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与绿叶的相互映衬,才会有花朵的娇艳芬芳;旋律与歌词的相得益彰,才会有歌曲的精彩动听。
和谐,让生活如此有序,让世界如此美好。
建设和谐社会,首先就要关注民生。民生问题涉及面广,从柴米油盐,到教育、医疗、就业—可以这样说,关注民生问题,就是关注普通百姓的利益,就是关注和谐社会的根本。
和谐社会,人人共享。把保障房建起来了,把弱势群体照顾好了,不让一个学生失学,不让一个患者流泪……一直以来,党和政府倾力而为,既注重做大蛋糕,又注重分好蛋糕,积极打好民生工程“组合拳”,着力构建“民生保障网”,使百姓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得到改善和提高,逐步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贤曾有这样的期待:“……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在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期待已逐渐变为现实。
一篇浓墨重彩的民生华章,一曲激情澎湃的和谐交响,共同演绎出更加美好的明天。
一、“一个都不能少”
一个新学年开始了,修水县某中学又恢复了往日的喧闹。在风景宜人的校园,高音喇叭里校播音员正在为新生们播报报名注意事项,一些学生和家长挑着棉被和箱子,脚步匆匆地往崭新的学生宿舍楼走去,还有一些顽皮的学生重新回到熟悉的校园,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在宽阔的操场上相互追逐着、嬉戏着、打闹着。
初二年级某班的班长却没有心思感受新学年的新气象,他正担心班上的贫困生、自己的好朋友小余是否能按时来报到。
小余是农村人,家里的经济条件非常差,妈妈在他年幼时就患了精神分裂症,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还有一个70多岁、生活不能自理的瞎眼奶奶需要供养。小余的两个姐姐小学未毕业就辍学在家帮着做家务,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全部压在父亲身上。谁知,“船破偏遇顶头风”,暑假他父亲在山上帮人炸石头时意外身亡。“顶梁柱”倒了,小余一家本就捉襟见肘的生活,现在更是变得举步维艰了。就在一周前,小余跑来告诉他,家里根本拿不出学费,自己可能无法继续上学了,准备跟随同村的大人外出打工。
班长正焦虑不安时,突然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向自己跑来,那不正是小余吗!
没等班长问明情况,小余就竹筒倒豆子,迫不及待地把事情全告诉了他。原来昨天班主任到小余家里去了,告诉他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国家出台了“两免一补”政策,为经济困难的农村家庭子女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收杂费,逐步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等费用;省里不仅及时配套资金,而且立即要求各地农村中小学校教师全部下到贫困生家中劝学,确保没有一个学生因为家庭贫困而辍学,确保每个学校应到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国家既然有这么好的政策,家里人要小余一定不能放弃学业,再苦再难也要把书读好。
又可以在一起共同学习了,两个好朋友激动地拥抱在一起。
其实,学校和小余一样幸运的还有380多名学生,他们都及时地享受到了“两免一补”政策。虽然学校以前每个学期都会为贫困学生减免一定的学费,但因能力有限,这样的扶助往往是杯水车薪,一些非常贫困的学生不得不辍学。今年省里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后,该校没有一个因贫困而辍学的学生,大家都顺利地开始了新学年的新学业、新生活,对未来充满希望。
“十一五”期间,江西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免费和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全覆盖,仅2009年就有597万名中小学生享受“两免一补”资助,近40万名中职学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2.1万名家境贫寒的高校新生受到资助,还资助了2.3万名品学兼优、家境困难的大学生和16.9万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从而使济困助学实现了从小学到大学、从公办学校到民办学校的全覆盖。
【点评】知识就是财富,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但前提必须是“学有所教”,每个适龄孩子都能有学上、受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因此,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随着我省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有所教”进而“学有所成”,一定能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我也能上名校了”
再过几天就要跟着到南昌打工的爸爸进城去读书了,小万激动得睡不着觉。他悄悄地打开台灯,摸摸妈妈新买的书包,又掏出卷笔刀刨了一支铅笔,脑子里想的都是:城里的小学是什么样的呢?爸爸说可能上的就是农民工孩子上的学校,和城里孩子上的学校一样吗?
学校真大呀!真漂亮呀!牵着爸爸的手,站在新学校的门前,小万惊讶地张大了嘴巴。这所校名为“豫章小学(二部)”的学校和电视上看到的那些好学校一样啊!教学大楼恢弘气派,园林化操场整洁规范,还有好几座造型各异的房子不知道是干什么的。
爸爸仔细认了认牌子后告诉小万,这是篮球馆,那是游泳馆,左边的是健身房……这时耳边传来别的家长的谈话声:“我们这所学校政府投资近5000万元呢,而且是按照50年不落后的规划重新建造的,真不愧是‘最美的学校’呀!”
5000万是多少呢,50年很长吗,小万顾不得多想,校园里的新鲜玩意儿太多了,他的眼睛看都看不过来了。
在欢迎新生的大会上,通过校领导的介绍,小万这才真正“认识”了自己的学校:豫章小学(二部)的前身是长巷小学。这里地处城郊结合部,居民大多是农民工和下岗职工。由于学校基础薄弱,生源较少,教师人心不稳,许多人都想调走。因而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都被家长找门路转到别的好学校去了,留下来的大多是贫民子弟。后来省里开始推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区里就实施了“名校放大”工程,也就是将教学薄弱的学校并入教学先进的名校,成立二部,充分利用名校的优质资源,发挥它们的示范引领作用,对薄弱学校进行改造,将名校的品牌价值、优质师资和管理优势与薄弱学校共享。长巷小学被豫章小学兼并成立二部后,政府花巨资进行了重建,豫章小学也对其进行了重点打造,不仅先后选派了15位骨干教师到此任教,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名校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模式。学校从刚成立时只有不到500名学生,现在达到了近千人,真是今非昔比呀!
这时,小万听到爸爸对坐在旁边的一位家长说道:“政府真是办了一件好事呀!我们这样的农民工、下岗职工的子女,要在过去,做梦都想不到能进这么好的学校读书呀!”那位家长也频频点头。
爸爸又转过身来摸着小万的头说:“儿子,一定要珍惜这么好的条件,努力学习呀!”
大人们的话,均衡教育、“名校放大”工程等,小万都似懂非懂。但有一件事他弄明白了,在给老家的爷爷打电话时,小万自豪地大声说:“爷爷,我也能上名校了!”
【点评】一定要让孩子上个好学校,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代表了绝大多数家长的心声。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占据着优质教育资源的名校与资源薄弱的普校之间形成的“剪刀差”是越来越明显,一些地方的择校风也就越刮越甚。我省为有效解决择校问题,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仅每年为此增加大额专项教育经费,而且从优化中小学网点布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力争到2020年,所有县(市、区)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平等地享受优质教育,这对广大家长和孩子来说,是福音;对推动教育这项重要的民生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来说,也是具有远见卓识之举。
三、“今天的饭菜味道好极了”
“来!排好队……”在老师的招呼下,孩子们逐一排队领取了自己的午餐,崭新的不锈钢餐盘里,有热腾腾的米饭,还有他们中大多数人平时都吃不到的鸡蛋、肉片和新鲜蔬菜,每人一碗的排骨汤还在冒着香喷喷的热气……2011年9月8日中午,我省首所受益“免费午餐计划”的学校—修水县船舱村完小正式开餐,在刚刚落成的学校食堂里,151名山里的孩子吃上了第一顿“免费午餐”。
冬瓜炒肉片、红椒炒豆角、白水煮鸡蛋、排骨汤,这样的午餐在城里孩子的眼里,可能再普通不过了,可对于偏远山村的孩子来说,却无异于一顿丰盛的“大餐”。原来,船舱完小的孩子们大多数家都住在大山深处,常常要走七八公里山路上学,很多孩子只能在学校寄宿,每周从家中带些干菜、猪油、米来学校。中午吃饭时,孩子们最常吃的是薯丝饭,家里条件好一些的还有豆角干、笋干下饭,家境困难的就只能吃白饭了。
“免费午餐计划”的志愿者得知此事后,来到学校实地考察,很快就决定为该校的孩子们提供“免费午餐”。县教育局也投了20多万元进行配套建设,在短短1个月时间内为孩子们建起了食堂,购置了消毒碗柜、冰柜、电蒸饭柜、饭桌、不锈钢餐盘等餐厨用具,并聘请了专门人员为孩子们做营养均衡、美味可口的午餐。
“免费午餐”正式开餐的这一天,早上6点,船舱完小的两位老师就坐了两个多小时的车,赶到县城买菜,豆角、萝卜、青椒、鸡蛋等买了几大包。孩子们也兴奋得一下课就围在食堂的窗户边,不停地向里张望。当饭菜的香味从食堂传出来时,孩子们都纷纷猜测起来,今天到底有什么好吃的呀!
终于,吃饭的铃声响了,孩子们就像出笼的小鸟,飞快地跑向食堂,排队等待大快朵颐了!
“好吃吗?”面对闻讯赶来采访的记者,许多孩子都顾不上回答,狼吞虎咽地吃着。三年级的小琴腼腆地笑着说:“好吃!我从没吃过这么香的饭菜。”她仔细地把餐盘内的米饭和菜肴吃得干干净净,却始终没舍得动那个鸡蛋,而是把它小心翼翼地放进了口袋,说要带回家给爷爷吃。老师一听,笑着告诉她说:“吃吧,下次再带给爷爷,因为以后经常都能吃到鸡蛋呢!”孩子们高兴得欢呼起来。
“免费午餐计划”,是由国内500多名记者以及几十家媒体,联合中国社会福利教育基金会发起的“贫困山区小学生免费午餐”公募计划,倡议爱心人士每天捐赠3元钱为贫困学生提供免费午餐,如今已得到爱心捐款1600多万元,使全国100多所学校的2万余名贫困小学生受益。我省也有几所学校被纳入“免费午餐计划”。
【点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社会将变成和谐的社会,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免费午餐计划”不仅让贫困山区的孩子们体会到了爱的温暖,让我们感受到了爱的力量,而且随着这一计划的推行,山区学生的午餐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社会爱心人士的关注,也引起了我省各级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大家正齐心协力地帮助更多的山区孩子吃上满意午餐、健康午餐。
四、走进敬老院乐享“夕阳红”
有这样一群老人,他们都是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五保户,却住在乡镇上最漂亮的房子里,衣食无忧;他们无儿无女,却有一个温暖快乐的“大家庭”,有的还谈起了“黄昏恋”……
这群老人就是丰城市各乡镇敬老院里的老人们。
南山苑,取“寿比南山”之意,是丰城市尚庄敬老院所在地。这是一座四合院式的大院,四周有套房、医疗室、棋牌室等,中间是两块开阔的草地,上面安装了漫步机、压腿器等农村并不多见的健身器材。91位五保老人就幸福地居住在这里,安享晚年。只要是阳光明媚的下午,你总能看见老人们三三两两地围坐在院子里,有的眯缝着眼睛惬意地晒着太阳,有的站在健身器材上活动身子,年岁小一些、眼力还不错的奶奶们还会拿起针线绣十字绣。而那些爱好清净的老人则躲在居住的套房里,悠闲地看着电视,喝着茶水。只要有人来参观,老人们总爱拉着他们赞上几句:“现在真是过上了好日子,住在这里生活上有人照顾,头疼脑热有人伺候。”或者念上一段顺口溜:“穿上新衣裳,住上干部房,吃上国家粮,感谢共产党!”
吃饱穿暖,身体硬朗,老人们便追求更高质量的晚年生活,于是,敬老院里总是喜事连连。两年多来已有24对孤寡老人在敬老院里喜结良缘。
尚庄敬老院的62岁孤寡老人龚大爷和他84岁的妻子龚奶奶,就是敬老院里结成的第一对夫妻。当时由于龚奶奶年纪大,眼睛也不好,院里除了对她格外关照之外,还特意安排龚大爷与她结对帮扶,生活上相互照顾。结果两位老人在相处过程中渐渐产生了感情,院长发现后便主动当起了“红娘”,撮合两位老人走到了一起,在敬老院里组成了幸福的小家庭。
如今在丰城的各乡镇敬老院,为相互间“有意思”的老人当好“红娘”、办好婚事,已经成为重要工作。帮助老人办理结婚登记手续,择良辰,点红烛,摆蛋糕,全院庆祝,敬老院工作人员一手全包了。老人们都说:“敬老院把儿女们该想的事想了,该办的事办了。我们虽然无儿无女,却从不缺亲情!”
让农村五保老人安享晚年的丰城敬老院,是我省大力发展养老事业的一个缩影。《江西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我省要基本实现“四个全覆盖”和“四个较大提高”,即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全覆盖、高龄老人生活补贴全覆盖、老龄工作队伍全覆盖,以及全社会尊老敬老助老的氛围有较大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有较大提高、老龄产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有较大提高、老龄工作的经费投入有较大提高。
【点评】“老有所养”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追寻“大同社会”的梦想。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突出地摆在了我们面前。随着我省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政府财力的不断增强,只要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能像丰城大力办好敬老院那样重视养老事业,加大投入,同时鼓励社会各方都来关注老人、发展养老事业,我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理想就一定能早日变成现实。
五、“光明无限美,微笑满赣鄱”
进贤县盈前村80多岁的支奶奶是个电视迷,平时没事就爱打开电视,看看电视剧,听听采茶戏,就连广告片她都看得津津有味。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支奶奶发现看电视越来越吃力了,眼睛越来越模糊,最后都要把脸贴到电视机上了,才能隐约瞅见里面的人影,这让支奶奶十分苦恼。
一天,家里人把支奶奶带到医院一检查,才得知老人已经患上了严重的白内障,如果不赶紧动手术,她的视力会越来越差,以后不仅要告别爱看的电视,就是穿衣、吃饭这样的生活小事都要靠别人的帮助才行。
家里人都想让支奶奶过上幸福的晚年生活,可白内障手术所需的一大笔费用却让这个穷困的家庭犯了难。支奶奶知道后,也坚决不肯做手术,说自己都这么一大把年纪了,就不浪费那个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