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姑娘生活在一个家庭关系非常不佳的环境中,家庭成员处在不能正常交往的关系中。燕子父亲性格暴躁、易激动、情绪波动很大,看问题比较偏执,说话滔滔不绝,有时连讲1—2小时。他总想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别人头上。父母在家燕子无发言权,所以也不多言。家中的一切父亲说了算。燕子小时候对父亲自然言听计从,不敢反抗,待她长大进入了青春期,感到父亲有些要求过分苛求,她不能接受时,开始反抗父亲,父女逐渐开始有了矛盾。加上燕子本身多愁善感的性格,以及受父亲对人比较苛求的影响,在学校与老师交流和同学相处,难免磕磕绊绊,人际关系不协调,造成更多的烦恼。
因为对老师抱有成见,她的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这更加剧了亲子矛盾的恶化。父亲对燕子说:“你如果学习不好,考试不及格就打死你。”
如果将幸福、欢乐比作太阳,那不幸、失败、挫折就可以比作月亮。人不能只企求永远在阳光下生活,在生活中没有失败挫折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心理学家使用挫折一词来指人们不能达到某种目标的情形。简而言之,你希望得到某种东西没有得到,这就叫挫折。
挫折在人的一生中是不可避免的,不要哀叹自己为什么那么倒霉,总要遇到不如意或是失败。其实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只是有大有小而已。可能许多孩子都曾学过“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句话。也就是说,做任何事情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得付出代价,而遇到挫折和失败是所付出的代价的一部分。遇到失败或是挫折并不可怕,关键是你如何对待挫折,不能一遇到挫折就心灰意冷、一蹶不振。
在心理学上,挫折是指当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而受到干扰致使个人的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它是一种主观感受,因人而异。因为人的目的和需要不同,同一种活动对于不同的人可能会造成不同的主观感受。比如,有的孩子对自己要求不高,考试只要能及格就可以了;但是有的孩子不达到一百分就觉得没有考好,就会有失败感。
一般认为挫折给人带来的只有灾难、失意和无情的打击。事实上,挫折对个
人来说,也具有“利”和“弊”两重性。“利”者,它能够引导人不断提高认识能力,增长才干,古人云“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弊”者,它使人内心痛苦、情绪紊乱、行为偏差,甚至引起种种疾病或轻生的举动。对挫折的两重性的认识,有助于我们在挫折面前采取理智的、积极的态度。
产生挫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对于任何具体的心理挫折,应具体地分析其产生原因,但就一般而言,可以归纳为客观和主观两大方面。
(一)客观原因
一般来说,来自自然因素的心理挫折不是主要的,由社会因素而造成的心理挫折往往对人的影响更大。社会因素主要指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受到的人为因素的限制和阻力,例如同学之间的矛盾、家长和老师的不理解、对某些课程缺乏兴趣等等都是心理挫折产生的社会因素。
中学生处于思想尚未成熟阶段,对于挫折缺乏心理准备,也不具备足够的经验和能力去应对,因此社会因素所致的各种挫折,对学生个体行为所发生的影响很大。
例如:有位学生,初中阶段一直是优等生,但上了高中后,尽管自己仍很努力,成绩总是不理想。父母望子成龙,整天没完没了地唠叨,给他增加了很大压力。临近高考时又因报志愿与父母发生了冲突,一气之下,他没有参加高考,放弃了升学的机会。这充分说明,来自社会因素所致的各种挫折对于尚未成熟的中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会产生很大影响。
(二)主观原因
从主观方面看,由于个人的容貌、身材、体质、能力、知识等条件的限制,使自己所要追求的目标不能达到而产生挫折。
例如:有的女学生梦想当空姐,飞向蓝天,但由于自身条件不够,所以,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这种心理挫折就是由主观原因引起的。另外,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当个人欲望与国家或集体利益、与社会道德标准发生矛盾时,内心也有可能产生挫折,这种挫折主要也是由于主观原因引起的。
青春加油站
从反应看自己是否受挫折了
无论挫折的原因是来自客观的,还是来自主观的,个人在心理和行为上都会有所反应。常见的挫折反应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焦虑。常常表现出烦躁不安、厌食、失眠、健忘、喜怒无常等症状,伴有恐惧和不安的表现。
(二)直接攻击。对准引起挫折的人或物直接发起攻击,如怒目而视,开口骂、动手打,以解心头之恨。
(三)间接攻击。撕本、摔文具或在同学中间无端地发泄,把攻击目标指向了与产生心理挫折毫不相关的人或物上,寻找“替罪羊”。
(四)冷漠。表面上漠不关心,无动于衷,实际上是个体内心在压抑着愤怒情绪。
(五)幻想。在想象之中寻求满足的一种对待挫折的方式。
心灵的超越
如何战胜挫折?
练习微笑,并对他人微笑。人生是变幻的,逆境也绝不会一成不变。也许,今日的逆境,将会造就未来的成功。请微笑着告诉自己:“一次失败不能证明全部失败,只有放弃尝试才必定失败。”
理出受挫的原因。既然挫折在所难免,那么当你遇到挫折的时候,重要的就是学会清理思路,也就是要分析失败的原因,找到了失败的原因之后就要考虑下一步怎么办,然后重整旗鼓,为下一次挑战做准备。
找一些简单的事情做。当自己因为某件事情受到挫折的时候,寻找一些你力所能及且能完成得很好的事情,并注意对自己进行鼓励和赞美,从而恢复自己的自信心,进而让自己有信心能够战胜挫折。
增强心理耐受力。所谓心理耐受力是指当个体遇到挫折时,能积极自主地摆脱困境并使其心理和行为免于失常的能力。积极的心理耐受力来源于个体的心理韧性。而所谓的心理韧性是指个体认准一个目标并长期坚持向这一目标努力。挫折也是好的事情,在对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进行调查之后发现,他们中间有50%以上的人都有过坎坷不幸的童年。
增强自己的能力,以增强自信。有意识地在平时加强自己的能力,尽可能地挖掘自身的潜能,这样就为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每一次成功的体验,不管大的成功抑或小的成功,都会增强自己的信心,这样你就会愿意去尝试更具挑战性的事情。而成功的体验和较强的能力会使你在面对挫折时不至于不知所措,灰心丧气,失去希望和进行努力和尝试的信心。
第9(节)偏激之心——永远不要走极端
2005年11月9日下午,正在离家200多公里之外出差的李先生,
突然接到儿子的同学打来的电话,说儿子李晖下午没有去学校参加考试,人也找不见,要他早点儿回家看看。起初,李先生并未在意,由于距离家还很远,他打电话让在西宁市区上班的妻子先回家。
半小时后,妻子打来电话说,家门怎么也打不开。李先生感到问题比较严重了。他一边让妻子找人开门,一边自己也火速往家赶。晚七时,他赶到家时,妻子和邻居刚刚撬开家门,大家最不想看到的景象出现在眼前:李晖坐在地上,低垂着头,悄无声息。李先生抱起儿子就冲向医院……然而,一切都晚了。
在一张旧挂历的背面,儿子留下了简单的几句话:“爸爸妈妈:我走了,去一个美丽而没有烦恼的地方。你们不要为我伤心。”
现实让李先生难以接受。早上还好好的儿子,为什么突然在家中自杀?在不到一天的时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从李晖的同学和学校处,李先生了解到事情的真相。当时学校正在举行期中考试。11月8日,也就是李晖自杀的头一天,在下午政治课的考试中,监考老师说李晖作弊了。但李晖说自己没有作弊,并去找老师理论。第二天上午,考试结束的李晖和同学一起回家,在学校教学楼内的布告栏上看到了一纸通告,偌大的白纸上用黑色的毛笔字醒目地书写着:
“高二(6)班学生李晖在11月8日下午的政治考试中作弊。李晖同学的行为严重违反了学校的考风考纪。为严肃校纪校规,根据《学校关于考试纪律的规定》,给予李晖以记过处分,并记入学生档案。希望全体学生引以为戒,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
下午,同学们发现李晖没有来参加考试。
近年来,青少年自杀时常见诸报端,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15—34岁的青年自杀已占自杀死亡人数的40%,18—20岁是青年自杀的高峰年龄段。为何在如花一样的年龄选择死亡?仔细分析起来,内里原因千差万别。下面根据国内学者库少雄先生的研究成果,对青少年自杀的原因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导致自杀的危险因素虽然错综复杂,但归纳起来主要有四大类,分别是生理危险因素、心理危险因素、认知危险因素和环境危险因素。这些危险因素之间可能发生相互作用,一旦综合作用达到了个人承受能力与应对技能的极限,自杀意念就有可能产生。当自杀意念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它可能以预警信号的方式表现出来,也可能因触发事件而得到加强,最终导致自杀行为的实现。
生理危险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和个体的生理生化因素的差异。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大脑中的神经传递物质也许是抑郁症的重要原因,从而是自杀的间接原因。
心理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抑郁的情绪、绝望和无助的感觉、不良的自我概念与低自尊、不良的自我防御机制与应对能力,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怀疑。对于青少年来说,其中的绝望心理特别值得关注。已有研究表明,与抑郁、不良的自我概念和低自尊相比,绝望能够更准确地预测自杀行为。青少年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各方面都尚不成熟,他们必须接受家长和学校的约束,接受同辈群体的压力,必须寻求社会的接受并在社会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必须努力发展自己独特的个性。有时,这些努力会遭遇不可克服的困难,让人绝望——一些在成人看来并不严重的问题却足以使青少年感到伤心绝望,其中又以繁重的学业(特别在父母过高的期望下)、情感问题(往往缺少父母老师的指导和沟通)居多。这提示父母、老师与青少年在生活中应该是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既在生活中起引导作用,又能够及时地了解他们内心感受,多从他们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
认知危险因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青少年已经达到的认知水平。处在前运算思维阶段的儿童想自杀特别危险,因为这一阶段的儿童不知道死亡是不可逆转的。因此准确地判断儿童与青少年处在哪一个认知发展阶段有助于诊断其自杀的危险性并制定适当的介入策略。
第二个方面来自于我们对自己的认识以及适应外部环境的方式,专家称之为“自我谈话”。他们认为,消极的“自我谈话”可以导致对环境的不良适应,而积极的“自我谈话”有助于对环境的适应。自杀者倾向于不断进行消极的“自我谈话”,这会加强已经存在的否定性的思维方式,从而加速自杀意念的产生。
第三个方面是消极刻板的认知,包括过度概括、糟糕透顶、消极归因等等。过度概括即对事件的评价以偏概全,常片面地根据某件事情的一方面评估自己的价值,其结果常导致自暴自弃、自责自罪,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而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只认为事件的发生会导致非常可怕或灾难性的后果。这种非理性信念常使个体陷入羞愧、焦虑、抑郁、悲观、绝望、不安、极端痛苦的情绪体验中而不能自拔。这种糟糕透顶的想法常常是与个体对已、对人、对周围环境事物的要求绝对化相联系的。
环境危险因素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成长环境。例如,否定性的家庭经历有助于产生自杀的意念与行为。在自杀儿童的家庭中,虐待与忽视是经常遇到的,而自杀青少年的家庭中,父母的关系往往是不和与紧张的。因此,不良的家庭环境是生命各阶段自杀的重要危险因素。第二类环境危险因素是否定性的生活事件。既包括考试失败、高考落榜,也包括亲人与朋友得重病或不幸去世。对那些已经有自杀念头的人来说,这样的损失——特别是当它们接踵而至的时候——就可能彻底摧毁其脆弱的生存勇气而成为自杀的触发事件。
触发事件不一定是青少年最严重、最糟糕的事件,但它犹如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在最脆弱之时压在了他们柔弱的肩上。这个时候自杀的青少年可能表现出、也可能不表现出预警信号。常见的预警信号如:他们也许会说一些不想活、想自杀之类的似乎是开玩笑抱怨的话,而最危险的预警信号是以前的自杀行为。许多以前尝试过自杀的青少年最终还是自杀了。其他常见的预警信号还有吃睡不宁、学习成绩下降、社交方面渐渐退缩、与父母或其他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人中断交往、以及有似乎是不顾一切的、自我伤害的、非常独特的行为,如严重的吸毒、酗酒、不顾一切地乱开车等。
青春加油站
改善情绪的六种方法
不良的情绪对人们正常生活的影响是很大的,不能很好的解决它,人们势必总会陷于一种泥潭之中,而且这种情绪会被强化,时间一长,就容易走向偏激。在你出现不良情绪时,以下六种方法或许有用。如有兴趣,不妨一试。
(一)增加运动的机会
缺乏锻炼的人情绪的不稳定性远比经常锻炼的人为高。由于经常锻炼,人思维的敏捷性会相对提高,很容易意识到自己在哪方面出了问题,又由于处在运动之中,会把令人烦恼的东西丢在一边,转移了注意力,从而改变不良的情绪。相反经常坐办公室懒于运动者,其性格内向的成分就居多,情绪一直受到压抑而不易改变。运动不仅是一种肌肉的锻炼,也是一种情绪的放松。
(二)讲究饮食
心理学家认为,对于人来说,食物和情绪之间都存在着一种基本的联系。碳水化合物之所以是一种能起镇静作用的安慰“食品”,原因在于它能刺激大脑产生出一种使人感到镇静和放松的化学物质,50克左右的碳水化合物就能起到镇静作用。像爆玉米花和椒盐卷饼一类的低热量食品,能具有和炸面饼圈以及炸马铃薯薄片等食品相类似的效果。
食用蛋白质有助于维持人的机灵和脑力,这方面最理想的食品有水生贝壳类、鸡和牛肉,一般有100—200克即可。比如香蕉,它能起到安神的作用,据说对人产生幽默感还有帮助,果真如此,香蕉也不能放过。有人曾说:“我越不高兴我越能吃。”看来这人真是无师自通。
(三)改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