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是对别人的释怀、是对人对事的理解和包容。它是一种修养、一种品质,更是一种美德,是衡量一个人气质涵养、道德水准的尺度。包容对于个人来说,是一种境界,没有包容的思想和精神就难以造就伟大的人格;对于社会来说,是一种文明和进步。一个健康、文明、进步的社会,必是包容的。
包容别人就是包容自己
包容是一种博大的胸怀,是一种崇高的美德。在处世中不搞唯我独尊,对不同的观点、行为要予以理解和尊重,即使自己有理,也不能咄咄逼人,得理不让,把自己的观点和行为强加给别人,要尊重他人的自由选择。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包容别人,才会给自己带来广阔的天空。
春秋时期,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秦穆公的一匹良马被岐下300多个乡下人偷着宰杀吃了。秦国的官吏捕捉到他们,打算严加惩处。秦穆公说:“我不能因为一条牲畜就使300多人受到伤害。听说吃了良马肉,如果不喝酒,对身体会有害。赏他们酒喝,然后全放了吧。”
后来,秦国和晋国在韩原交战。这300多人闻讯后都奔赴战场帮助秦军。正巧穆公的战车陷入重围,形势十分险恶。这些乡下人便高举武器,争先恐后地冲上去与晋军死战,以报答穆公的食马之德。晋军的包围被冲散,穆公终于脱险。
这虽然仅仅是一则小小的故事,真实性无法考证,但是读后却让我们的心为之一颤,可见包容给人的心灵以怎样巨大的温暖和感动,以致经年不忘!
但凡聪慧的人都是会包容别人的,因为包容别人的同时,其实是在帮助自己。人生在世,总是会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也总难免会产生各种不快与摩擦,怎样处理,怎样对待,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方法了。可能有的人会斤斤计较、睚眦必报,而有的人则以一颗包容的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一笑而过罢了。两种态度,自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那就是别人反过来对待我们的态度。我们包容别人了,别人就会包容我们,善待我们;而我们对别人苛刻,别人也会反过来以更加恶劣的态度来回击我们。由此看来,我们包容别人,其实是在包容自己。
荀子说:“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夫是之谓兼术。”表面上看来,明智和愚蠢,博大和浅薄,纯粹和芜杂,这些无疑都是截然相反而又相互对立的东西,但是,对于这些截然相反的东西却不可以用截然相反的心态去对待。若不然,在现实社会中,不管是与人交往还是与人共事,都会陷入一种尴尬而且是负面影响的境地。因此,聪明的人要做到包容愚笨的人,博学的人要做到包容浅薄的人,精纯的人要做到包容杂驳的人。教育家蔡元培就是很好的例子:
蔡元培到北京大学当校长的时候,北大师生列队欢迎,老师们都会向新来的校长鞠躬敬礼,在他们看来是很稀松平常的事,也是对校长的一种尊敬,但是,让人怎么也想不到的是,蔡元培也立即给大家鞠躬敬礼。蔡元培作为校长,对北大所有师生都一视同仁,从无贵贱尊卑之分。
当然,蔡元培真正对北大作的贡献就是他提倡“兼容并包”的为人和治学思想,这一思想源于蔡元培为人处世的包容性,他对北大当时的教师们,没有太大的要求,不管是像辜鸿铭那样扎着辫子的老学者,还是西装革履留洋回来的有各种新思想、新认识的胡适,都一概聘用,对于当时来讲是不容易的。
包容是一种高尚的人格修养,一种“宰相胸襟”,一种大将风度。正是因为蔡元培自身的包容性,才创建了北大新的学术思想,才赢得了博大精深的北大精神。
包容是一门艺术,它不是你随随便便可以得到、可以舍弃的东西。它是一种精神的凝结,是人品中善良的升华,是人性至美的沉淀。它还是人修身养性的“真经”。它有形又无形,可视又不可视。
包容是一种境界。人要达到这种境界,就必须拥有博爱的心、博大的胸襟,还要有一份坦荡、一种气概,它不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更不是“你不仁,我更不义”。它是香兰被人踩倒却留香脚底的气质。
韩信被封为齐王之后,回到自己的家乡,找到了曾经让他受胯下之辱的那个人。那人得知韩信已被封为齐王,吓得跪在地上,但是没过多久,韩信却封他为自己手下的都尉,对大家说:“这是一个壮士,当初他侮辱我,我杀不了他吗?可是杀了他又有什么用呢?我忍下来才有了今天,所以也不会杀他的。”
按照常理来讲,韩信有权杀了那个人,而且韩信也并不是个不知耻辱的人,但他没有,反而召为己用,可见韩信有一颗包容的心,在那样的时代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可见,包容天下事,就是要看得开、放得下,凡事都随缘,不生计较。你包容别人,别人包容你;你帮助别人,别人帮助你,这是永远不变的真理。
有位哲人说过:“如果我们能承认品质各有差异的客观存在,便会对彼此的差异感到快乐。你有你的思考方式,我有我的思考方式,若是我们都能互相学习,彼此包容,便能一团和气。”不管是从个人修养来说也好,还是与人交往共事,都能够彼此包容,彼此体谅,那么当然天下是一团和气,但是要做到包容,就必须有一颗善于包容的心。
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组织,还是对于我们每一个人而言,包容都是解决一切矛盾的前提。有了包容、谦让,就有了和谐、平安的环境,人类才可以享受没有战争的和平世界。
学会在包容中理解他人,善待他人,关心他人,才可以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包容。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坏脾气的男孩,他父亲给了他一袋钉子。并且告诉他,每当他发脾气的时候就钉一个钉子在后院的围栏上。第一天,这个男孩钉下了37根钉子。慢慢地,每天钉下的数量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要比钉下那些钉子容易。终于有一天,这个男孩再也不会失去耐性,乱发脾气。他把这件事情告诉了父亲,父亲又告诉他说,现在开始每当他能控制自己脾气的时候,就拔出一根钉子。一天天过去了,最后男孩告诉他的父亲,他终于把所有钉子都拔出来了。
父亲握着他的手,来到后院说:“孩子,你做得很好,但是看看那些围栏上的洞,这些围栏将永远不能恢复到从前的样子。你生气的时候说的话就像这些钉子一样留下疤痕。如果你拿刀子捅别人一刀,不管你说了多少次对不起,那个伤口将永远存在。”
人与人之间常常因为一些无法释怀的坚持,而造成永远的伤害。如果我们都能从自己做起,开始包容地看待他人,相信你一定能收到许多意想不到的结果。
包容也不是不讲原则、不要纪律,它是一种生存的智慧、生活的艺术。善待别人也就是善待自己,为别人开启一扇窗,也就是让自己看到更完整的天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也是这个道理。要想让自己生活得更开心,就学会包容吧。大海因为包容,而变得浩瀚无边;天空因为包容,云彩绵绵而美丽动人;山峰因为包容,汇聚细土尘沙而巍峨耸立;人,学会了包容,相信一定能给你的人格增添一分绚丽的色彩,使你事业顺畅,生活更加快乐。
与人交往要有包容的心
学会包容,是做人的需要。历代圣贤都把宽恕容人作为理想人格的重要标准而大加倡导,《尚书》中有“有容,德乃大”之说,《周易》中提出“君子以厚德载物”,荀子主张“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据司马光《资治通鉴》记载,武则天时代的宰相娄师德以仁厚宽恕、恭勤不怠闻名于世,司马光评价他,“宽厚清慎,犯而不校”。
学会包容,是处世的需要。世间并无绝对的好坏,而且往往正邪善恶交错,所以我们立身处世有时也要有清浊并容的雅量。
人在社会上生存,注定要和各种各样的人交往,人与人之间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个人的年龄、思想、性别、个性、喜好等,决定了这个人的修养、涵养和处世态度。不可能每个人都和自己一样,也不可能每个人都能了解你、理解你。所以生活中不可能没有误解、矛盾及冲突,这时候需要我们学会包容。
唐朝开元年间,有位梦窗禅师,他德高望重,并且还做了本朝的国师。
有一次,他搭船渡河,渡船刚要离岸,远处来了一位骑马佩刀的将军,大声喊道:“等一等,等一等,载我过去。”他一边说,一边把马拴在岸边,拿了鞭子朝小船走来。
船上的人纷纷说道:“船已经开了,不能回头了,干脆让他等下一趟吧。”船夫也大声喊道:“请等下一趟吧。”将军非常失望,急得在水边团团转。
这时,坐在船头的梦窗禅师对船夫说道:“船家,这船离岸还没有多远,你就行个方便,掉过船头载他过河吧。”船家一看,是位气度不凡的出家师父开口求情,就把船开了回去,让那位将军上了船。
将军上了船后,就四处寻找座位,无奈座位已满。这时,他看到了坐在船头的梦窗禅师,于是拿起鞭子就打,嘴里还粗野地骂道:“老和尚,快走开。没看见你大爷上船了吗?快把座位让给我。”没想到,这一鞭正好打在梦窗禅师的头上,鲜血顺着他的脸颊汩汩地流了下来。禅师一言不发,把座位让给了那位将军。
看到这一切,大家心里既害怕将军的蛮横,又为禅师抱不平,人们纷纷窃语:这将军真是忘恩负义,禅师请求船夫才回去载他,他不仅抢了禅师的位子,还打人家。从大家的议论声中,将军明白了一切。他心里非常惭愧,懊恼不已,但身为将军,他又不好意思认错。
不一会儿,船到了对岸,大家都下了船。梦窗禅师默默地走到了水边,洗掉了脸上的血污。此时,那位将军再也忍不住了,他走上前,跪在禅师面前,忏悔道:“禅师,我真对不起您。”
谁知,梦窗禅师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心平气和地说:“不要紧,出门在外,难免心情不好。”
如果在生活中,我们都能够给别人多一点包容,多一点理解和尊重,那么,世界上就会少一些猜疑和怨恨,人与人之间会相处得更好。人生的道路曲折而漫长,在漫长的人生路上,我们会遇见许多的挫折与困难,也会遇见许多的误解与不快,这时候,我们要学会包容。
古人云:乾坤以有亲可久,君子以厚德载物。
包容是一种胸怀,“宰相肚里能撑船”说的就是包容。一个有着博大胸怀的人,不会斤斤计较个人得失,不会为生活工作中的小摩擦而耿耿于怀,不会为世间繁杂的恩怨是非纠缠不清。泰山不辞抔土,方能成其高;江河不择细流,方能成其大。一个善良、乐观、博爱的人,总是会保持一种谦逊和豁达,他懂得“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他能够理解他人,他能够善待人和事,他会把自己与周围的人和事协调地统一起来,从而达到契合,于是这种心态和胸怀或者说是品格,造就了一个众人敬仰的形象,造就了一番不朽的事业。
包容是一种智慧。包容别人就是善待自己,包容自己就是善待生命。包容了别人不但给了他们新的机会,也取得了信任和尊敬,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包容自己,不要把暂时的成败放在心上,不要因为一时的人生低谷而改变自己努力的方向。他明白,人情冷暖、功名利禄,不过是人生中毫无重要意义的附属,就像一棵树,只有不断削去旁枝末叶,才能够专心长主干,才能够成才。
包容,是一种特殊的智慧,它是一种洒脱、一种超然、一种豁达,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之所以能够看开世事纷扰,是因为他看得更高、更远。一个有着包容之心的人,即使在阴云密布的天气,也会看到阳光灿烂的笑容;即使在漆黑的夜里,也知道光明就要来到;即使北风凛冽,他的心也是暖的。
包容是一种力量。它使人清醒,使人明智,使人坦然,使人明辨是非。它可以让人着眼于一生一世,而不是一时一事。包容使软弱的人觉得整个世界都是自己的支点,使坚强的人觉得这个世界永远有温柔的港湾。沙漠中,包容就是绿洲;悬崖上,包容就是绳梯;绝望时,包容就是新的希望,新的力量。
包容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风云突变的世界,一个人必须有宽阔的胸襟,才能保持良好的竞争状态,褊狭和嫉妒只能使得自己的路越走越窄,最终走投无路。
包容是一个有涵养的人最基本的道德基础,也是一个人卓识胸怀和人格力量的体现。包容是一种心境,是一个随和的人的快乐之所在。世间并无绝对的好与坏,世间也并非所有的错误都是存心所为。一个人要有清浊并容的雅量,用一颗包容的心去理解别人、原谅别人,才可能不为身外之物所累,才会有长久的心态恬静愉悦。包容是一种博大,博大的心不会患得患失,博大的心可以包容人世间所有的喜怒哀乐,博大的心能容下多少误解,便会赢得多少朋友。
古时候,有一位商人为了做生意,到远方的城镇去谈生意,他忽然想到朋友的生日就要到了,自己应该买个礼物带过去祝贺,他想送一幅具有深意的画当贺礼。商人觉得,他自己是个最有品位的人,要送朋友礼物也不能太寒酸,太没有深度,那会显得自己太没档次了。最后想来想去,决定还是送朋友一幅画,因为这样既显得自己高雅,又不显得寒酸。于是,他去了那个城镇上最有名的一个画师那里。
商人进了门之后,看到一位穿戴整齐的老人坐在椅子上,便问:“老板,我想画一幅画。”老人问:“请问您要什么样的画呢?”
“我想要一幅最有气质、最有深度的画,送给朋友当贺礼。”商人自豪地说着。
老人抬起头来,端详着面前这位穿戴华丽的人,问道:“请问您觉得什么样的画是最有深度、最有气质的呢?”根本不懂画的商人,被这样反问,一时语塞不知该答什么,便说:“我有一位朋友,过几天就要过生日了,那么我送他一幅牡丹吧。”
老人笑着说:“好啊,牡丹代表大富大贵,简单明了又有意义!”于是,就现场作了一幅牡丹的画,让商人带了回去。
商人参加了朋友的生日宴会,并当场将之前请老人画的那幅牡丹展示出来,所有人看了无不赞叹这幅画活灵活现。
当商人正觉得自己送的贺礼最有品位时,忽然有人惊讶地说:“嘿,你们看,这真是太晦气了,这幅牡丹花的最上面那朵,竟然没有画完整,不就代表着‘富贵不全’吗?”
此时在场的所有客人都发现了,而且都觉得牡丹没有画全,的确有富贵不全的缺憾。最尴尬的就是那个商人了,只怪当初自己没好好检查这幅画,原本一番好意,却反而在众人面前出丑,而且又不能挽回面子了,真是倒霉。
但这时候,主人却站出来说话了,他深深地感谢了这位商人,大家都觉得莫名其妙,送了一幅这么糟糕的画,还要道谢!
主人说:“各位都看到了,最上面的这朵牡丹花没有画完它该有的边缘。牡丹代表富贵,而我的富贵却是‘无边’,他祝贺我‘富贵无边’。”
真是太美妙了!众人听了无不觉得有道理,而且报以热烈的掌声,认为这真是一幅非常具有深意且完美的画作。
生活中有很多缺憾和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果我们以宽广的心胸去面对,以豁达的目光去审视,就会使生活变得美好许多。
要取得别人的宽恕,你首先要宽恕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