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24100000003

第3章 序致教子兄弟后娶治家(1)

序致第一

【原文】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亦已备矣。魏、晋已来,所著诸子,理重事复,递相模敩,犹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吾今所以复为此者,非敢轨物范世也,业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谑,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阋,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吾望此书为汝曹之所信,犹贤于傅婢寡妻耳。

【译文】古时候圣贤的著作,都是教诲人们要忠诚和孝顺,言语要谨慎,行为要检点,要以高尚的人格扬名于人世间。这些道理,他们已说得很完善了。魏、晋两朝以来,各学派写的阐述圣贤思想的著作,相互仿效,事理重复,就像屋下建屋和床上叠床一样,都是多余。现在我重写此书,并不敢要以此来规范人的言行,只是为了整顿门风、教诲下古代人物一代罢了。同样的一句话,有些人会信服,因为说话的人是他们所亲近的人;同样的命令,有些人会遵行,因为下命令的是他们所敬服的人。禁止儿童过分的戏谑,与其让老师、朋友去劝诫,还不如让日常侍奉他的仆人、侍女去劝阻;阻止兄弟间的争斗,尧舜的教诲还比不上自家妻子的劝阻教诲。我希望这本书能被你们所相信,希望比侍婢对孩童、妻子对丈夫所起的作用更大一点。

【原文】吾家风教,素为整密。昔在龆龀,便蒙诱诲;每从两兄,晓夕温清,规行矩步,安辞定色,锵锵翼翼,若朝严君焉。赐以优言,问所好尚,励短引长,莫不恳笃。年始九岁,便丁荼蓼,家涂离散,百口索然。慈兄鞠养,苦辛备至;有仁无威,导示不切。虽读《礼》、《传》,微爱属文,颇为凡人之所陶染,肆欲轻言,不修边幅。年十八九,少知砥砺,习若自然,卒难洗荡。二十已后,大过稀焉;每常心共口敌,性与情竞,夜觉晓非,今悔昨失,自怜无教,以至于斯。追思平昔之指,铭肌镂骨,非徒古书之诫,经目过耳也。故留此二十篇,以为汝曹后车耳。

【译文】我们家的家风家教,一贯严整细密。过去,孩童年代,我就受到了这方面的开导和教诲。平时,跟随两个兄长,早晚照顾双亲,冬天暖被,夏日扇凉,做事循规蹈矩,言语适当,神色安详,行动举止小心谨慎,就像给父母大人请安一样。长辈们经常鼓励我,或是问起我的爱好,鼓励我扬长避短,态度都十分诚恳。九岁那年,便遇到了父母双亡的大难。从此,家道中落,人口凋敝,一个大家庭日益衰落。慈爱的兄长抚养我长大,历尽了千辛万苦;兄长过分慈爱,所以没有威严,对人总是注重劝导,而不予怪罪。我虽然读了《礼记》、《左传》,喜欢写点文章,但是与世俗之人交往而受到他们的感染,便轻狂放纵,说话随意,仪容外表不够庄重。到了十八九岁,才稍微懂得磨砺自己的言行。但习惯成自然,终于还是改不了过去养成的缺点。直到了二十岁以后,我才很少再犯什么大的错误。平常在嘴上信口开河的时候,心里便告诫,加以制止,理智与情感经常发生冲突;晚上躺下以后常常反省白天做的错事,今天常常懊悔昨天的过失。自己哀怜没有得到很好的教育,以致到了这种地步。追忆自己平时所立的志向,真是感受深刻,决不是仅从古书中的告诫就能认识到的,而是耳闻目睹的。所以,我留下了这二十篇文章,用来作为你们的后车之戒吧。

教子第二

【原文】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生子咳,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

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反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

【译文】天生聪慧,智力超群的人,不用教育就能成才;智能很低下的人,即使教育再多也熟视无睹;但是智力平常的人,不教育就不明道理。古时候的圣王就施行胎教之法:王后怀孕三个月的时候,就搬出皇宫,到其他宫中居住,眼睛不看丑陋的东西,耳朵不听胡言乱语,所听音乐和所嗜口味等,都要受到礼仪的节制。君王还把这些胎教之法写到玉版上,藏进金柜里。到胎儿出生尚在襁褓中时,就选定了太师、太保来讲解孝、仁、礼、义来对他进行引导教育。普通老百姓家纵然不能做到这样,那也应在婴儿即将懂得识人脸色、知道别人喜怒时,就加以指导,教育他们做大人允许做的事情,不允许做的事情就不能做。这样,等到孩子长大几岁时,就可以少挨甚至是不用挨鞭笞的惩罚了。

父母对孩子既要保持一定的威信,又不能丧失关爱,这样子女自然会尊敬谨慎从而产生孝顺之心。我见到现在有一些父母对孩子不讲教诲而一味溺爱的,往往不能如此。他们对孩子的饮食起居、言行举止过于迁就,不加管制,该批评时反而夸奖,该训斥责骂时反而一笑了之,等孩子懂事了,就会觉得这些道理本来就如此。等孩子傲慢的习惯已经养成时,再去管教,纵使鞭打得再厉害,父母也难以树立威严了。而且父母越是愤怒,子女就越是怨恨。这样的孩子长大成人后,最终会成为品德败坏的人。孔子说:“从小养成的就像天性,习惯了的也就成为自然。”就是讲的这个道理。俗谚说:“教导媳妇要在初来时,教导儿女要在婴孩时。”这话说得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古代人物【原文】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于呵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于骨肉乎?诚不得已也。

【译文】凡是不善于教育孩子的人,也并非想要使子女陷入险恶的境地,只是他们不想因斥责怒骂而伤了孩子的自尊,不想因体罚鞭挞而使他们承受痛苦。这该用生病来做比喻,怎么可以不用汤药、针艾就能治好呢?还应该想想那些勤于督促训导子女的父母,难道他们愿意严厉地虐待自己的子女吗?他们这样做实在是形势所迫啊!

【原文】王大司马母魏夫人,性甚严正。王在湓城时,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梁元帝时,有一学士,聪敏有才,为父所宠,失于教义: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一行之非,揜藏文饰,冀其自改。年登婚宦,暴慢日滋,竟以言语不择,为周逖抽肠衅鼓云。

【译文】梁朝大司马王僧辩的母亲魏夫人,本性严厉正直。王僧辩驻守湓城时,已经是一位统领三千人的将帅,且年纪过了四十,但他的行为稍有令母亲不满意的地方,就要遭到母亲棍棒的责罚,也正是因此才成就了他的功业。梁元帝时,有一位聪明而有才气的学士,但被父亲溺爱,疏于管教。他有一点成绩,其父就表扬个没完,恨不得让满街的人都知道;而他要是做了错事,其父就百般为他掩饰,指望他能自己改正。等到这位学士成年以后,他凶暴傲慢的习气越来越重,后来因为说话放肆,激怒了比他更骄横、更凶恶的周逖,结果被活活打死,连肠子都被抽出,并把他的血涂在了战鼓上。

【原文】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由命士以上,父子异宫,此不狎之道也;抑搔痒痛,悬衾箧枕,此不简之教也。

或问曰:“陈亢喜闻君子之远其子,何谓也?”对曰:“有是也。盖君子之不亲教其子也。《诗》有讽刺之辞,《礼》有嫌疑之诫,《书》有悖乱之事,《春秋》有邪僻之讥,《易》有备物之象,皆非父子之可通言,故不亲授耳。”

【译文】父亲与儿子之间的关系讲究严肃,而不可以懈怠;骨肉之间要有感情,不可以简慢。简慢了,就难以做到父慈子孝;轻忽了,晚辈对长辈的怠慢之心就会产生。这样必然影响教育的效果。命士以上的官,父子分开居住,这就是父子之间的关系不能过于亲密的道理。至于晚辈为长辈搔痒抚痛,给长辈挂被子,帮长辈把枕头放进箱子里等,都是教育骨肉之间不能简慢这样的道理。

有人问:“孔子的弟子陈亢很赏识君子远离自己的孩子,这该如何解释呢?”回答说:“这是富含道理的,品德高尚的人不能亲自教导自己的子女。《诗经》中有些言辞讽刺君王,《礼记》中有些告诫回避嫌疑,《尚书》中讲的事例有些是犯上作乱的,《春秋》中有些叙述不合理、不亲睦,《易经》的卦象包容阴阳万物,这些都不是父子之间可以直接交流的,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不能亲自教导自己的孩子。”

【原文】齐武成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及太子即位,王居别宫,礼数优僭,不与诸王等;太后犹谓不足,常以为言。年十许岁,骄恣无节,器服玩好,必拟乘舆。尝朝南殿,见典御进新冰,钩盾献早李,还索不得,遂大怒,訽曰:“至尊已有,我何意无?”不知分齐,率皆如此。识者多有叔段、州吁之讥。后嫌宰相,遂矫诏斩之,又惧有救,乃勒麾下军士,防守殿门。既无反心,受劳而罢,后竟坐此幽薨。

【译文】北齐武成帝的儿子琅琊王高俨,是太子高纬的同母兄弟,他因天生聪颖而受到父王和母后的厚爱。他的衣服饮食都可以与太子相媲美,与太子同一个标准。而且武成帝总是当面夸奖他:“这孩子非常聪明,以后一定有所作为。”太子高纬即位后琅琊王移居别宫,但他仍与诸王不同,受到优厚的待遇礼数。尽管如此,太后还嫌不够,常常在高纬面前埋怨。琅琊王十多岁时,傲慢任性,没有节制,他的器用服饰,珍奇玩具,都要与当皇帝的哥哥攀比。有一天,他到南殿朝拜,看到典御官和钩盾向皇上进献新到的冰块和早熟的李子,因索要这些供品不成而大发脾气,骂道:“皇上已有的东西,凭什么我没有?”他不懂安守本分,做事没有分寸居然到了如此地步,当然在其他事情上也是这样。熟悉他的人,背后纷纷用叔段、州吁来讥讽他(叔段、州吁都是春秋时因从小被宠坏,最后招致杀身之祸的人)。后来,他又假传圣旨,将与其发生摩擦的宰相处置了,但当时他因担心会有人前来相救,居然命其部下守住了殿门。尽管他并没有反叛的意思,并且在受到了抚慰以后撤了兵,但后来还是因为此事而被密令杀死了。

【原文】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共叔之死,母实为之。赵王之戮,父实使之。刘表之倾宗覆族,袁绍之地裂兵亡,可为灵龟明鉴也。

【译文】每个人都爱自己的孩子,但能做到公平相待的却寥寥无几。从古至今,因偏古代人物爱而酿成的种种弊病可谓是数不胜数。聪明俊秀的孩子固然值得赏识和疼爱,顽皮愚笨的孩子也不能被忽视,他们也应该得到同情和怜爱。那些喜欢偏爱的父母,原本是想对某个孩子好,但结果反而会给他带来祸殃。母亲的溺爱造成了共叔段的死;父亲的偏爱促成了赵王的被害。同样,宗族倾覆的刘表,兵败地失的袁绍,都可作为灵应的龟兆和明亮的镜子,使后人借鉴。

【原文】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吾时俛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译文】北齐有一位士大夫,曾经对我说:“我的一个儿子,已经十七岁了,很会写奏札,教他讲鲜卑语、弹奏琵琶,差不多都学会了,用这些本领来服侍三公九卿,一定会被重用的,这也是很重要的事情啊。”我那时候听了低头没有回应他。真是太奇怪了,这个人居然用这样的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如果用这种办法当跳板,去取媚于人,即使做到卿相,我也不愿让你们这样做的。

兄弟第三

【原文】夫有人民而后有夫妇,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一家之亲,此三而已矣。自兹以往,至于九族,皆本于三亲焉,故于人伦为重者也,不可不笃。

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挈,前襟后裾,食则同案,衣则传服,学则连业,游则共方,虽有悖乱之人,不能不相爱也。及其壮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虽有笃厚之人,不能不少衰也。娣姒之比兄弟,则疏薄矣;今使疏薄之人,而节量亲厚之恩,犹方底而圆盖,必不合矣。惟友悌深至,不为旁人之所移者,免夫!

二亲既殁,兄弟相顾,当如形之与影,声之与响;爱先人之遗体,惜己身之分气,非兄弟何念哉?兄弟之际,异于他人,望深则易怨,地亲则易弭。譬犹居室,一穴则塞之,一隙则涂之,则无颓毁之虑;如雀鼠之不恤,风雨之不防,壁陷楹沦,无可救矣。仆妾之为雀鼠,妻子之为风雨,甚哉!

兄弟不睦,则子侄不爱;子侄不爱,则群从疏薄;群从疏薄,则僮仆为仇敌矣。如此,则行路皆踖其面而蹈其心,谁救之哉?人或交天下之士,皆有欢爱,而失敬于兄者,何其能多而不能少也!人或将数万之师,得其死力,而失恩于弟者,何其能疏而不能亲也!

娣姒者,多争之地也,使骨肉居之,亦不若各归四海,感霜露而相思,伫日月之相望也。况以行路之人,处多争之地,能无间者鲜矣。所以然者,以其当公务而执私情,处重责而怀薄义也。若能恕己而行,换子而抚,则此患不生矣。

人之事兄,不可同于事父,何怨爱弟不及爱子乎?是反照而不明也。沛国刘琎,尝与兄连栋隔壁,呼之数声不应,良久方答;怪问之,乃曰:“向来未着衣帽故也。”以此事兄,可以免矣。

江陵王玄绍,弟孝英、子敏,兄弟三人,特相爱友,所得甘旨新异,非共聚食,必不先尝,孜孜色貌,相见如不足者。及西台陷没,玄绍以形体魁梧,为兵所围,二弟争共抱持,各求代死,终不得解,遂并命尔。

【译文】世上是先有人类然后有夫妇,有了夫妇才产生父子,有了父子之后才有兄弟,一个家庭中的亲人,仅此三者罢了。由此延展推广,直至所谓九族,都是从三亲拓展而来的,所以说“三亲”是人伦关系中最重要的,不能不认真对待。

哥哥与弟弟,只是形体不同罢了,是一个母亲所生的,气血相通的人。在他们还很小的时候,父母亲左手拉一个,右手扯一个;一个拉着父母的前襟,一个扯着父母的后裾;吃饭都是用的同一个木盘,衣服是哥哥穿了弟弟又穿,学习用具也是哥哥用了弟弟又用,玩耍也是在同一个地方,即使有时做事有点悖乱情理,也不能不互相爱护。等他们长大以后,都各自有了各自的妻子,教育自己的孩子,即使是性情秉厚的兄弟,感情也比不上小时候那样深厚。但妯娌之间与兄弟之间相比,就更疏远些了。如今让感情疏远的妯娌来节制度量亲密的兄弟之情,就像是给方形的底座配上圆形的盖子,再怎么也不合适的。只有兄弟间互相亲近,感情至深,才不会受别人影响而疏远了彼此,所以,你们一定要尽力互相友爱啊!

同类推荐
  • 宋词三百首大师导读

    宋词三百首大师导读

    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古代文学这个大花园中的三朵奇葩,其中“词”之上冠以“宋”字,实是因为词到两宋如赤日中天,娇花吐蕊。唐五代流传下来的词不足两千首,但两宋词却超过两万首之多。词在两宋之所以能大放异彩,繁盛至极点,一方面是因为词体已臻成熟,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宋代结束了五代纷乱,政治复归一统,进入承平享乐时期,上至帝王、官宦、名士,下至市侩、走卒、妓女,都热衷歌乐,上流社会与中下层社会对声乐的需求共同推动了词在北宋初期的普及和繁荣,及至北采动荡离乱以及南宋偏安时期,填词制曲已成为社会上的主流风气。
  • 中华家训3

    中华家训3

    “家训”是中国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厚的内涵、独特的艺术形式真实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生活。它怡悦着人们的情志、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感化着人们的心灵。正是这些优秀的文化因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人的人格理想、心理结构、风尚习俗与精神素质。这都将是陪伴我们一生的精神财富。所谓“家训”就是中国古人进行家教的各种文字记录,包括诗歌、散文、格言、书信等。家训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大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学习研究并利用这些知识,对提高我们每个人的文化素质,品德修养,一定会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 笑林广记

    笑林广记

    《笑林广记》,集民族传统笑话之大成者。以机趣、夸张的眼光审视世界,以诙谐幽默、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反映炎凉世态、情趣人生。全书多取自明清笑话,语言风趣、文字简练隽永,是中国民间针对“世情”的幽默与讽刺之书,是民间智慧的独特展现。
  • 四书五经名句鉴赏

    四书五经名句鉴赏

    数千年来,儒学经籍浩繁,汗牛充栋,人们要想一窥堂奥,殊属不易。除鸿儒学者外,一般人对儒学的汲取主要是以儒学经籍的名篇名句,尤以四书五经为首。儒学的经典名句,具有能传之千古,播之四海的功能,让世世代代的人们受其熏陶教育,从而使整个儒学的传承,像浩浩长江,永不衰竭,且历久常新。
  • 脾胃论译注:刘涓子鬼遗方

    脾胃论译注:刘涓子鬼遗方

    本书的读者对象是要求学习和阅读中医古籍,领会和参悟医道原理,以提高中医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广大中医工作者,也包括具备一定古汉语水平的中华文化热爱者和中医爱好者。本书的目的是为广大读者提供一部系统、准确的中医古籍原文及现代汉语译注本,并进一步提供各种外国语译注本。以期正本清源,弘扬医道,泽被圜州,造福桑梓。
热门推荐
  • 我在古代玩养成

    我在古代玩养成

    暗黑男主:被众人千疼万宠,在江湖朝堂间,搅动乾坤的颜氏嫡子,竟对同父异母的庶姐,产生了别样的感情。即使遭万人唾弃,下额鼻地狱,他也要得到那个人。“呵~阻拦之人,勾引阿姐之人,杀。”逗比女主:史上绝无仅有的苦逼女主,穿越异世养男主~梁洛洛一朝穿越,身陷囹圄,还附送精致拖油瓶一枚;一路遭灭门,躲仇杀,求生存,养小弟;结果,弟弟是假的,变态是真的。感情这自己亲手传授的厚黑手段,套路计谋全她奶奶的让这崽子用在自己身上了。ps.本文前期慢热,中期小虐怡情,后期甜宠无敌。伪姐弟1v1绝对he小剧场:梁洛洛:“求放过,宝宝要回家!”颜翎:“啧,上小黑屋。”梁洛洛:“......”
  •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瓷器(阅读中华国粹)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瓷器(阅读中华国粹)

    《阅读中华国粹: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木版年画》是一部记录中华国粹经典、普及中华文明的读物,又是一部兼具严肃性和权威性的中华文化典藏之作,可以说是学术性与普及性结合。丛书囊括古今,泛揽百科,不仅有相当的学术资料含量,而且有吸引入的艺术创作风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本书分为原始瓷器产生与发展;唐五代瓷器;粤菜;唐五代瓷器;元代的瓷器等内容。
  • 辛夷传

    辛夷传

    这是一本北宋仁宗年间,用不同笔迹书写了二十年的日记。 明道二年,汴梁皇城。天后已死,新皇初立。朝中权臣,后宫闺阁。人心难测,杀机重重。仙韶院女乐张氏,八岁入宫。初为御侍,再成修媛。享尽恩宠正当时,突逢丧子。被贬美人,却又一夜忽为贵妃。看似春风得意,终竟暴毙龙床。仁宗重臣,包拯,苏轼,晏殊,欧阳修,范仲淹,司马光,吕夷简,对其无一不恨。究竟欲海浮沉中的一名小女子,是坏了谁的仕途,毁了谁的权道?
  • 山至数

    山至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

    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轩辕传

    轩辕传

    张醉侠原本是有着大侠梦的好青年,一日忽然听养大自己的姑姑说自己其实是木迟峰这个一代名门大侠的转世,从此走到哪里都被人奉为上宾,还直接白捡了云剑门的掌门当,可这些人眼里装着的都是木迟峰,而‘张醉侠’三个字直接被人忽视,眼看张醉侠再无出头之日,从此便恨上了木迟峰,干起了离家出走的事情。娘子被前世宿敌的弟弟杀了?杀妻仇人打不过,没关系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功夫不行就苦练,大可先寻娘子的转世,结果娘子没找着,木迟峰的旧情人云紫心跑出纠缠不休,满嘴念的都是“木师兄,杀了轩辕绝替师门报仇,木师兄~”听着就心烦。最后云紫心当真还找来了自己上辈子的仇人,貌似这仇人还与自己的亡妻有所关联。
  • 咸口味心理学

    咸口味心理学

    《咸口味心理学》可以说是为读者奉献的一种心理自助疗愈福音,本书的宗旨是帮助读者摆脱不良心境障碍,解决心理困扰,纠正不良的心理问题,以及解读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怪癖行为和心理现象。本书语言通俗易懂,事例生动有趣,同时提供了针对不良心理问题的有效解决之道,期望能给读者带来切实的帮助。面对绝大多数人都有的“心病”问题,只要以正确的心态去认识它、了解它,学会自我心理调节,每个人都可以在心理出现异常的时候成为自己的心理医生。
  • 百里夜行操(罪推理事务所)

    百里夜行操(罪推理事务所)

    孤儿院突发灭门惨案,孤胆追凶者,也成为一名真正杀手。王的遗腹子和僵尸王、黑道大佬交锋实录!在异世界追击怪兽,又在现实世界遭遇埋伏。经历背叛、生死、屈辱、复仇和存亡,参悟天书秘密。带你窥探这个时代的黑暗角落,领略触目惊心的潘多拉魔盒世界!主人公有着双重身份,在两个世界里穿梭调查。情节紧凑、紧张度强烈。
  • 法律史的视界:梁治平自选集

    法律史的视界:梁治平自选集

    《法律史的视界:梁治平自选集》由梁治平将其近三十年学术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编为自选集,偏重于法的历史和理论。梁治平先生一向立足于“用文化去阐明法律,用法律去阐明文化”的法律文化观,拒绝套用流行的历史分期和法律分类去撰写历史,更反对对历史作教条式的裁断,而是将法律现象置于更广阔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中去理解。
  • 蒋氏家族全传

    蒋氏家族全传

    蒋介石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是一位毁誉兼有的人物。本书详细记述了蒋介石的生平、婚姻家庭和军政生涯,涉及身世秘密、辛亥革命、上海证券交易所工作、黄埔军校时期、北伐战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蒋宋联姻、统一中国、围剿红军、西安事变、抗日战争、国共决战、退守台湾、传位蒋经国等内容。本书客观地描述了蒋介石领导北伐统一中国以及领导抗战抵御外侮的历史功绩,同时指出,蒋介石的独裁统治、政府的腐化堕落、民心的丧失是其失去政权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