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16900000015

第15章 学与术(2)

历史上,西方世界独立地发展出了科技文明以及理性思辨体系,而中国世界只有在西方世界的刺激之下才有了科学技术和逻辑思辨力,为什么呢?原因是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集体主义的社会,在这个类型的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观念被认为是对所有的人都有约束力的,即大多数人关于是非曲直的看法能够阻碍个别发明家、思想家的看法,少数人企图将科技和思想的发明运用于社会生活的尝试,尽管可能非常先进,但是,却不被社会所允许,它们很快地就被压制了,寻求新的知识、创造性地思考问题的冲动就这样窒息了。在这种类型的文化中,人们没有机会选择自己个人化的生活方式,不能尝试去创造自己的生活。因为严格的社会思想控制,他们也没有机会了解不同的生活方式。这种情况一直从社会生活的公共方面深入到个人生活的隐私方面,因而科技文明以及理性思想(每个个人按照自己独特的对于生活的理性理解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的因子就不可能在这种文明中发芽生长。因为这个社会不鼓励而是压抑个人这样做,相反鼓励个人按照大多数人的统治性观念生活。

这种处境中的学与识,那会是什么含义呢?学就是理解并无条件地接受统治性思维、观念,识就是不折不扣按照这种观念生活。学识的意思合起来就是彻底地丧失自我,而成为一个执行统治性观念的机器。一个越有学识的人他就越是丧失自己,在这样的境况中,一个学识渊博的人的意思是说他完全地没有个人人格和思想,他是另外的一个人,没有自我意识的人,他只能叫无名氏。

“我意识到自己埋身于一种抵抗之中……我懂得自由人终会惹起野蛮人的怨恨,他的最初任务便是去对抗他们。”这是《西蒙·波娃回忆录》第一卷《闺中淑女》里的一段话,自然波娃也有软弱的时候,正如她自己所说:“有时候我认为自己缺乏力量,我可能忍受再次变得和他人一样。”但是这不影响她作为本世纪有数的几个最伟大的女性之一而享有的荣誉和尊敬。由此联想到萨特,他在自传中说:“我将通过我的神秘的祭品、我的作品使得处于深渊边缘的人类不至坠落下去……我自愿成为了一个赎罪的牺牲品。”(《词语》)另一方面又是一种自我拯救:“我通过我的工作和真诚来拯救我自己。”(《词语》)在这些“真正的知识分子的著作和人格中我看到对历史、对读者的真诚以及近乎自虐的自我解剖结合起来了,他们的一生就是“反抗的一生”,她拒绝“世上的惯例”,“向外界的意见挑战。”她心中的唯一的神是“我深奥的内在”,她用她的“整个存在服从它”。她说:“我发觉在世界上没有一处适合我,……我不去考虑自己究竟要在甚么地方停留,我将献生于不安。”她不愿在“一个地方停留”,她无法忍受没有想象、没有自由,“每一天都是前天的重复”的生活,就此她宁可献生于“不安”,“许多人在他们久待而可怕的退休之日来临前,没有摆脱这种重复生活的希望。对他们来说,生活中唯一新鲜之处是他们的孩子的出生和成长;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中这种新鲜感又会消退”,这对于波娃来说是不可想象的,因而波娃和萨特保持了终生协议式伴侣生活,尽管他们志同道合,但却始终没有结婚,他们一方面彼此深深地眷恋,另一方面他们又在各自的生活中保留了自由交往的空间。对于她和萨特的关系她是这样说的:“在我的情形中,我有大量的闲暇;我读书,我结交新朋友,我旅行──我继续发现。我继续关注外部世界。我保持同萨特的生动的紧密的关系,我不受家庭和家务之累,我也不觉得自己被过去牢牢地束缚了手脚,同时,我满怀信心地憧憬未来,……自由发挥了作用。”除萨特以外她曾两次公开有过情人,她和萨特甚至尝试过一种“三重奏”的生活。她就是这样一个人。传记在这方面体现了“绝对”的坦诚,她说:“我还是很热心地信奉不道德主义……如果他们是没有理由的、绝望的、反叛的……那是拒绝和正人君子混同的极端的态度。”我尊敬这样的知识分子,然而这种知识分子他首要的人物不是解放别人,而是解放自己,中国的知识分子什么时候能解放自己?在《词语》中萨特说一般人缺少存在因而他们总是生活在被给予的存在中。这不正是在说中国的知识分子吗?

尼采自己曾说自己“既是颓废者,也是其对立物”。说他是颓废者是因为他身体孱弱,在其父谢世的年龄(36岁)他的身体就出现了可怕的衰颓的征象,但是也正是这种衰颓给了他抵抗的力量,使他获得一种他自称为“侵略性激情”的东西,成为颓废者的对立物,他说“病患甚至成了生命的特效兴奋剂,成为促使生命旺盛的刺激物”,“从自身要求健康、渴求生命的愿望出发,我创立了自己的哲学。”这这句话是理解他的哲学的钥匙。

一方面他有着极为强力的理性思辨力量,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最最彻底的怀疑论者,他怀疑一切既往,一切成规,批判一切在先的和已成的,他甚至怀疑自己、批判自己,这种彻头彻尾的怀疑主义使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精神分裂和疯狂。就这样理性和疯狂成了他的一人两面,以一种疯狂而追求理智,成了他的哲学的根本特征。

他宣布上帝的死亡,将上帝这个高居于“人”之上的超越者死亡的消息带给了人类,“重估一切价值”,宣布“偶像的黄昏”,这样他就将人的超越性渴求由天国拉回到了尘世,对西方理性主义哲学以及基督教道德构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他是真正将哲学从关于精神的梦呓中拉回到地上的人中间来的人,如他自己所认定的那样他是西方形而上学的终结者。但是一方面是上帝已死,另一方面他又“打着灯笼寻找上帝”,他并没有彻底地放弃西方思想中的超越性理念,重估一切价值的背后是建立新的价值体系、对待旧有道德谱系的弃绝性态度之后是重建新的道德标准,他消灭了神-人的二分法,他说:“看!那儿有多好,只有神而没有上帝。”但是他没有杀死西方思想中的超越性理念本身,他建立了地上的超越者:超人,以超人和虫人的二分法代替了神和人的二分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海德格尔说他是西方最后的形而上学家也是没有错的。神-人二分法中人的处境是被动的死亡的颓废的无望的,而在超人和虫人的二分法中人的处境却是积极的强力的创造的,人宣布自己为个体、个人、孤独者,自己的世界的主宰者,因而人由上帝的他救而成为自我中心的的自救者,人人都可以成为超人──这就是“超人”作为超越理念和西方传统超越思想不同的地方,它是属人的而且是属于充分地生活于个体意志之上个人的现世的超越理想,是“人”的道路。

尼采对于这个世界是绝望的,他并不认为这个世界会变得更好,他认为这个世界根本不存在什么进化,只是永远的循环而已,是偶然的机遇的,没有绝对目标和方向,因而也就没有绝对的价值标准,但是尼采又不是绝对绝望者,他反对叔本华式的厌世,他将希望寄托于个人,他寄希望于孤独个体的诞生,那种在神死之后自己理解,自己掌握自己,自己作为世界的最后仲裁的个人的出现,“这种人和’现代’人、’善良’人和基督徒和其他虚无主义者完全相反他的哲学奠基于个人之上”──超人。因此超人是一个个体概念,许多人将尼采的“超人”理解成是超越他人的人,这是不尽准确的,“超人”的原始含义是超越自我的人,“超人”是每个孤独个体的自我超越理想,是个体的超越理念,因而超人的理想和“上帝”的超越理想是不同的,上帝的超越的结果是绝对主宰,而这正是尼采所反对的,超人的超越目标是自我的诞生,是个体的确立,至于对他者的超凌只是它的外在结果:自我超越的人自然同时会超越一般意义上的人──虫人。

尼采是近代以来世界上少有的能用语言这把令人困惑的乐器演奏出精彩的华章的语言大师之一,他说“伟大的韵律的技艺、圆周句技艺的伟大风格,表现一种超凡的,超人激情的大起大落,这都是我首先发现的。”尼采的语言放纵恣肆,毫无修饰做作的成份。,一种充满激情的内在紧张感极为强烈的语体,尼采的语言是诗化的易读的,在尼采那里看不到黑格尔、康德那种冷冰冰的僵硬气息,有的是一种柔软的以天才的力量灌注而成的诗。可以说他的语言本身就是他的哲学的标志。这才是真正的哲学。

尼采是绝对自信的,看一看《瞧!这个人》的标题我们就可以理解这一点。这些标题是:《我为什么这样智慧》、《我为什么这样聪明》、《我为什么写出了这样好的书》、《为什么我是命运》……,他说谁“偏爱我的书就是给他自己最高的奖赏”……但是他又是不合时宜的,他在那个时代注定要忍受讥讽、嘲弄和漠视,所以他说:“我的时代还没有到来”。这证明尼采对自己的命运是充分了解的。他生活的时代依然是谢林、费希特、黑格尔的天下,而他的哲学正是从这些人的晦暗处出发的,他把辩证法看成是颓废的征象,他一生都在反对德国古典哲学,虽然尼采没有象叔本华那样直接遭遇与黑格尔在柏林大学讲坛上斗法的失败(叔本华认定谢林、费希特、黑格尔是鼓吹牛和江湖法术的三个诡辩家),但是这种反对注定在他的有生之年不会成功。他生在19世纪,却注定自己是后19世纪哲学家,20世纪几乎所有重要的哲学家都受过他的影响,弗洛伊德、柏格森、舍勒、海德格尔、德里达等等都是如此,法国后现代大师福柯就曾坦言自己是“尼采主义者”。说尼采的思想启示20世纪也许是不过分的。

现在,我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典范,在尼采、萨特、波娃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人的学与识是怎样地使他变得和大地、人民以及自己更为亲近的,而不是相反。

然而在中国的土地上呢、这块土地上,那些戴着深度眼睛的人,那些坐在冷板凳上人,他们道德主义的脑门已经被糨糊填满了,他们仿佛是在黑暗中的鬼蜮行走,一点点儿声响都会让他们哆哆嗦嗦,恐惧和委琐已经让他们的人格垮台了。学识没有使他坚强、清晰而是使他变得暧昧、模糊。他的灰暗、模糊没有棱角的脸面显现在这个时代的大街上,他告诉别人他叫知识分子。

――当我们为一篇又一篇明知对世界毫无益处的文字而费尽心血,当我们怀着深深地近乎绝望的希望而写作那些被称作“学术”的文字,当我们对一个与世无补的问题而争论不休,我们谁能逃脱这学术“强迫症”?除了“学术”我们尚不能找到区别我们为知识分子的其他身份标志,只要有关“学术”的幻想依然招安着我们的灵魂,我们就只能如此,或许我们注定如此,我们的学术病就是这样致命。

这是一件幸事还是一件不幸的事?

你看,我是多么的矛盾啊。袁,我真的非常矛盾,其实,我什么都干不了,也许我生下来就是老年,或者我现在已经退休就好了。

同类推荐
  • 初衷

    初衷

    初衷,就是自己最初的念想,就是自己要做什么以及达到什么样状态的梦想,它不是一个特别实的概念,也不是一个特别具体的概念或者框架,它是一个价值观指导下的最初轮廓。就像愚公移山之初的想法,我要前面的路便利了,就像共产党人最初要把人民解放出来的想法一样,后来到底怎么做,实现什么样的具体形态,不会有实貌,也正是这样,初衷才不应该忘记,因为它不是死板的,但却是你要实现什么样人生的最初设想。初衷,是可塑造的,但其内核很难改变,不过我们容易被外界纷繁的东西覆盖,在你短暂的人生中,可能都不会再现,所以千万不能忘记,因为这是你人生的根,唯独属于自己的根。
  • 路上:开车族众生相

    路上:开车族众生相

    本书以车为载体,用采访实录的形式写了39个开车人的故事。39个故事或感人,或心酸,或有趣,或苦涩,呈现了生活中普通人的丰富内心世界。
  • 古代登临诗词三百首

    古代登临诗词三百首

    本书是以古代登临为创作主题的一类诗歌作品,共选录作品300首。以《诗经》起点,延续到晚清的登临诗词。对自《诗经》以来历朝历代重要的诗人、经典的诗词作了重点选录,其中尤其突出选录了唐代宋代的登临诗词,又重点选录了王维、李白、杜甫、苏轼、柳永、辛弃疾等人的经典诗作,丰富地展现了古代登临诗词的不同风貌。 古代登临作品通常是在睹物兴情时写成的,多属“为情而造文”,所以这些作品往往显得真实、亲切、感人。而登临时作者心中所涌起的时空感和历史感、生命意识,使作品往往具有较为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哲理性,可以引起读者的深思和共鸣。
  • 东溪乡

    东溪乡

    书中分《青春寄语》《诗歌习作》《灯下漫笔》《夜读辑录》四部分。
  • 哲理小语篇(名人佳作)

    哲理小语篇(名人佳作)

    社会上最迷信鬼神的人,尚且只能在赛会这一日抬一回神舆。不知 那些学“声光化电”的“新进英贤”,能否驼着山野隐逸,海滨遗老,折衷一世。
热门推荐
  • 竹涧集

    竹涧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新编教藏总录流衍序

    新编教藏总录流衍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地府侦查局

    地府侦查局

    本人新书《冥后有喜:冷面冥王心尖宠》已发布,欢迎大家阅读。据《鬼录》记载,每个人死后都不记得自己临死之前三天内所发生的任何事,做了鬼也不知道自己是为何而死,茫茫地府,哀怨声不绝于耳。地府侦查局局长萧坤孤独千年,不近女色,雷厉风行,杀伐果断,俊美绝伦,有一天却阴差阳错的活成了人类的样子。“我是地府侦查局局长,遇上她之前,我只是冥界的杀人机器,在地府,除了鬼帝,只有我有杀人的权利,前世今生对我来说也只是一片空白,可是现在,我迫切的想知道……我到底是她的谁?”……
  • 快穿之墨冉倾城

    快穿之墨冉倾城

    ——她,厌食。“小姐,快过来尝尝,这可是先生为了您专门找来的米其林……”“啰嗦!”男人不满的抬起双眸,深邃的目光落到她的身上,“过来!”——她,嗜睡。某男很不要脸的趴在她身上,眼角却微微上扬,“宝贝,你这么爱睡觉,不如我们多做做睡前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她,不能喝酒。“哈哈哈,小美人儿,喝了这杯酒,这块地皮就是你的,如何?”“嘭!”的一声,房门被踹开,那个男人赫然出现在门外。——她讨厌麻烦,而他,站在她的身边,为她扫清一切障碍。“冉冉,我送你一个天下,你把自己送我可好?”【墨墨夜空佇清影,冉冉繁星掩孤灯】她的名字,墨冉,漠然。她对一切事物都是漠然的,唯他不然。
  • 娇妻婉婉

    娇妻婉婉

    宋妤儿十一岁被拐子拐走,逃跑时坠落山崖磕破了头,醒来后成了槐树村姜武家五个铜子儿换来的小媳妇儿。三年后圆房,四年后生下双生子,受刺激恢复记忆。偷跑时和姜武当街撕扯起来,被回乡祭祖的濮阳王世子搭救,带回京城。姜武为追回娇妻,躲避宋大人追杀,索性远走西北参军上了战场。五年后,京城重逢。宋妤儿要风光大嫁濮阳王世子,姜武带着一双儿女大闹婚堂。
  • 绝宠兽妃:王爷太难缠

    绝宠兽妃:王爷太难缠

    “爱妃,你把我的心偷走了。”祈尣语表示懵逼,她怎么不记得偷心这回事。
  • 消失的第八个人

    消失的第八个人

    消失的昔日顶级女团,为何会沦为乞丐!这个组合到底曾经发生了什么?一场精心谋划已久的手术,竟然是另有人在引导,这个背后的人到底是谁?他(她)想要做什么?随着一步步揭开的谜团,白时觉得离真相越来越近,他却开始不安起来。
  • 两晋: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两晋: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大清盐商》编剧、《小话西游》作者刘勃全新力作《两晋: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讲述了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岔路口,很多问题都面临着至关重要的抉择:统一还是分裂;贵族政治还是官僚政治;农耕民族还是游牧民族。作者用细腻诙谐的笔触,鲜明形象的人物,非为说史,而是咏怀,再现烽火连天的乱世争霸。
  • 甘心

    甘心

    一开始,他只是闲来无事消磨时光,否则该如何度过那漫长的千年时光;可后来,却心甘情愿一步一步赔尽所有;到了最后,终是什么都没剩下。而她,从未想过会走到如此境地,那个仇视嫉恨昔日恩人的陌生帝王,真的是自己吗?直到最后一刻,她才明白自己这一生有多不幸,又有多么幸运。
  • 玄冥纪

    玄冥纪

    遗腹之子上青山,半是闲来半是烦。时间一晃三年过,天下已是风云变。</p><p>乱世将起,谁与争锋。青山之中,剑动苍穹。大道为何?苍生刍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