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近年来,我省许多企业坚持“走出去”战略,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2011年全球最大国际承包商225强排名中,江西有“中鼎国际”、“江西国际”等多家企业入选。走出国门的江西企业,在输出劳动力的同时,也在吸纳国外员工。为鼓励国外员工的积极性,融合企业文化,江西一些进军海外的企业兵团,开始评选“洋劳模”,并邀请“洋劳模”来江西做客,而且这种模式已经常态化。
五、为了大地的丰收
在我省科技界,有一位年过七旬的老爷爷,为了大地的丰收,从事农业科研工作40余年,把毕生的精力献给让人“不挨饿”的事业。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西省农科院名誉院长、江西省第四届“井冈之子”获得者颜龙安。
1937年10月,颜龙安出生于萍乡市湘东区一个小山村。他家祖祖辈辈靠种田为生,年少时缺吃少穿的经历,使他更加明白“民以食为天”的道理,让他逐渐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理想:“让稻田高产,让天下人吃饱。”
怀着这样的志向,他迈进了江西农学院的校门。毕业后,又主动放弃在大城市、热门行业工作的机会,乐呵呵地跳进了“农门”—萍乡市农业局,开始了40多年与泥土、水稻打交道的科研生涯。
从1969年开始,颜龙安每年都要过两个夏天,一个在江西,一个在海南,为的是利用海南冬季气温高的特点,加代繁育。那时,海南还是一片荒野之地,走的是沙子路,吃的是椰子饭,住的是茅草屋,睡的是棍子床,白天下田与蛇和蚂蟥作战,晚上睡觉有老鼠、蚊子捣蛋,还要时常提防台风、海啸的侵袭。海南十八怪,颜龙安最为熟悉的有三怪:三个蚊子一盘菜,三条蚂蟥当腰带,三只老鼠一麻袋。
这样的日子,他一过就是十多年,为的是培育出高产杂交稻。
1973年10月,在全国水稻科研生产现场经验交流会上,中国农科院的鲍文奎教授告诉他,刚刚在日本闭幕的国际遗传学会议上,有人提出一个大胆的思路:以栽培稻作母本,以野生稻作父本,反向杂交,目的是改变细胞质,创新育种途径。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别人认为是天方夜谭,颜龙安却开始实践了。
一般选育不育系,杂交两代就可以找到,可他们试验做到第三代还没有结果。难道这是一条死胡同?属牛的颜龙安干什么事都有一股子牛劲,不达目的不罢休。他一直坚持着。
1978年,反向杂交到了第四代。一天,他和助手朱成像往常一样下田。突然,一株90厘米高、开着白花的植株引起了朱成的惊叫,花粉为白色可是不育水稻的特性!同在一丘田里的颜龙安赶紧跑过去,他们观察了半天,认定这是一株与众不同的不育系。
“还有没有?”怀着兴奋的心情,他们在周边拉网式搜索,不久颜龙安也发出了惊叫:“又找到一株!”
“应该还有吧?”他们在这丘田里找了一遍又一遍,直到水稻花闭合。
只有两株!但这两株已创造了一个世界奇迹!这是一种育种新质源,在世界属首次发现,1987年,它被命名为“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
杂交稻的推广带来了产量的成倍增长,但颜龙安并没有止步。颜龙安又开始了超高产杂交稻的研究。颜龙安有个愿望,就是希望在有生之年,研究出亩产达一千公斤的超级稻,并在江西种植成功,这样可以更广泛地在全国推广。这种水稻不仅亩产高,而且口感好、抗病、抗旱、抗虫,是绿色食品。亩产一千公斤!这将是一个新的纪录,可以解决更多人的吃饭问题,不仅可以让人吃得饱,而且可以让人吃得更好。
【点评】杂交水稻研究,是世界公认的农业科学领域的“哥德巴赫猜想”,也是一场震撼世界的“第二次绿色革命”风暴,而颜龙安正是这个“猜想”与“革命”的领跑者。颜龙安始终瞄准科技的最前沿,频频创造全国第一、世界领先;贴近农业生产实际,他的研究成果在推广中让农民增产又增收。
六、资溪面包闯天下
在江西,有一个被称为“面包王国”的县,叫资溪县。在这里,走出了一支3.6万人的“面包军团”。他们将7000多家面包店开到全国30多个省市的1000多个城市,并把生意做到了俄罗斯、缅甸、越南等国。
资溪县既不种小麦,又没有面粉厂,也不是面包生产、消费的最前沿,可是,资溪人做的面包为什么能名扬海内外?故事还得从头说起。
1987年,刚刚从部队退伍回乡的农村青年洪涛和张协旺,盘算着怎样才能发家致富。他们利用在部队学会的面包制作技术,率先跨出山门,在鹰潭开起了第一家“露岛”面包店。凭着过硬的技术、辛勤的劳动和热情的服务,第一年他们的面包店就挣了2万多元。
于是,他们先带动亲戚、邻居、本村村民外出做面包,将面包技术毫无保留地传给村民,很快就使得部分农民开始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做面包挣钱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于是,一带十、十带百,想致富的农民纷纷加入到面包生产经营行业,成为资溪面包大军的主力。
钟启文是张协旺带出的第一批徒弟中的一个。1988年,钟启文独自一人带着3000元到广昌开办了一家面包店,3个月就赚了3000多元。赚到“第一桶金”后,他马上又借来1万元在大余开了一家面包店,不到半年收入近万元。钟启文先后在四川涪陵、江苏徐州、浙江海宁、海南三亚等地开了面包店。
早期从事面包产业的经营者大多数是家庭作坊式的经营,层次低,规模小,各自为战,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在市场中打拼的资溪人悟出了一个道理:要想在大城市站稳脚跟,就不能墨守成规,必须更新观念,创新技术,赢得市场主动权。于是,他们纷纷转变身份,变“师傅、老板”为“学员、打工仔”,南下广州、深圳等地,进烘焙学校、星级宾馆,学习提高面包制作工艺,研发新工艺、新配方,不断地提高面包、蛋糕的制作工艺和水平。
为了让更多的资溪人学成技术走出去,面包大户徐全龙毅然放弃在外发展的机会,回资溪创办了面包培训学校。培训学校被评为国家星火技术学校、江西省创业示范培训基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该培训学校还经常邀请国内烘焙行业知名专家来资溪讲学,使资溪面包制作技术引领了市场潮流,为面包产业的壮大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证。
打造品牌是面包产业发展的关键一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资溪人创立了自己的品牌,其中“麦香园”、“麦香村”、“亚细亚”、“开口乐”等10多个品牌在全国烘焙行业中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到目前,资溪面包已开发出140多种适合不同人群口味的品种,有一大批面包户能够迅速掌握市场新品种的制作领先工艺。他们推行品牌化经营、连锁经营、综合经营和企业化经营,正在逐步实现由小作坊向大生产、小食品向大产业、小家庭向大集团的转变。
【点评】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资溪面包闯天下,是江西人在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敢闯、敢冒、敢于第一个“吃螃蟹”、敢于抢先一步抓商机、敢当时代弄潮儿的典型代表。事实说明,只有敢为天下先,才能放宽眼界看世界、放下包袱闯市场、放开手脚创大业。
七、“海归”硕士的返乡创业梦
在我省大学生创业者队伍中,有一个人曾经是留学英国的“海归”(海外归国留学生),放弃北京的白领生活,来到山区小县全南,租下一千亩山林种植油茶,凭着百折不挠、踏实苦干的精神,创出了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他的名字叫何毅。
何毅前24年的人生如同编好的程序一般,显得水到渠成—十年寒窗之后步入“象牙塔”,然后又凭借大学工民建专业4年所学,顺利地在江西南昌一家监理公司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在监理公司工作2年之后,何毅的人生第一次有了起伏的曲线:通过雅思考试,到英国攻读工程管理专业的研究生。在英国留学期间,何毅在各类服务行业都有过短暂的工作经历,这让他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
留学归国后,何毅加入了中国最大的咨询公司—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一干就是5年。他参与过多个农业项目的策划,遇见了许多有创业故事的人。这些人和事点燃了他心中创业的激情火花。经过一番细致的市场考察和政策了解后,何毅决定进军发展势头良好的油茶行业。
从北京出发,种下一个“油茶梦”。何毅设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采用循环产业方式,走出一条集生猪养殖、油茶种植、肥料加工于一体的农业发展路子。油茶收益期较长,用生猪养殖“以短养长”的经济模式,可以解决果园前期暂无收益、投放紧张的问题。何毅想,以后还要发展油茶产业合作社,让更多的人受益。在五年内成为农业职业经理人,是他最大的理想。
从伦敦回到北京再到全南,由一名时尚白领变成山村“茶农”,这是一次艰难的转身。一开始,由于工人管理不到位,新调来的油茶苗死了三分之一,损失了数万元。资金、种苗、技术、沟通……一件件棘手的事情,考验着他的创业梦想。为此,何毅把公司从县城迁到了乡镇,白天在山坡上摸爬滚打,晚上登门向当地的林业专家请教。
产量低下、加工工艺落后,是油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导致茶油一直处在一个非常被动的市场地位。只有实现标准化,才能形成产业。在投资人的支持下,千亩油茶基地成了何毅的第一块试验田,他要将它做成标准示范区。为此,他专门聘请技术专家培育茶树,并且给每棵茶树建立完备的技术档案,让这些数据资料成为油茶规模种植的标准。
尽管何毅对自己的选择非常有信心,但是依然有许多人对他的选择表示不解:领着高薪的白领为何偏要做个“农夫”?山沟沟里会有什么前途?面对这些质疑,何毅不为所动,仍然坚定地追求着自己的创业之梦。他说,他并不害怕、也不担心会成为“出头鸟”。因为他首先考虑的,是要真正把油茶这个产业做起来,“把蛋糕做大了,个人所占比例可能缩小,但价值可能更大。”
如今,何毅的千亩油茶正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他的油茶产业项目规划也在稳步实施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