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12500000006

第6章 追求优越对教育的意义(2)

虽然谈论左利手本身的意义并不大,但是这仍然让我们明白:如果我们想让孩子拥有足够的勇气和毅力,我们也能据此判断出一个孩子所具有的潜能。但是一般情况下,我们只是通过吓唬他们,夺走了他们对美好未来的希望,这样的孩子,也能生存下去。但是,如果我们给他们勇气,让他们奋发而为,可能他们就会取得更可贵的成就。

雄心勃勃的孩子所面临的处境分外艰难,究其原因是因为人们常以所谓的成功标准来衡量他们,而不会依据他们能克服困难的程度来公正地评价他们。在现今社会,人们更在意那些所谓的表面成就,而不看重人的全面发展和彻底的教育。我们应该明白,没有经过就轻易获得的成功是很容易失去的。所以,训练孩子拥有野心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帮助。而培养孩子勇敢、坚忍和充满自信才是最为重要的。要让孩子们清楚地意识到,面对挫折不应该气馁,不应该失掉勇气,应该将挫折看成是一个需要去解决的新问题。当然,如果身为教育者能够判断出儿童在哪个领域内的努力更有希望,能够看出孩子是不是还有继续努力的可能,那么,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更加有帮助的。

就像我们所知道的那样,孩子们对优越感的追求会体现在某一方面上,比方说争强好胜。喜欢争强好胜的孩子往往对优越感有着十分渴望的追求,但是,一旦其他的孩子远远地超过了他们,他们已经无法追赶上的话,这些孩子便不会继续争强好胜了。

面对没有雄心的孩子,很多老师会采取十分严厉的措施,或者给这类孩子很低的分数以激发孩子的斗志。若这些孩子雄心未泯,这种方式会在短时间内奏效。但是,这并不是值得提倡的普遍方法。尤其是那些学习成绩倒数的孩子,很可能这类方法已经让他们无所适从,甚至,他们会变得更加愚笨无知。

但是,若老师能够以温和、充满关怀和理解的语气和方式来教育这些孩子,他们会表现出一些令人吃惊的能力。而通过这种教育方式给孩子带来的转变会更加的不可思议,他们通常会表现出更大的雄心,因为他们非常惧怕再回到之前的状态。过去的生活和无所作为的状态成为一个警戒线,让他们意识到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在日后的生活中,许多这类人像着了魔似的,完全变了样儿;他们废寝忘食地工作,但是仍然认为自己做得还不够。

若我们还能清楚地记得个体心理学的基本思想,即个体的人格(既有成人,也有儿童)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这种人格的行为表现和个体逐渐形成的行为模式是一致的,那么,以上我所阐释的一切都将变得清晰而明确。抛弃行为者的人格来对某人的行为进行判断是不对的,因为个体的每个行为都能够从多个不同的方面加以阐释。若我们对某个学生的某个特定行为或态度进行判断,比如拖延上学时间,认为是他必定会对学校布置的任务的必然反应的话,那么,对这一行为进行判断的不确定性就没有了。孩子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反应只是因为他不想去上学,也不想去完成学校的任务。因此,他就会想方设法不听从学校的各类要求。

而从这里出发,我们就很容易理解那些“坏”孩子之所以这么“坏”的原因。他们不爱上学,是因为他们没有将追求优越的心理与遵从学校的要求联系在一起,不但没有,而是相反。于是,他们逐渐表现出一系列的行为症状,越来越堕落,不但不思进取,反而变本加厉地退步。他们乐于成为班级里的小丑,成为首要的捣蛋分子,引起别人发笑,除此之外,他们什么也不在乎。他们喜欢激怒和招惹同学,旷课逃学,或交一些品行不端的朋友。

所以,身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掌握着学生的命运,也决定着孩子们的未来发展。而学校教育对个体的发展也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学校在家庭和社会教育之外,它起着桥梁的作用,既可以矫正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的不足,也能够避免孩子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为他们在进入社会之前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并确保他们能很好地融入社会之中。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学校起着重要的作用。每个时代,学校总是能依据不同的社会理想来教育和塑造人才。它不仅曾服务于贵族、教士阶层、资产阶级(即中产阶级),也服务于平民百姓,在不同的时代为不同的统治阶层来教育国家的栋梁。而今,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学校也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适时而变。所以说,如果今天的理想人才是拥有独立人格、自控能力强和勇气十足的人的话,那么学校就应该做出教育方面的调整,以培养这种理想人才。

也就是说,学校不能故步自封。学校要意识到,它是服务于社会的,而不是服务于自己。因此学校不能够放弃教育一个学生的机会,而那些有着心理缺陷的学生追求优越感的心理并不比正常的孩子弱。只是他们的注意力没有放在该放的事情上而已。他们总是将注意力放在容易解决的问题上,可能是这些事情更容易获得成就感,且不管这么想是对是错,也许早年这些孩子曾无意间在这些领域里进行过摸索,而且轻易就取得了成功。因此,即使这些学生不能成为数学天才,但是,他们能够毫无障碍地驰骋在绿茵场上。身为教育工作者一定不要轻视孩子在这些方面的成绩,而是要把这种成绩当作教育的突破口,鼓励他们在这些领域追求成功。若是老师能在刚开始就发现孩子在某些方面的特长的话,就要适时地鼓励他们,并相信他们能够在这些领域内取得骄人的成绩,这样一来,老师的工作任务也会变得轻松无比。这就像将一个孩子从结满果实的果园引入到另一个结满果实的果园一样。因此,既然所有孩子(除了那些弱智的儿童之外)都具备取得学业成功的能力,那么,学校所要做的只是克服那些人为设置的障碍。而产生这些人为的障碍的原因,是由于学校将那些抽象的学业成绩作为评判学生好坏的标准,而忘记了教育的最终目的和教育的社会目的。而究其学生自身的原因,我们会看到孩子们通常缺乏足够的自信,因此,他们所追求的优越感也过于单一,从而偏离了对社会有益的活动,因为在这些活动中,他们没法获得别人的认可和内心的优越感。

遇到这种情况,他们会怎么办呢?选择逃避。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看到这些孩子常常会表现出一些不同寻常的行为,比方说顽固不化、没有礼貌,这些行为肯定不会得到成人的赞扬和肯定,但是却能够引起教师的关注和其他孩子的崇拜。这样一来,他们便获得了心灵的满足,将自己认定为某个英雄。

通常这些心理表现和偏离规范的行为在学校中表现得多一些,但是产生这种行为的根源却并非来自于学校,虽然它们确实是在学校中才表现出来的。从积极的意义上来看,学校负有教育和矫正的责任,但从消极的意义上来看,这是因为孩子早期的家庭教育不足才表露出来的。

一个观察力极强的教师会在孩子入学的第一天就观察到孩子的问题。比方说,很多孩子受到家庭的过分溺爱,面对新环境,他们会感觉十分不适,甚至是痛苦。这种孩子通常没有社交经验,特别是,他们甚至不愿意与人打交道,也不想获得小伙伴的友谊。因此,在入学之前,这类孩子最好能够有与人打交道的基本常识。一个人不可能只依赖一个人,而将所有的人都排除出去。有这类弊端的孩子,最好在入学之后能够得到纠正,当然,我更希望这类弊端不会存在。

对于这些受到家庭过分溺爱的孩子,在入学之初,我们并不期望他们能立即投入新的生活,在面对学习时,他们没法专心致志。与学校相比,他们更愿意待在家里。而实际上,他们根本就没有“学校意识”。孩子不喜欢上学的迹象非常容易看出来。比方,每天早上,父母都要哄劝孩子起床,催促他洗脸刷牙;吃早饭的时候,小孩子也很慢很慢,等等。而这样的话,孩子已经为自己的进步制造了障碍。

矫正这个问题和解决左利手的问题一样:我们必须给孩子充足的时间去改变。若是孩子上学迟到了,我们也不能严厉地惩罚他,因为这样做会适得其反,只会让孩子更讨厌学校,更加认定自己并不属于这里。要是父母厉声责怪孩子,强迫他必须去上学,那么孩子非但不想去上学,甚至还会想出各种办法解决现在的处境。当然,所有的方法都是想逃避,而不是解决问题。我们也能够通过孩子的动作和行为举止看出他是否喜欢上学,是否能妥善解决学业的问题。他的书本总是东一个,西一个,不是忘记带,就是弄丢了。如果我们发现一个孩子常常忘记或丢失书本,完全可以肯定,他并不喜欢学校生活。

如果进一步观察,我们会发现,这类孩子没有信心获得哪怕是最微小的学业方面的进步。这种严重的自卑心理并不完全是他们自己的责任。他们身处的环境对于他们这种思想起着辅助的推动作用。家人在气愤的时候,可能会说着这类话,说他们不思进取,没有前途,骂他们愚笨无用。而他们在学校的遭遇,又让他们不断地认定这些预言或谩骂的结果,而幼小的他们也没有这样的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身为长辈的父母也同样缺乏这些能力)来纠正自己的这种错误看法。所以,在进行努力之前,他们就已经放弃了自己。他们甚至将这类所谓的失败当成自己无法逾越的障碍,并将这些当成是自己无能蠢笨和不如别人的证明。

问题一旦出现,能矫正的几率就会变小。虽然曾做过一些努力,但是却仍然落后于人。因此,他们很快就放弃了努力,并将自己的智慧用在了如何寻找借口上面,这些借口无非是为了旷课。逃学旷课被认为是一件十分严重的劣行,也是一个孩子堕落的开始。学校是会严加对待的。于是,孩子会觉得自己是被迫如此的,他们不得不使用诡计来蒙骗父母和老师。但是,在这期间,他们会在错的路上越走越远,如,他们会仿造家长的笔迹进行签名,篡改自己的成绩单。他们还会跟家里说谎,说一些自己在学校里的好事,而事实上,他们已经逃课很久了。而即使在学校上课,他们也会找到适合自己藏匿的地方。不用说,和他们在一起的都是那些喜欢逃学的孩子。但是只是逃学已经无法满足他们心中日益膨胀的优越感了。他们迫切需要新的行动来证明自己,这就是违法乱纪。这样下去,他们的错误便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最终导致误入歧途,走上犯罪之路。最终结团拉伙,偷盗,沾上性倒错行为,并觉得自己长大成人了。

一旦他们迈出了这一步,接下来,他们会寻求更多的方法来满足自己日益膨胀的野心。只要这些事情没有被发现,他们就会做出更大胆的事情来。也会沿着这条犯罪的“康庄大道”一直走下去,因为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没有什么比这个更能让他们有优越感,在其他方面,他们也不会认为自己会取得成功,因此,他们根本就不会考虑去做有意义的事情。受到野心的刺激,他们会做出越来越多非社会和反社会的行为。通过观察,我们会看到,一个有犯罪倾向的孩子同时也是十分自负的。而这种自负和野心根源是相同的,它们又迫使这类孩子不断以各种方式来表现自己的优越感,显示自己的能力。既然在积极高尚的生活中没有自己的位置,他们就选择在消极恶劣的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

我们来看这样一个案例,一个男孩杀死了一名老师。通过对这个案例的调查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这个男孩具有上述所有的性格特征。这名小男孩的班主任是一名女老师,她认为自己很称职且非常富有经验。而这个小男孩则生活在一个富足的家庭,他从小就受到精心的看护,他缺乏自信,虽然曾经心比天高,但是却没有做成任何事,也就是说,此刻他已经完全灰心丧气了。学校和家庭生活都没法满足他,他实现不了自己心中的期望,便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想通过这样做来摆脱老师和教育治疗专家的控制。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将犯罪的青少年当作教育问题来处理的机构,也就是说,没有一个专门进行这类心理矫正问题的机构。

所有从事与教育相关工作的人都会发现一个十分值得关注的问题,即在老师、神父、医生和律师这类与思想息息相关的工作的人家里,发现品性败坏和任性的孩子的几率要远远高于其他家庭。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身为教育工作者的家庭里,在那些声望很高的重要人物家里也常常出现。虽然他们拥有着高贵的职业,甚至是某一方面的权威,但是,他们的智慧似乎对家庭教育没有起到丝毫的帮助。他们也没法给家庭带来和平和安宁,而之所以产生这类现象,可能是因为在所有这种家庭里,某些重要的观点不是被完全忽视了,就是完全没有被理解。部分的原因是这些家庭中,身为教育者的父亲凭借着他们的权威地位将一些严苛的规则强加给了家庭成员。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来自这类家庭的孩子们受到异常严厉地压迫,甚至这种压迫已经威胁到了孩子的独立性。这种长期的压迫让孩子身上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反抗情绪,也唤起了他们对记忆中责罚他们的棍棒的报复。我们要谨记,过分刻意的教育会使父母过度关注和监视孩子们。在大部分时候,这很好。但是,这样一来,孩子便处于被关注的核心。他们因此将自己看成是一件用来展示的试验品,而不负有任何责任,因为自己无法自主,而操纵他的人决定一切。所以,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其他人应该为他们克服一切困难,而只有他们自己不需要负责。

同类推荐
  • 感觉累了,就冥想吧

    感觉累了,就冥想吧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当加班熬夜成为工作常态,当失眠多梦成为困扰人们的常见疾病,人们开始去思考怎样才能让压力消失,让心灵恢复简单纯净。冥想并非是如今才有的心灵修养方式,它有着悠久的历史,长期以来,被一些社会顶尖人才所使用。197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英国物理学家约瑟夫森说:“以冥想开启直觉,可获得发明的启示。”美国前副总统科尔、苹果“教父”乔布斯、好莱坞知名演员兼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以及日本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等,都是冥想的受益者和拥护者。
  • 心理健康36计

    心理健康36计

    体味心理36计,让你拥有一颗轻松愉快的健康心灵。让你踏上重获心灵健康与生活幸福的途径;让你超越自我,从平凡之中领悟着人生的真味。过开心的日子,首先要有一份好心境。心境的好坏,在人不在天,在己而不在人。好的心境来自于人性的平和与淡泊。平和就是对人对事都要想开点,看点,不必斤斤计较生活中的一得一失,淡泊就是要超脱世俗的困扰、红尘的诱惑,有登高临飞宠辱皆忘的情怀。其实,保持一份好的心境并不是与世无争,也不是冷眼旁观,随波逐流,更不是封建士大夫式的悠游潇洒。拥有一份好心境,实在是一种大气魄。
  • 别说你懂孩子的心

    别说你懂孩子的心

    《别说你懂孩子的心》就是一把开启孩子心灵的钥匙,这本书将明确告诉你应该怎么做,千万不能怎么做。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无论对孩子还是对你,都是一件幸事!
  • 拿来就用的88个心理学小技巧

    拿来就用的88个心理学小技巧

    你是否时常会感到烦恼:做事总是拖延,反复看菜单却迟迟做不出选择,一时兴起买了不需要的东西,很难拒绝别人的要求,不会巧妙地处理人际关系……本书将带你探寻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对生活中常见的心理现象以及心理学知识和规律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并辅以大量的心理学个案与实验案例,将日常生活、学习、教育、职场、人际交往及个人成功、投资理财、婚恋情感等方面的心理学知识和小技巧娓娓道来,帮你消除各种烦恼,让你轻松、快速地提高对自我和生活的认识水平,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用心理学的视角和思维观察、剖析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指导自己的行为,从而更好地驾驭自己的人生。
  • 男人30谋事规划

    男人30谋事规划

    30岁:青春年华的开端,人生黄金的起点!毫无疑问,这是每一个人重要的阶段,它关乎人一生的成败!而古往今来,无论在什么领域,大凡成功者大多具有一个不凡的起点:在30岁开始就能独立自主地设计自己的人生,并为之奋斗不息!无论比尔盖茨还是拉里·佩奇莫不如此。同时,由于他们从30岁就开始砥砺自己的心性而使得他们在为人处世时往往能坚守住自己的原则,追求自己向往的生活,特立独行。
热门推荐
  • 索罗斯传

    索罗斯传

    书中描述了索罗斯的思想对2004年美国大选的作用,他在2006年《纽约时报》上对驻伊拉克美军最高指挥官裴卓斯中将的抨击,以及他对慈善和政治活动的宏大计划。作为世界上最成功的投资家,同时也是自由政治活动的代表人物,乔治索罗斯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吸引人、最具极端性的人物。他最初的声誉来自他非凡的投资才能,而最近十几年,索罗斯开始关注国际政治领域。这是一本对投资大师的思想进行深入探讨的作品。
  • 麟儿报

    麟儿报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迟到的早恋

    迟到的早恋

    林珍惜从小到大只知道一心读书读书再读书,等她27岁时,才发现自己的生活太过索然无味,等她想早恋的时候发现已经过了年纪。所以她想趁着岁月静好,人生如歌的时候谈一场以结婚为前提,不耍流氓的恋爱。可等她一切都准备好了的时候才发现…………咦?男人呢?没男人她谈个屁啊!于是她开启了各种找男人模式,结果男人没找到,自己的生活却开始啼笑皆非了起来。
  • 证道歌注

    证道歌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佛说长者施报经

    佛说长者施报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那些年,人人都是小马哥

    那些年,人人都是小马哥

    “我”出生于1970年代,成长于北方一个小县城,有一群以“小马哥”为崇拜对象、豪情侠义的朋友。即将开始高中生活,好友周磊却面临着辍学。为此,在“我”的鼓动下,众人模仿“小马哥”采取了一项义举,无意间却介入到了父辈们之间的游戏规则,使“我”过早体会到了成人世界的忠诚与背叛,周磊等人的命运也从此逆转……
  • 一往情深:Kiss我的傲娇男神

    一往情深:Kiss我的傲娇男神

    【正文完】【推荐:《限量宠爱:男神,别撩我!》Hare酱】 一夜过后,夏之初怀上了顾子遇的孩子。失去恋人的他为了孩子跟她结婚,她孤注一掷,想借此机会让他爱上自己。婚后她依旧没脸没皮,他依旧高冷傲娇。顾子遇发现自己爱上对方时,夏之初却一个转身,消失五年。五年后再见,傲娇男人化身霸道总裁,一现身便想把人带走,却发现那女人身边居然有了别的男人,还有一个可恶的小屁孩!男的踢走,小的……实在不行,家里不缺他一口吃的。总之,夏之初只能是他顾子遇的!
  • 明伦汇编人事典须部

    明伦汇编人事典须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一剑修一

    一剑修一

    “吾心一剑遨游天下间,逐光、逐日、逐电······岂料,遇见了你!”似细水之波纹静止,似豪言因沙哑而息。初心可曾变?不问道,不问天,只问心···········
  • 侯官县乡土志

    侯官县乡土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