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基,字伯温,青田人,在后来的人心目中他一直被认为是凡间的“神仙”。
朱元璋得到“活神仙”
刘伯温自幼就聪明异常,他的老师曾对他的父亲说:“这个孩子福德深厚,日后必成大器。”元朝末年,他考中了进士,当了一个小官,很为当地人民所爱戴。后来,因为正值乱世之秋,刘伯温干脆弃官不做,归隐回家了。在家中闲住期间,他更是博览群书,通读经史,尤其精于对文学的研究。这个本事使他日后在一般人的眼中简直成了无所不知的活神仙。
朱元璋在元末农民起义中力量逐渐壮大起来后,听说刘伯温有本事,一心想请他到自己的军中,多次不惜血本的邀请他出山。但是最初刘伯温却说什么也不答应。后来,朱元璋几次三番地盛情邀请,颇有一股刘备三顾茅庐的劲,不请出刘伯温誓不罢休。刘伯温为他的诚心所感动,加之自己又有一展雄才的远大抱负,所以就答应了。朱元璋喜出望外,连夜修建了一所礼贤馆让他居住,对他礼遇非常。刘伯温到朱元璋身边后,马上就向朱元璋讲述了自己对当前局势变化的估计和预测,向朱元璋提出了当前急需着手进行的十八条政策。这让朱元璋非常满意,知道自己得到了极为罕见的济世人才。
从此他对刘伯温言听计从,让他为军师,真好像是昔日的刘备与诸葛亮君臣重生了一般。
诸葛亮重生
刘伯温对当时全国的形势做了一番估计,他认为朱元璋必将后来居上,成为未来国家的领导者。
其实当时的朱元璋还只是红巾军中不太起眼的一支,朱元璋一直恭奉韩林儿为自己军队的领导者,并以韩林儿的小朝廷为正统,接受了韩林儿的册封。
恐怕这时就是朱元璋自己也没有想到有一天会成为皇帝吧?刘伯温相信自己的眼光和判断,所以他对朱元璋尊奉韩林儿十分不以为然,即使是去朝见韩林儿,他也从不肯跪拜,还时常对朱元璋说:“韩林儿不过是一个牧童罢了,尊奉他干什么呢?”他常劝朱元璋一有机会就应该自立为王,脱离韩林儿的控制。
朱元璋的势力日渐壮大之后,也逐渐有了夺取天下之意。他向刘伯温求教征伐的策略。刘伯温就给他出主意说:“现在这几支起义军的力量,张士诚和方国珍都只顾据守一方,根本不足为惧。只有陈友谅一支队伍,名不正、言不顺,却霸取长江水上力量,又始终抱着吞并我们的野心,他才是我们最大的敌人。只有先灭了陈友谅的势力,使张士诚和方国珍孤立难守,才能各个击破,一举即可平定南方,然后再挥师北上,这样霸业可成。”朱元璋听了十分高兴,日后果真按照刘伯温的策略一步步消灭了敌对力量,终于成就了一番霸业。
在与陈友谅的征战中,朱元璋的队伍面临强大的威胁,许多人想逃跑或者投降,这时又是刘伯温力排众议,坚持抵抗到底,并以诱敌深入之计重挫陈友谅的大军,挽救了朱元璋的危机。尤其奇妙的是,刘伯温真的好像如有神助很能预测吉凶祸福。在鄱阳湖之战中,他陪伴着朱元璋亲自登船督战,忽然之间一跃而起,急声催促朱元璋转到别的船上去。朱元璋莫名其妙地听从他的安排,刚转到别的小船上,还没坐稳呢,就见他刚才乘坐的御船被敌人的炮火击中,烈火瞬时熊熊燃烧起来。朱元璋不禁大惊失色,从此也就更加的信任刘伯温。
独善其身
在朱元璋征战的岁月中,他始终与刘伯温形影不离,即使偶尔分开,也时常写信去向刘伯温询问事情。在辅佐朱元璋夺取天下的过程中,刘伯温料事如神,所以有很多人都把他比喻为诸葛孔明重生。在朱元璋终于成为皇帝之后,刘伯温却推却了朱元璋要他当宰相的美意,也谢绝了朱元璋的赏赐,辞官回乡了。
刘伯温之所以如此小心翼翼,就是因为他在朱元璋身边多年,深知朱元璋的脾气秉性,知道功成之后必遭杀身之祸,所以才一意辞官回乡,闭门隐居,不问世事。果然不出他所料,朱元璋皇帝当了没几天,就开始大杀功臣宿将,刘伯温虽说已经隐退,却仍然受到了怀疑。不过比起那些遭到杀身灭门之祸的功臣来说,他虽受怀疑,但仍可以寿终,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较好的结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