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17800000010

第10章 辉煌一时的大秦帝国(9)

秦始皇陵的确是一座充满了神奇色彩的地下“王国”。那幽深的地宫更是谜团重重,地宫形制及内部结构至今尚不完全清楚,千百年来引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猜测与遐想。这些令人费解的悬念和谜团也一直困扰着专家学者们。从1962年起,考古工作者开始对秦始皇陵进行考古勘察。经探测,陵园范围达56.25平方公里,相当于近78个故宫的面积,这么大面积的陵园在世界上也属罕见。1974年,秦始皇陵再一次震惊了世界。人们在它的东侧挖出了一个巨大的兵马俑坑,成百上千个比真人还要高大的陶俑出土,轰动了整个世界。第一个被发现的兵马俑坑被命名为一号坑,它的面积达到14000多平方米。然而,可能好几个兵马俑一号坑的面积才相当于一个地宫的面积。考古学家预言,地宫作为秦始皇陵的核心宫殿,它的价值将不可估量。然而,几十年来,地宫之谜一直困扰着考古学界,人们始终没有探明它的准确方位。今天,我们只能根据太史公司马迁的记载,寻找能揭开秦陵地宫之谜的种种蛛丝马迹。

谜团一:秦皇陵封土取自何处秦始皇陵封土堆呈覆斗形,高76米,长和宽各约350米,如此大规模的封土堆在国内堪称为最。但体积庞大的封土究竟取于何处?是取自秦始皇墓中,还是挖自鱼池一带?

在临潼地区长期流传着一种说法,认为封土堆的土是从咸阳运来的,因经过烧炒,所以陵上寸草不生。

《史记·秦始皇本纪》:“复土骊山。”《正义》曰:“谓出土为陵,即成,还复其土,故言复土。”意思是说把原来从墓穴中挖出来的土,再回填到墓上去。

《水经注·渭水》说:“始皇造陵取土,其地污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池在秦皇陵东北五里,周围四里。”经过实地考察,考古学者们在始皇陵封土东北2.5公里的鱼池村与吴西村之间,果然找到了这处地势低洼、形状不规则的大水池,有人曾估算鱼池总面积达百万平方米。郦道元的取土于鱼池的说法得到了不少考古专家的认可。

然而有的学者却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在对封土堆进行钻探中,已从洛阳铲中提取了大量的土样,发现土中含杂着大量的沙石;而取自鱼池里的土却是纯净的黄土,且黏性强,极少含有沙石。因此,取土于鱼池一说值得商榷。

考古学家通过对秦陵陵区的高光谱遥感探测,在秦陵南部的骊山脚下发现了一处南北走向串珠状的巨型凹陷。经实地勘查,他们发现这个深达30米的巨型凹陷处于山间冲积扇的缓坡上,与周围地形特征格格不入,且有明显人工挖掘的迹象,而凹陷的土质也与封土相同。不过从骊山取土的说法的确是个新推断,还要通过体积还原计算和对比才能最后下定论。

谜团二:“旁行三百丈”究竟何意史料《汉旧仪》一书中有一段关于修建秦陵地宫的介绍:公元前210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报告,称其带了72万人修筑骊山陵墓,已经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样。秦始皇听后,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旁行三百丈”一说让秦陵地宫位置更是扑朔迷离。有人说地宫巡游通道遇阻改了方向,也有人说地宫从初挖点向北移了700米。

专家们运用遥感和物探的方法分别进行了探测,证实地宫就在封土堆下,距离地平面35米深,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45米,主体和墓室均呈矩形状。地宫虽然被定位,但史料记载“旁行三百丈”究竟何意?

史料记载,秦始皇生前多次巡行全国,向南到了洞庭湖,浙江的会稽山,向东走到了山海关、渤海湾,西北方向则到了宁夏。

《汉书·贾山传》对秦陵地宫也有所描述,“被以珠玉,饰以翡翠,中成观游,上成山林”。“中成观游”即巡游天下的意思,可在地宫里如何实现巡游?就只有修挖四通八达的通道。

而封土堆南部紧挨骊山,由于山间冲积扇的原因,山下的地层中分布着厚层的砾石,修陵人从地宫向南挖巡游通道时,遇到了大砾石,最后不得不顺着砾石层改向挖掘,即所谓的“旁行三百丈”。

考古学者在秦陵区进行探测时,发现在封土堆南约700米处出现了重力异常的现象,按地质理论说明该异常区与周围土质存有差异。据推断,秦始皇陵地宫最初的挖掘点可能位于这个异常区,因土中含有大量砾石,修陵人无法挖掘,只好向北移到了目前封土堆的位置。

谜团三:司马道走向未有定论古时,帝王在世时专用的道路叫“御道”,而死后特意为其专修的道路就叫“神道”,也叫司马道。司马道一般也是帝王陵墓的中轴线,具有重要的考古意义。

许多考古专家都认为,秦陵的司马道为东西走向,即陵园面向东。并给出了三个论据:其一,陵墓南、北各有一条通道,唯独东边有五条通道,这说明东边是主要通道,即始皇陵墓的方向为东西向;其二,从陵园的整个布局及地理环境方向来看,只有陵东侧地势开阔,符合古代选择墓向“明堂要清”的要求;其三,墓葬和陵园为东西向是秦人故有的习俗。

也有专家指出,陵园内外城垣唯有东门规模最大;唯有东侧的陪葬坑不但规模宏大,而且多与军事内容有关。

而从整个陵园的地形特征看,陵园南高北低,背依骊山,俯视渭河,南北高差达85米,陵园面向北是再合适不过了。同时,其他国君大多将封土堆安置在回字形陵园的中部,而秦始皇陵的封土堆却位于内城南半部,从对称角度讲,司马道东西走向似乎是说不通的。

在形成的遥感图像中,考古学者们也惊奇地发现,如果把封土堆与骊山主峰连线,竟然与南北子午线完全重合。再向北,鱼池遗址旁秦时修建的大坝竟然也正在这条子午线上,这应该不是巧合。

除了地理环境原因,在封土堆西侧,学者们发现了大面积的温度异常区域,考古人员证实其下为一片大型陪葬坑,共有6个陪葬坑。而在陵园里至今还没有发现一处大型文官的陵墓,而绝大多数都与“武”有关。据考古人员推测,那片异常区很可能就是大名鼎鼎的秦相吕不韦的陵墓。

谜团四:陵墓的朝向为何为坐西向东据考古勘探,以及对墓道兵马俑位置的判断,人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秦始皇陵墓的朝向为坐西向东。这是一个奇特的布局。众所周知,中国古代以朝南的位置为尊,历代帝王的陵墓基本上都是坐北朝南的格局,而统一天下的秦始皇,为什么愿意坐西向东呢?

有人认为,秦始皇生前派遣徐福东渡黄海,寻觅蓬莱、瀛洲诸仙境,并多次亲自出巡,东临碣石,南达会稽,在琅琊一带流连忘返,这一切无不昭示其对仙境的迫切向往。可惜徐福一去杳无音信,秦始皇亲临仙境的愿望终成泡影。生前得不到长生之药,死后也要面朝东方,以求神仙引渡而达于天国,大概这就是暮年秦始皇的最大愿望。基于此,秦始皇陵也就只能坐西向东了。

有人认为,秦国地处西部,为了彰显自己征服东方六国的决心,秦王嬴政初建东向的陵墓;并吞六国之后,为了使自己死后仍能注视着东方六国,所以我们看到的陵墓只能是东西朝向。

还有人认为,秦始皇陵坐西向东,与秦汉之际的礼仪风俗有关。根据有关文献记载,当时从皇帝、诸侯到上将军,乃至普通士大夫家庭,主人之位皆坐西向东。秦始皇天下独尊,为了保持“尊位”,陵墓的朝向可想而知。

其实,让人不解的不仅是秦始皇陵墓的朝向。据考察,陕西境内已发掘的917座秦墓,绝大部分都是东西向。秦公陵园的32座大墓,也全部面向东方。秦人葬式的这一特点,越是早期越为明显。是什么原因让秦人采取这东向的葬式呢?

有人认为,由于东方是秦人祖先曾经劳动、生活过的地方,他们对东方怀有特殊的感情,然而东西悬隔、路途遥远,其间又强敌林立,“叶落归根”的希望非常渺茫,因而采用朝向东方的葬式,以示不忘根本。

也有相反意见认为,秦人采用“头朝西方”的葬俗,是想彰显他们来自中国西部。但如果头西足东的葬式表示秦人来自西方的话,那么华夏诸族流行的北首而葬之俗,是否说明他们来自北方呢?现代文化学与民俗学研究者提出了新的见解,认为秦人流行的西首而葬之俗和他们曾流行过的“屈肢葬”一样,与甘肃地区的古代文化或某种原始宗教信仰有关。比如“白马藏人”对本民族盛行的西首葬的解释是,日落归西,人亦随太阳走。也许,秦人对他们的葬式,也有本民族特有的解释。一切都不得而知。

谜团五:秦始皇陵地宫深几许地宫是放置秦始皇棺椁和随葬器物的地方,两千多年来,深藏地下的地宫构成了先秦文化中最大的谜团之一。

关于秦陵地宫最早的历史文献记载是司马迁的《史记》:“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司马迁展示了始皇陵的情景:穿三泉而建的地宫充满穷奢豪华的陪葬品,有以水银来表现的百川大海,有防止盗墓的机关弩矢,宫顶装饰天文星宿之象,地上模拟统一后的中国疆域,还有用鲸鱼油做成的长明灯,照亮了整个地宫,经久不熄……

根据司马迁的记载,地宫就如同秦始皇生前的宫室一样。秦始皇是一个永不服输的人,即使到了地下,他仍然继续着“万世”的梦想。

司马迁说“穿三泉”,《汉旧仪》中则说“已深已极”。说明地宫深度挖到了不能再挖的地步,那么地宫究竟有多深呢?

地宫的深度是研究者们争议最大的地方。有人推测秦陵地宫深度为500至1500米。其实地宫并没有这么深,试想,如果地宫深度超过了1000米,超过了陵墓位置与北侧渭河之间的落差,地宫之水就难以排出,甚至还会导致渭河之水倒灌秦陵地宫的危险。

根据考古研究发现,秦陵地宫果然没有那么深。秦陵地宫总面积41600平方米,东西实长260米,南北实长160米,相当于5个足球场大小。地宫坑口至底部实际深度约为26米,至秦代地表最深约为37米。这是依据目前勘探结果的推算,具有较大的可信度,但是不一定正确,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考古人员还发现在秦陵周围地下存在长约千米的阻排水渠,底部由厚达17米的防水性强的青膏泥夯成,上部由84米宽的黄土夯成,规模之大让人难以想象。阻排水渠设计相当巧妙。秦始皇陵园地势东南高西北低,落差达85米,而阻排水渠正好挡住了地下水由高向低渗透,有效保护了墓室不遭水浸。有专家推测,《史记》中记载的“穿三泉”中,“三”其实是个概数,其实应该是指在施工中遇到了水淹,所以才修建了阻排水渠。

谜团六:地宫设有几道门偌大一个地宫到底有几道墓门呢?《史记》记载:“大事毕,已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无复出者。”

从这可看出,棺椁及随葬品全部安置放在中羡门以内。工匠正在里面忙活着,突然间“闭中羡门,下外羡门”,工匠“无复出者”,也成了陪葬品。这里涉及既有中羡门,又有外羡门,其中内羡门不言自明。地宫有三道门似乎无可辩驳。

值得注意的是《史记》中羡门用了个“闭”字,外羡门则有个“下”字,说明中羡门是可以开合的活动门,外羡门则是由上向下放置的。内羡门可能与中羡门相似。三道羡门很可能在一条直线上。

谜团七:“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作何解司马迁《史记》中记载的“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应怎样解释呢?

着名考古学家夏鼐曾推断说:“‘上具天文’应当是在墓室顶绘画或线刻日、月、星象图,可能仍保存在今日临潼始皇陵中。”近年来,汉墓考古中发现了类似于“天文”、“地理”的壁画。上部是象征天空的日、月、星象,下部则是代表山川的壁画。因此可以推断,秦始皇陵地宫上部可能绘有或刻塑有更为完整的二十八宿等星图,下部则是以水银来代表的山川地理。

谜团八:墓室中果真有水银吗秦始皇陵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记载见于《史记》,《汉书》中也有类似的文字。然而,陵墓中究竟有没有水银始终是一个谜。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地宫内“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现代科技的发展为验证秦陵地宫埋水银否这一千古悬案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经现代科技手段探测证明,地宫内的确存在着明显的强汞异常反应,封土中的汞异常是地宫大量存在的水银挥发造成的,其分布为东南、西南强,东北、西北弱,呈有规律的几何形,秦始皇曾亲自到过渤海湾,所以他很可能把渤海勾画进自己的地宫。如果以水银的分布代表江海的话,这正好与中国渤海、黄海的分布位置相符。如果被证实,说明秦代时对中国地理就有了调查和研究,这也是个新发现。这也证明了《史记》“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的记载。在中国古代,炼丹家已掌握了将硫化汞分解得到水银的方法。如果始皇陵地宫中以水银为百川、大海,估计至少使用了一百吨水银。

那么,秦始皇为何要在地宫埋入大量水银呢?北魏学者郦道元的解释是“以水银为四渎百川,五岳九州,具地理之势”。他的意思是,以水银象征山川地理,与“上具天文”相对应。

这些数量巨大的汞矿是从那里来的呢?据考证,四川东南一带是春秋战国时期汞矿的主要产地。当时川东南一带的汞矿跨长江、溯嘉陵江而上,走巴山,过汉水,经过千里栈道运到关中,其艰辛可想而知。

秦始皇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目的,不单是营造恢宏的自然景观,在地宫中弥漫的汞气体还可使入葬的尸体和随葬品保持长久不腐烂。而且汞是剧毒物质,大量吸入可导致死亡,因此地宫中的水银还可毒死盗墓者。此外还有没有其他用意呢?这还有待进一步考察研究。

秦始皇的梦想,就是在这座有着象征的天、地的地下“王国”里,自己死后的灵魂照样可以“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统治着这里的一切。

谜团九:地宫珍宝知多少“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一语出自司马迁笔下。而早于司马迁的大学者刘向也曾发出过这样的深切感叹:“自古至今,葬未有如始皇者也。”那么,这座神秘的地下宫殿里珍藏了哪些令世人叹为观止的珍宝呢?

《史记》中明文记载的有“金雁”、“珠玉”、“翡翠”等。其他还有什么稀世之宝谁也不清楚。20世纪8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地宫西侧发掘出土了一组大型彩绘铜车马。车马造型之准确、装饰之精美举世罕见。之前,考古工作者还发掘出土了一组木车马,除车马、御官俑为木质外,其余车马饰件均为金、银、铜铸造而成。地宫外侧居然珍藏了如此之精美的随葬品,那么,地宫内随葬品之丰富、藏品之精致是可想而知的。

同类推荐
  • 名人传记丛书:普利策

    名人传记丛书:普利策

    名人传记丛书——普利策——创作“普利策奖”的报业大王:“立足课本,超越课堂”,以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让中小学生从课内受益到课外,是一生的良师益友。
  • 才高八斗:曹植

    才高八斗:曹植

    本书介绍建安时代与建安文学,记录曹植的起伏人生与其文学创作生涯。
  • 名人传记丛书:华兹华斯

    名人传记丛书:华兹华斯

    名人传记丛书——华兹华斯——一切知识的开始和终结,同人心一样不朽:“立足课本,超越课堂”,以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让中小学生从课内受益到课外,是一生的良师益友。
  • 一个中国男人的财富诗章

    一个中国男人的财富诗章

    男人的美,是一种意志的展现,一种态度的练达,一种行为的拷问,也是一种绝对的辉煌,绝对的悲壮。是热血,是豪情,是气概,是一段一段,一步一步,形成豪然于世的篇章。
  • 郭沫若翻译研究

    郭沫若翻译研究

    全书分为三部分:上编为综述,对郭沫若作为翻译家的成功之道、翻译活动、翻译思想以及翻译影响进行了整理与提炼;下编为郭沫若译作评介,对郭沫若的主要译作按德语、英语、俄语、日语及其他语种进行了分类评介;第三部分为附录,分为“郭沫若译论选”、“郭沫若译事年表”、“郭沫若译著详考”和“郭沫若翻译研究资料索引”四个部分,旨在为今后的郭沫若翻译研究者提供较为翔实的参考资料。
热门推荐
  • 妖倾江山

    妖倾江山

    新作《王妃肚子有宝物》,欢迎前来,谢谢!灵妖妖和月灵被人推进了无间空虚,来到了16年前齐康王朝(德景28年),不仅碰上了战争,而且被男猪脚刺伤出血,不仅丧失重要记忆,而且白狐休眠,力量被封印成了一个普通美人,没有比这悲惨的出场
  • 造梦天师

    造梦天师

    大梦几千秋,春梦了无痕。全民做梦的时代,大家依靠体验不同的梦境来修行。一个做噩梦的少年,手握一张噩梦修行的卡片……从此……他如魔王般崛起,似烈日般璀璨!他要用双手,成就所有人的梦!他要让每个人都在噩梦中……脸红心跳!PS:书友群,705735726,欢迎来聊天催更~~
  • 贤劫经

    贤劫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帝王局:囚爱皇后

    帝王局:囚爱皇后

    一朝穿越,不受宠的将军府大小姐凤凰涅磐。她心狠亦毒辣,他是当朝的太子,温和如玉,是他一个温柔乞求的眼神,骗得她成为他的太子妃。嫁了之后,才发现他身边敌意重重,个个恨不得置他于死地!她大怒,太子妃在此!她的人岂容他人欺负。于是,她过三关斩六将,一一替他扫除障碍物,一步一步助他登上皇位,她成为人人钦羡的皇后。后来,她才知道,从头至尾是他一步一步精心算计,诱她入局,只为了前世,她欠了他一个为什么。摩仙殿内,他温柔淡雅、笑容如雪,“我的皇后,为了一个答案,朕…等了你一千年。”
  • 凤舞倾城之逆天狂妃

    凤舞倾城之逆天狂妃

    她,清高,倔强却也活泼俏皮。龙族少主初见时差点掐死她,之后喜欢上她又差点掐死她。她凤云儿身为世间唯一一只神凰,有着腹黑老爹留下的虐渣使命,怎能轻易夭折于一族少主手中。七情灭,前尘断。情却不知何时再起,可这一次他差点强暴了她。自此凤云儿不抱幻想,心如止水。可他却阴魂不散,再扰春水。“帝灵轩,我不会喜欢一个曾经想要强暴我的人。”“没关系,我只要你爱我。”
  • 十年九夏那么伤

    十年九夏那么伤

    “如果我们之间有距离,你就只站着等,等我把所有的距离都走过。”十七岁的少年秦浙喜欢上大他四岁的大学女生简安,即使知道她有了青梅竹马的未婚夫,即使遭到好友的坚决反对,依然义无反顾的走了下去。
  • 假发

    假发

    远躲在花园凉亭下一根水泥柱子后边,看见五楼东头那扇窗口漏出一团昏蒙光亮,心里悬着的石头怦然落地——阿弥陀佛,房间的主人在家!皮志远不是唯心论者,但他办每件事情时都有一种习惯性的心理期待,那就是顺利,别出岔。他掏出手机,摁出一连串阿拉伯数字——这串阿拉伯数字的后面是他今晚求见的人。务必先打电话联系。这是政工室主任习让才叮嘱给他的注意事项之一。此前,局里已有传闻,说是前任掌勺的大师傅凌晨五点钟到三楼食堂开灶火,发现本局某美女从五楼东头那间房子里飘逸而出,下楼时正好碰上大师傅,神色颇有慌乱。
  • 横扫异世之我是传奇

    横扫异世之我是传奇

    我们就是黄金族最后流下来的人,虽然被打败了,虽然一直过着东躲西藏的日子,但是一个天才的横空出世,是否能挽救整个黄金族,是否能斗破苍穹?
  • 农战

    农战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古文观止(中华国学经典)

    古文观止(中华国学经典)

    《古文观止》大体反映了先秦至明未散文发展的大致轮廓和主要面貌:本书入选之文皆为语言精炼、短小精悍、便于传诵的佳作,从中不难看出选编者细致和周到的眼光,基本上兼顾到思想性与艺术性。书名为“观止”,可知该书的编选意图就在于尽善尽关,一览此书。即可“观止”古文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