢?颇负众望的老政治家、两广总督李鸿章受命料理局势。

朝廷在七月三日和六日两次催促他立刻北上,接着在七月八日任命他为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

此时义和团闹得正凶,慈禧也被她身后的满清权贵集团端郡王、刚毅等人所挟持。李鸿章回电说,先定内乱,如有眉目,即行启程,言外之意是我去了也无能为力,那么各方为何一致认为乱局非李鸿章梳理不可呢?

在担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期间,李鸿章几乎参与了清政府所有的外交折冲的处理,天津教案、马嘉理案、琉球冲突、中法之战、甲午之战,他柔软而不失原则、圆滑而务实的外交风格获得了西方政治家们的尊重。当时很多外国人,包括后来研究李鸿章的汉学家、史学家都评价李鸿章是当时最具有国际眼光的一位清朝大臣。

但李鸿章不是机会主义者,他始终处在各派势力的联合夹击当中,却总是似倒而没倒。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他被各方势力攻击,是因为他的定位的问题,而他始终不倒,也是因为其定位的问题:他始终代表着大清国当时最广大的臣民的利益。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他只是代表当时,而没有代表未来。

所以,面对所有人的攻击,他始终不倒,即便数次被冷落,甚至遭免职,一旦大清国遇到无法收拾的危局的时候,他总会当仁不让地走到台前。

李鸿章本来不想做裱糊匠的,他要做改革者,但能怎么办呢?

李鸿章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为中国的近代化而努力。他比满清权贵还关心那个在风雨飘摇中的国家,他勇于承认自己比别人落后,他倾尽心血建水师、搞实业、办洋务,他一生不知创造了多少个“中国第一”:第一批留学生,第一个织布厂,第一个兵工厂,第一个炼钢厂,第一个矿务局,第一个电报局,第一个轮船招商局,第一条铁路,第一支中国海军……李鸿章为中国引进了许许多多人认为是离经叛道的东西,倾尽精力却饱受骂名。然而,这些东西对冲击中国根深蒂固的守旧思想,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都起了极其巨大的作用。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李鸿章被绑在大清朝这只破船上随风漂流,为了船走得更远,作为“船夫”的他竭尽全力修修补补,却无力回天……

李鸿章在风雨飘摇的晚清,始终将倒而不倒,他始终将自己与清王朝连在一起,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大清王朝,他不得不以公敌的姿态出现,在血雨腥风的晚清王朝,李鸿章始终与大清朝同呼吸共命运,这既是他的幸,却也是他的不幸。梁启超曾说“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这是比较中肯的说法了。

在晚清的权力构架中,慈禧和李鸿章之间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关系:知李鸿章者,慈禧也;助慈禧者,李鸿章也。他们之间惺惺相惜,互相需要,却也对对方心存戒备。李鸿章和慈禧虽然方法不同,但殊途同归,他们都有一个相同的目标,那就是全力保全大清朝,保全皇室,他们就像清王朝最坚固的两根柱子一样,构求着一种平衡,支撑着末日的清廷。

当然,要想大清朝不倒,就要保证李鸿章不倒。

5.审时度势,才能在夹缝中游刃有余

在曾国藩看来,李鸿章虽然是自己的得意门生,但绝不是池中之物,不会长久寄人篱下。在李鸿章还是曾国藩幕僚的时候,曾国藩就已经看到了这一点。

曾国藩与李鸿章的第一次不欢而散,是在咸丰十年(1860)。当时李鸿章是寄居在曾国藩的屋檐下,是曾国藩的“机要秘书”。两个人在是否在祁门这个地方设置总督衙门,以及在处置李元度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这导致李鸿章愤然离开曾府。虽然后来李鸿章还是回到曾国藩身边,但这个事件至少表明了两件事:第一,李鸿章不仅有自己的想法,而且为了自己的想法可以不惜代价;第二,李鸿章想要单飞,只不过没有更合适的机会,所以才又回到曾国藩身边。

不管怎么说,在曾国藩看来,李鸿章终究是“自己人”,所以,当上海出现权力空缺的时候,曾国藩还是推荐了李鸿章,并且支持他建立了淮军。

虽然淮军是从湘军中分离出来的,但湘军是湘军,淮军是淮军,两者有着根本的不同。淮军带有很强的地方军队的性质,而老大就是李鸿章,没有李鸿章发话,谁的话淮军都不听,这种独立性很快就让李鸿章尝到了甜头。

李鸿章自立门户之后,立刻表现出了在维护自己利益方面的精明。

同类推荐
  • 银海扬帆:于洋传

    银海扬帆:于洋传

    本书是我国著名电影艺术家于洋的传记。于洋出身贫寒,少年时即因机缘巧合进入电影行业,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他进过敌人监狱,在枪林弹雨中进行过革命工作,并主演了多部影响深远的电影作品。
  • 世界最具领导性的政坛伟人(5)

    世界最具领导性的政坛伟人(5)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念完哈佛念阿弥陀佛

    念完哈佛念阿弥陀佛

    他是国民党陈诚将军的长孙。毕业于普林斯顿和哈佛MBA,曾为麦肯锡资深顾问。为了寻找生命的答案,他曾经出家为僧三年,在禅宗、汉传佛法、藏传佛法中找寻修心的方法;又到西藏、青海、云南、印度、尼泊尔,追随近百位高僧活佛学习。他以非凡的勇气和坦诚写下这本《念完哈佛念阿弥陀佛》,是希望“让认真寻找心性的朋友们,不必走弯路。 在这本不一样的自传里,陈宇廷讲述了自己传奇的半生经历:在台湾的少年时光,在美国求学的生活,在投资银行和麦肯锡工作的岁月,出家求法的经历,和格莱美音乐家央金拉姆的传奇婚姻。
  • 林徽因·人间四月天

    林徽因·人间四月天

    她是一个女人,一个母亲,一个作家,一个建筑学者。她是林徽因,一个传奇。作者笔下生花,将一代才女林徽因刻画得淋漓尽致。品读本书,我们将在享受文字中读懂林徽因。
  • 从中小学讲坛成长起来的杰出人物

    从中小学讲坛成长起来的杰出人物

    “中小学教师大有作勾。”这是温家宝总理对广大教师和免费师范生说的话。古今中外,从中小学讲坛成长起来许多烛照千秋的杰出人物,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邓颖超,科学家钱伟长,文学家鲁迅,教育家蔡元培等,都曾在三尺讲台留下自己的身影。中小学教学经历能够成为奋发求索、拼搏进取的动力源泉;中小学讲坛能够为有志青年提供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广阔舞台。教中小学也能出大师,平凡的岗位成就不平几的人生!
热门推荐
  • 一面之间

    一面之间

    一张面孔两个身份,一段阴谋几段情深。萧倚歌再次醒来,成了梦寐以求仙修,多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妹妹,却不知二十四年前的因果由此满了一个轮回……
  • 倾城丑王妃:爆笑五公主穿越系列

    倾城丑王妃:爆笑五公主穿越系列

    【日十更】【原创作者社团『未央』出品】她是出了名的丑女人,整个东临谁人不知,偏偏她又喜爱美男,喜欢到不可自拔的地步,看到一个就想拉回家去。搞得整个东临城里人人自危,男男们都不敢出门,万非得已时,出门都会扮成女装。他是大中朝的大皇子,平时作风严谨,不苟言笑,处理事务雷厉风行,却又是个生性洒脱不驹的家伙,向往闲云野鹤般的日子,不愿受任何人,任何事的牵绊。当生性淡漠且洒脱不驹的他与花痴到没底的她相遇,又该擦出怎样的爱情火花呢??敬请观注《倾城丑王妃》为您一一道来。
  • Second April

    Second April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迫嫁:帝妃难宠

    迫嫁:帝妃难宠

    她是卫国多愁多病,心有七窍的盛名公主,嫁于雪国英明睿智,果敢狠绝的少年天子——靖元帝,赐封怡妃。正史对于她的介绍,只有寥寥数语。萧氏未央,卫国长乐公主,于康嘉三十五年,和亲雪国。靖元元年,被赐封怡妃。倒是坊间流传得多。传说,她曾三千宠爱集于一身,令后宫其他粉黛毫无颜色。传说,宰相范绍礼曾骂她是妖孽,并因此逼宫。靖元帝斩宰相满门于闹市,血流成河。传说,靖元帝宠她至极,却灭她母国,令其父客死异乡。后宫争斗,宰相逼宫,太后篡位,王位之争,卫雪大战......处于风口浪尖上的她,到底是他的一颗棋,还是烙在他心底最深处的女子?
  • 小女巫训练营·魔帚之战

    小女巫训练营·魔帚之战

    五金杂货店里的魔钟滴答滴答地走着,魔帚骑手们学飞行的时间就要到了。正在接受女巫训练课程的小主人公杰西卡,此刻正盘腿坐在史崔格小姐五金杂货店里的柜台上。
  • 重生都市武道至尊

    重生都市武道至尊

    【2018都市爽文畅销榜第三名,小马力荐!全网热搜!】抱歉,这世上能和我打成平手的没有几人。
  • 灵台经

    灵台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重生之大唐中兴

    重生之大唐中兴

    一场梦,让他回到1000多年的晚唐时期,成为了唐僖宗他弟、唐朝倒数第二个皇帝唐昭宗身上,看他如何扭转大唐困局,治宦官干政,平朝堂之乱,除藩镇之祸,重现大唐王朝的盛世!李晔看着远去的长安城,发出了怒吼,“给我20年,我将还天下一个盛世大唐!”建了一个群(809466851),有兴趣的可以加加。
  • 素颜清水

    素颜清水

    他只是一个平凡的上班族,有一天收到一张来自高中的情人的明信片,记忆和现实纠葛在了一起,他能找到她吗?倒转了沙漏,可否改变春秋吗?黄叶远飞,青松变枯枝,褪色的记忆,燃烧了一段岁月。渐行渐远,儿时的天真,长大后,会变得尴尬吗?
  • 王子恋上二公主

    王子恋上二公主

    苏沫,一个性格开朗活泼,乐天派的平凡女生,却拥有着不平凡的身世,在得知自己的身世后,跟着从未见过面的父亲来到遥远的日本,继续过着平凡的小日子。然而,却因为他,月城夜的出现,却给她平凡生活来事了崭新的一页。在面对这个帅气男生的感情,苏沫该做出何等的选择。Ps:本故事纯属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