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和尚说:“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唾到我脸上,任它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若知这道理,何愁道不了。”忍,不但是要忍受别人给予的辱,同时更要忍自己遭遇的境,要于穷困痛苦的逆境中,忍颓丧卑贱之念不生;于富贵顺利的佳境中,忍骄矜沉迷之念不生;于不顺不逆、万法生灭的常境中,忍随俗浮沉之念不生。能忍一切难忍之人与事,能行一切难行之事。富者能忍保家,贫者能忍免辱,父子能忍慈孝,兄弟能忍义笃[意笃],朋友能忍情长,夫妇能忍和睦。忍耐及沉默,能解决世间上所有的纷争。
逆境中更要静心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遭受到[都会遭受]逆境,我们要冷静地看待这种遭遇,不要怨天尤人,一蹶不振。
很久以前,有一个老妇人与独生子相依为命。老妇人原以为可以与独子长相依靠的,不料独子突然得了重病,不治而亡。
老妇人的邻居帮助老妇人把死者埋了,老妇人痛失爱子,死也不肯离开坟地。她不吃不喝,哭呀哭呀,只想与儿子一道离开人世。就这样过了四五天,老妇人果然气息奄奄,命在旦夕了。
这时,虚竹大师来到老妇人身边,问道:
“您为何停在坟间不肯离去呢?”
“唉!我唯一的爱子离我而去,我痛不欲生,只求同儿子一同离开人世。”老妇哭着说。
虚竹大师又问老妇:“你想不想让儿子活过来呀?”
老妇一听,精神倍增,说:“当然想呀,你可有什么办法么?”
虚竹大师道:“你如果能找来一种香火,我便可以拿着此火为你儿子许愿,叫你儿子复活。”
“那是什么样的香火呢?”老妇问。
“这种香火就是从来没有死过人的人家燃着的香火,你去把它找来吧。”虚竹大师说。
老妇听信虚竹大师的话,便四处讨香火去了。
每到一户人家,老妇就问:
“你家死过人吗?”
“死过,曾死过不少人呢。”
老妇继续走,每到一户,老妇依旧问:
“你们家以前死过人吗?”
“死过,我们的祖先都在我们前面死了。”
“怎么会没死过人呢?”回答几乎千篇一律。
老妇跑了许多路,问了不知多少户人家,每家的回答,几乎一模一样。无可奈何,老妇回来了,告诉虚竹大师:“我已经遍求所有人家,却没有一家没有死过人的,这样的香火看来我是取不来了。”
虚竹大师说:“既然如此,你又何必为死了儿子而过度悲伤呢?”
老妇人恍然大悟。
世界上的任何人都会经历过逆境和不幸,没有受过挫折与痛苦的人尚不存在,当我们每个人将痛苦与不幸抓紧不放时,只会让自己或他人更加悲痛,不如放下心中的伤痛静下心来面对,继续自己的人生。
一位信佛虔诚的居士,每天很欢喜到寺院以鲜花供佛,但一离开寺院,内心就会现烦恼状。禅师说:“花的新鲜与我们身心清净的道理是相同的。常常自我净化、调整心念,才能适应环境;无法要求环境来适应我们的心啊!”
净心,最重要的是心念清净。人生不如意事占了十分之八九,生活要能事事如意、不受外界干扰,实在很不容易!既然人世间有这么多不如意的环境要面对,不如先自我净化,把内心的世界清净,这也就是修心要下的工夫。
心灵寄语:
在生活中如果好好用心、反观自性,就能自我净化心地,则无处不是清净的道场!何须等待时间与空间的配合?修行,无非是要时时控制自己的心。内心如果清净,大地一切的境界无一不是美景;宇宙之间,万物的声音无不是生命的朝气与大地的生机!
没有什么不能忍受的
生活中我们难免会与人发生各种矛盾、争执。有的人视“横蛮”为“英勇”,在矛盾和争执中总爱誓死争高低,使小事酿成大祸。有的人则视“忍让”为美德,做到“人善我,我善人;人不善我,我亦善人。”这两种人际关系的善恶,人们一眼即明;但要见之于行动则非易事。它需要矛盾的双方具有理智和道德,要相互尊重、相互谅解。
有一位青年脾气非常暴躁、易怒,并且喜欢与人打架,所以很多人都不喜欢他。有一天,无意中游荡到大德寺,碰巧听到一休禅师正在说法,听完后发誓痛改前非,就对禅师说:“师父!我以后再也不跟人家打架口角,免得人见人厌,就算是受人唾面,也只有忍耐地拭去,默默地承受!”
一休禅师说:“嗳!何必呢,就让垂涎自干吧,不要去拂拭!”
“那怎么可能?为什么要这样忍受?”
“这没有什么能不能忍受的,你就把它当作[当做]是蚊虫之类停在脸上,不值得与它打架或者骂它,虽受唾沫,但并不是什么侮辱,微笑地接受吧!”一休说。
“如果对方不是唾沫,而是用拳头打过来时,那怎么办?”
“一样呀!不要太在意!这只不过一拳而已。”
青年听了,认为一休说的太不像话,终于忍耐不住,忽然举起拳头,向一休禅师的头上打去,并问:“和尚!现在怎么样?”
禅师非常关切地说:“我的头硬得像石头,没什么感觉,倒是你的手大概打痛了吧!”
青年哑然,无话可说。
心灵寄语:
生活中,如果有人无端地诽谤、欺负、侮辱、耻笑、轻视、欺骗你,遇到这样的人,你没有必要总是针锋相对,不妨忍着他、谦让他、任由他、避开他、尊敬他、不要理会他。让人一步天地宽,在生活中学会了忍让,就能够减少许多烦恼和人际冲突。
以平和的态度面对愤怒
在为人处世方面,不妨大度一点,不必与他人所计较,宽容会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面对他人的愤怒与谩骂,我们大多同样愤怒,报之以同样的谩骂,结果却斗得两败俱伤,而佛在这个问题上却非如此。
有一天,佛陀在竹林僧院的时候,忽有一个婆罗门愤怒恶言地冲进僧院来。
因为他同族的人,都出家到佛陀这里来,故使他大发光火。
佛陀默默地听他的无理胡骂之后,等他稍为安静时,向他说道:
“婆罗门呀!你的家偶尔也有访客吧!”
“当然有,何必问此!”
“婆罗门呀,那个时候,偶尔你也会款待客人吧?”
“那是当然的啊。”
“婆罗门呀,假如那个时候,访客不接受你的款待,那么,那些菜肴应该归于谁呢?”
“要是他不吃的话,那些菜肴只好再归于我!”
佛陀以慈眼盯着他一会儿,然后说道:“婆罗门呀,你今天在我的面前说很多坏话,但是我并不接受它,所以你的无理胡骂,那是归于你的!婆罗门呀,如果我被谩骂,而再以恶语相向时,就有如主客一起用餐一样,因此我不接受这个菜肴!”
然后佛陀为他说了以下的偈:
“对愤怒的人,以愤怒还击,是一件不应该的事。对愤怒的人,不以愤怒还击的人,将可得到两个胜利:知道他人的愤怒,而以正念镇静自己的人,不但能胜于自己,也能胜于他人。”
这个婆罗门,就在佛陀门下出家,不久,成为阿罗汉。
现在社会上的人,逞一时匹夫之勇,可为一件小事而拔刀相向;为一句闲话,往往放在心里,久久不能消除;没有忍辱功夫,无论修持、无论做事都不能达到理想。一句闲话就要计较,一点小小折磨就受不了,这种没有力量应付环境的人,如何能担当重任和创造事业呢?
佛陀说:“学道的人,如果不能忍受毁骂,对恶毒攻击不能如饮甘露,即不能算是学道的人。”我国近代的太虚大师,一生遭受别人不断的打击、毁谤与压制,但是他从不与那些骂他的人计较。不只是太虚大师,连大肚能容的慈航大师、与世无争的印顺大师,他们的一生也都曾受到不少的侮辱与误解,但是他们都默默地承受下来。
心灵寄语:
对愤怒的人,以愤怒还击,是一件不应该的事。那样只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愤怒。如果态度更平和些,对双方都有益。我们可以把一切外来横逆与侮辱都看作人生旅途中的考验,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就能经得起狂风暴雨的吹打,能抵得住一切魔障的攻击破坏,最终成就自己的事业。
做些禅事,用些禅心
禅事是指善良的事,布施的事,服务他人的事,合乎佛法的事;人每天少不了要工作,工作就是要做事,只要能自利利他、自觉觉人、自度度人的事情,都是禅事。
禅心是指圣凡一致的心,包容一切的心,普利一切的心。人,应该要有信仰,有信仰才有目标,有信仰心中才有主。不过更重要的,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修行。如何修行?就是要有一颗禅心。禅心就是包容的心,就是平等的心,就是感恩的心,就是自我要求、自我惭愧的心。一个人能用禅心去体会世间人生,将我们的菩提心、般若心、禅心参究出来,人生才会更加美好。
有一位女士,家境非常富裕,不论其财富,地位,能力,权力及漂亮的外表,都没有人能比得上。但她却郁郁寡欢,连个谈心的人也没有。于是她就去请教无德禅师,如何才能具有魅力,以赢得别人的欢喜。
无德禅师告诉她道:“你能随时随地和各种人合作,并具有和佛一样的慈悲胸怀,讲些禅话,听些禅音,做些禅事,用些禅心,那你就能成为有魅力的人。”
女士听后,问道:“禅话怎么讲呢?”
无德禅师道:“禅话,就是说喜欢的话,说真实的话,说谦虚的话,说利人的话。”
女士又问道:“禅音怎么听?”
无德禅师道:“禅音就是化一切声音为微妙的声音,把辱骂的声音转为慈悲的声音,把毁谤的声音转为帮助的声音,哭声闹声,粗声丑声,你都能不介意,那就是禅音了。”
女士再问道:“禅事怎么做呢?”
无德禅师道:“禅事就是布施的事,慈善的事,服务的事,合乎礼法的事。”
女士更进一步问道:“禅心是什么心呢?”
无德禅师道:“禅心就是你我一样的心,圣凡平等的心,包容一切的心,普济众生的心。”
女士听后,一改以前的娇气,在人前不再夸耀自己的财富,不再自恃美丽,对人总谦恭有礼,对眷属尤能体恤关怀,不久就被人称为“最具魅力的女人”了!
有奉献才会有回报,有付出才会有收获。一个人在给予别人宽容和爱的同时,也会得到宽容和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