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91300000007

第7章 爱河之源——童年的记忆(6)

在我们家乡一带,热闹隆重可以和过年相比的节日,只有四月十五的藏山古庙会。

有一出戏《八义图》,说的是春秋时期晋国忠良之后赵武,被奸臣屠岸贾迫害追杀,有八名义士藏孤救孤,孤儿赵武终于长大成人,平反昭雪的故事。《东周列国志》对这个故事也有记叙,书中讲那孤儿藏身之地名曰“盂山”。在我们盂县,这座山就干脆叫做“藏山”。藏山,是一道僻静险要的山沟,沟深五里,沟口的村庄也以藏山为名。藏山沟深处,绝壁之下建有一座大庙,庙里供着那孤儿赵武,庙名“大王庙”。阴历四月十五,即是历史悠久的藏山庙会日。

藏山在我们村以北。赶庙会时,若走大路,须得走出我们柏泉沟,出沟之后向北沿官道走五里,才到藏山村。穿村而过,进了藏山沟,沿途有着名的藏山八景。我们赶庙会,一般都走山路。翻山越岭,只有五六里路。

庙会这天,山道上行人络绎不绝。庙上则是人山人海,商贩聚集,仕女如云。凉粉油条烧饼糖瓜各式小吃摊星罗棋布。卖鞋卖布卖日用杂货的争相叫卖。

左边骡马市,右边西洋镜,大殿外观赏风景,大殿内瞻仰神像。窄窄的一道山沟简直吵翻了天。庙会,那既是农民交换农产品、采买必需品的场合,也是农民的传统式的旅游活动的处所。

记得小时游藏山庙,觉得庙宇弘敞,塑像高大,泥塑壁画极其生动。大殿内的神像庄严可怖,摄人心魄。进入殿内,不由得敛声屏息,虔诚肃穆。如今回想,庙宇建筑,总是使人感到一种无形的压抑,那儿神灵高于一切,决没有人的任何尊严和地位。孤儿赵武,本来也是凡人。后人将他供为神仙,人们自己创造的神反过来统治人们。这大约也是中国农民文化特有的一种现象吧!

据说,农民求雨求药,藏山大王极其灵验。因而,大殿内外挂满了匾额。上书“庇护众生”,“有求必应”之类。但我也听说,赤日炎炎,农民连日求雨不至,大家就将神像抬在烈日下,四乡游行。晒,人与神一块晒;渴,人与神一块渴。这样祈雨,叫做“恶祈”。神灵们不体察百姓疾苦,百姓们也会给他们一点颜色来看。忍耐,毕竟是有限度的。狗急跳墙,猫急上树,人急了眼要反抗。尽管农民的反抗非常可笑。

我在乡间十年,从记事起,每年四月十五都要去逛藏山庙。奶奶给我和宝山每人带两块馍馍,几个煮鸡蛋,当作午餐。零花钱一分也没有,每见有人买油条凉粉,十分羡慕。也有的全家一同游藏山,自己带点豆芽菜,还用半颗鸡蛋白来做酒盅,有吃有喝,显现一种天伦之乐。那情景也令人嫉妒眼红。我只记得有一次,父母亲回来探亲,也去逛庙会。父亲给我和宝山靠山各买了一枝铅笔、一盒蜡笔,母亲给我买吃了凉粉,还花钱让我看了西洋景。那一天,我玩得特别高兴,感到了“幸福”二字的含义。

“文革”之后,古庙被捣毁,传统庙会亦被取缔。前几年,上面又拨款重建藏山庙,县里还组成募捐委员会募集资金。听说庙会不仅恢复,盛况更属空前。

农民有了钱,旅游的兴致无比高涨;花钱也十分大方,来几听啤酒罐头不在话下。身穿港衫牛仔裤,手提录音机的新式农民成群结队。可惜我总也抽不出机会回乡,未曾亲眼见到如今庙会盛况。

自然,求药祈雨一类迷信活动也随之兴盛,有钱的农民也依然是农民吧!

二十四神泉完小

1958年夏天,我初小毕业,暑假之后,进人神泉完小继续读书。

神泉村,离我们村七里,位于柏泉沟口的西北方向,也是一个山村。这山村,是个堡寨,西向是山沟,北边是山冈,东南方位建有堡墙,东南各开一个寨门,拱洞中央的额石上刻有“神泉堡”三字。村北山岗上,建有一座吕祖庙。

元代崇奉道教,这神泉堡曾驻扎军队,吕祖庙应是元代建筑。吕祖庙内有一眼泉水,常年不涸。泉眼凿如碓臼形状,雨季不溢,旱季不浅,随舀随满,是谓“神泉”。

神泉村正当央,另有一所庙院,据说先前供着火神。神泉完小就设在这儿。

庙院正殿是五年级教室;正殿对面是一座石砌的戏台,四周砖石建了墙壁,就是六年级教室了。一个年级大约有五十余名学生,四乡八里十几个庄子的学生跑校前来读书。学生们男多女少,年龄差别很大。我在班上算年龄最小的,男生大的有比我长六岁的,女生还有两个结了婚的。

神泉完小,有一个校长。校长不带课,名叫张生华。矮矮的个子,目光闪烁不定,门牙两侧各镶一只金牙。他的任务主要是给学生们训话,声音很高,面容十分平肃,而且喜欢手舞足蹈。他具体训了什么话,我一点也记不起了,而他又蹦又跳的样子却历历在目。

五年级班主任,名叫赵培龙。是个头发密厚、脖颈发红的年轻人。他喜欢刷牙,这使学生们大为惊叹。但他的口腔里总喷着一股怪味,他又偏偏爱贴近学生讲话。

到六年级,班主任换了一位韩老师。韩老师牙齿极白,还会弹琴,只是脸色较黑,脸颊上布满了黑色青春疤赘。调皮的学生偷偷叫他“韩疤子”。

班任老师之外,有个女老师李秀凤。她教过几次音乐,但她不识谱,一句歌词能唱出七八个调儿来。上了一回图画课,黑板上画了一只六边形,就说是书包。乡下学生没有直尺之类的文具,画那六边形都大为吃力,结果大家几乎都不曾及格。

教历史地理的,是李唐定老师。为了便于区别,校方规定我们叫他唐老师。

唐老师家里是我县的大地主,他是清华大学肄业。日常洋装革履,颇具风度。毛笔字也写得极好,他给我们提的仿影,在我们村受到长者们一致好评,认为可以和锁爷的字相比美。奶奶大伯向来没见过唐老师,也经常交口赞誉。唐老师一只眼睛的眼皮上,长了一块肉瘤,学生们又私下叫他“唐疙瘩”。

取绰号这种不文明行为,可谓由来已久。在学校这种教育人的地方也是屡禁不止。这是孩子们对于管束禁忌的一种反抗呢?还是人类天性中有一种嘲弄同类的恶作剧本能呢?它是很值得我们分析研究的一种文化现象吧!

每听到我说出“唐疙瘩”这大不敬的名堂,一向疼爱我的奶奶总是非常生气,面孔板得僵硬,半天松弛不开来。小学毕业后,我到太原读书。假期回乡,听奶奶说,唐老师后来被调出神泉完小了。他先被分配到我县北部,到滹沱河一带极偏远的山区去教小学。他害怕那儿的溪流山涧,害怕那儿的独木桥。他骑在独木桥上过河,战战兢兢,魂魄俱丧。到底放弃职业回村种地了。大地主的子弟回村,立即落入贫下中农的专政之下。唐老师又确实是那种“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队里专门派他掏茅粪,直搞得满身粪水。

开会时,到场早了要挨训,说他要“偷听机密”;到场晚了也要挨训,说他“故意拖磨”。偏偏他老婆又是一个半瘫痪的病人……奶奶不知是从什么渠道听了这些消息的。她一边说,一边叹息,真切地怜悯那位她从也不曾见过面的先生。唐老师我后来再也没有见过,每当想到他,很少忆起他上课教书的模样;倒是更多地想象一副图景:洋装革履的他,苦了脸面,歪歪斜斜地挑两只粪桶,在田间小路上挣扎……在神泉完小这样一个环境,和这样几位老师一道,我读了两年书。那是我在农村生活的最后两年。

二十五如此头脚

高小,老乡们称做“高学”。出村读高学,那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奶奶令大娘给我洗过衣服,买了一块花格毛巾亲自给我缝制了一只书包。之外,特别着意将我本身修整了一番。奶奶说:

“念高学啦,头不是头、脚不是脚、什么样子!”

于是,首先整备我的头。

乡下男孩子,最普及的发型是那种马鬃鬃头。个别的后脑勺那儿再留一撮头发,叫做“舅舅毛”。凡是在舅舅家中常住者,剃头都留舅舅毛。这一风俗不知含有什么样的久远流传的文化意味。除此而外,为了长命,如同男孩专取女孩名字的意思一样,也有极少部分的男孩留一种“姑子”头。姑子,不只是指尼姑还是道姑。那头型是在头围一周,留一圈头发,圈内圈外全部剃光;头顶发旋儿再留下小小的一撮,叫做“八根毛”。这多半有一种舍身佛门,获得菩萨保佑的意义。

我读小学时,一直留着马鬃鬃。又大又圆的一颗头,仅在脑顶前端留那么半截手掌大的一块头发。假期到太原,我的发型就遭到城里孩子们的围观和嘲笑。

那时,我就感到自己脑瓜愈发又大又圆,无可藏匿,辣辣地冒火。到理发馆去改发型,理发师们俱都发愁:剃刀剃就的基础,一下子颇难修改。出村读高学,奶奶顺应时尚的改变,决定依从我的愿望,给我改成分头。具体执行者,是一向操刀的大伯。

从我们红崖底小学最早任教的哦梁贵明老师和伍国才老师开始,他们的分头已经对青少年产生了极大的号召力。年龄大点的学生常为了留分头还是剃光头和家里吵得不可开交。大哥宝山二哥靠山都因为留不成分头,痛哭流涕过。后来,他们宁肯自己使一把剪子剪头,剪得狗啃了似的,也不再剃光头。大伯肯给我剃分头,真是对我格外体己了。

湿过头发,大伯磨利剃刀,先将我脑顶的长发抓起,四周旋瓜似的剃去一圈,分头的雏形就成了。奶奶探过身来检查,说是留得太多太厚,“黑毡似的顶一块,上火!”大伯接着继续加工,将长头发朝天揪起,底下用剃刀掏得干干净净。这样,我的头顶就剩下薄薄的梳齿儿似的两扇头发。被剃头刀钻心钻肺地杀割半晌,分头终于理成了。奶奶说:

“好!凉快,不上火!”

大伯合上刀具,欣赏一番,也认为不坏:

“凑凑乎乎,和咱学校的老师留的头也差不多哩!”

我到院子里散步一回,大娘婶子们俱都夸奖,我十分得意,忘却了剃头时的疼痛。

上边剃好分头,奶奶又拿出一双她托人赶制的新鞋给我换上。

前多少年,农家谁个舍得买鞋?都是手工做鞋。麻绳纳底,线绳纳帮,又重又硬,叫做“砍山鞋”。我小时候总是穿这种砍山鞋。到太原见别的孩子穿球鞋布鞋,自然十分羡慕。村子里比我们先上高学的孩子们,也有雨天穿雨鞋的。但父亲从来不给我买鞋。他不愿意我在众堂兄弟中间搞“特殊化”,而且他总是拿他小时和我相比:

“雨鞋?有布鞋就不错啦!我小时候,布鞋也没一双囫囵的。上山砍柴,破鞋不跟脚,脱下来塞在柴捆子里,下了山才凑合着又穿上。雨鞋?哼!雨鞋!”

砍山鞋虽然结实,但我记的脚下的鞋总是破的。一是脚长得快,趾头们总要将鞋帮撑裂,“五兄弟”全部裸露;二是山路极费鞋底,脚跟脚掌部位常常磨穿两只大洞,石子儿不时钻进去捣乱。

出村读高学,奶奶托人给我赶制了一双新鞋,我自然十分满足。她老人家尽可能地打扮了她的高学生,也异常欣慰。脑袋上留了分头,脚下蹬了新鞋,农家之于高学生,足见重视啦!

二十六跑校日月

两年时光,无论盛夏严冬,雨天雪地,我们外村学生都是跑校读书。村子里习惯叫做“跑高学”。

我们红崖底离神泉七里,差不多是最近的路程。我们沟里边的张家庄比我们远三里,田家庄则要远五里。也许愈远而愈小的山庄,对于读书更重视吧,田家庄的学生上学最积极。往往大伯还率领我和宝山在自留地里干活,就看到河槽里的砂石路上,几个学生疏疏朗朗排了一列,鱼贯走出山沟去。大伯这才准许我收工,担了粪筐茅桶回村。回来顾不及洗手洗脸,急忙吃饭。早饭,总是瓜菜米汤,又稀又烫,惶惶喝两碗,嘴里几乎烫起泡来。匆匆背了书包去追同学们,书包在屁股上敲得“呱呱”响,米汤在肚里也逛荡得“呱呱”响。肚子一阵怪痛,脑门上满是汗滴,而鞋壳里早不知钻进多少石粒子去,好不硌人!奔波七里地,到了神泉村,村街上人们才捧着大碗慢慢吃早饭呢!

午饭,大家都是带一块窝窝头。学校教工食堂的灶火上,砌一只小水缸,当作烤炉。学生将各自的窝窝头做个记号,半上午烤进去,中午各自认领出来,窝窝头已烤得焦黄喷香。——到六年级,“三年自然灾害”开始,全民大饥馑,大家就不再烤干粮了。一来怕丢失,二来不等烤制,早已下肚去了。

跑校读书,路上奔波是很苦的。春阳和煦,秋风凉爽,自然要好得多。严冬酷暑,备尝风霜。数九严寒,北风怒号,雪砂扑面,冷气彻骨。多数学生,只穿一件光身棉衣,我棉衣里边衬一件单衣,已经算得上贵族了。七里山路,寒风硬将棉衣吹透,感觉如同穿了一面筛子。同学们都冻得拱肩缩背,口鼻青紫。脚汗融了雪粉,一个个鞋帮裤脚上皆结着一层冰甲,吭啷有声。盛夏炎热,自不待言。最怕遇了暴雨冰雹,无可藏匿。山野茫茫,天地一色,暴风骤雨铺天盖地而来,使人以为到了世界末日。若是遇了冰雹,更为可怕。大家一个个抱了脑袋,伏在地下不敢乱动。头上身上横遭锤击,不知要到何年何月方止。终于熬过劫难,浑身疼痛,头上皆有三五七个大包。

正是由于屡遭风雨,我才向父亲提出雨鞋问题的,不料吃了他一顿训斥。从此我再不曾向他提出这类要求。淋雨嘛,浑身便那么落汤鸡似的;鞋破嘛,五个脚趾便那么伸在鞋外。神泉村有知道父亲大名的,常常指着我数落:

“这不是红崖底老六家小子?连雨鞋也没有?”

我不敢接言,慌慌地跑走。心中半是对父亲的怨愤,半是某种自发的豪情:

“老六家的小子怎么样?没有雨鞋又怎么样?总要让你们知道我!”

初读高学,班主任老师并不喜欢我。由于红崖底缺水,我又没有养成什么卫生习惯,经常不洗脸。老师一度时间称我是“不洗脸的老哥儿”。有一回,老师突然发了脾气,命令我们村没洗脸的学生通统回村去洗脸。大家赌了气,回村洗便回村洗!集体跑步回去,往返十四里山路,洗了一回脸。我们也太不卫生,老师惩罚学生也太过分了啊!

到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我在全班考取了第一名。而且直到高小毕业,我始终牢牢地占据了这个位置。年龄比我大的同学们十分惊叹,大家从此换了一种眼光来看我。老师们也好生欣赏这个年龄最小的孩子,班主任老师在全班会议上以欣赏的口吻道:

“红崖底这位不洗脸的老哥儿,学习还真不赖呀!”

二十七面对死者

本来,每隔一月四十天,我都要去姥爷姥姥家小住一段。在那儿,一来我可以大大自由放肆一回,姥姥把我当小孩子,我也乐于做受宠受捧的小孩子;二来可以大吃大嚼,大解馋焰。桃杏满枝,任我摘取;洋姜地铃遍地,随时挖出品尝;姥姥烹调技术不坏,又舍得油盐调味,不似奶奶管家,从来清汤寡水。吃坏肚子,又有观音老母保佑。一度时期不去,我就心向往之;小住一段,便十分不想回红崖底。贪图安逸享受,莫不也是人的一种本能吗?

有那么一段,我却不肯去姥爷家了。原因很简单:姥爷家没有饭吃。苌池村是大村镇,农业社对农民统治更严,不似我们山村偏远,总还相对自由一点。四五月间,姥爷家就几乎断顿。我只要一来,姥爷姥姥总是催我上树吃杏。桃涩杏酸,果实正长,本不应该大量摘取。但姥爷家粮食告罄,只好如此待客。吃两天水果,姥姥脸色就变得十分难看,甚至催我动身走路。那对我是极大的刺激啊!

也是我难以理解的啊!

同类推荐
  • 一种记忆:人与事

    一种记忆:人与事

    《一种记忆:人与事》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对过往的回忆,比如,那些曾经有意或无意给过作者深刻影响的充满智慧和生命趣味的人,那些作者所读过的营养充分、令人心灵滋润快乐的好书以及它们的作者,还有作者所经历的平凡生活,再就是作者所有的亲人和朋友……一部分是作者在域外的所见所闻,在德国、在法国、在英国、在荷兰……阅读这些文字,既能让开了眼界,又能让你觉得快乐。
  • 孤独是你的必修课

    孤独是你的必修课

    不要想着用什么样的姿态,不要刻意去学别人的方式,你有你自己的东西,做你自己就好了。我们总会遇到很多孤独且困难的时刻,那时我们都觉得自己过不去了,但我们都过来了。正是因为经历了无数个这样的时刻,我们才能学会坦然,才能知道应该怎么样面对接下来的可能会接踵而来的困难。如果你想去实现梦想,孤独是你的必修课。如果不能沉下心来,就没有办法去实现它,因为那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孤独能让你更坚强。你只要记得,你不是一个人在苦逼,那些看起来坚定的人,在背后也下定了无数的决心。而你总会在某次下定决心之后,一路飞奔再也不回头,什么困难都 打不倒你。
  • 怕老婆故事

    怕老婆故事

    本书汇集的怕老婆故事,有古代代表性作品,更多的是描写当代人的怕老婆故事,具有现代怕老婆色彩。作品内容涉及的范围很广,市民、官员、群众、干部、知识分子、穷人富人,老才青都有。怕的行为,离奇古怪;怕的动机,五花八门。
  • 享利四世(莎士比亚经典作品集)

    享利四世(莎士比亚经典作品集)

    《亨利四世》是莎士比亚历史剧中最成功、最受欢迎的一部,被看成莎士比亚历史剧的代表作。这部作品的主要内容是反映亨利四世和他的王子们与反叛的诸侯贵族进行殊死斗争的过程。莎士比亚突破传统历史剧多条线索交织发展的网状结构,采用了两条线索平行发展的结构——以亨利四世为代表的宫廷生活线索和以福斯塔夫为代表的市井生活线索。
  • 中国当代文学史(1949——1999)

    中国当代文学史(1949——1999)

    郑万鹏所著的这本文学史,并不着意于“全面”,也不像别的著作那样特别看重历史分期,而是注意择取在当代文学的五十年发展中的那些具有时代特征的、并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文学事件和文学环节,予以评述。例如本书很重视“建国文学”的研究,提出了“建国文学思潮”的概念(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不无可商榷之处),并对此进行了饶有新意的概括,指出这些作品“表现出历史的整体感,表现了饱经动荡与战乱的中国人民对于稳定局面的衷心欢迎”。像这样的立论和判断,本书多有展示,正是作者学术勇气的证明。
热门推荐
  • Further Adventures of Lad

    Further Adventures of Lad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邪王绝宠蛇蝎嫡妃

    邪王绝宠蛇蝎嫡妃

    “太子殿下,今日不是你毁婚,而是我毁婚。我花惊羽不嫁渣男,要嫁便嫁宠我上天疼我入地,一生只娶一妻的男人。”一道圣旨送到太子面前,太子脸色瞬间青黑一片,满堂宾客皆失色。笑笑新文:《鬼医郡王妃》她,魍魉组织的金牌制毒师,一朝穿越成了任人欺凌的可怜太子妃,爹不疼妹不爱,还被百般欺凌。骂我的,恶毒的骂回去。打我的,狠狠的打回去。算计我的,百倍千倍的算计回去。可是这些渣男渣女一个个赶着送上门让她收拾,那就别怪她冷血无情,心狠手辣了,弄不死你也要弄残你。他,帝国家喻户晓,闻之变色的嗜血邪王,从无一物入眼,却强势霸道的缠上她,眉眼灼灼,邪魅勾引:“我宠你上天,疼你入地,要不要?”精彩对话一:“羽儿,这一次我真心诚意的向你提亲,娶你做我的东宫太子妃,未来燕云国的皇后娘娘。”“树不要皮必死无疑,人不要脸天下无敌,太子殿下的脸皮堪称一绝。”“羽儿,我错了,你原谅本宫一回吧。”“我看见你这张破脸就想弄残你,更别提上你这破船了,滚吧。”精彩对话二:“北幽王殿下,你不是说你不喜欢女子吗?”女子气急败坏的冷哼。“不是我说的,是你说的。”“那你说什么难言之隐,说什么让我帮你治,原来是占我的便宜吃我的豆腐败。”“貌似本王才是比较吃亏的那一个,你吃我的豆腐比我吃你的豆腐多,”俊美霸气的男子一脸的委屈。“意思是王爷你吃亏了?”女子微眯眼上,阴侧侧的开口。“不吃亏,只要你对我负责就好。”“凭什么要我负责。”“本王负责也行,我宠你,我疼你,可好?”
  • 成功人士不说

    成功人士不说

    短跑比赛,只差0.01秒,结果就会差很远。人生中,每天不起眼的细微差别,决定着一辈子的成败!本书从30种微小细节入手,总结了成功的方法,引总结了成功的方法,引用知名人士如马云、史玉柱、巴菲特、比尔·盖茨等人的亲身经验,告诉你为什么只要抓住平常日子中被忽略的机会,就能做出惊人的成就
  • 淡定:现代人的必修课

    淡定:现代人的必修课

    本书是《国学智慧丛书》中的第二本。本书作者把古代圣贤这种系统缜密的修养大智慧开发出来,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优美温馨的语言,生动具体的例子,奉献给读者。本套丛书风格独特,个性鲜明。
  • 灵魂深处的感动(让学生感受亲情的故事全集)

    灵魂深处的感动(让学生感受亲情的故事全集)

    亲情如一首永远唱不倦的老歌,古老的曲调中饱含浓浓的真爱;亲情似一杯淡淡的绿茶,虽不浓郁但却散发着淡雅的醇香;亲情似大海里的一叶小舟,于惊涛骇浪中承载着风雨同舟、不离不弃的誓言。拥有亲情,便拥有了世间一切的美好,让这浓浓的爱、悠悠的情化作一缕春风,吹来桃红柳绿,吹开心底似锦的繁花……在最无助的人生路上,亲情是最持久的动力,给予我们无私的帮助和依靠;在最寂寞的情感路上,亲情是最真诚的陪伴,让我们感受到无比的温馨和安慰;在最无奈的十字路口,亲情是最清晰的路标,指引我们成功到达目标。
  • 盛世眷宠

    盛世眷宠

    当她被男友欺骗被继父出卖,那人就像是一缕温暖的阳光。但她万万没想到会跟一个只见过两次的人结婚,是巧合?还是注定?他曾经以为再也不会遇到那个放在心底的人儿,一次偶然却让命运把她再次带到了他的身旁,但是似乎她不认得他了。不过没关系,这次他会让她再也无法离开他的视线,用一辈子的眷宠来让她无法逃离…【片段一】:“你是做什么的?”“开了一家小公司。”后来她们才知道所谓的小公司到底是指什么。“你对我们家央央有什么企图?”“拐她结婚了算吗?”因为大致能猜到面前人在夏未央心中的身份,他耐心的回答道。“你承认有企图心了?”“男人对自己的老婆有企图心很正常吧,否则老婆会伤心的。”【片段二】:“老婆,对不起我错了!”男人低着头在她面前乖乖认错。“说说吧,错在哪了?”她好以整暇地看着他。“我不该没经老婆同意就私自替你拒绝别人的邀请。”“还有呢?”她挑了挑眉。“还有不该骗你。”“没有下次听到没有?”“绝对不会有下次的!”男人保证道,下次?他会直接让那家伙消失在她面前,敢勾引他老婆,哼…本文为一对一温馨宠文,某些剧情可能有些狗血,可是这算是作者的一个美好的梦吧,希望大家喜欢,多多收藏哦!
  • Euphoria

    Euphoria

    A New York Times BestsellerWinner of the 2014 Kirkus PrizeWinner of the 2014 New England Book Award for FictionA Finalist for the 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A Best Book of the Year for: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Time, NPR, Washington Post, Entertainment Weekly, Newsday, Vogue, New York Magazine, Seattle Times,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Wall Street Journal, Boston Globe, The Guardian, Kirkus Reviews, Amazon, Publishers Weekly, Our Man in Boston, wkkk.net, SalonEuphoria is Lily King's nationally bestselling breakout novel of three young, gifted anthropologists of the '30's caught in a passionate love triangle that threatens their bonds, their careers, and, ultimately, their lives. Inspired by events in the life of revolutionary anthropologist Margaret Mead, Euphoria is "dazzling … suspenseful … brilliant…an exhilarating novel." Boston Globe
  • 1989年的出逃

    1989年的出逃

    沉睡于乌蒙山间的龙树坝子,在稀疏的鸡鸣声里次第亮了起来,伴随着几声轻快而响亮的狗吠,老年人咳嗽的声音也杂乱无章地响了起来,像是一首悲壮的交响曲,坑洼不平的土路上,出早工的人也渐渐多了起来。男人扛着扁担,系着绳索,别着镰刀,看样子不是去割草,便是去砍柴。而婆娘们则一般都背一个大竹篓,每天都要为家里那几头猪而忙活,这可是唯一的经济来源,每年的化肥钱,炭钱,油、盐、酱、醋、茶钱,都全背在了那仅有的几头猪上。这还不算,更要命的是每年的学生钱,让这里的人们措手不及,猪成长的速度永远赶不上学生学费的上涨速度。
  • 2011年散文排行榜

    2011年散文排行榜

    为了梳理和总结2011年中国散文创作,中国散文学会在浩如烟海的散文创作中,推荐编选了2011中国散文排行榜,入选的40余篇作品均富有艺术特质,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代表了2011年度中国散文创作的整体面貌。囊括了包括余秋雨、贾平凹、陈忠实、梁晓声等著名作家的2011年佳作。
  • 杨度(全集)

    杨度(全集)

    杨度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个极富争议性的人物,才华卓绝,抱负不凡,由国学名师王闿运授与帝王之学,又东渡日本研究君主立宪政体,立志在清末民初的政治舞台上大显身手。本书以杨度为引线,串起袁世凯、袁克定、曹锟、汪精卫、孙中山、黄兴、蔡锷等诸多人物,把整个波澜起伏的世纪初中国人救国之路,描绘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