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90400000055

第55章 【】塞上江南,桑基鱼塘

(0054)

当然,仅仅是有了青菜还不够。牛角墩驻守的可不是普通人,他们是士兵,需要进行高强度的训练,需要进行危险的战斗,每天都吃青菜的话,肯定是不行的。牛角墩的生活,想要真的变好,还得增加肉类的供应。肉类的供应怎么增加,当然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了。这向来是人民军队的传统。牛角墩就是一个小小的驻军连队,自己搞个养猪场,是非常必要的。

对于养猪场的设置,余力钧开始的时候,是基本赞成的。谁不想吃肉呢?可是,仔细的想了想,余力钧又有点犹豫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担心鞑子到来。养猪场设置在牛角墩的外面,他总是感觉有点不踏实啊。可是,想要将养猪场放在牛角墩里面,那也是不可能的。徐兴夏连马厩都迁移出来了,怎么可能放置一个养猪场?养猪场的臭味,比马厩要厉害多了。

徐兴夏看看四周的地形,对余力钧说道:“老余,你对猪圈的设置地点,有什么看法?”

余力钧指着前面的一片草地,谨慎的说道:“这里就不错,背风,安静,又处在观察哨的视线范围之内。就算是晚上,通过火把发出的火光,观察哨也能看到整个猪圈的动静。要是有人想要偷偷摸摸的靠近猪圈,肯定会被咱们发现的。”

徐兴夏点点头,说道:“你说得有道理。”

余力钧迟疑片刻,有点踌躇的说道:“大人,猪也是要吃的……”

显然,这位军纪官有点担心,牛角墩一旦自己养猪,就会挤占士卒的口粮。养猪是需要食物的,牛角墩不可能有额外的开支,专门用来养猪的。因此,只能是从大家的口粮中挤占。有这样的需要和机会,说不定就会产生贪污挪用的现象。

余力钧自己身为军纪官,对贪污挪用的现象最是愤慨,只要是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他肯定是要杜绝的。卫所里的高层,显然不喜欢他这样的性格。要不然,也不会被人发配到牛角墩来了。这明摆着是有很多人看着他碍眼,才故意将他调开的。到了牛角墩,余力钧就算想管,都管不了了。

徐兴夏微微一笑,淡然自若的说道:“老余,你不要担心,咱们养猪,不会影响战士们的生活的。据我所知,可以用来养猪的食物很多。比如说,红薯叶就是可以用来喂猪的,很多内地的农村,都是用红薯叶、红薯藤来喂猪的。红薯叶是一年四季都有的,不会短缺。咱们不是要大量的种植红薯吗?一亩地的红薯叶,足够养活三四头猪了,咱们只要种上十亩的红薯,就能养活几十头猪了。”

余力钧这才放心,没有言语。在种植的问题上,他自认没有徐兴夏有发言权,他对这方面的确不是很熟悉。徐兴夏既然这么说,他也就相信了。隐隐间,余力钧有点感觉,这个徐兴夏,怎么知道这么多呢?以前的他,好像没有这么出色的吧?难道说,他以前都是在韬光隐晦,等待时机?

徐兴夏忽然又说道:“老余,你知道猪粪除了可以用来做肥料,增加农作物的收成之外,还可以用来做什么吗?”

余力钧想了想,不太肯定的着说道:“晒干了做柴火?”

徐兴夏笑了笑,摇头说道:“那是干透的牛粪,蒙古人专用的,猪粪可烧不起来。我告诉你吧,猪粪可以用来养鱼。”

余力钧大大的吃了一惊,难以置信的说道:“什么?养鱼?”

徐兴夏微微一笑,娓娓说道:“没错,就是养鱼。咱们这里是前线,到黄河去捕鱼,有些不方便。咱们想要经常吃鱼,又不想花太多的钱,只有自己养鱼了。养鱼需要的食物,咱们都可以自己解决。红薯叶、红薯藤之类的,除了喂猪,还可以用来养鱼。要是在里面加点猪粪,那就更好了。”

“我琢磨着,咱们只要将这几十亩的土地,都全部利用起来,尽可能的多种一点红薯,在鱼塘里放养一千几百条的草鱼是没有问题的。一条草鱼大概需要三年的时间才能长成,三年期的草鱼,应该有十几斤种了。咱们轮换捕捉大鱼,再轮换放养更多的育苗,每年应该可以收获几百条的草鱼。”

余力钧顿时两眼放光,被徐兴夏描述的前景吸引了。要是真有这么一口鱼塘,牛角墩的士卒就幸福了。别的肉类可能不够,鱼肉却是一定管够的。一条三年期的草鱼,差不多有十几斤。只要捕捞五条,就足够牛角墩的人吃一顿了。牛角墩才几个人啊!说不定,到时候还能卖鱼赚钱呢!

想到鱼塘的好处,想要源源不断的鱼肉,余力钧就迫不及待的说道:“那咱们得选择一个好地方来挖鱼塘,尽可能的挖大一点,挖深一点,放养的鱼多一点!”

徐兴夏点点头,指着前面的一块洼地说道:“你看,这片洼地地势比较低,距离水渠也比较近。咱们在挖好鱼塘以后,只要再挖两条几十丈的水渠,就能一边将黄河的活水引过来,一边将池塘的污水排出去。只要有了黄河的活水,这个鱼塘,就算是真的活了。”

在巨大的诱惑面前,余力钧有点患得患失了,马上就想到了可怕的鞑子。在威镇堡,也不是没有人想挖鱼塘养鱼,靠卖鱼赚钱,可是,最后都没有实行。为什么?还不是担心弄好的池塘,都被鞑子给破坏了?辛辛苦苦一年的时间,将鱼都养大了,结果最后便宜了鞑子,这样的结果,谁受得了?他有点担心的说道:“大人,挖鱼塘没有问题,疏通水渠也没有问题,可是,万一鞑子来了……”

徐兴夏笑了笑,狡黠的说道:“如果你是鞑子,你会拿鱼塘怎么办?”

余力钧刚要说话,忽然又觉得不对,到嘴的话又缩了回去。他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将鱼塘里的鱼全部捞光,大快朵颐,又或者是干脆将鱼塘填平,又或者是将人的尸体扔到鱼塘里。不过,他很快就意识到,在徐兴夏的箭镞面前,这些都是不可能的。鞑子想要破坏鱼塘,必须有一个快捷有效的办法。他想了想,试探着说道:“这个……我还真想不到,嘿嘿,鞑子也许会投毒?”

徐兴夏摇摇头,不以为然的说道:“老余,你在开玩笑呢!你觉得鞑子会随身携带毒药吗?就算携带有毒药,那么一点点的毒药,又能做什么?别忘记了,咱们引来的,可是黄河的活水,是会自己循环的。就算是几百人往里面撒尿,也一会儿就冲淡了。想要毒死一口鱼塘的鱼,得多少的毒药啊!”

余力钧想了想,也轻松起来,觉得自己的确是杞人忧天了,便笑着说道:“这倒是,些许的毒药,对鱼塘根本没有什么影响。只要牛角墩不垮,鞑子就拿鱼塘没有办法。嘿嘿,一群鞑子对着鱼塘干瞪眼,想想也是挺好玩的。”

徐兴夏含笑说道:“没错,我就是这个意思。”

微微顿了顿,徐兴夏有点遗憾的说道:“可惜啊,咱们暂时还不能种植桑树,要不然,咱们可以搞个桑基鱼塘的。又有鱼吃,又有蚕丝可以出售卖钱,那才是真的好啊!”

余力钧好奇的问道:“桑基鱼塘?大人,你能不能详细说说?属下非常有兴趣了解一下。”

徐兴夏点点头,含笑说道:“当然可以。”

他找了一个土坎坐下来,将桑基鱼塘的简单原理说了。

最早的桑基鱼塘,到底出现在什么时候,已经没有人考证了。可以肯定的是,在清朝初年,岭南一带,已经有比较完善的桑基鱼塘出现。大量的生蚕丝,就是这样生产出来的。在后世的珠三角地区,它是大量存在的,很多教科书或者是科技书籍上面都有介绍,徐兴夏当然不可能不知道。

将挖出来的塘泥堆成基田,种植桑树或甘蔗,形成池埂种桑、桑叶养蚕、蚕茧缫、蚕沙、蚕蛹、缫丝废水养鱼、鱼粪等泥肥肥桑的比较完整的能量流系统,这就是基本的桑基鱼塘。如果基田上面种植的是其他的作物,而不是桑树,则有另外的说法。比如说“果基鱼塘”之类的,基田上面种植的就是果树。

宁夏平原的水利灌溉系统,还是比较发达的,有发展桑基鱼塘的基本条件。一架架巨大的黄河水车,将黄河水不断的送到两岸的田地里。基本上,这里从来没有缺水的时候。要不然,也不会有塞上江南的说法了。如果不是鞑子的袭扰,牛角墩的周围,应该都是一片片的水田,里面种满了生机盎然的水稻。

要是初来乍到,没有人指点,你一定分辨不出,这里居然是北国塞上,而不是江南水乡。因此,徐兴夏在考虑给牛角墩搞点副业的时候,首先就想到了桑基鱼塘。这个东西要是混合发展起来,出产还是很大的,收益相当的不错。不要说改变牛角墩的生活,就是改善威镇堡的生活也不是难事。

【求收藏!求推荐!】

同类推荐
  • 清:矛盾重重的王朝

    清:矛盾重重的王朝

    清朝的历史,黑暗与光明,专制与开拓,偏狭与雄壮,相依相存,是最让人迷惘、最令人感觉时空混乱的历史。纵观近三百年的清王朝,清朝上层统治者,长驱入关,四向开疆,革弊鼎新,精心运筹;屠杀百姓,施行苛政,吏治腐败,故步自封。特别是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他们构造的“多民族共同体”宏大疆域格局,独辟蹊径的“汉化”设计,雄才大略的“大一统”功绩,无比清晰的政治统治术……在千万平方公里的境域内,成功建立独特的政治新秩序。他们带给世界的,不仅仅是鲜血和叹息,也有史诗般辉煌的荣耀和新思维!
  • 快乐历史一本通:趣味中国史

    快乐历史一本通:趣味中国史

    打开尘封的历史,可以阅读文明的厚重,可以追寻时光的脚步,可以增加人生的领悟。人们常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人们读历史,不只是为了寻求知识,追寻事情的究竟,怀念伟大的古人,更重要的是寻找进步的力量,激励自己不断前进。
  • 爸这好像是北宋

    爸这好像是北宋

    爸爸去哪?北宋。人家穿越,不是带着仓库就是带着系统,为啥我却带着爹?且看主角重回北宋初年,画一副不一样的清明上河图。书友群:532037754
  • 一本书读通历史典故

    一本书读通历史典故

    华夏民族五千年悠久历史,先人们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明遗产。本书采用严谨平实的语言,为您展现出一幅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辉煌画卷。这里有可悲可叹的英雄人物、扣人心弦的战争风云、启迪后人的典章制度、灿烂不朽的智慧结晶、彪炳千秋的文化巨著。内容丰富多彩,又不失深刻性和思想性,着力引导读者以史为鉴,感悟历史的辉煌和厚重。
  • 历史(上下)

    历史(上下)

    《历史》,又名《希腊波斯战争史》,大约写于希罗多德住在萨摩司的一段时期,生前没有完稿,后来亚历山大里亚的注释家将全书加以整理,分为九卷,每卷都冠以一位文艺女神之名。这种格局和分卷方法沿用至今。
热门推荐
  • 最强黑客

    最强黑客

    一个超级黑客,重头再来,变成一个小黑客。曾经黑客界排行榜上的NO.1,重生成为大一新生。一个小黑客自由驰骋网络,成为真正网络之神。
  • 谏书稀庵笔记

    谏书稀庵笔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我所理解的北大精神

    我所理解的北大精神

    本书是谢冕先生记述北大、阐释北大精神的一部作品,是作者数十年来关于北大的文章精选。谢冕先生在北大工作和生活了半个多世纪,他饱含对北大的热爱,讲述了北大的历史与现在,刻画了校园里未名湖、图书馆、朗润园等景致,追忆了他在北大的学习、生活和师友往事,描写了那些具有北大精神传统与人格魅力的人物如蔡元培、季羡林、林庚、吴组缃、金克木等诸位先生,还有北大对新诗的影响和现代诗歌的发展进程……这所有的一切在他的眼中,都展现着独特的北大精神。
  • 唯妻是从老公太腹黑

    唯妻是从老公太腹黑

    “乖,过来……,我就帮你复仇。”暗夜里,男人的面孔俊逸如仙,狭长凤眸微挑着,唇畔含笑,一切都是那么完美俊朗。落魄的简菀如趴在霍顾之脚边,稍一抬头就要和男人的气息纠缠在一起,她心在一点点寒凉,浑身颤抖,眼底溢满了仇恨光芒,可却无法抗拒这个机会。这一年,她23岁,是简家长女,看似繁荣,实则是豪门联姻下的产物。连一张脸都有人和她一模一样,最后孟少文也狗血的错把简菀灵当成是她了。他——霍顾之,出生尊贵,却从小吃尽苦头,是猛虎骨干,但在几年前因伤退伍,谁也不知道南江著名电商企业竟由他一手创办。他大她整整十岁,从第一眼见到她时就情根深种。后来他为她改名,教她成长,给她温暖!霍顾之是孟少文的小叔,亦是她名义上的长辈,以前,她从未将他的放在眼中。但就在前不久,全世界都背叛她的时候,只有他将她救了上来,并嚣张霸言:“这个世上只有我能区分你和简菀灵的长相,你不跟我,难道想跟一个连你是谁都分不清的陌生人?”五年后,两人携手归来,一同惩恶人,踹渣男,秀恩爱。她将他教她的那些狠辣手段,一一施展在仇人身上,让那所谓的亲妹妹苦不堪言。浴火重生后的虞无双对天发誓,这次她绝不会心软,她要夺回本属于她的一切,要让渣男看清真相,让贱人统统下地狱。男主看似阴狠实则……,女主腹黑不弱,甜蜜蜜的宠文。全新的故事,全新的尝试,姑娘们看着喜欢收藏个哈o(∩_∩)o某素一定加油写。
  • 伊丽莎白·都铎女王:荣光女王之路

    伊丽莎白·都铎女王:荣光女王之路

    伊丽莎白·都铎女王就是著名的“荣光女王”,1588年8月6日在英吉利海峡她的一小队舰队击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的131艘大船。这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后伊丽莎白时代被称为“黄金时代”?这本文字优美,富有创造性的纪实性传记会为您呈现一个从未见过的伊丽莎白。不管您痴迷于都铎王朝的历史,还是初次接触英国历史。你都会透过她著名的或者是臭名昭著与罗伯特·达德利的绯闻,从这位世界历史上的传奇女性身上获得宝贵的启示。本书接着《苏格兰玛丽女王》,那本书中介绍了与玛丽女王的较量以及此对伊丽莎白的影响。
  • 会跑的布娃娃(原创经典作品)

    会跑的布娃娃(原创经典作品)

    善读精品美文,拾取久违的感动;体悟百味人生,感受成长的快乐。阅读其间,时而在惊险悬疑的案件中悚然而惊,时而为体察入微的真情潸然泪下,时而又涌动着想针砭时弊的激情……掩卷而思,人性的美丑,世事的善恶,人生际遇的变幻无常不禁让人感慨万千。
  • 历朝释氏资鉴

    历朝释氏资鉴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重复爱你的时光

    重复爱你的时光

    她在十七岁遇到江楚桓,成了她不舍得错过的劫数。警方安插的线人陆百川身份曝光后惨遭杀害,高三女生陆云歌亲眼目睹父亲惨死并险遭轮奸,危机关头被警察江楚桓救下,并告知他就是陆百川的上线。云歌失去世上仅有的亲人,被房东赶出家门,遭姑母欺骗,是江楚桓将她带回身边,让她重新看到未来,爱慕萌生。三年后,江楚桓接到卧底任务神秘消失,为解开他执着单身的原因,云歌回到他的家乡宜市。翻开尘封的档案,真相无比残忍地摊开,原来他们之间的羁绊,早在二十年前,那个漆黑的充斥着血腥味的房间便已开始……而他此次的卧底任务,与当年的凶杀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潜藏多年的大毒枭,石佛的真实身份,更加扑朔迷离……
  • 一局山河

    一局山河

    太平盛世,四夷承服,万邦来朝。然而平静的背后下,对王朝仇视之人却在阴影中蠢蠢欲动。
  • 蝉音袅袅

    蝉音袅袅

    我大哥在没有进去之前的那段日子里,几乎是从不理会我的,哪怕是带着丁点情感朝我多瞧一眼。他一定以为我还是个“愣青”,我们理应活在两个不同世界里。以年龄区分一切,似乎是任何缺少标准的年代里再简单不过的标准了。可不是嘛,除面向爸妈时稍有点儿例外,他那原本就带着冷光的脸从没对哪个孩子起过多少变化。那时候,他的父亲、我的大伯刚刚去世,他从老家跑出来投奔他的叔叔、我的父亲,住在我们家。可是谁曾想,不过一年光景,他竟在我们那片儿混出些名堂,对我更是目中无人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