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情绪的提示去行动,顺着情绪的驱动去做事情,就是人们常说的“遵循心的指引”。能够遵循心的指引的人,往往也就是在“做自己”的人,他们根据心的指引,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一切,他们的生活也往往会更加美好。
比如:
通过恐惧,让自己远离危险。
通过担心,知道自己当下做什么未来就会更好。
通过后悔,向过去学习,知道可以怎么避免发生类似的事情,因而更加智慧。
通过失落,开始反思,在下一次如何做会更好。
通过害羞,知道自己并不完美,进而完善自己。
他们一直感受着自己的内心,内心有任何的提示都会用心去觉察,并细心对待。他们呵护自己的心,他们的心也就更能把他们的人生呵护得更好。
情绪的这个功能,又像是一种驱动力,推动着人们去到达内心最想要的地方。好比一个人向上爬山,后边一直有一个力量在推动自己,这个力量的目标,就是让人更快到达目的地。如果人们不去理会这个力量,这个力量就会越来越大,期望通过加大力量来驱动人们前行。
当然,如果人们对这股力量说,我不一定要去前面这个目的地,或不去也无所谓,这股驱动的力量也会消失,因为情绪已经失去了提示的必要性。
应该说,只要不会伤害到他人和自己,人们就需要遵循心的指引做事,这基本也就是做愉快的事。
小练习:
1.觉察到自己有情绪时,问自己,它在提示自己什么?
2.如果自己按照情绪的指引,会伤害人吗?包括伤害自己。
3.如果不会伤害人,那就去做情绪指引的事情。
例:
一个女人去相亲,对方的言行令她很反感。
1.她觉察到自己很烦,问自己这个情绪在提示自己什么。
答案:心烦是不喜欢相亲对象导致的,情绪提示自己要离开他。
2.如果离开会伤害人吗?包括伤害自己?
答案:相亲的时候不喜欢就离开,只要语言委婉些,或者不是刚见面就走,一般不会伤害人,更不会伤害自己,反而是继续下去会令自己更难受。
3.既然一般不会伤害人,于是选择礼貌地离开。
至此就完成了一次跟随心的指引的行动。
一个人做事,在不会伤害他人和自己情况下,跟随心的指引,就不会让自己太压抑,不会太委屈自己。这不但让一个人活得洒脱自在,更是一个人爱自己的体现,而心是最好的引路者,懂得人的所有需求。只要心指引的方向没有问题,跟着心走,总能走到幸福的路上。
需要被管理的情绪:伤害人
情绪是潜意识对人的提示,是心对人的指引。如果有人心太麻木,他们的情绪在该提示的时候不进行提示,这个人就无法更好地适应生活,他会遇到一大堆的麻烦。
比如:
一个人没有恐惧,在面对危险的时候,他不会恐惧,就总是处于危险场景下,更容易失去生命。
一个人不会后悔,他就不会从过去经历过的事情学习,就不能从自己的生命经验里得到智慧。
一个人不会担心,他就不会提前对未来做出安排,做事就没有前瞻性,总是事到临头了才开始去处理。
一个人的潜意识不会提示,就像坏了的红绿灯,失去了驱动力的船,无法到达目的地;但是,情绪如果过多地提示,或者提示的力度过大,反而也会影响人们享受幸福生活。
情绪是原始的,也是非理性的,人类的进化程度已经很高级了,很多时候,人类的智商已经能够通过缜密的逻辑推理和判断来保护自己了,情绪还是在用原始的方法保护人类,问题由此产生。
拿“担心”来做例子,一个人的潜意识,如果总是在提示一些实际发生概率很小的事情,这个人也就会长期处于情绪当中。
比如:
总是担心食物是不是不卫生;
总是担心别人是不是会看不起自己;
总是担心爱人是不是会喜欢上别人;
……
我们可能会说这样的人疑心太重,整天疑神疑鬼的。是的,这就是因为潜意识的提示太过于细致和频繁了,这会给这个人带来很多的麻烦,使其难以幸福。
恐惧症、焦虑症、强迫症等一些心理疾病,本质上都是潜意识的提示过多了。这样的人长期在各种痛苦的情绪当中,也是被情绪控制着,感受不到幸福的。
所以,我们要对情绪进行管理,也要调整自己,让潜意识处于一种不太麻木也不太敏感的状态,更要通过情绪懂得潜意识在提示我们什么,这样就可以更好地跟随心的指引来生活,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幸福,而不会成为情绪的奴隶。
后边我们会探讨情绪管理的方法,按照书中介绍的方法进行练习,你的情绪管理能力就可以得到提升,很多人的经历已经证实这点,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提升以后,自己更加幸福了。也希望你能通过对自己情绪管理能力的提升,真正做情绪的主人,享受到爱情生活的美好,使自己的人生更加幸福完美。
一般情况下,人们只是遵循情绪的指引去做事情就可以了,因为情绪就是心对自己的指引。但当遵循情绪的指引会伤害别人或自己时,人们就需要管理情绪了。
就像十字路口的红绿灯,一般人们是要遵循它的指引去走,但如果哪天你发现四面都是红灯并且一直不再变成绿灯时,就需要修理红绿灯,而不是遵循它的指引了。
需要注意的是,当人有负面情绪的时候,吃东西,购物、喝酒、打游戏、赌博、发生性行为可以快速转换情绪,让自己从负面情绪中跳出来,但这不是情绪管理,而是逃避了负面情绪。当人静下来的时候,之前逃避的情绪也许又会出来。也因此,一些人总是静不下来或闲不下来,总是需要到人多的地方,或需要找些事情做做,因为一旦静下来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内心的情绪就又出来了。
情绪并不都因看法而产生
曾经,在某卫视播出的一档节目中,已转型为主持人的乐嘉,与节目中的几位嘉宾一起探讨相亲中遇到的问题时,了解到现场多数观众都对有小孩的离婚异性有排斥心理以后,乐嘉连称受伤,并大呼:“给我这样‘三婚’的男人一点人生的温暖。”此话一出,网上一片哗然。
有人在网上留下 的表情,说:“怪不得他参与的相亲节目成功率低,原来自己情感本身就有问题。”
有人留下 的手势符号,说:“也许就是因为他有多段情感经历,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所以才成为情感专家。”
还有人说:“这不一定是真的,也许只是炒作。 ”
说他自己情感本身就有问题的人,可能会对他有排斥的负面情绪;说他有丰富的经验所以才成为专家的人,可能会对他有钦佩的正向情绪。乐嘉是真的“三婚”还只是一句玩笑话?还是炒作,我们不知道,但同样听到这句话,为什么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情绪感受?
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利斯的情绪ABC理论来解释,并不是乐嘉说的这句话引起了人们的情绪,而是人们对这件事情所持有的信念、看法、解释,导致了自己内在的情绪体验,更促使他们说了这些话。
艾利斯认为:A(activating event)表示诱发性事件;B(beliefs)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C(consequences)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通常人们会认为诱发事件A直接导致了人的情绪和行为结果C,发生了什么事就引起了什么情绪体验。实际上,同样一件事对不同的人,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是因为B的中介。
根据艾利斯的理论,改变认知就可以改变情绪和行为。比如:改变人们对于“情感专家”能不能离婚的看法,就可以改变人们对于“乐嘉三婚”的情绪体验和网上留言的内容。艾利斯本人也因此被一些人称为认知行为疗法之父。
自1955年艾利斯提出情绪ABC(合理情绪疗法)以来,在过去的近半个世纪以来,在心理学界的情绪理论上,情绪ABC理论一直一统情绪理论的江湖。直到纽约大学神经科学研究中心的神经科学家约瑟夫·勒杜克斯发现了杏仁核在情绪脑神经中的关键作用之后,这个局面才被打破。
在这个发现之前,医学界认为感觉器官先将感觉信息传到丘脑,转为脑的语言,再传到大脑皮层的感觉处理区,形成认知和意义,再传到杏仁核,决定如何反应,再通知其他脑区和全身。事实上某些情况确实如此,这意味着,杏仁核是依靠来自大脑皮层的指令来决定情绪反应。
但是,行走在原始深林里的祖先们,在看到一个像是老虎的动物影子时,是要先把这个信号通过丘脑传到大脑视觉皮层,确定是不是真的老虎,然后再传递信号给杏仁核,产生恐惧的情绪,进而逃跑,还是先产生恐惧的情绪,跑了再说,会更能保护自己呢?
想想你走在大街上,忽然有人从后边拍了你一下,你被惊吓的情绪是经过大脑的认知加工之后产生的?还是没有经过任何思考的本能反应呢?毫无疑问,是本能反应,无须大脑加工。
情绪ABC理论在这里不适用了,被人从背后拍了一下,人们在第一时间里产生的情绪,没有经过B的加工,没有信念、看法、解释,人们直接会产生惊吓的情绪,看到老虎影子的祖先,他们的恐惧也不是经过B的加工而产生的,而是第一反应。出于本能,不自觉地就呼吸加快、血液流动加速,启动快速逃跑机制。在这里,诱发事件A,直接导致了情绪体验C。
勒杜克斯革命性地发现,除了我们已经知道的丘脑到大脑皮层的神经元,丘脑还有直达杏仁核的一小绺神经元。人类的感觉信号先传到丘脑,在这里被翻译成大脑的语言,然后大部分信息传到大脑皮层,在此被评估和分析之后,如果与情绪相关,信号就会被传到杏仁核,从而激活情绪中枢。
与情绪有关的少部分原始信号以更快的速度,从丘脑像抄小路似的直接传到杏仁核。杏仁核抢先于大脑皮层的处理过程,激发出情绪反应与相应的行为反应方式。
这就说明,情绪有两种,一种是经过脑皮层加工后产生的,本书中我们称之为“理性的情绪”;另一种是未经脑皮层加工,直接从丘脑传递信息到达杏仁核而产生的情绪,这种情绪几乎是本能的反应,本书中我们称之为“本能的情绪”。
“本能的情绪”由于未通过大脑皮层加工,由感觉器官感知到信息,到杏仁核开始反应,产生情绪,速度快于理性的情绪。对老鼠的研究发现,老鼠本能的情绪在12毫秒发生,而丘脑到脑皮层,再到杏仁核的通道反应时间是前者的两倍。尽管还没有对人类研究的数据,但两者反应的时间差异大体应该是类似的。
当然,“本能的情绪”和“理性的情绪”两种情绪的神经通道,在情绪发生时并非是单独起作用,而是会并行工作,只是本能的要快于理性的。
比如你在演讲,有人忽然向你扔来一只鞋,你的第一反应可能是紧张、害怕,第一时间躲开,这是“本能的情绪”以及相应的行为;之后你脑子里的理性情绪通道开始起作用,心想即便我讲得不好,你也不能扔鞋啊?这是脑皮层在对对方行为进行评价,经过了这样的评价、看法的加工,你心中就可能会有怒火,这份怒的情绪就属于“理性的情绪”。
理性的情绪和本能的情绪还可能是循环着相互作用的,拿上面的例子来说,即便都是在演讲时被人扔鞋子,即便都是在看法上觉得对方“不应该”,每个人的内心脆弱程度不一样,经过理性加工后,每个人的情绪也是不一样的。内心脆弱的人容易产生羞耻感,可能会恼羞成怒,羞和怒的情绪更容易强化理性上觉得对方不应该的信念。内心相对强大的人,则更容易原谅对方。
· 觉察:做情绪的主人
在电视剧《李小龙传奇》里,李小龙拜叶问为师,向叶问学习咏春拳,但叶问每天给李小龙布置的练习任务,却是扎马步,也称站桩,李小龙很有情绪,叶问跟他说了这样一句话:“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
情绪管理作为一种重要的能力,跟练习武术一样,光是看书,只能知道,而做不到。想要做到,需要像练习武术一样,从基本功练起,没有练好基本功,后边的方法即便知道,情绪上来时却做不到。
基本功是功夫的基础,练习武术的人,都要从马步开始练起,马步都扎不好的人,就是学习了再多的武术套路,轮到实战时,也是难以战胜对方的。
我儿时曾经跟随一位少林寺还俗的僧人学习过半年武术,前两个月天天都是在扎马步,等马步可以连续扎几十分钟后,师父才开始教一些简单的武术套路。
对于常被情绪控制的人而言,要想对情绪进行管理,关键在于能不能意识到情绪的产生,有没有觉察自己内心的感受开始发生变化。只有时刻觉察自己内心的人,才能在第一时间里意识到情绪的变化。
觉察就是意识到自己起了情绪。就像看到了情绪一样,可以看到自己的情绪起来又下去的整个过程。
小练习:
看完这段文字,你可以试着闭上眼睛,做两个深呼吸,然后回忆一件曾经让你觉得很气愤的事情,然后察觉着自己的情绪。
你是否能感受到气愤这个情绪是如何慢慢起来的?
如果这是在事情发生的当时,你能觉察到你有情绪了,就有机会管理这个情绪,做情绪的主人。如果觉察不到,就可能被这个情绪控制,情绪是你的主宰者。有些人会被情绪驱使做出一些令自己后悔的事情,而在事情发生后才意识到自己做了什么。
诸多负面的情绪,犹如一些潜藏在人内心里的恶魔,它们时常跟人争夺对人体的控制权,如果人没有体察情绪的意识,就有可能经常被这些“恶魔”控制,很多做错事的人,事后都常说这类的话:“我并不想那样做的,但我控制不了自己。”“我当时脑子里一片空白,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有时事后甚至会恨自己。
人们需要战胜心中的恶魔,管理好自己情绪,做自己主人,就需要带着觉察去生活,这需要刻意的练习,才能做到或做得更好。
现在你可以做几个深呼吸,吸气的时候把气吸到小腹,你是否能感觉到情绪会慢慢减弱,好像被你呼出去了一样?
下面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提升情绪觉察能力的练习方法,做完这个练习将会大幅提高一个人的情绪觉察能力,在情绪起来的第一时间就能觉察到,使情绪管理成为可能。
快速提升觉察力的练习方法
情绪作为我们人类心理的重要功能,是时刻都存在的,只不过大多数时候我们的情绪是平静的,这时我们好像没有什么感觉。
其实不是没有感觉,而是感觉到了平静,平静也是一种感觉。就像水的温度,零度也是温度,那些负面的情绪像是零下的温度,正面的情绪像是零上的温度,平静像是零度,零度的水不是没有温度,平静也不是没有感觉,是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并且是我们多数时间的感觉,说明你整个人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当中,潜意识不需要提示你什么。
情绪会随着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情有起有伏,可是有的人能够时刻觉察到自己的情绪,有的人觉察不到,觉察不到的人就容易被情绪控制着做些情绪化的事情,也就是受情绪的支配做些事情。人在被情绪支配的时候所做的事情,基本都是为了快速地宣泄情绪而做事情,当然也就想不起来要做情绪管理。
练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