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发誓不进公园,尽管那里的草早被剪过二十次,他仍怕从上面可以看见某一个人的脚印;有人讨厌插花,因为他曾经拿着花圃里买来的上等鲜花,左等右等,直到手中的花苞开放,还没有人来赴约;有人永远不愿再听某一支曲子;有人永远不愿再吃某一道菜;有人永远讨厌某一句口头禅……有的人,他平生有许多事情不堪回首,不忍或不敢回忆,因为他当时对那些事情的处理是错误的、失败的,那些事情一定是他一生中的大事。一个人如果必须把生平的大事从记忆中抹去,那心境也太悲凉了。
生活中有些琐碎的细节不会进入将来的回忆,你可以不必斤斤计较;如果一旦面临“大节”,就得心存警惕:“我将来要怎样回忆这件事?”必须使日后回忆起来能够觉得无憾,得到安慰才好。
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牵挂。正是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达观、崇高的精神境界。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外云卷云舒。是真英雄自洒脱,是真名士自风流!
人的一生中总会有很多得失,能否正确看待得失,以宽容的心接纳得失,取决于我们心态的健康与否,心态的健康与否决定了我们快乐与否。人的一生中要学会自求平衡,学会和生活讲和,而不是和生活较劲,更不要和自己过不去。当然,人不可能活在真空中完全超脱,不食人间烟火也非现实,但以平和的、健康的心态看问题,遇事看淡一点,想开一些总是能够做到的。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就能为自己赢得一份好心情、赢得快乐。所谓退后一步海阔天空也就是这个道理。
事业越成功的人,也就越有宽容之心。宽容犹如春天,可使万物生长,成就一片阳春景象。宰相肚里能撑船,不计过失是宽容,不计前嫌是宽容,得失不久踞于心,亦是宽容。
唐朝,有个叫卢承庆的人,为官清廉,做事认真,讲求实际。他当的是考工员外郎。这是隶属于吏部的官职,主要负责考察官员。当时,考察官员有级别标准,先大体分成上中下,然后每一级再分成上中下,比如最好的是上上,差一点的是上中,以及中中、中下、下下之类。
有一次,卢承庆考核一个监督运粮的官员。这个人在运粮食的过程中,由于翻船把不少粮食掉进了河。因此,卢承庆只给他定了一个中下,“没给你弄个下下就是照顾你的面子了。你把船都弄翻了,国家的粮食丢失了那么多,所以只能给你中下这么一个评价。”
可是,这个运粮官得到中下的评语,一点也没生气着急,反而谈笑自若,该怎么着就怎么着。卢承庆觉得,我给他这么低的一个评价,他都没生气,说明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这人还行。从这点上来讲,这个人有认错表现,有责任心,改个中中吧。
改成中中后,这个运粮官也没因此而高兴。卢承庆心想这个人真是宠辱不惊,无论怎样,他都能坦然面对。他又调查到,那次船翻了,不是他管理不善造成的,而是因为突然遇到刮大风,把粮船给吹翻了。总之,不是人为的原因。卢承庆一想:我给他中中看来也不合适,又改成了中上。这个运粮官还是没有因此而特别高兴。从此卢承庆对他的印象很好,以后在吏部考核的时候,就注意提拔了他。
“宠辱不惊”意思是指无论宠辱,都不在意,用来形容不因个人得失而动心。运粮官对于得失的欣然接纳,使他在百官之中脱颖而出而得到提拔,也只有这种真正不计较得失的人,才是有修为的国之栋梁。
《幽窗小记》中有这样一副对联:“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外云卷云舒。”意思是说,为人处世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视职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无意。
现在的人大多觉得活得很累,不堪重负。大家很是纳闷,为什么社会在不断进步,而人的负荷却更重,精神越发空虚,思想异常浮躁?的确,社会在不断前进,也更加文明了。然而文明社会的一个缺点就是造成人与自然的日益分离,人类以牺牲自然为代价,其结果便是陷于世俗的泥淖而无法自拔,追逐于外在的礼法与物欲而不知什么是真正的美。
失落是一种心理失衡,自然要靠失落的精神现象来调节;失意是一种心理倾斜,是失落的情绪化与深刻化;失志则是一种心理失败,是彻底的颓废,是失落、失意的终极表现。而要克服这种失落、失意、失志就需要宠辱不惊、得失无意的心态。
一副对联,寥寥数语,却深刻道出了人生对事对物、对名对利应有的态度: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样才可能心境平和,淡泊自然。一个“看庭前”三字,大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之意,而“望天外”三字则又显示了放大眼光,不与他人一般见识的博大情怀;一句“云卷云舒”更有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崇高境界。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实在是异曲同工,更颇有魏晋人物的旷达风流。
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十分困难。我辈俱是凡夫俗子,红尘的多姿、世界的多彩令大家怦然心动,名利皆你我所欲,又怎能不忧不惧、不喜不悲呢?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的人穷尽一生追名逐利,更不会有那么多的人失意落魄、心灰意冷了,我国古代的贬官文化即为明证。这里关键有一个你如何对待与处理的问题。
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生存价值,由来功名输勋烈,心底无私天地宽。若心中无过多的私欲,又怎会患得患失呢?其次,认清自己所走的路,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不要过分在意得失,不要过分看重成败,不要过分在乎别人对你的看法。只要自己努力过,只要自己曾经奋斗过,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按自己认准的路去走,外界的评说又算得了什么呢?陶渊明式的魏晋人物之所以有如此豁达风流,就在于淡泊名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可以用宁静平和的心境写出那洒脱飘逸的诗篇。这正可谓真正的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而将这一精神发挥到极致的是唐朝的武则天。死后立一块无字碑,千秋功过,留与后人评说。一字不着,尽得风流。这正是另一种豁达,另一种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傻人自有傻福气
世事万千,人生多彩。我们给这个世界留下空间;这个世界也将为我们留下空间。许多人活着,常常锱铢必较;殊不知毁了一生。
纵观人生,无论钱多钱少,抑或官大官小。都有烦恼。世间往往最痛苦的,不是获得最少的人,而是想得最多的人。从现在开始,心底无私天地宽。
人类对利益的追求,是一种本性。每个人总是在追求与自己有关的利益,并且避免不利因素,可以说趋利避害是一种本能。马克思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相关。”
然而,世间大多数人都喜欢算计别人,殊不知这是自作聪明,因为他们忘记了别人的存在。聪明反被聪明误,假如人人都愿意付出,我们一定可以建成人间天堂,否则,假如人人都不愿付出,我们周围将变成冷漠的世界,甚至人间的地狱!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本性上喜欢趋利避害,孰料到,这正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各种形式的灾难的根源。
有一句谚语:“人人皆知都想上天堂,却没有人想死。”你一味索取而不愿意付出,只能进入地狱!
有这样一则寓言:
有人和上帝讨论天堂和地狱的问题。
上帝对他说:“来吧!我让你看看什么是地狱。”
他们走进一个房间,看到一群人正围着一大锅肉汤,但每个人看上去都是瘦骨嶙峋,一脸饿相。他们每个人都有一只可以够到锅子的汤勺,但汤勺的柄比他们的手臂还长,自己没法把汤送进嘴里。有肉汤喝不到肚子,只能望“汤”兴叹,无可奈何。
“来吧!我再让你看看什么是天堂。”
上帝把这个人领入另一个房间。这里的一切和上一个房间没什么不同。一锅汤、一群人、一样的长柄汤勺,但大家个个身宽体胖,正在快乐地歌唱着幸福。
这个人不解地问道:“为什么地狱的人喝不到肉汤,而天堂的人能喝到肉汤呢?”
上帝微笑着说:“很简单,在这儿,他们每个人都会喂别人。”
天堂和地狱仅有一墙之隔,这一墙隔的是不同的人心。天堂,人们无私,互助友爱;地狱,人们自私,互不关心。如果每个人都多一些付出,都能多给他人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就会缩短。
事实上,仔细审视我们这个世界,这个世界还有许多美好,还有许多善良,还有许多正义,超越了人与人之间的利益,超越了社会时空,超越了过去、今天,也影响到将来。
曾经看过这样一份材料:
1852年,年仅25岁的英国军官劳林生,在波斯服役期间,无意中发现了伊朗西北部贝希斯顿一座近千米高度的山岩上,有一块石壁,上面镌刻着许多无法索解的文字。劳林生冒着生命危险,将岩上刻着的那些文字全部拓摹了下来。后来,劳林生经过潜心研究,使一种古老的文字——苏美尔文重新复活。苏美尔是美索不达米亚一带的古老国家,在底格里斯与幼发拉底河之间,它的存在,距今至少有5000多年的历史。劳林生发现的苏美尔文,记载着苏美尔人对自然、社会多方面的认识,其中还夹杂着有关生活处世的箴言,其中有这样几句:
有大量金钱的人可以很快乐,
有大量食物的人可以很欢欣,
但一无所有者可以好好睡眠。
人生在世,既要积极向上、奋发图强,又要不为名利、博爱无私,这就是“以出世的心态,干人世的事业”的境界。
人生贵通达,历览古今中外人,通达者利己利人。我们完全可以保持平衡的心态,尽情地体验每时每刻发生的一切,不必计较个人太多的得失,实际上,许多时候,得往往是失,失往往也是得。
有这样一个故事:
某位戏剧爱好者,不顾亲友的反对,毅然选择一处并不热闹的地区,兴建了一所超水准的剧场。
奇迹出现了,剧场开幕之后,附近的餐厅一家接一家地开设,百货商店和咖啡厅也纷纷跟进。没有几年,那个地区竟然发展得非常繁荣,剧场的卖座更是非常好。
“看看我们的邻居,那么小的一块地,盖栋楼就能租那么多钱,而你用这么大的地,却只是一点剧场的收入,岂不是太吃亏了吗?”这个人的妻子对丈夫不断抱怨,“我们为什么不将剧场改建为商业大厦,分租出去,单单租金就比剧场的收入多几倍!”
这个人想想确实如此,就草草结束剧场,贷得巨款,改建商业大楼,怎料想楼还没完工,临近的餐饮百货店纷纷迁走,房价下跌,往日的繁华又不见了。更可怕的是,当他与邻居相遇时,人们不但不像以前那样对他热情奉承,反而露出了敌视的眼光。
这个人终于想通了,是他的剧场为附近带来繁荣,也是繁荣改变了他的价值观,更由于他的改变,又使当地失去了繁华。
“聪明反被聪明误”,人们常因建设自己而造就别人,又因别人的造就而改变自己,在这改变中,某些人迷失了,不但迷失了自己,也迷失了那些曾被他造就的人,这就是不怕失去反而得到,想要得到反而失去。
一个人不计眼前得失,往往获得更长远、更大的利益。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不能将自己的成功建立在别人之上,却不顾别人死活。如果你不考虑别人的利益,到头来损害的是你的利益,反之,你考虑别人,别人也会给你同样的回报。曾经看过这样令人感动的故事:
一个夏日的中午,一位女人力车夫焦急地寻觅着顾客。突然,她发现不远处街道边躺着一个人,赶紧蹬车过去。原来昏倒在街头的,是一位中暑的老人,看样子得有70多岁了。不少行人从跟前走过,叹息或同情地议论几句,诸如“也不知是谁家的老人,可能是血压高或心脏病,这么热的天,做儿女的应该陪在身边才对呀”等等,但很快大家又都纷纷地离开了,因为谁也不愿意让自己沾上麻烦。
她把车子蹬到老人跟前,冲着围观者喊了一声:“快送医院哪!”旁边有人问她是否认识地上的老人,她摇头。有人便暗笑她太傻,心里说谁不知道该送医院啊,可谁来掏钱呢?
她赶忙抱起老人,有一个年轻人搭了把手,帮她把老人架到车上。“不能再耽搁了,先救人要紧。”她一口气把车子蹬到最近的一所医院。
当医生要她交住院押金时,她傻眼了——翻遍所有衣兜,她只找到3元钱,还是她省下的午饭钱。她说了许多好话,一再请求医生先救人,但医生淡然地说这是私立医院,没学雷锋的义务,让她赶紧弄钱再来。
听了这话,她急得眼泪都出来了,一下子跪在了医生面前,说她和丈夫都刚刚下岗,一时拿不出钱来,但她会想办法去借。医生漠然地责怪了一句:“没钱,就别揽这样的麻烦事啊!”
“是的,我没钱可我有一颗人心,你必须马上给我把老人救过来,钱我会一分也不少你的。”她被医生的利令智昏激怒了,一把抓住医生的袖子,大声地命令道。
“你,你……”医生被她突然的一副拼命的样子吓住了。终于,老人抢救过来了,她跟丈夫一起用借来的300元钱,交了医疗费。
一周后,幸运降临到她的头上,她和丈夫均被安排到某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集团工作,工资是他们想都不敢想的。原来,被救的那位老人的儿子正是集团总裁,他说救命之恩,怎样回报都不过分。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许多人越来越不愿意付出!其实,“傻人自有傻福气”,一个人往往只帮助人家做了一点儿小事,人家却帮我们改变了生活。如果每个人心中都多一些爱意,都能多给他人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整个社会将越来越美好,须知很多对别人真诚的帮助,最终帮的其实正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