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看见他买,我也想买的“羊群效应”
房价一再上涨引发羊群效应,大家都去买房子……现在多空双方处于僵持的状态,如果某天出现一些经济问题,例如出口不景气了,房价走势会变得很敏感。
——王亚伟(曾任华夏基金管理公司副总裁,曾在北大发表演讲)
丰子恺先生曾经在《随感》一文中写道:“有一回,我画了一个人牵着两只羊,每只羊都画了一根绳子。一位先生教我:‘绳子只要画一根就行了。牵着一只羊,后面的都会跟来。’后来留心观察,果然如此:就算走向屠场,也没有一只羊肯离群而另觅生路的。”
动物学家的研究证明了这一点:羊群是一种非常散乱的组织,在一起吃草时也会互相碰撞;但是只要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就会紧随其后,根本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假如在一群羊前面横放一根木棍,第一只羊跳了过去,第二只、第三只也会跟着跳过去;即使把那根棍子撤走,后面的羊走到这里,仍然像前面的羊一样,向上跳一下。这就是所谓的“羊群效应”。这种现象引申到人类,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目跟从,而盲目跟从常常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如今“羊群效应”已经被经济学家广泛应用于研究人的经济行为,特别是人类的消费行为。
从一定程度来讲,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要受周围人们消费水准的影响,即当一个人发现身边的人买了某种商品,引来其他人羡慕的眼光时,他往往也会跟着购买这种商品。
诺贝尔经济学获得者加利·伯克尔在他的著作《口味的经济学分析》中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情:
当时,虽然在加利福尼亚有两家海鲜餐馆,但是伯克尔却十分惊奇地发现,他的太太总是选择一家座位被占满的餐馆。在伯克尔看来,这两家餐馆提供的服务质量是并没有什么区别,惟一的不同之处,就是一家餐馆人多,而另一家餐馆的人寥寥无几。经过仔细观察研究,伯克尔得出了后来获诺贝尔奖的基础理论之一,即消费的“羊群效应”。他是这样解释的:消费者对某些商品的需求,是由其他消费者对这些商品的需求决定的。
事实也的确如此,消费者在认识和处理自己的收入与消费及其相互关系的时候,总喜欢和其他消费者进行比较。
有时,由于商品供应比较丰富,消费的羊群效应表现更为显著,同时也影响着市场供求关系。就以服装为例,这一时期比较流行韩版服装,人们不管自己是否适合这一款式,也会不惜一切代价给自己买一套。不仅如此,“羊群效应”也可以用来解释各大商家为什么要不惜支出大笔资金聘请“明星”为商品做宣传工作。
羊群效应的一般出现在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上,而且这个行业上往往有一个领先者(领头羊)占据了主要的注意力,因此整个羊群会不断模仿这个领头羊的一举一动,领头羊到哪里去“吃草”,其他的羊也去哪里“淘金”。下面这则幽默的审议,就生动形象地阐释了这一现象。
有一位石油大亨到天堂去参加会议,一进会议室发现已经座无虚席,没有地方落座,于是他灵机一动,大声说道:“地狱里发现石油了!”听到他这一喊,天堂里的石油大亨们纷纷向地狱跑去,很快,天堂里就只剩下喊话的那位大亨了。但看着大家都往地狱跑,这位大亨不免心想,大家都跑到地狱,难道地狱里真的发现了石油?于是,他也急急忙忙跑向地狱。
这则寓言生动地说明了羊群效应每时每刻都在对人们的经济生活、消费习惯等,产生着巨大影响。比如我的邻居赵女士,在过去十几年,她都是个勤俭持家的女性。但因为最近与公司另一个部门的同事王小姐一起到外地出差,她的消费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王小姐是单身贵族,性格开朗。二人出差期间,王小姐拉着赵女士去当地的商场购物,出手非常大方,一件衣服就用去了半月工资,化妆品也是赵女士想用而舍不得用的名牌,这令收入比她还高而且也更需要衣服和化妆品衬托的赵女士自觉惭愧。她心想,我和小王差不多,如果我太‘小气’的话,肯定会被人笑话。“为了顾及自己的面子,赵女士也大把花钱,购买了一些名牌商品,一共花掉了自己大半个月的收入。她的故事说明,一个人的消费行为,往往并不受收入水平的影响,而是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如身边的亲戚、朋友、同事等。
有句话说得好,女人经常为衣服烦恼,并不是因为衣服少,而是因为衣服多到她不知道该选择哪件好。类似赵女士这种看到别人购买商品就有样学样而不管这些商品是不是自己喜欢的,甚至连是不是自己需要的都不管,自然会影响收支平衡,对家庭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其实,虚荣之心人皆有之,很多人看到身边的亲朋好友打扮得体,为了那一份虚荣心,就会自然而然地大包小包地去购物。作为一个精明的消费者,要有自己的思想,也要有”人美靠心灵“”不以物喜“的境界,不然你打扮得再入时,可除了商家之外,也未必有人真心地欢迎她。
2.跳槽并非单纯的换工作
还有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发生在IT行业。据调查,学生毕业后两年内跳槽率超过70%,有一种感觉,我们的大学生在”品尝“职位,就像点菜一样。味道好不好呢?尝了再说,再做选择,导致了跳槽率非常高。这里我代表用人单位向我们的大学生做一个呼吁,像对待老婆一样对待老板,像对待婚姻一样对待工作,要严肃、认真一点。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也是对大学生自己的成长非常有帮助。
——俞敏洪(新东方学校创始人,毕业于北京大学)
跳槽是当今职场司空见惯的事情。一般情况下,人们在跳槽前没有太多的顾虑,结果有的人跳高了——薪水提高了,职位提升了;而有的人却跳低了——薪水下降了,职位更小了。为什么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结局呢?主要是因为跳槽并非单纯地换工作,其背后隐藏着成本问题。因此,在决定跳槽前,我们要学会计算跳槽成本,否则很可能导致”捡了芝麻丢西瓜“的结果。
导致人们跳槽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以盲目型与心高气傲型居多。
李军毕业于一所名牌大学,通过公务员考试,顺利进入到老家的政府机构工作。虽然每个月只能领到2000多元,但是这份工作总体来说比较体面,是很多人想挤都挤不进去的。后来李军在一次同学聚会时听别人说:“现在厦门、深圳、上海等地每个月最低也能拿到五六千。”于是,他便辞掉工作,独自一人去到上海闯荡。
在李军的意识里,用不了多久就可以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然而,两个多月过去了,工作的事还是一点没有头绪。三个月后,几经周折才找到一份工作,待遇也不怎么样,每月只能拿到3000元,除了房租、水电费以外,自己根本剩不下多少钱。仔细想想,还不如在老家的政府机构。
可见,跳槽虽然简单,可跳槽之后需要承受种种压力,如“待业”期间由于没有经济来源,从而带来的心理压力和竞争压力。因此,职场人士千万不可轻易跳槽,除非你对自己跳槽后的去向有较大把握;否则的话,最好在跳槽前,对你跳槽的成本进行综合测算。
那么,如何计算跳槽的成本呢?跳槽的成本包括两个方面:经济上的成本和为此放弃的在旧行业中的资历。其中,经济上的成本包括由于跳槽而导致的薪水下降为跳槽做准备而充电、考证的费用等一系列相关因素;苦心经营的工作资历过去的工作经验积累,这与经济上的投入相比较,需要付出的成本更多。
一般情况下,工作时间不超过3年的职场新人,没有特殊情况,不要轻易跳槽。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工作经验不够丰富,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做后盾。一旦跳槽,容易遭遇资不抵债、再次失业的困境。
如果已经拥有3~l0年的工作经验,年轻而又充满自信,再加上工作经验颇为丰富,这是他们跳槽时所拥有的最大资本。即使跳槽了,受到新上司赏识的几率也较大。但是,处于这一年龄段的职场人士,正值家庭形成或家庭成长的重要时期。跳槽之前,不仅需要考虑事业成本,更要看重家庭经济成本,如结婚、买房等。
对于拥有1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职场人士而言,想要跳槽轻而易举。这时,他们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良好的人际关系、稳定的心态、较强大的经济后盾等。不过我们也需要从另一个方面来考虑,由于年龄的因素,他们已经没有更多的精力与年轻人进行竞争。再加上这时家里的孩子差不多都已经步入学堂,不得不考虑子女问题,综合而言,他们的跳槽的成本也较大。
有许多职场人士认为,只要找到了好工作,就万事大吉了。事实并非如此,许多人跳槽选择在同行里跳槽,这样一来,会给你以前工作的企业或单位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影响你在业界的名声,一定会引起新上司对你的怀疑,不利于今后的工作。
在很多的人头脑中,所谓好工作,基本上等同于赚钱的工作。应该说,当今社会赚钱的工作岗位不在少数,但问题是:你是不是具备相应的能力?用“中国启智教育第一人”李强老师的话说:你有没有一技之长?
有一次,李老师在讲课时与同学们互动说:“请认为自己有一技之长的同学举起手来。”不少同学纷纷举起手。李老师走到一位女同学面前问她:“你认为自己在哪方面有一技之长?”那位女同学说:“我做了十多年美容事业,也算有所建树。”李老师问:“你认为全国美容业你的业绩最突出吗?”女同学答:“不是。”李老师又问:“你认为全国美容师都需要向你学习吗?”女同学答:“也不是。”李老师随即说:“那你充其量有一技,而算不得一技之长。一个理发师理一个头收10元的叫‘一技’,收1000元的叫‘一技之长’,一个画家的作品卖200元的叫‘一技’,卖200万元的叫‘一技之长’。”
其实,“一技”也好,“一技之长”也罢,都得静下心来,慢慢修炼。一个总是频繁跳槽的人,他谈得上静心?他又怎么修炼?古人也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个状元都不是那么好练的,有些武状元甚至要练上十几、几十年的基本功!
对于那些基本功已足够扎实的人来产,跳槽时也一定要将不可预知的成本考虑在内。万一跳槽失败,就会出现再次失业的情况,家庭收入失去保障,一些支出就紧张了起来,如房贷、日常消费等。所以,在跳槽之前,需要做两方面的准备工作:第一,进行必要的财务规划;第二,准备一定数量的金钱,以防不备之需。
3.财富公式:开源+节流=有钱
努力挣钱是开源的行动,设法省俭是节流的反映。巨大的财富需要努力才能追求得到,同时也需要杜绝漏洞才能积聚。
——林园(深圳市林园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曾在北大发表演讲)
在经济学中,有一个千古不变的致富真理,那就是“开源节流”。所谓“开源”,就是通过种种方式提高个人的收入水平,达到收支平衡、财务自由的目的,使自己的生活质量有所改善;“节流”指的是尽量压缩不必要的花销,从而使收支平衡。一手抓开源,一手抓节流,二者结合起来,就是一个很好的理财计划。无论是一家企业,还是某一个人,都需要从身边的点滴做起,广开财路,节省支出,这样才能实现财富的逐步积累。
现在许多年轻人中流行着一种享乐的消费观念。他们的口号是“挣多少花多少”,每月的收入全部用来消费和享受。每到月底银行账户基本处于“零状态”,最终沦为“月光族”,总是过得心慌慌,更谈不上什么经济投资、以钱生钱之举。
与此形成巨大的反差的是,生活中有些人收入并不高,甚至可以说很低,但由于懂得合理支出每一分钱,他们非但不会陷入资金紧张的困境,而且日积月累,还颇有小成。
下面例子中的张小姐和秦小姐就是上述两种情况的典型代表:
张小姐参加工作两年,每月收入2800元左右;秦小姐刚刚参加工作,每月收入1800元左右。按说张小姐每月比秦小姐多收入将近一倍,经济情况相对来说要好一些,然而事实恰恰相反,她们两人都是每月月末单位开支,结果半年之后,秦小姐存了3000元,张小姐只存下了不到600元,而且用她的话说,“这600块还得坚持到月底”。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让我们看看两人的收支情况吧:
张小姐衣服开支500元(商场购买);吃饭开支500元(食堂、饭店);房租700元(单位附近,楼房床位);交通开支300元(公交,打车);话费开支200元(手机);其他500元(旅游、美容、日常用品)。结果每月仅剩余100多元。
秦小姐衣服开支200元(批发市场购买);吃饭开支400元(自己做饭);房租350元(郊区,与朋友合租民房);交通开支50元(公交,自行车);话费开支100元(手机,座机);其他100元(图书、日常用品)。结果每月剩余600多元。
由此可见,张小姐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开销都要高出秦小姐,除去这些基本消费,在旅行、美容、购置日常用品方面还有一大笔支出,简单算下来,基本消费加上娱乐消费,她的2800元月收入几乎全部花完。而秦小姐尽管月收入较低,但一切从简,基本消费只有1200元,又没有抽烟喝酒等其他嗜好,半年就能积攒3600元。这就是开源节流与没有理财规划的区别所在。
对于类似张、秦小姐这类工薪阶层而言,节流其实比开源更重要。事实上,让她们却开源,基本上等于不切实际。但是通过节流并假以时日,她们便可以积累起一定的资金,进行一些稳妥的投资,从而实现经济状况上的良性循环。事实上,李嘉诚当年若不是有省吃俭用下来的5000美金,也开不了日后为他带来滚滚财源的“长江塑胶厂”。所以李嘉诚告诫我们:30岁之前要靠体力挣钱,靠汗水挣钱,30岁之后要靠智慧赚钱,靠钱生钱。
下面我们就几个细节方面,具体谈谈如何做到“开源节流”。
(1)树立投资意识
投资是增值的最佳途径,我们要形成良好的投资意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根据自身的特点、具体情况进行投资,如股票、基金、债券等。这样做不仅可以让我们的资金“分流”,而且还可以克制大手大脚的消费等不良习惯。值得注意的是,开始时由于经验不足,应尽量小额投资,以降低投资风险。
(2)制定合理的开支计划
具体做法是:每月薪水一发下来,就要做好理财计划,如哪些地方需要支出,哪些地方需要节省等,一般应做到每月把工资的1/3或1/4固定纳入个人储蓄计划之中,可考虑办理零存整取。储额虽然只是工资中的很小一部分,但如果能够长期坚持下去,一年后个人账户中就会有不小一笔的资金。这笔资金可用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如添置电脑等大件,用于个人“充电”学习及旅游等费用支出,当然也可用于投资。
(3)学会自我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