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21800000023

第23章 饮马长城窟行

陈琳

【原文】

饮马长城窟[1],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官作自有程[2],举筑谐汝声”!“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3]”?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4]。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善事新姑嫜,时时念我故夫子”。报书往边地:“君今出言一何鄙[5]”!“身在祸难中,何为稽留他家子?生男慎莫举[6],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关[7]。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

【鉴赏】

秦王朝驱使千万名役卒修筑万里长城,残酷而无节制,使无数民众被折磨致死。这段历史,曾激起后代许多诗人的愤慨和感伤。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就现存作品来说,是最早摹写修筑长城给民间带来痛苦的诗。

[1]长城窟:长城侧畔的泉眼。[2]官作:官府的工程,指筑城任务而言。程:期限,指标。[3]怫郁:烦闷,憋着气。[4]内舍:内地的家里。寡妇:指役夫们的妻子,古时凡妇人独居者皆可称为寡妇。今亦尚有“守活寡”之语。[5]鄙:粗陋,不通情理。[6]举:本义指古代给初生婴儿的洗沐礼。《史记·孟尝君列传》索隐云:“举谓浴而乳之”。后世一般用为“抚养”之义。[7]慊慊:失意不满的样子。关:牵连。

该诗以乐府古题反映时事,借秦代筑长城的史实,揭露繁重的徭役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全文主要由对话组成,前半部分写役夫同长城吏的对话,后半部分写役夫与妻子的两次书信来往,中间以“长城何连连”四句衔接过渡。

诗的前两句“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既是起兴之笔,又直接切题。长城下的泉水,连马喝后都寒伤马骨,那长年累月修筑长城的役夫们所遭受的寒苦艰辛,在这两句衬托下,不问可知。

正是由于修筑长城,艰苦异常,所以役卒们致辞求归的举动,便顺乎自然,但对于征发服役的人来说,是不可能的,只能哀求管工程的官吏,到了服役期满,千万不要留我们太原的役卒了。而长城吏却严厉呵斥:官家的工程自有期限,你们快努力筑城吧!不近人情。残酷现实击溃了役卒们的希望,于是他们发出慷慨激昂之问,“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七尺男儿,忍辱藏垢,还不如痛痛快快战死沙场,这是役卒们内心深处的呼喊。

“长城何连连”以下四句通过对长城绵长的描绘,引出“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承接上文,从而进一步叙写下文役卒和妻子之间的两次书信往来。

第一次书信往来,役卒主动提出让妻子另嫁他人,叮咛嘱咐妻子再嫁后要孝敬公婆,意含绝望,但充满对妻子的关切之情。而妻子则在复信中直言斥责“君今出言一何鄙”,这恰是妻子对爱情至死不渝的最充分的体现。

第二次丈夫再次去信,进一步劝诫自己的妻子。言明自己身入绝地,难已生还,这样白白断送了她的青春年华,还不如妻子及早改嫁他人。改嫁后生男就不要养活他了,如生女儿,可以将她养育成人。你没听说长城之下,死人骸骨互相支撑吗?言外之意,男儿在这个世道上不会有好的命运。妻子回信表明心迹,活着与丈夫心心相印,有朝一日丈夫死去,她将追随九泉之下,可见妻子对丈夫是何等执着,何等的忠贞不渝!这里有丈夫对妻子的真心关爱,更有对繁重的徭役的有力控诉,“生男不养”就是那个社会的悲哀该诗通篇叙事,在叙事中褒贬分明地表达了自己的爱憎。结构安排巧妙,合理运用对话,连缀成篇,不着痕迹,感情真挚,格调沉郁。

同类推荐
  • 乔忠延客体散文

    乔忠延客体散文

    客体散文,是乔忠延多年写作实践的感悟和升华。就是将自己的文字贴近表达的对象去写,在质地上形成统一。作者乔忠延不会停留于一个表达对象,这样,随着表达对象的变化,就可以减少和避免自我重复。《乔忠延客体散文》即精选了一些这类的作品,让读者从不同的文章中具体感受作家怎样跳出重复的窠臼,以提升散文写作的品位。
  • 大路朝天歌

    大路朝天歌

    打地球上有了文明史以来,人类就从历史的羊肠小道上蹒跚走来,一直走向二十一世纪高速发展的现代化时代。人类的文明自什么时候启始?如果历史老人今天稍稍停顿一下他的脚步,回首凝望太阳系中这个美丽的蓝色星球,不知他会告诉我们哪些动人的故事。当然,有关那个迷雾般的问题,历史学家们已经做过了许多悠远的畅想和莫衷一是的界定。不过,当采访了安徽省界阜蚌高速公路的工程,当对今日的“公路人”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我们忽然产生了一个挥之不去的联想,不论历史学家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 天路长虹:“劈山开路先锋连”纪实

    天路长虹:“劈山开路先锋连”纪实

    《天路长虹:“劈山开路先锋连”纪实》一书讲述的是劈山开路先锋连的纪实故事。
  • 中年

    中年

    《中年》这本散文,是从俞平伯先生一生创作的大量散文作品中遴选出来的名篇佳构,也是俞先生散文精华之所在。俞平伯先生兼诗人、散文家和学者于一身,他的散文也兼有诗人、散文家和学者的长处,收在这本书中的作品,既有诗的韵致,又有散文的冲淡恬美,同时还兼有学者的理性与绵密。俞平伯先生的散文就像一杯陈年佳酿,不宜可乐式地鲸吸牛饮,更适合夜阑人静时细细地品尝。
  • 所有坚强都是柔软生的茧

    所有坚强都是柔软生的茧

    《所有坚强都是柔软生的茧》是一本特别的书,它不会给你讲道理,只是把街头巷尾的故事娓娓道来。但我保证看《所有坚强都是柔软生的茧》的时候,你会想起某位为情所困的朋友、开朗逗比的兄弟,或者多年前还很幼稚的自己;想起某段独行的陌生街道、惊心动魄的旅程,或者一直想忘却忘不掉的记忆;想起某个流连沉醉过的小酒馆、烟火缭绕的路边摊,或者再也未曾回去的校园。《所有坚强都是柔软生的茧》全书30个故事,它们讲爱情、讲友情也讲亲情,所有的事和人,可能曾经也在你的眼前,可能就在你身边。
热门推荐
  • 橐钥子

    橐钥子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恐怖迷影(走进科学)

    恐怖迷影(走进科学)

    本套书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当今世界各种各样的难解之谜和科学技术,集知识性、趣味性、新奇性、疑问性与科普性于一体,深入浅出,生动可读,通俗易懂,目的是使广大读者在兴味盎然地领略世界难解之谜和科学技术的同时,能够加深思考,启迪智慧,开阔视野,增加知识,能够正确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激发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的精神,激起热爱科学和追求科学的热情,不断掌握开启人类世界的金钥匙,不断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使我们真正成为人类社会的主人。
  • 超级催眠术:不可思议的灵魂之旅

    超级催眠术:不可思议的灵魂之旅

    超级催眠术:不可思议的灵魂之旅超级催眠术:不可思议的灵魂之旅超级催眠术:不可思议的灵魂之旅超级催眠术:不可思议的灵魂之旅
  • The Maintenance of Free Trade

    The Maintenance of Free Trad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科学社会主义研究Ⅱ(第20卷)

    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科学社会主义研究Ⅱ(第20卷)

    本卷是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第II卷,所收录的文章从社会主义的角度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革命战略、革命形势、革命条件和革命任务等问题,研究了工人阶级的产生、发展、历史地位和现状,探讨了工人运动的历史发展,也对国际工人运动史研究的方法论进行了分析。
  • 开局送妲己

    开局送妲己

    这一年,周瑜刚从稷下毕业,孙策还只是个航海爱好者。这一年,橘右京的病还没好,宫本武藏还只是个流浪剑客。这一年,孙悟空不知道被压在哪座山下,后羿还在沉睡装死。这一年,兰陵王还是个王子,花木兰正准备加入长城预备军。这一年,朱雀门上还没有出现“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只是个游侠。这一年,韩信还在不断受辱,干将刚学会打铁。这一年,该隐还没有觉醒,露娜已经显露出卓越的天赋。这一年,王者们还没有觉醒……也正是这一年,一位年轻人流落孤岛,莫名其妙的成为了妲己的主人,同时也莫名其妙的成为了主角。故事就这么开始了……(故事发生在王者荣耀的世界背景里)683539084
  • 上神归来,孽徒不好惹

    上神归来,孽徒不好惹

    一语轻诺,一段孽缘,将两个人的命运束缚。世间究竟何为对,何为错?她是天地间最强大的神主,司掌着天地间的秩序,她,冷漠的活着他的身份扑朔迷离,身具仙魔两种血脉存活于世上他是高高在上的仙界第一的溯陌上仙,而她,只是一个被众人所厌弃的凡人一段孽缘将他们束缚师父,你还记得你的茉儿吗?两世的分离让她的心不再温暖高高在上的俯视着天地苍生,冰冷的对待世间的万事万物“不管你是夕瑶茉,还是清茉,你都是我的茉儿,是那个值得我用生命去守护的人。”这场爱恋之中,究竟是谁错了一场命定良缘却成了为世人所不容的孽缘,他们又该如何对待···--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双面殿下太傲娇:落跑甜心快点跑

    双面殿下太傲娇:落跑甜心快点跑

    “Yaer~,终于回来了!”z国机场大厅。一个身穿淡蓝色的连衣裙,没有任何修饰的……
  • 重生专宠:摄政王的毒妃

    重生专宠:摄政王的毒妃

    他,轮回百转,为情依旧……她,碎骨化血,转世重生……再世相遇,逆天改命。她不信命,他亦然。他残忍暴虐,风姿卓绝,宠一人而手覆天下。他轻抚她的发丝,在她耳边低声呢喃道,“玥儿,此世你终为我妻。”不负责小剧场:清晨,某王爷俊美无双的容颜陡然放大在眼前,“爱妃……”某女疑惑,“嗯?”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神圣与凡俗:明末至鸦片战争前天主教与民间信仰的遭遇

    神圣与凡俗:明末至鸦片战争前天主教与民间信仰的遭遇

    天主教在全球传播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的文化移植的过程,而这种文化移植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如何应对本土文化。天主教要想在中国落地生根,必须找准中国本土习俗文化的发展脉络,适应民间社会的文化传统。中国民间信仰源远流长,已经渗透到民众日常生活之中。如何应对中国的民间信仰,是天主教在华传播过程中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也是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本书对明末至鸦片战争之前天主教与中国民间信仰之间的遭遇进行了客观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