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04100000014

第14章 胜利的日子里(1)

三月二十一日星期五

去北京待了两天,回来的第二天又去访谈。寒暄过后,看到书桌上有一封公函,问是什么事,推过让我看。是太原市委宣传部和市委党史办公室合署的信件,说本月二十二日到二十四日,将在进山中学等地,举办纪念赵宗复同志(一九一五年-一九六六年)和为解放太原而牺牲的乔亚、刘鑫、梁维书等同志的座谈会,请张老参加。

对赵宗复这个人,我还是大体了解的。一九六五年来山西大学上学的时候,就知道赵宗复是赵戴文的儿子。一九六六年夏天,“文化大革命”刚刚爆发,就听说跳楼自杀了。当时以为定然不小了,看请柬上写的,出生于一九一五年,这么说死的时候才五十一岁。

再看桌上,还有张先生写的一篇文章的底稿。见我看,张先生笑笑说,这是他们让我为赵宗复写篇祭文,说是上兰村窦大夫祠旁边的赵公馆恢复旧貌,里面要建赵宗复的墓和碑,到时候要用。座谈会去不了,能为赵先生写篇祭文也算是尽了心了。

上兰村的赵公馆我去过,后面的花园里,有重修的赵戴文的墓和碑,这么说是要在他父亲墓的旁边,再为他建墓树碑了。

我发现了张先生写文章的一个小诀窍。先搭架子,再细细填充。这篇文章的开头几句已写好了,下面有两句,知道要写什么,句子没有组织好,就画了许多“□”代替。后面还有几段也大体写好了,其中也有“□”代之的字句。最后一句是“伏维尚飨”。想自己平日写文章,总是采取“霸王硬上弓”的办法,从头开始,哪儿写不下去了,硬往过冲,而不知转圜之妙。空下来,往前写,最后回过身来,再收拾这些“钉子户”,才是处理这类问题的好办法。是得学着点。

提起赵宗复,张先生就从赵宗复说起——

日本人投降了,回到太原,年轻人的热情都很高,觉得国家复兴了,遇上了好时代,自己也要做大事。在山里憋了七八年,浑身的力气使不完,这下子可找到了施展的大舞台。对我们这些还有点文化,喜欢舞文弄墨的人来说,最爱做的就是办刊物。在晋西山里,你写得再好,也没地方发表,回到太原可就不一样了。别看年纪不大,毕竟是凯旋之师,是收复者也是征服者,日伪那一摊子全成了自己的,手里大小都有一些权力,办个刊物根本不算一回事儿。

赵宗复当时做什么记不得了,只记得他办了个刊物,不厚,就那么薄薄的一小本,叫《学习》。他也不知听谁说的,我爱写文章,约我给他的刊物写一篇。那几年,我最爱看鲁迅的文章,就写了一篇,叫《如果我做了皇帝》。文章里说,假如我做了皇帝,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让人把金銮殿刷成白色,因为二战胜利了,正时兴白色的宫殿,美国的叫白宫,英国的叫白金汉宫;第二件事是,在家打牌也得收税,因为现在一切横征暴敛,都有了堂皇的名义,打牌经手金钱,当然应课之以税。通篇都是讽刺当时社会现象的。写完给赵宗复的时候,用的是本名。过后赵给我来电话,说还是改个名字吧,我说你改吧,他就给改了个名字叫仲韬。所以取这么个名字,想来是他认识张帆,跟张帆是朋友,知道我是张帆的弟弟,就用了个“仲”字,韬嘛,韬晦的意思。真没想到,我那样写,他就那样发了。

文章登出后,赵宗复觉得好,到家里看望,鼓励我继续写。

那时我住在东缉虎营一个院子里,前面两间住的是薛博民,后面两间住的是我一家人。那时我大儿子纪林还没出生,家里就我跟雨湖夫人两口。我不是跟着随部工作团第一批回到太原的吗?安定下来,租下房子,就去孝义把雨湖夫人接了过来。

刚租下房子,还没买下床,雨湖夫人来了,我们就在地上睡。她没见过电灯,很是奇怪,怎么墙上那么个黑黑的小疙瘩,按一下那个玻璃泡泡就亮了。看看这儿,看看那儿,怎么也想不明白。别说她了,就是我,也觉得不可思议。毕竟我只上过小学,没上过中学。当然我走南闯北,经见得多,见惯就不怪了。

赵宗复来了,也没有好招待的,那时我抽烟,敬上一支纸烟,就是太原西北卷烟厂出的“顺风”牌。点着得赶紧吸,慢点就有灭的可能。宗复只顾跟我说话,不知怎么一下就灭了,只得再点。宗复笑笑说,顺风顺风,顺风而灭。

韩:说说你刚回到太原的情况。

张:随部工作团是个临时机构,光复之后就改为民族革命同志会太原分会,主任是智力展。听起来官不大,实际权力不小,相当于现在的太原市委书记,当然不能这样类比。工商业不管,宣传舆论全管。主任之下有分工,我是宣训特派员,一听就知道是管什么的了。有这个权力,就办了一份报纸,叫《青年导报》,周报,一周一张;又办了个杂志,叫《工作与学习》,半月刊。这一报一刊的社长,都是智力展,他平常忙于政务,不怎么管事儿,主要由我负责,就是总编辑和主编了。正式发行,已是一九四六年春夏之交。

当时的社会风气,跟过去不一样。日本投降了,国民党还在重庆,许多人要求成立联合政府。更进步的提出,国民党应当还政于民。我们市分会里,有许多进步青年,跟我住一个院子的薛博民,是市分会的民运特派员,意思是负责发动民众运动的。还有一个叫张致中的,是组织特派员。有一次,我们几个跟智力展谈起时局,说是二战胜利了,国内局势也跟以前大不相同了,一党专政肯定搞不下去。不知谁当场说,像梁化之搞的这一套,迟早要被历史唾弃的。智力展说,梁化之还是革命的,对时局负责的。智走后,我们都说,梁化之怎么会革命呢?根本不可能。

一九四六年春天,杜任之随山西大学回到太原,山西大学又在侯家巷原校址复了课。一天我去杜任之家里看望这位老上级,说了我办报办刊的情况。杜说,这很好,要利用这个阵地,办一些进步的文化活动。有了杜任之这话,心里就有了底儿,知道该怎么做了。

韩:赵宗复好像当过进山中学的校长。

张:他是赵戴文的公子,阎锡山对他还是器重的。光复回到太原,年底还是第二年初,赵宗复就当了进山中学的校长。对我办报纸,办杂志,都是完全支持的。还介绍了几个人来我这儿工作,全是进山中学“投枪社”的学生,有的刚毕业,有的还是在校生。记得里头有个叫刘文瑞的,后来叛变了,最积极的是翟凤仙,是我们的特邀通讯员。这也是我在报社实行的新办法,发展通讯员,分两级,一级是普通的,一级是特邀的。关系最近的,最进步的,当特邀通讯员,发给证件,标明第几号,都有记录。拿上我们的特邀通讯员证件,出去采访是很荣耀的。有个叫卫兴华的,是我们的第一号通讯员,解放后有人说是特务,我给写了证明说不是,后来成了中国人民大学的教授。省文联的张万一你知道吧?

韩:知道,是个戏剧家,前些年开会时见过。

张:翟凤仙就是张万一的夫人。前些日子,我还见过她。这次组织纪念赵宗复的活动,她是主力,这么大年纪了,还有学生时代的精神。

我办《青年导报》,还是受限制的。那时年轻,有股子莽撞劲儿,想登的东西不能登,不想登的东西偏要叫你登,心里很憋屈。一九四七年三月中旬,胡宗南指挥十四个旅二十三万人,在空军配合下,从洛川、宜川分两路直取延安。十九日延安叫占领了,太原城里举行庆祝活动,各主要报纸都出了号外,《青年导报》没出。智力展问我为什么不出,我说,还不到时间。见我态度不好,也没再说什么。

到了一九四八年,蒋介石在南京开了国民代表大会,智力展当了国大代表,对报社和杂志的管束就更严了。我们之间也不像以前那样协调了。薛博民是市分会的民运特派员,有次特种警宪指挥部的人抓了他,我问智力展是为什么,智说他也不知道。这事我就对他有意见,薛博民是跟着他一起在晋西的老朋友,老部下,薛出事了,怎么就不打听打听。现在想来,我也许太年轻了,智力展那样回答,说不定是一种韬晦之计,对我说不知道,可能暗地里正在进行营救。后来薛博民果然出来了。我问是怎么回事,老薛说,他听说特务要破坏一个机构,是个点心铺,去通报消息,后来这个机构还是叫破获了,被捕的人招出了他,把他牵连进去,所幸案子不重,也没动刑,关了几天就放了。

在报社干了一段时间,觉得限制太多,不想干了。

一次小聚会,就我和杜任之、赵宗复三四个人,我对他俩说,这个营生干不下去了,报纸上要称共产党为“共匪”,感情上接受不了。他俩也觉得我在智力展那儿再干去,不会有什么名堂,不如早早退出。正好阎统区搞“三自传训”,公务人员都要参加,身体上受管束,精神上受折磨,我是无论如何不愿意做这种事的。又去找杜任之和赵宗复想办法,他俩说,那你就去省议会王怀明那儿吧。

当时王怀明是省议会的会长,省议会是民主性质的机关,不搞三自传训那一套的。不必提杜任之了,光有赵宗复的面子,王怀明也会给这个人情的。没多久,我就辞了《青年导报》的职务,离开同志会太原分会,去省议会当了秘书。《学习与工作》杂志,在此之前就停办了。“文革”后王怀明回到山西,我也参加了接待,就是因为我与他有这层关系。

同类推荐
  • 百位世界杰出的军事家(下)(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

    百位世界杰出的军事家(下)(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

    人类的未来充满了希望,明天的世界令我们无比期待。从历史中汲取知识,感悟人生,追求真理,是每个生活在21世纪的现代人的价值取向。在无比灿烂的历史星空中,众多世界杰出人物犹如明烁夺目的明星,让历史的时空如此地浩瀚,并给后人留下了一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与智慧结晶。期望本书能让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朋友们,从世界杰出的人物身上,学习与借鉴人生的智慧,创造卓越的人生。
  • 鲁豫有约之码字儿

    鲁豫有约之码字儿

    此书收录了对文学领域十二个领军人物的专访,其中包括缔造武侠经典的“真大侠”查良镛;一颗童心看世界的朱德庸;80后代表韩寒;喧嚣散去、回归故土的阿来;不会用电脑写作的“业余”作家海岩。他们性格迥异,各有特色,却都在这白纸黑字之间倾诉衷肠,尽显真情。
  • 李自成第三卷:紫禁城内外

    李自成第三卷:紫禁城内外

    八年,与各路农民军首领聚会河南荥阳(一说无此会),共商分兵定向之策。遂转战江北、河南,又入陕西,在宁州(今甘肃宁县)击杀明副总兵艾万年等。旋在真宁(今正宁西南)再败明军,迫总兵曹文诏自杀。九年,在高迎祥被俘杀后,被推为闯王。领众“以走致敌”,采取声东击西、避实击虚的战法,连下阶州(今甘肃武都)、陇州(今陕西陇县)、宁羌(今宁强)。旋兵分三路入川,于昭化(今广元西南)、剑州(今剑阁)、绵州(今绵阳)屡败明军,击杀明总兵侯良柱。
  •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传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传

    本书作者以温暖的笔触叙写了文学大师杨绛先生的百年人生——风风雨雨,有起有伏、有悲有喜。内容主要涉及:杨绛先生童年的成长、家庭的变迁、求学历程,以及她同钱钟书半个多世纪相濡以沫的爱情,从而描摹出一位博学、睿智、宽容、淡定、从容、坚强和韧性的奇女子。此外,杨绛先生对抗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的态度,堪称生命的正能量。翻开《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传》,你将看到一串串精彩的故事,经受一次次精神的洗礼。
  • 中国圣人王阳明:一代旷世大儒的传奇人生

    中国圣人王阳明:一代旷世大儒的传奇人生

    本书作者用生动犀利而略带调侃幽默的笔锋详实地刻画了王阳明与他所处的那个波云诡谲的时代,力图卸下圣贤的妆容,拂去历史的尘沙,为你展现一个真实鲜活、血肉丰满的旷世大儒,带你领略一段从凄苦入狱到悟道为圣的人生传奇。
热门推荐
  • 代练帝国

    代练帝国

    王牌代练员申请出战!许嘉,曾经的《天青》最强代练,第一个击败NPC选手,突破九段的男人,却在游戏化为现实的那一天黯然隐退。蹉跎数年后,他却意外重生到了游戏尚未开启时,成为天青界内的一名土著,还带来了一个特别的代练空间。“我居然是‘月之仆从奥尔’这种高级炮灰吗?我记得这货当了三天九耀星域之主,谢幕台词是‘洒家这辈子值了’……”为了摆脱被玩家平推的命运,许嘉不得不选择重操旧业……于是从这一天起,原本老实本分的天青界土著们,终于体会到被代练支配的恐惧。“兄弟,上分吗?回馈老客户,买五段送一段哦!”
  • 江湖天很晴

    江湖天很晴

    诡谲江湖,妖风乍起,连日内,竟有数户百姓惨遭灭门,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手法利落得不留半点线索。武林中正义之士暗中调查,竟发现有人能侥幸目睹其中两次暗杀并幸存下来,这人就是露宿犄角旮旯的朱灰灰。贪生怕死的朱灰灰在大侠的剑一拔一送一威胁的境况下,心不甘情不愿地成了协助调查员……
  • 倒追逆袭:豪门千金太轻狂

    倒追逆袭:豪门千金太轻狂

    四年前的秦芯,追他,追他。四年后的顾安,撩她,撩她。“除了夜晚的时候,我是比较强势的,其余的,我不温柔?不体贴?”“喂,睡懒觉的夫人,醒了?”雪眸凉凉,低音沙哑,独特的气质魅力,简直不要太勾人!
  • 当代北京石油化工史话

    当代北京石油化工史话

    本书是当代北京史话丛书之一,主要内容是记述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地区石油化学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体现党和政府对此行业的重视和推动。书中讲述了北京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记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因而努力发展石油化学工业所做的多方面工作。书中特别记述了20世纪60年代北京综合化学工业大发展时期干部群众的奋斗精神,并予以弘扬。书中对北京集中力量建设燕山石化的历史、燕山石化的地位,以及改革开放后北京与外国合资发展石油化学工业的历史,也记述较详。
  • 炮灰当道:冤家良缘不路窄

    炮灰当道:冤家良缘不路窄

    主角有正三观:恋爱、扑倒、无下限炮灰有毁三观:龙套、苦逼、挑大梁有生之年,狭路相会!当炮灰遇上冤家,连缘分都变得囧囧有神~
  • 信息革命

    信息革命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电子产品走进了千家万户,与电子产品相伴的信息技术也已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加强信息技术普及,已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鉴于此,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认真筹划,我们编辑出版了《信息革命》一书。该书以时间为经,在记述信息技术发展历程的同时,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对人们更好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服务经济社会建设和个人生产生活必将产生积极作用。本书由李大东主编。
  • 宥坐

    宥坐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万界归来

    万界归来

    末日惊变,天地重塑,上古神话再现,诸天万界重开,大千世界,诸界争霸,就从这里开始吧。
  • 百度宅男当崇祯

    百度宅男当崇祯

    百度在手,天下我有。 二十一世纪的宅男杨改革,穿越时空,附身崇祯,开始皇帝的生涯。 梦回百度,搜寻自己需要的东西,脚踏野猪皮,拳打李自成,踹翻明朝士大夫精英。 实现一个宅男心目中的大明帝国。
  • 龙丘遗事三则

    龙丘遗事三则

    那尸体似乎脸带笑意,眼睛微睁,一直盯着六郎看,六郎越发惊慌,发着抖的双手不住往坑里扒拉沙土。一直到整个坑填实了,他又来回踩了无数次,才失魂落魄地离开。午后的阳光真好,透过树叶照在地面上,斑斑驳驳。重五过了通驷桥,桥下村,来到五爪垄。他边走边想,傍晚能到湖镇,天一亮帮安家员外杀完猪,早饭后就能返回龙丘。这时,丁重五远远地望见,畲人们正赶着一头硕大的野猪往这边跑来。转眼间,野猪便奔到眼前,直直地冲向丁重五。“闪开!闪开!”畲人在后面大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