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21600000002

第2章 前言(2)

当然,你也可以界定"赵匡胤时代"就是"大宋帝国"的逻辑起点,二者可以重合,或者你也可以说,整个五代史,从后梁朱温建国开始,都可以算作"赵匡胤时代",等等,但这样一来,那就是你的讲述,而不是我的讲述。我相信如果是你的讲述,一定会有另外的逻辑或发现。千年时光,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它已经预先埋伏了无数可能性。但现在由我讲述"赵匡胤时代",就有了绝大的自由,来确定一个起点,作为历史逻辑的开始。

历史的解释因人而异--近代以来的历史哲学已经说清了这个问题。不存在所谓"客观的、真实的历史",只存在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马基雅维利的《佛罗伦萨史》、蒙森的《罗马史》、勒费弗尔的《拿破仑时代》,以及孔夫子的《春秋》、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陆游的《南唐书》、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等等。如果不是修昔底德,而是蒙森,来写"伯罗奔尼撒史",今天的读者看到的就会是另外的"历史现场";如果不是徐中约,而是其他什么人,来写"中国近代史",读者也将会获得不同的"历史感觉"。

中国历史文献记录中的"歧异",往往需要后人反复"考异""考辨",那原因,也是因为出自不同人(!)的记录,而出现了历史文本的不同。这是一个经验事实。这一事实涉及一门艰涩的学问--历史哲学。我想老老实实地告诉愿意读我书的朋友:这是我愿意并能够理解、接受的"赵匡胤时代",显然,这不一定是他人愿意并能够理解、接受的"赵匡胤时代"。但是假如你愿意并能够理解、接受我的"赵匡胤时代",我会很愉快。千千万万的文本作者都有一点小小的虚荣:寻求自己的知音。我也不例外。

历史,作为过去的事件,确实存在着"事件的外部"和"事件的内部"这样可以感觉到的经验事实。

我可以把这个看似艰涩的历史哲学问题说清楚。譬如,凯撒大帝带着一拨人马渡过了卢比康河,或者,凯撒大帝的血在某一个时刻流在了元老院的地面上。这类可以用他们的身体和运动来加以描述的事务,就是"事件的外部"。凯撒大帝对罗马共和国法律的蔑视,或者他与谋杀者在罗马宪法政策间的理念冲突,则是"事件的内部"。而人物的"行动"则包孕了事件的内部和外部。

那个我所钦佩的历史哲学家R.G.科林伍德先生,很早就解释了这个关系。他在名著《历史的观念》中宣称:历史学家对凯撒大帝渡过卢比康河感兴趣,实在是在于这件事和共和国的法律有关系;历史学家对凯撒大帝流血感兴趣,实在是在于这件事与一场宪法冲突有关系。历史学家应该注意到"行动"背后的意义。但是这样还不够,还需要"把自己放到这个行动中去思想,去辨识出其行动者的思想"。意义,可以被讲述者重新赋予。

"把自己放到这个行动中去思想",这句话预示了两个重要意见:做一个"亲历者";这个"亲历者"要"重新思想"。

如果我的读者看明白了这一段话,就会懂得科林伍德的著名论断:"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关于历史哲学问题,我还有机会慢慢讲述,尽管也许还不过是零星的讲述,本书不是历史哲学专著,而是一篇"历史大随笔"。这个体裁限制了我,它适合于"讲故实"而不适合于"讲哲学"。

亲历者

"讲述者"冒充"亲历者",源于根据"故实"而展开的想象。"故实"是这位"讲述者"或"亲历者"的观察对象。因此,"讲述者"或"亲历者"更合适的"职务职称"也许是"观察者"。

我似乎曾经置身于千年之前,曾经有过与那些人物的"沟通与交流"(这是一个社会学名词),我就在他们之间,踉踉跄跄地跟着他们、看着他们、品味他们、评价他们,更主要的,观察他们……观察中,我能感觉到大将曹翰血洗江州时,空气中散发出来的血腥气;感觉到阳城大捷后,将士们抖动盔甲时,散发出来的浓重的汗臭味;江南和川蜀的深宫,随风飘过了女人们特有的脂粉香,一直飘荡到我的书案前。甚至有了幻觉:那个绝世美人小周后竟然投给我一个浅浅盈盈的微笑,而传说中的花蕊夫人则用一种哀怨憎恨的眼光狠狠地剜了我一眼……契丹国主耶律德光的狂笑、后晋皇上石敬瑭的叹息、南唐先主李昪(音便)临终前的忧惧、后蜀伪帝孟昶(音厂)立于船头悲悲惨惨的涕泣、后周大帝柴荣一身戎装的英武之气、赵匡胤酒后的黑红脸膛,也都在我面前活灵活现。有一次梦里与老赵相见,他似乎戴了一个斗笠,正俯身拾起一部掉落的什么"法典"。我不知天高地厚,走过去拍他的肩膀,却发现他站起来,转头之际忽然凝固成一座石雕,变了模样,很高大,如云冈石窟的大佛,带着一种遥远的慈悲一言不发。梦中的我有点惊愕……东京汴梁、南唐金陵、西蜀成都,远在草原帝国大大小小的聚邑,暮色中老鸹的刺耳鸣叫,以及夕阳西下之后,夜色来临,城市由嘈杂归于寂静,深邃而又苍凉的星空下,更夫的慵困、哨兵的警觉,这一切,我都"历历在目"。契丹国的那些汉子,在镇子里散落着的穹顶帐篷前,围着篝火,用刀子切割烤羊的场景,在我眼里呈现为一幕幕绚烂多彩的舞台剧,定格时,则像一幅幅浓丽的油画;那羊肉,很香,很筋道……敲击键盘时,我观察着五代到大宋之际的一个个名将。投降契丹的杨光远似乎很厉害(我感觉他不仅是个秃子,还是个胖子),但后晋大将李守贞比他更厉害(我感觉他似乎精瘦),后来的后汉大将郭威又比李守贞厉害(郭威似乎是个大个子)。李守贞用"长连城"(城外城)围死了杨光远;郭威依样画葫芦,也用城外筑城的法子围死了李守贞。后唐大将张敬达,却没有用"长连城"围死石敬瑭;而赵匡胤,这位千古一帝,也没有用"长连城"围死僻居河东的小小北汉太原城。在这几场城外城的围剿中,我眼中的画面就像几万人的挖河工地那么壮观……赵匡胤部下有一位福将,他就是传说中的党进党太尉。后来的文人墨客把他糟践成一个吃货,妖魔化一如韩复榘,有些传统的相声段子也在讲"党进党太尉"的"糗事"。其实党进却是一员猛将,曾将传说中的杨老令公打得屁滚尿流。而杨老令公躲藏到太原城壕的深草丛中之后,我甚至从草隙中看到他惊恐的双眼,我还疑心他是不是崴了一只脚。写到此处,感觉杨老令公也似乎狠狠地瞪了我一眼。这事让我想起民间传说:罗贯中写《三国演义》,写到关二爷护送皇嫂过五关斩六将,试图要歪写淫色情节时,忽然飞来一片青龙偃月刀架在他脖子上。老罗知是关二爷显灵,忙道:"关二爷刀下留情!"此时只听房间内烛光下,响起一个声音:"罗先生笔下留情!"于是,有了关二爷不进内室,秉烛读《春秋》的段子。我以后可以用其他方式说说杨老令公……武事之外,还有文事。"赵匡胤时代"跟道义相关的故实,会在"观察者"眼里,以一种更有意思的模式展开。在这一篇前言里,我不想占据更多篇幅,读者如果愿意,会看到大约上百个文人故实,很多,都值得浮一大白。

五代之际,中国历史是一个模样,大宋之后,中国历史是另一个模样。这些,都与这类道义故实有关。

千年以来,中华帝国前所未有的变化,包括中国人的"文化品格""民族性格",很多都可以溯源于"赵匡胤时代"。这个时代是一个巨大而又丰富的"意义空间",是传统中国很紧要的一次"历史转型期"。

我要干的活儿,就是经由"观察",打开这个"意义空间",选择并说清这个"历史转型期"一个个丰富而有趣的"军政故实"。

这个"意义空间"和"历史转型期"有多重要?说出来可能有人不信,有个日本学者甚至认为大宋帝国才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换一句话说,对于中国政制(政制,不是政治。你要注意哦,本书中的"遣词造句"是非常考究的)制度性的架构,大宋是影响中国最重要的一个朝代。

赵匡胤之后,中国有了推演文明、天下为公的自觉。而这种自觉,与赵匡胤自出生之后即经历的乱世故实有关。

我说到了"自觉","推演文明、天下为公的自觉"--汉唐间的君臣也有推演文明、天下为公的努力,但没有大宋这般"自觉"。推演文明和天下为公的政治制度,有没有"自觉"是不一样的!

《赵匡胤时间》就是想说说我"观察"到的(像"亲历者"观察到的那样)赵匡胤推演天下为公的"自觉",说说他为何是"自觉"的。做到这一点,需要我"重新思想"。

军政故实

五十年间,几十个皇上、成百上千的文臣、武将,以及地方军阀、契丹酋长,打打杀杀,逐鹿中原,各色人物上场、下场,留下了无数令人眼花缭乱的军事故实、政治故实。我就穿行在这些"军政故实"之中,下酒,并"重新思想"。

它们是我这个"讲述者"或"亲历者"或"观察者"记忆中的一部分。我所做的,是按照我的思想,重新召回我的记忆。在这本书中,我来慢慢"回忆"这些故实……站在时光的这一面,可以看清楚,赵匡胤一生要面对如下四大难题--一、地缘政治方向的北境也即契丹(大辽)侵扰问题;二、藩镇坐大,不断叛逆或叛变,朝廷与地方的管理与节制问题;三、由于契丹与藩镇,给中国带来的民生苦难问题;四、由于契丹与藩镇,给中国带来的道德伤痛及恢复天下道义问题。"香孩儿"赵匡胤,就要在他的有生之年,以一种仁君气象,直面这四大问题。他将不断地看到地缘政治中的险恶、诡秘与莫测;藩镇大员面对王权与财货,那种毫不掩饰的鹰视狼顾;与死亡同在的战争,士庶的苦难,民生之艰;人性中难以捉摸的复杂与多变,以及天下道义的灭裂。

"香孩儿"赵匡胤,是传统中国为数不多具有"仁君气象"的大帝。这种格局的形成来源于历史上的圣贤教诲,来源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到孔夫子形成的圣贤道统。老赵不同于历代君王的地方很多,坚守圣贤道统,推演文明邦国,是老赵特别明晰的"天下目标"。"天下目标",不是政权目标(如大唐,如大明),不是部族目标(如大元,如大清),不是寡头目标(如北朝,如东吴),不是个人目标(如嬴政,如王莽)。"天下目标"是以"民生所需"(而不是以一人贪欲)为核心考虑,以"民族共同体存在利益"(而不是以皇室眷属利益)为基本诉求,以"天下为公"(而不是以维系政权)为价值方向的政治目标。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论赵宋一朝说,"……在这三百多年里,中国有了一定的国家之目标,朝廷成为一个带竞争性的机构。"所谓"带竞争性的机构",是不确切的。春秋战国以降,诸侯间、各国间已经开始有了明确的竞争性。三国魏晋南北朝,更是典型的竞争国际。但"中国有了一定的国家之目标",此说有理。不过我更愿意将"国家目标"称为"天下目标"。换一句话说,此前的朝廷除了"统治"之外,"国家目标"即"天下目标"并不明确。有些朝代有一些目标,但也不过是"休养生息""山河一统"之类,与我所说的"天下目标"还有很大距离。

大宋的"天下目标"与此不同。大宋的"天下目标"是什么?如果用一句话来表述,我倾向于认为: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推演文明天下。大宋的文明,不是建构的,而是推演的。

建构,往往需要"历史从我开始""万丈高楼平地起";推演,则需要在接受旧有底盘的基础上,也即接受经验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注入文明因素和酵素。

国家要长治久安,且须在文明中推演--这就是赵匡胤实现"天下目标"的逻辑。不放弃政治家的责任伦理和目的方向,尽可能地恪守手段的光明,成为赵匡胤向"天下目标"渐进时,最内在的紧张。

以此考中国史,光武帝刘秀建构并推演的东汉帝国之外,当推太祖赵匡胤建构并推演的大宋帝国。

帝国军政,可以是道义的吗?

大宋帝国的一切"好看"与"不好看",皆源于此。

公元927-976年军政故实,将在这种内在的紧张中展开。我愿意将"赵匡胤时代"讲述为一代圣君率领他的文武同道,实现"天下目标"的艰难践履和心路历程。

历史记忆

我愿意负点责任地说:看懂这五十年间各色人物故实,就会看懂大宋来之不易的文化光荣,看懂老赵"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圣贤大义,看懂吾土吾民的传统中,那些帝王将相,不仅有种种邪痞邪恶的权谋、阴毒,也有光明光荣的公道、仁德。中国,无可规避的千年命运,就藏在"赵匡胤时代"的故实中。

"赵匡胤时代",这"转型期"五十年,是老汉我的"历史记忆",往大了点说,也可以是现代中国的"集体记忆"。

"记忆"中的故实很多,听着,(如俗话所说)我给你"娓娓道来"。如果你愿意,也可以跟我一起端起杯来,故实下酒,浮一大白。

这里说到"五代",对这段历史,一般读者的印象是"有点乱",其实所谓"五代"就是"梁唐晋汉周"--不过要在每一代的前面加个"后"字,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你只要记住"梁唐晋汉周",就建构了基本的"五代谱系"。譬如,说到"后晋",就知道:这是"梁唐晋汉周"的第三个中原政权,在它之前,有"后梁、后唐";在它之后,有"后汉、后周"。而"后周"完了,就是"大宋"。"梁唐晋汉周",是不是一下子就记住了?

另外还有与"五代"差不多同时,参差错落着的所谓"十国"。我把它们的国名和兴亡顺序略作调整,你也可以一下子记住它们:南唐、南平、南楚、南汉、前蜀、后蜀、吴国、吴越、闽国、北汉前面四国的名字头上都带"南"字;后面两个带"蜀"字、两个带"吴"字;最后两个单记。一分钟,也可以记住。这"十国"都不是正式的中原王朝,可以统称为地方政权。

我编一个顺口溜,你来记:

五代梁唐晋汉周,唐平楚汉南在头,前后蜀国两个吴,闽国北汉十国休。

这就是"五代十国"。用心记,两分钟内可以搞定。赵匡胤时代,跨着五代和大宋,记住这些乱世中短命王朝的名称,有助于你读懂几百个"故实"。

同类推荐
  • 大明秦国公

    大明秦国公

    秦为极爵,鳯出北崖。是义不容辞的热血,是百战余生的无悔。用一本书勾画一个烈烈雄风,慷慨义烈的大明帝国。
  • 霸唱风云

    霸唱风云

    十万天驱今何在?神州陆沉,有蛮族铁塔踏破河山,巍巍大周,有佳人傲立城头击鼓高歌,有甲士抛家舍业面北而死有无尽的风流和荡气回肠!
  • 人在远古怎么破

    人在远古怎么破

    文明发展的最终形态是什么样的没有人知道,但是宇宙中的未知总是吸引着人们的探索。亚美尼亚,一个高度发展的星际文明;乐尔维亚,一个刚刚起步的远古文明。探索的道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暗藏着的波涛总是在幽暗深处咆哮。
  • 多难兴邦

    多难兴邦

    从屈辱到崛起,中国等待了太久。当五千年的画卷在“鸟巢”轻盈舒展,这一刻,我们等了整整一百年。一百年来,世界格局改变太多,不变的是我们对崛起的求索。世界是国家、民族同进步、共生存的大舞台,无论是和平年代还是战争时期,大国始终是这个舞台上的主角,演绎一段激扬年华。
  • 回到古代做神探

    回到古代做神探

    一次意外,临猗回到了大唐盛世,成为一个小小的捕快,身带系统的他,本以为可以摆脱前世孤儿跟屌丝的身份,成为一个富甲一方的大富豪,但万万没想到,他的出现还有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因为一场阴谋,每一次水落石出时,都会被莫名破坏,临猗只能是依靠自身的系统一次一次的寻找着线索,寻找可以回到未来之路。
热门推荐
  • 误踩老公底线

    误踩老公底线

    三个月后。“不准跟他好,别忘了你是我的人!”“这段日子我和他,该怎样就怎样。难道和他在一起恋爱的细节,你也要过问?”转身,在他惊愕的目光中,毫不留恋的离去。
  • 盛世孽缘:错爱33天

    盛世孽缘:错爱33天

    高中一次邂逅,她被他惦记上了。大学找上门的偶遇,单恋的他开始强攻心上人。从此,她是他护在怀里的心尖宠。 宠着宠着恋人变成了仇人。 恨着恨着又小心翼翼地宠成了珍宝。可春风得意没多久,他又被她抛弃了。 这一次,他是否还会幸运的拥她入怀? 而她,又是否还会等在灯火阑珊处? ———————
  • 侠士之剑

    侠士之剑

    锄强扶弱,匡扶正义是为侠。那么侠士手中的剑应是什么剑?
  • 漫步惊心之妖孽小帝后

    漫步惊心之妖孽小帝后

    本书又名《大佬他天天打脸》穿越后得罪大佬怎么破?[在线等,急!!!]幻术世家的天才少女表示好无奈,现在的大佬都那、那、那、那么的小肚鸡肠、斤斤计较、睚眦必报的吗?不就摸了一下至于上天入地的赶尽杀绝吗?可什么时候起那个誓要把她挫骨扬灰的大佬会在她生病时一边说她是蠢货一边又老老实实的去给她煎药。在她遇险受伤后,一边讥笑她活该一边又小心翼翼给她包扎。在她生辰时一边假装高冷的漠不关心,一边背地里暗搓搓的把她想要的东西都准备了个遍。在她被退亲后一边幸灾乐祸嘲笑一边又迫不及待自荐枕席……哇,大佬你这是在天天打脸你造吗?
  • 不灭灵主

    不灭灵主

    破后而立,方为涅槃!冲击轮回失败的林宇意外重生,他誓要渡涅槃,掌轮回,重新踏上这大陆的巅峰!
  • 妙门

    妙门

    明明只是求道修仙却被人丢到孤岛上,开局一百人,装备全靠捡;看看我手里的平底锅,谁能活到最后心里没点儿数?
  • 灵魂迷途

    灵魂迷途

    生,在人间;死,在阴间;生死未卜,在迷途。不谙世事的富家女灵魂出窍到诡异空间——迷途,在这里,有浑浑噩噩等待救援的灵魂,有带领灵魂探险寻找归途的灵魂,也有以杀戮报复为目的的灵魂;有掌管迷途的神秘人,有善恶一念的当铺老板,有各怀心事的“五花两叶”。回家,是迷途中每个灵魂共同的心愿,如何才能在重重梦境中寻找到归家的路?
  • 被系统管控的世界

    被系统管控的世界

    一觉醒来,似乎是穿越了?触发事件:丧尸围山!事件介绍:不知名的后山与异界相连,大量丧尸涌入,而在后山散心的你被困后山,你要做的,就是努力活下去,直到事件结束。(以你的能力并不足以结束事件,所以努力活下去吧。)
  • 千年转一回

    千年转一回

    新书《琴深似浅》热更中......明太子偷偷溜出宫,还没开始玩耍就被绑架,在小屋中等死,却见屋顶落下一丝月光,月光中的少女将其救走,飞翔于夜空,从此开启了千年轮回之旅.......
  • 聊斋志异(第三季):妖

    聊斋志异(第三季):妖

    中国的传统名著中有无数瑰宝,其中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就是一部非常有特色,充满了想象和智慧,同时又具备了人性光辉的传世之作。我们通过研究发现,《聊斋志异》里的很多故事,不仅不可怕,甚至非常有意思,从对孩子的品格培养,道德教育和情商教育角度来看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好素材。我们“斗胆”编写了这套儿童版的聊斋故事,精心挑选了一些孩子能够理解和喜欢的故事素材,在不破坏原著故事结构的情况下进行了适当的改编和修饰,屏蔽了一些吓人的恐怖情节。我们还特别挑选了擅长给孩子讲故事的播音艺术家,用有感染力的声音来演绎这个儿童版的聊斋故事。企鹅童话有声版的聊斋志异,包括了鬼,狐,妖三个专辑,介绍了三类“妖魔”的有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