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一会儿,杨玢指着窗外落叶,问他们:“树叶长在树上时,那枝条是属于它的,秋天树叶枯黄了落在地上,这时树叶怎么想?”侄子们不明白含义。杨玢干脆说:“我这么大岁数,总有一天要死的,你们也有老的一天,也有要死的一天,争那一点点宅地对你们有什么用?”侄子们现在明白了杨玢讲的道理,说:“我们原本要告他的,状子都写好了。”
侄子呈上状子,他看后,拿起笔在状子上写了四句话:“四邻侵我我从伊,毕竟须思未有时。试上含光殿基望,秋风秋草正离离。”
写罢,他再次对侄子们说:“我的意思是在私利上要看透一些,遇事都要退一步,不要斤斤计较。”
下面,我们再看另一例。在古老的西藏,有一个叫做爱地巴的人。每次生气或者和人发生争执的时候,他就以很快的速度跑回家去,绕着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上三圈,然后坐在田地边使劲地喘气。爱地巴工作非常勤奋努力,因此,他的房子越来越大,土地也越来越宽广。但不管房子有多大,只要他与人生气了,他还是会绕着房子和土地跑三圈。
为什么爱地巴每次生气都这样做呢?
所有认识爱地巴的人,心里都非常疑惑,但是不管怎么问他,爱地巴都不愿意说明。直到后来有一天,爱地巴的房、地已经非常大了,而爱地巴也老得快走不动了,但他依然拄着拐杖艰难地绕着土地和房子走。等他好不容易走完三圈后,太阳都下山了。爱地巴坐在田边艰难地喘着气,他的孙子在他身边恳求他:“阿公,你年纪已经很大了,这附近也没有人比你的土地更宽广了,您别再像从前一样,一生气就绕着土地跑了!您可不可以告诉我,为什么您一生气就要绕着土地跑上三圈啊?”
爱地巴禁不起孙子的恳求,终于说出了隐藏在心中多年的秘密,他说:
“年轻的时候,我一和别人吵架、生气,就绕着房子和土地跑三圈,边跑边想,我的房子这么小,土地这么少,我哪有时间、哪有资格去跟人家生气,一想到这里,气马上就消了,于是,就把所有时间都用来努力工作。”
孙子又问道:“阿公,你年纪大了,而且变成了最富有的人,为什么还要绕着房、地跑呢?”
爱地巴笑着说:“我现在还是会生气,生气时绕着房、地走三圈,边走边想,我的房子这么大,土地这么多,我又何必跟人计较呢?一想到这儿,气立刻就消了。”
在生活中,不要过于计较个人的得失,也别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而动辄发火,在人际关系、家庭和睦、邻里相处等问题上,不要太过于较真,这样,人的一生才算是一个美好而愉快的一生。
人生福祸相依,变化无常。少年气盛时,凡事斤斤计较,锱铢必较,这还有情可原。一个人年事渐长,阅历渐广,涵养渐深,对争取之事应看得淡些,凡事不必太认真,顺其自然最好。如果少年就能如此,那就可称得上少年老成了。
话说师徒二人东游,来到一个地方,感觉腹中饥饿,师傅就对徒弟说:“前面,一家饭馆,你去讨点饭来。”徒弟领命到了饭馆,说明来意。
那饭馆的主人说:“要饭吃可以啊,不过我有个要求。”徒弟忙道:“什么要求?”主人回答:
“我写一字,你若认识,我就请你们师徒吃饭;若不认识,乱棍打出。”徒弟微微一笑:“主人家,恕我不才,可我也跟了师傅多年。别说一字,就是一篇文章又有何难?”主人也微微一笑:“先别夸口,认完再说。”说罢拿笔写了一个“真”字。徒弟哈哈大笑:“主人家,你也太欺我无能了,我以为是什么难认之字,此字我五岁就识。”主人微笑问:“此为何字?”徒弟回答说:“不就是认真的‘真’字吗。”店主冷笑一声:“哼,无知之徒竟敢冒充大师门生,来人,乱棍打出。”
徒弟就这样回来见老师,说了经过。大师微微一笑:“看来他是要为师前去不可。”说罢来到店前,说明来意。那店主一样写下“真”字。大师答曰:“此字念‘直八’。”那店主笑道:“果是大师来到,请!”就这样,大师吃完喝完不付一分钱走了。徒弟不懂,问道:“老师,你不是教我们那字念‘真’吗?什么时候变‘直八’了?”大师微微一笑:“有时候的事是认不得‘真’啊。”
确实,凡事不必太较真,夫妻生活中也是一样。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作为夫妻,食的是人间烟火,谁也不可能完美无缺,所以,双方都应当学会宽容对方的缺点,只要不是原则性的大问题,就不要求全责备,该装糊涂就装糊涂,该和稀泥就和稀泥。对方无意间带给你的小小伤害或不悦,不要放在心上或挂在嘴边,过去了的事就让它过去。适时地宽容对方,可以消除婚姻的阴影。
婚姻的密码在于“求大同,存小异”。有人比喻夫妻就像两块拼在一起的木板,双方的结合并非天衣无缝,质地和纹路也不尽相同。夫妻不会像两滴水一样,他们在性格、爱好、生活方式上都存在着差异,任何一方都不能用自己的特点去消灭对方的特点,也不能按照自己的标准去塑造对方。因此,夫妻双方应允许各自保留一块独具特色的“自留地”。
凡事不必太较真,如果太较真,由于人是相互作用的,你表现出一分敌意,他有可能还以二分,然后你则递增为三分,他又会还回来六分。试想若把敌意换成善意,你会有多么大的收获。当“冤冤相报何时了”的双负,能转变成为“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双赢时,不是人生最大的成功吗?
对周围的环境、人事,假如你有看不惯的地方,不必棱角太露,过于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因为,喜怒不形于色,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
度量宽宏,成就别人也成就自己
《菜根谭》上说:“人有顽固,要善化为海,如忿而疾之,是以顽济顽。”意思是说:对于别人的顽固行为,不应该看不惯,要善于相处,而不是忿而疾之,针锋相对。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其实,防备别人也不需要花费多少心力,有些人在一起待的时间长了,大体谁是什么秉性也了解了,要防哪些人也该清楚了。没有必要每天战战兢兢、如履薄冰,那样就做过了。至于害人之心,却千万不要有。鲁迅主张“睚眦必报”,试想,如果狗咬了你,你也要咬狗吗?现实中的大多数人还是善良的,毕竟是人无完人,我们要看到他们身上的优点,更要看轻他们的缺点。
任何人都不喜欢被别人横加指责,尤其是他没有犯任何错误时,遇到这样的事情会让他感到无比愤怒。若是与攻击者反唇相讥,争个面红耳赤,必将会激化矛盾。因此,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尖锐批评与打击时,不如用平和的态度来解决、感化周围的人。这样,大家才会拥护你而不厌烦你,因为你不和别人争荣耀,天下就没有人能比你享受更多的荣耀。
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中,留下了大量关于与人为善、成就自己的事例。北宋真宗时期的宰相王旦,他的声名虽然鲜为人知,但是,在寇准赫赫有名的政绩背后,宰相王旦的支持和举荐是功不可没的,甚至,家里和周围的很多人都被他与人为善的行为而感动。他的姓名为史家所称道。
寇准有不凡的胆略和才干,宋太宗、宋真宗对他都很器重。但作为群臣之首,寇准的缺点也很明显,他比较独断自任,器量也欠宽宏。《宋史》说他是“虽有直言之风,而少包荒之量”。与寇准同年考取进士的王旦,大寇准四岁。他的为人,可以借用宋太宗评价吕端的话来概括:“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更准确地说,其实他小事也并不糊涂,而是不甚计较。他最为人称道的就是与人为善,这与寇准恰好形成鲜明对照。
王旦从不为家务琐事发怒或者怪罪下人。有一次,他家的厨子想试试他的忍耐限度,故意把灰尘投进肉羹里,王旦看了看,就只吃白饭。家人问他怎么不吃羹,他说:“我今天不想吃肉。”改天,厨子故意把灰尘掉进饭里,王旦看了看,说:“今天我饭也不想吃,就来点粥吧。”
还有一次,王旦这边送公文到寇准那边,体例不合。寇准禀报上去,王旦被真宗批评,手下人也都跟着挨罚。不久,寇准那边送来的公文也出了类似问题,王旦手下的堂吏们欣然呈给王旦,心想这下可逮着报复的机会了。哪知王旦只是派人送还给寇准,请他改正后再呈送。寇准很惭愧,见到王旦就说:“老兄,你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度量?”王旦笑而不答。尽管王旦与人为善,任职既久,也不免有人批评他。说王旦坏话最多的就是寇准。而王旦对寇准呢,则基本都是称许的好话。时间长了,连宋真宗也替王旦打抱不平,说:“你如此赞美寇准,而他却总说你不好。”王旦替寇准辩解说:“这也是理所当然的,我管事久了,缺失肯定也不少。寇准直言无隐,更见得他是个忠直的大臣,我所器重的,就是这样的寇准啊。”
王旦自从景德三年(1006年)正式登上宰相之位后,一直担任相位十多年。而寇准虽然比王旦早两年登相,却经历了几起几落。王旦任宰相后不久,寇准被真宗罢免枢密使之职。他托人私下请求王旦,说想当使相。王旦吃惊地说:“将相之任,怎么可以自己要求呢!我不接受私人的请求。”寇准以为这事没可能了。可是不久,他真的被任命为武胜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得到了使相之职,寇准觐见真宗时称谢,真宗告诉他,这都是出于王旦的推荐。王旦虽然不接受他的私请,但以公而论,却认为他有这个资格。寇准很惭愧,感叹自己不及王旦。
天禧元年(1017年),王旦病重。真宗探视时问他:“万一你要有个三长两短,天下事应当托付给谁呢?”王旦不肯推荐,说:“知臣莫若君,人选应当由您来定。”真宗说:“你就说说你个人的意见。”王旦郑重地说:“一定要问愚见的话,我认为没谁比寇准更合适。”真宗说:“寇准性情刚烈,你再提别人吧。”真宗其实是想让王钦若当宰相的,但王旦说:“其他人我就没那么了解了。”言下之意就是坚持从前的看法,王钦若实非“贤士”,不能用为宰相。王旦死后,真宗果然再次任用寇准为相。
王旦与人为善,宽容对待同僚间的摩擦,不仅消除了彼此隔阂,确保了政坛稳定,而且以自己的高尚情操,“善”出了政绩卓著的一代名相——寇准,也成就了自己高风亮节的史家美誉。在现在的社会中,大多数的人还是善良的,我们要看到他们身上的优点,对待那些可以忽视的不完美,也要宽心待之,不可常怀一种痛打落水狗的心态活着。当你以真诚的微笑面对别人的时候,别人也会给你同样的回应,而这种回应可能会成就你的一生。
以和为贵,得饶人处且饶人
我们常见一些人在生活或学习中,因芝麻丁点儿小事而口沫横飞,大动肝火。但也有一些人,不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襟怀坦荡,因为他们持着“以和为贵”的处世态度。
战国时期的蔺相如,为了社稷之安,三让廉颇,终使廉颇心悦诚服。第二次反“围剿”快结束的一天,彭老总在江西某地察看地形,叫一个挡住去路的战士让开,这个战士竟然冲着他打了两拳。彭老总未加理会,匆匆走了。事后,传令兵捆来那个战士让彭老总处理,而他却说:“谁叫你们这样干的?小事情,快放他回去!”……
纵览古今,凡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人,无不襟怀坦荡,度量恢弘,抱着“以和为贵”的处世态度。而度量狭小者,不仅于他人没有好处,就是于自己也是没有好处的。像庞涓那样嫉贤妒能的小肚鸡肠者,最终兵败马陵道,贻笑天下。
处世以和为贵的人,必有广阔的胸怀。俗语说:“量小失众友,度大集群朋。”为人有宽阔的胸襟,恢弘的度量,才能赢得友谊,增进团结。也只有胸怀宽广的人,才能解人之难,使人乐于信任亲近。而胸襟狭窄者则会嫉人之才,妒人之能,讽人之缺,讥人之误,因而在他周围便会产生一种无形的排挤力,使人对之避而远之。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处世以和为贵呢?怎样才能造就博大的胸怀呢?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山同万仞,无欲则刚。”我们应该做到“有容”“无欲”,像大海那样笑纳百川,像高山那样巍巍矗立,刚正不阿。当然,度量的锻炼,并非一日之功,还要靠长期的修养。
需要说明的是,以和为贵并不意味着不分是非曲直,遇事视若无睹,麻木不仁,不讲原则。我们坚持以和为贵,对民族、国家,利于和平;对社会、学校,利于和谐;对个人、家庭、朋友,利于和气。
北风吹袭路人,只会使人更紧地裹住衣服,而温暖的阳光,却使人愿意解开厚重的大衣。当我们要打开人们的心房时,一颗宽阔而真挚的心,是最有效的工具。
一女子在行路中吐了口痰,因风的作用,痰被刮到一个小伙子的裤子上了,该女子看到后慌忙道歉,并从包里掏出面巾纸要擦去小伙子裤上的痰,但小伙子恼怒地不肯让她擦去痰,并声言:“你给我舔去!”女子再三赔礼“对不起!对不起!让我给你擦去好吗?”但他执意不让她擦,就是让她给舔,这样争执下去,街上围上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有的跟着起哄笑闹,但见女子怎么“对不起”也不会使小伙子原谅,非让她舔去不可。最后惹得女子大怒,从包里掏出一沓钱来,大约有一两千元,当场喊道:“大家听着,谁能把这个家伙当场摆平了,这些钱就归谁!”话音刚落,人群中闪出两个健壮的男人,对着那不依不饶的小伙子就是一阵拳脚,他被踢翻在地不知东南西北,等站起来找那女子时,那女子和打他的人早已无影无踪……
不给别人留台阶,最后自己也会没有台阶可下。所以,做人要得饶人处且饶人,给人留个台阶,也是给你自己留条退路。
人不讲理,是一个缺点;人硬讲理,是一个盲点。理直气“和”远比理直气“壮”更能说服和改变他人。
一位高僧受邀参加素宴,席间,发现在满桌精致的素食中,有一盘菜里竟然有一块猪肉,高僧的随从徒弟故意用筷子把肉翻出来,打算让主人看到,没想到高僧却立刻用自己的筷子把肉掩盖起来。一会儿,徒弟又把猪肉翻出来,高僧再度把肉遮盖起来,并在徒弟的耳畔轻声说:“如果你再把肉翻出来,我就把它吃掉!”徒弟听到后,才再也不敢把肉翻出来。
宴后高僧辞别了主人。归途中,徒弟不解地问:“师傅,刚才那厨子明明知道我们不吃荤的,为什么把猪肉放到素菜中?徒弟只是要让主人知道,处罚处罚他。”
高僧说:“每个人都会犯错误,无论是有心还是无心。如果让主人看到了菜中的猪肉,盛怒之下他很有可能当众处罚厨师,甚至会把厨师辞退,这都不是我愿意看见的,所以我宁愿把肉吃下去。”为人处世固然要“得理”,但绝对不可以“不饶人”。留一点余地给得罪你的人,不但不会吃亏,反而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感动。每个人的价值观、生活背景都不同,因此,生活中出现分歧在所难免。大部分人一旦身陷斗争的漩涡,便不由自主地焦躁起来。一方面为了面子,一方面为了利益,因此,一得了“理”便不饶人,非逼得对方鸣金收兵或投降不可。然而,“得理不饶人”虽然让你吹响了胜利的号角,但这却也是下一次争斗的前奏。因为对方虽然“战败”了,但为了面子或利益,他自然也要“讨”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