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80900000003

第3章 艺术发展与中小学艺术教育(3)

当代通过多元化、自由与个人化表现观念的艺术发展之路,使黑格尔“艺术会转变为哲学”的预言转变为现实,更使艺术家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思想家及对传统艺术概念的挑战者。现代艺术教育在这种变化中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呢?这里着重介绍美国艺术教育的情况。美国的现代美术教育成形于二战之后,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现代艺术思想的熏陶。现代艺术观念的转变、艺术媒介的改革促进着美国艺术教育从以技法为中心转变到以艺术观念和思维为中心。在美国,攻读艺术专业的学生必须进行博览,具有独立思辩能力,关注艺术潮流并对其有深刻的体会,他们要用许多的时间辩论思想和观念的问题,表现技法的学习则在其次。二战后美国的纽约渐渐取代了法国的巴黎,成为当代新的世界艺术中心,这固然深刻地影响着美国的艺术教育,相反,美国当前所采取的这种艺术教育也为其世界艺术中心的地位起到了新生力量的作用。相对于美国“只要有观念,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的艺术教育观念,我国当前的艺术教育则主要还处在“只要有技巧,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的另一个初级教育的观念之中,在我国,从最初接受专业绘画教育或音乐教育的幼童,到艺术院校的学生,都遵循着稳打基础的传统理念,以顽强的毅力和耐力苦练着各种“基本功”,认为这才是源于艺术创造的根基,但到头来却发现对基本功的执著却阻碍了创造才能的呈现,即使有的学生练就了过硬的基本功,他们总体的艺术感受力并没有得到同步的发展,对艺术真谛的探索甚至尚未入门。存在于我们音乐与美术教育中的此类实例不在少数。

中小学生艺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适当基础存在着必要性,然而何谓适当的“基础”呢?单纯的技术难免单薄,因其忽略了中小学生想像和创造力的培养,如同偏食挑食一样,不是均衡发展的成长之道。如同膳食均衡一样的为中小学订制的艺术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基础具有平衡其德、智、体健康成长的全面特性。技巧作为创造力的载体,培养技巧的过程便是创造力的培养过程,二者的发展应是同步的。由于我们已注意到,纯粹的技巧培养的只能是娴熟技艺者,而无益于培养具有审美文化,懂得艺术的人,因此,尽早突破技艺教育的缺陷,对中小学生实施普通艺术教育需尽早进行,这样才能使技艺与创造同在,操作与感受并重的健康轨道快速稳健发展起来。

五、艺术理论与艺术欣赏教育

艺术欣赏除涉及艺术作品形式的感受、意义外,作品背后还必然涉及人类文明及文化的诸多方面。这为艺术欣赏教育提供有益的“线路图”,是对艺术和艺术理论的发展所作的梳理和总结。教师有意识地教导学生联系作品及其所蕴含的艺术理论。从一定时期的艺术理论所提示的角度来欣赏特定时期的艺术作品,这将有益于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深化认识,并形成一定的历史责任感,培养多元化把握事物的有益思维模式和习惯。同时,既然上述的各种艺术理论都只是从某一个特定角度对艺术所作的剖析,我们还应在充分了解这些理论的前提下,把它们结合起来,借鉴和吸收各家理论的优势,为我们的艺术教育所用。如表现主义理论教导我们,在艺术教育中通过捕捉艺术作品中的情感或观点来设法引导学生理解作品;形式主义理论有益于我们摒弃只偏重对作品再现事物的谈论与追求对再现所需的技巧,而忽视了对形式美追求或把握的不良倾向;约定俗成理论有助于我们对偏激艺术样式的接受;后现代主义则使我们换位为从接受者角度考虑问题,等等。

我们在选择和安排艺术欣赏时,应结合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和认识水平的特点与艺术理论的提示一并进行。依据对当前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低年级美术欣赏教育研究,我们将选择低幼中小学生美术欣赏作品的思路分为以下几个大块进行。

第一,是抽象性的作品。如西洋画欣赏部分,我们选取了波洛克的《会聚:第10号》、《蓝色杠杆:第Ⅱ号》,蒙德里安的《红、黄、蓝构图》、《棋盘》,马蒂斯的《蜗牛》、《忧愁的国王》,康定斯基的《抒情诗》、《即兴35号》,米罗的《人投鸟一石子》、《荷兰的室内》等现代派艺术大师的抽象作品作为西洋画第一大块欣赏的内容。在中国画的欣赏中,我们则首先选择了吴冠中的《冰天雪地》、《小鸟天堂》等作品作为中国画的欣赏部分。尽管这些由“有意味的形式”所构成的视觉品质仅是各种线条、形式、颜色的组合,没有真实的物体及具体的人物,但它却因其形式而适于为中小学生所理解、欣赏和接受。在我国目前幼儿园的美术教育中鲜见让中小学生从小欣赏艺术大师们的抽象作品。研究发现,中小学生对比其他形式的作品,更偏重于喜好和抽象作品的交流。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第一,抽象作品以线、形、色等因素间接地传达意义,而在人对这些形式因素的感知和体会中具有很多的个人因素,如人天生具有对称、均衡、节奏、韵律等形式美感因素的生理基础及对某种色彩和形象的敏感和偏好等,这也关乎集体无意识在每个个体身上的积淀。欣赏这些抽象作品,不需要太多的生活经历作为基础,有时甚至完全就是靠一种感觉,这恰好于中小学生时期尚完好地保存着的人类的本能和直觉相吻合。第二,从中小学生的认识特点看,虽然在面对具象作品时中小学生的确有容易被作品中特定的、为自己所熟悉的事物所吸引的倾向,但这并不像某些理论所描述的那样,能说明中小学生是更偏爱写实作品的,只要给中小学生提供适当的素材,他们对具象作品的兴趣至少不会弱于抽象作品。因为中小学生欠缺深入观察事物的能力及必要的知识背景,他们往往找到自己熟知的事物后就已算欣赏了整幅作品。中小学生这种由于阅历欠缺所受思想束缚较少的现状,使得他们在欣赏抽象作品时可以展开丰富的想像与创造力,受阻碍越少,与作品达到默契和相通的可能性就更大,更容易。可见,中小学生对于抽象作品的欣赏低于成人,而凭借天赋的直觉和敏锐的感受力,对于抽象作品的欣赏却高于成人。

第二是具象性的作品。虽然大多具象性作品需联系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但中小学生对适合其欣赏的具象性作品又是在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基础上能理解和把握的。不必苛求中小学生完全按原创者的原意来理解作品(即便对美术史的专门研究人员来说,原创原意的彻底了解也是困难的),因为中小学必然因其自身的知识背景和经验所限对作品作出他们自己的解释。不过中小学生在欣赏了第一部分的抽象画后,在美术表现的基本要素如线条、形状、色彩、质地及其情感表现性等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这些基础正可以有效地转移至对具象作品的欣赏上来。教学经验证明,对齐白石的鱼、虾图,瓜果、蔬菜图,徐悲鸿的奔马、群狮图,吴作人、李可染的动物画,陈之佛的花鸟画,米勒的《拾穗》、莱顿的《缠线》、密莱的《盲女》、魏斯的《克里斯蒂娜的世界》、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等一些作品,中小学生是很有兴趣,也是完全可以欣赏的。这些作品都描绘了中小学生较为熟悉的事物场景,或有一定背景和情节的动态人物,一方面中小学生可以通过观察这些事物及人物的体态动作来感知作品所表现的主题,另一方面,也可以从事物和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及整个画面的色调、构图等方面来感受作品的意韵。中小学生通过对这些美的艺术的欣赏,加深了对美的事物敏锐的认识。对人物命运的体察,丰富了情感体验。同时,通过讨论和介绍有关社会历史背景和作品意义,中小学生的知识面得以扩充,眼界得以开阔,益于形成一种多角度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

中学生可供欣赏的作品有抽象具象及介于抽象与具象之间的作品。如国画大师傅抱石的山水画,吴冠中的线条画,西洋画中早期印象派大师莫奈的《日出·印象》、《睡莲》组画,修拉的《大碗岛的星期天》,德加的《舞者》,后期印象派大师梵高的《星月夜》、《向日葵》,立体主义大师毕加索的《三个音乐家》、《亚威农少女》,自成一统的绘画大师卢梭的《睡着的吉卜赛姑娘》、《丛林组画》等作品,都是可以选择的内容。这些作品兼具具象的识别性与抽象的色彩、线条、造形等特点,中小学生会将前两部分欣赏中获取的经验,充分发挥与运用到这部分内容的欣赏过程中。

需指出的是,首选为幼儿美术欣赏的仍需是有较强情感表现性的作品,不论其为抽象、具象还介于二者之间。

对于涉及特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甚至宗教等方面知识的了解并深入理解涉及一定社会文化背景的作品,应留待其具备相应知识背景后欣赏。随着中小学生生活经验的增加,知识的丰富,社会阅历与体验能力的增强,对中小学已欣赏过作品的再欣赏,可以促使中小学生向更内在的方向发展并对人类历史上杰出文化遗产的感悟有了更深的体会。在高中和大学的艺术欣赏课中展现的是至今出现的各种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及当代艺术抛弃形式注重意义的发展方向。如果说当代文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新艺术的发展,那么作为学习和洞察当代文化重要窗口的新艺术发展动向的了解,是养成当代青年学生人文素养和艺术教育的两个主要方面。

同类推荐
  • 城市精细化管理:新时期社区工作与管理

    城市精细化管理:新时期社区工作与管理

    随着改革的推进,社会流动性加速,越来越多的社会群体集聚到了社区。社区已成为政府做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须臾不可少的好帮手。当前社区建设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果处理不好,解决不当,势必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这些都向当下的社区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的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城乡社区服务纳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体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写入党的纲领性文件。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社区如何做好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等诸方面的工作。
  • 观照:81个教育批判性思考

    观照:81个教育批判性思考

    本书收录文章系作者近年对一些教育问题的思考。文中观点多从质疑教育现象得出,角度比较新颖,论述重视逻辑性。因为日常教育随记,故亦不乏轻松幽默之笔。本书对日常教育现象多有批判性思考,对学校教育、学校管理、教师成长、家长指导和学生发展具有一定启发性作用,适合教师、家长等教育管理人员阅读。
  • 北大社科经典讲座(套装共3册)

    北大社科经典讲座(套装共3册)

    《北大社科经典讲座(套装共3册)》精心遴选了北大名师的经典作品,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编校成书,目前已有《北大国学讲座》《北大历史讲座》《北大哲学讲座》三本。《北大社科经典讲座(套装共3册)》所选文章,皆为名师名作,如胡适、朱自清、梁启超、张荫麟、章太炎、辜鸿铭、蔡元培、闻一多、王国维等大师关于国学、历史、哲学的精妙论道。北京大学百年传承,中华文脉千载积淀,一卷在握,了解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知道的国学常识。
  • 培养女儿上北大:一个普通家庭的教子经验

    培养女儿上北大:一个普通家庭的教子经验

    《培养女儿上北大》一书作者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教育女儿的亲身体会,把家庭教育理念和儿童心理分析,用举例和自己孩子成长的故事轻松明快地呈现给读者,教你如何引导和培养出健康快乐优秀的好孩子,书中没有枯燥冗长的理论却隐藏着许多深刻的道理,可操作性非常强。
  • 后物欲时代的精神困境与道德教育

    后物欲时代的精神困境与道德教育

    后物欲时代的来临,是许多学者关注的一个当下现象及其背后的本质。本书借用了一个社会学的概念“后物欲时代”来分析、研究当代中国在温饱问题解决后,人们特别是青少年面临的精神困惑与问题。针对后物欲时代的精神症侯空虚、无聊,作者在吸取古典贵族教育的历史经验中,提出三条新的道德教育路径:健全人格教育、重视审美教育、闲暇教育。
热门推荐
  • 十住毗婆沙论卷第

    十住毗婆沙论卷第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丑后祸国

    丑后祸国

    为保他登基为帝,三年来她费尽心血与汗水。不料待他帝位稳坐,他竟毫不留情的将她推入万丈深渊。废后杀子,毁容禁闭,用尽了世间最残忍的手段让她放弃余生。而她的重生,让这个被人视为卑贱,丑陋的生物,再次卷土重来。为了苟活,她敛尽锋芒,谨微慎行,终于走出皇宫那个阴冷的牢笼。昔日姐妹,赶尽杀绝,却让她跌落谷崖,差点身亡。他是无忧城主,初见她时怜她,惜她,曾誓言护她一生。
  • 猫宁

    猫宁

    这是一只名叫阿宁的小猫,与那喝不下的孟婆汤,那记得前尘往事的一生又一生中,以一只猫视角,讲述别人的故事。这里的故事,都不只是故事,而身处其中的阿宁将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又带来怎样的悲欢离合?
  • 剪纸传说

    剪纸传说

    你想和我交易?但我只要你的影子!我和影子在深渊等你。我是一个剪纸人。我攥住你的影子,让你无处可以遁形。
  • 全世界只有你听见

    全世界只有你听见

    世界一片荒芜,但是爱情永不杀青。如果,地老天荒是目送白昼与黑夜的交替,是一个人的清醒与另一个人的沉醉,那么我的幸福早已夜以继日,风雨兼程地赶到……青春新生代浪漫派掌门人花舞陌轩深情力作。
  • 唐门小卒

    唐门小卒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招生死一招魂……国足U20的少年唐笑笑在明朝嘉靖年间的种种传奇故事,入室唐门,遭同门陷害,蒙受冤屈,亡命天涯,战锦衣卫,勇平海倭,扶桑反间,智斗奸相的传奇经历…
  • 梅花香自苦寒来:陈俊愉传

    梅花香自苦寒来:陈俊愉传

    《陈俊愉传(梅花香自苦寒来)》讲述了: 陈俊愉祖籍安徽,出身于官宦人家,生在天津, 长在南京,从小喜爱花卉。读大学选的是园艺系,已是副教授的他出国留学丹麦哥本哈根选的还是园艺系 。1950年硕士毕业,他谢绝了国外几家单位的高薪聘请,坚信祖国才是自己施展才华的大舞台。论文答辩结束后一周,未参加毕业典礼,就带着妻子和年幼的 女儿,绕道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回国后,他如鱼得水,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辈子致力于园林教育和园林事业,成为中国观赏园艺学界泰斗,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中国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科的开创者和带头人。
  • 主持人提高与进修指南

    主持人提高与进修指南

    从初入主持行当要注意的问题到提高与进修的路径指南;从化妆上镜到吐字发声;从口语表达到临场应变;从参与节目策划到现场调度驾驭;从工作配合、关系处理艺术到走出声屏、主持各类文体活动等,内容全面,实用性强,是一套关于主持艺术的百科全书。
  • 毛公案

    毛公案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使徒

    使徒

    杨大光消失了,再没有人看见过杨大光。后来真理道拆迁,杨大光拿拆迁费买了商品房,更没有人知道杨大光迁居到什么地方去了,连老八都找不到杨大光了。有时候遇见起重队老伙计来买酱肉,老八向人们打听杨大光的情况,谁也说不清杨大光现在住在什么地方。说起杨大光,大家赞叹,唉,杨大光,好人呀,好人,有人对不起他,他从来没做过对不起别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