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43400000012

第12章 看文化和文化的看(4)

几千年人类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人类前行的历史就是文化史、文明史。有人说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其最终意义不是军事的、地域的、政治的,而是文化的。

十六、浪迹天涯的人,最渴望的莫过于有一个可以遮风挡雨的家

以色列人都知道,中国人格外钟情于他们的“基布兹”。因此,每个中国客人来,他们都要安排到基布兹去看看。基布兹像是我们当年人民公社的生产队,集体生活、集体劳动,大家干一样的活,挣一样多的钱,吃一样的饭。在这里不分等级、不分男女老幼、不分贫富贵贱,完全是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不少中国人看了都称赞,基布兹是理想中的共产主义小社区。

其实基布兹除了表面的一些形式与我们当年的“大集体”有相似之处外,它诞生的历史背景,它成长的人文土壤,它体现的精神价值,都是充满以色列特色的。基布兹是20世纪初一批流散在世界各地的以色列年轻人,在犹太复国主义鼓动下,返回巴勒斯坦这块土地建立的定居点。近百年的建设发展,当年的荒芜之地都建成了美丽的农庄,数量已达到300多个,散落在以色列各地,像一个个坚强的政治经济堡垒,成为国家的基础。今天的以色列,应该说是从基布兹开始的。似乎可以说,当时建起的一个个基布兹,使犹太人看到了建国的希望。

我们参观的隐流地基布兹在死海边上。汽车在茫茫无边的荒漠中行进,前边突然出现了一处绿洲,茂密的树林像是一团绿色的云。走进基布兹像是进入一座万木葱茏、鲜花盛开的伊甸园。一位60多岁的女领导充满激情地向我们介绍了情况。她原来是寄居南美洲的以色列人,上世纪60年代回到这里和一些从世界各地回归的青年人,在沙漠里搭起了帐篷建设自己的家园。几十年的奋斗,他们的理想变成现实。青年们凭着一腔热血,化腐朽为神奇,化死亡为生机,化沙漠为绿洲,硬是在万古荒原上建起了安居乐业、温馨美丽的属于自己的家园。

国内来的不少人对基布兹的模式制度很感兴趣。这里不免有对我们曾经拥有过的东西的怀念。因为从基布兹可能回照到我们已经消失了的影子,或多或少可以在基布兹寄托一些情感。

但我以为,对于以色列国家,对于犹太民族来说,基布兹是一面理想的旗帜,是民族情怀的表达,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基布兹的精神文化意义远远大于模式制度意义,象征意义远远大于现实意义。

犹太民族是一个长期失去家园,历尽苦难的民族。一个常年浪迹天涯没有家的人,最渴望的莫过于有一个家。不管是土房泥窗,多么简陋贫穷,只要可以栖身,可以遮风挡雨。一个满世界漂泊没有国家的民族,他们最渴望的当然是有一个可以依靠的国家,哪怕是不毛之地,只要可以立足,可以容得下她的儿女。

基布兹就是一个家,既是那些从世界各处回归的青年们的家,也是犹太人的民族之家。经历了太多的风霜苦难,经历了太多的别苦离愁,经历了太多尴尬无奈寄人篱下的青年们,当他们有了属于自己的一份土地一处家园的时候,他们心底的热情,他们身上的力量,他们头脑中的智慧都会喷涌而出。

我想,我们从基布兹汲取更多的应是理想的养分、精神的能量和文明的情愫。这就是基布兹留给我们深层的启示。

十七、隔离墙要拆除,心里的篱笆也要拆除

余秋雨一本《千年一叹》成了中东之行的向导,每有不了解的背景和资料,几乎都可以从中找到,尤其是许多独到有趣的见解,常常会引发对一地、一物、一人的探寻。只可惜,翻遍全书没有找到我们要去访问的巴勒斯坦过渡政府所在地拉马拉的影子。

在我的想象中,从耶路撒冷到拉马拉少说也得大半天的时间吧!毕竟我们要访问的巴勒斯坦是另外一个国家。其实,耶路撒冷与拉马拉相距也就20多公里,还不及北京市中心到通州区的距离,说拉马拉是耶路撒冷的卫星城一点不为过,如果没有障碍,开车也就是十几分钟路程。我们的行程还算顺利,只是在从以色列进入巴勒斯坦的关卡处停留了十几分钟。也没有什么出入关的手续,只是从以色列的车上下来,坐到巴勒斯坦的车上,关卡的大铁门便缓缓地为我们打开了。当然这是双方早已协调好的。

一路上,最惹人注目的是以色列为阻挡巴勒斯坦人越境而修筑的隔离墙。隔离墙都是用水泥预制板修成,高高的墙板上还有带刺的铁丝网。随着起伏的地形绵延而去,据说有几百公里。这倒使我想起了中国的长城和德国的柏林墙。长城是古代中原王朝为了抵御外来侵略而修筑的军事屏障。长城内外早已成了统一的中国,长城当然早已失去了本来的用途,如今是世界七大文明古迹之一,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二战以后德国修筑的柏林墙,如今也已推倒,成为许多游客来柏林参观的景点。长城、柏林墙其实也都是隔离墙,所不同的是时空的不同。纵观历史可以发现许多有趣的事情,人类社会经常演绎着一些大同小异、似曾相识的故事。我在想,在21世纪的今天,类似修筑隔离墙的事意义何在?是明智还是无奈?是文明还是粗野?以智慧著称的犹太人难道再找不到一种更智慧的办法?以科技发达著称的以色列难道再找不到一种更科学的办法?

要知道,一道黑压压冷冰冰的隔离墙在地上筑起的时候,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人的心里同时竖起了一道看不见的墙。说不定哪一天,横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隔离墙会随着时间风雨的侵蚀而风化倾塌,或因一次大的变故而被拆除。可是,已在人们心里筑起的那堵墙呢,能顷刻间拆除和倒塌吗?

十八、悲剧比喜剧更深刻,一个人的悲剧是后人的财富

到拉马拉来,巴勒斯坦为我们安排的第一个日程就是去阿拉法特纪念馆献花。

阿拉法特去世于2004年11月11日,那是一个全世界都不会忘记的日子。当时,世界上的重要媒体几乎都在第一时间播发了这一消息。几十年的中东乱局,使阿拉法特成为最有影响的世界性人物。

阿拉法特纪念馆位于拉马拉的总统府内,是在国际社会帮助下于2007年11月落成。纪念馆由陵墓、清真寺和博物馆组成。这是一座设计独特的石头玻璃建筑。建筑的主体像是一块完整的象牙白大理石,方方正正给人以纯洁稳固之感,象征着主人品格的高雅与永恒。中间是一块巨型玻璃穹幕,寓意着阿拉法特生活的廉洁和作风的透明。陵墓是黑色大理石建成,简朴而庄严,长宽各11米,提示人们记住11月11日这一难忘的日子。巴方官员介绍说,陵墓下方安置了铁轨,暗示这里不是他的长眠之地,将来巴勒斯坦实现真正建国后,要迁往耶路撒冷。阿拉法特没有留下遗言,但魂归故里当然符合他的心愿(阿拉法特出生在耶路撒冷)。

在礼兵的引导下,我向陵墓献上了用黄红两色鲜花和橄榄枝编成的花环。然后默默地站立,向这位为巴勒斯坦民族解放事业奋斗一生的老人祈祷:永远的阿拉法特!

阿拉法特的传奇一生,是和巴勒斯坦争取民族解放事业紧紧连在一起的。四次中东战争他都是亲历者,从大学生战士到巴勒斯坦的领袖;从打坦克清地雷,到指挥法塔赫游击队。他的名声远扬,他受到了巴勒斯坦人的爱戴。他遭受过一次又一次暗杀和袭击,躲过一次又一次劫难。有人说,阿拉法特遭遇谋杀的次数几乎与他的年龄相仿。人们庆幸他的大难不死,他却置生死于度外,每次化险为夷都是淡淡的一句话:“我有狗的直觉。”

阿拉法特是勇敢的斗士,也是和平战士。他的名言是:“我左手持枪,右手拿橄榄枝。”他不惧战死沙场是为了和平,他左手的枪是为了保卫右手的橄榄枝。最终他获得了诺贝尔和联合国双重的和平奖。

巴勒斯坦人把阿拉法特当做他们的民族英雄,虽然他已离世4年,但巴勒斯坦到处可以看到他的画像,还是那身巴勒斯坦普通军人穿的橄榄绿军装,还是那条巴勒斯坦普通民众戴的黑白相间的头巾,还是那双坚毅而有点忧伤的眼睛。

他还在日夜注视着巴勒斯坦的事业。阿拉法特曾写过这样的诗句:“漫漫长夜终有尽头,沉重枷锁定被砸烂。”但不幸的是,巴勒斯坦人苦苦寻求的建国梦想,依然处在“有国无土”的窘境,阿拉法特为之奋斗的巴以和平却越来越渺茫。更令人不安的是,巴勒斯坦内部的哈马斯和法塔赫同室操戈,陷入分裂的危机。有人说,这些不幸和不安,就是因为没了阿拉法特。他们说如果阿拉法特还在,建国可能成为现实,和平可能会降临;如果阿拉法特在,内部绝不会分裂,因为他是我们的力量,他是我们的魂!

巴勒斯坦这块土地充满了悲剧,阿拉法特成了悲剧中的主角。尤其是被“软禁”在拉马拉官邸的那段时日里,整天面对导弹火箭的袭击,坦克战车的围攻。虽然他依然镇定自若、岿然不动,但他内心的悲愤和痛苦是可以想见的。他本来是山林中的雄狮、蓝天上的雄鹰,本应驰骋战场,可后来却像一只无可奈何的笼中之鸟。他曾说过,死也要死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可最后他还是客死巴黎。要我说,悲剧比喜剧深刻,因为他留给人遗憾,有遗憾就有思考。一个人的悲剧可能会化作后人的财富,成为对民族和国家的贡献。

尽管事业未竟建国未成。但他依然是巴勒斯坦人心中的英雄,既是决战沙场、英武不屈的英雄,又是忍辱负重、以理示人的英雄。巴勒斯坦人坚信,有英雄的民族是英雄的民族,阿拉法特是永恒的,包括他的思想、他的精神、他的灵魂。巴勒斯坦也将是永恒的,他们将在阿拉法特旗帜的指引下永远前行。

同类推荐
  • 青春无泯(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青春无泯(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文学理论向度研究

    文学理论向度研究

    本书以向度作为考察文学理论的全新视角,通过分析并探讨载体向度、本体向度、读者向度与文学之外的文论向度,对古今中外的文学理论进行了全方位的综合创新研究,可作为文艺学、美学、艺术学等专业学生考研、专升本、自学考试时的重要参考资料。被评为“有见解的、内容扎实的、有益于我国文学理论建设的值得一读的一书”。
  • 凝思集

    凝思集

    本书是本散文作品集。收录了日月经天、冬日五则、平明小札、大地的心灵、夕阳红到无边、我的海、秋风十渡、白桦树、春雪等散文。
  • 密林中行走

    密林中行走

    海龙先生的散文就是找到了很好的感性经验和生活细节来解析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得所悟,因而所写文字,既保持着对人间生活新鲜的发现,又为我们提供了质朴、诚恳的现实经验,让我读到了文章散淡优美的气质和风貌。著名作家关仁山内容提要人生在世,仿佛在密林中行走,不知前方的路上会遇到荆棘或是花朵?《密林中行走》以一个富有禅意的书名带领读者开始一段洗涤心灵的阅读体验。作者是一位有着丰富基层工作经验的国企领导人,他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和一个个发生在身边的小故事揭示了生活中的种种真相。
  • 鲁迅作品集(3)(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鲁迅作品集(3)(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现在有谁经过西长安街一带的,总可以看见几个衣履破碎的穷苦孩子叫卖报纸。记得三四年前,在他们身上偶而还剩有制服模样的残余;再早,就更体面,简直是童子军的拟态。
热门推荐
  • 诸天业务员

    诸天业务员

    夜恒只是一个普通的大学生,想普通的找工作,普通的过完一生,但是主神似乎跟他开了一个玩笑,他的面试简历被投递到了一家主神轮回公司。不光要面临各种危险的世界,敌对轮回公司的截杀,竟然还有业绩考核,季度考核,年底考核...夜恒:主神我想过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主神:做业务!脚踏实地的干!干就完了!经理:这个业务员的表现不错,这个月我要看你的业绩。总经理:董事长,新来的业务员表现不错,应该提高业绩考核内容。夜恒:MMP......
  • 80天环游地球:开拓视野的50个旅行故事

    80天环游地球:开拓视野的50个旅行故事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双翅膀,它可以冲破身体的禁锢,飞向遥远的地方。尚未停息的这段距离,我们称之为“旅途”:在停息后不断回忆的这段经历,我们称之为“旅途”:在回忆中不断思索的这段人生,我们称之为“旅途”。在这段旅行的经历中,我们不仅仅是摆脱了每日周而复始的枯燥生活,也不单单是可以畅游旅行,其实是心灵的翱翔。旅行的故事,就是浸透灵魂的美味鸡汤。
  • 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重回现代修仙

    重回现代修仙

    万界仙尊利用禁术,回到都市学生时代,做一个低调的学霸扮猪吃老虎,弥补过去的遗憾
  • 猎魔英雄

    猎魔英雄

    这是一个老套的故事,这是一个不像网游的网游,这是人类游戏文明的颠峰之作,一个极度真实的魔幻世界。风云乱世,且看玩家们如何缔造属于自己的传奇。
  • 白色密室

    白色密室

    盈盈满月照耀着皑皑的雪地上他艰难地举步摇摇晃晃地终于到了屋内哦不?!瘫倒在沙发上的人背上赫然插了一把刀……从气象图的不连续线来看,中午过后便会下雪,但没想到下得这么大。刚开始时,只见雪花飘浮,入夜后逐渐变粗,有如鹅毛般的牡丹雪,看起来会下一整夜了。可是没想到,在九点前,又戛然停止了。照例,这次的气象预告又与事实相差甚远——但也不应讥讽那些气象专家为“白吃纳税人血汗钱的蛀虫”。
  • 太极英雄传

    太极英雄传

    主人公杨露禅(公元1700年—1872年)字露禅,别号禄缠,名福魁,直隶永年县人,年轻时慕河南温县陈氏拳名,往投陈长兴门下学太极拳。他天资颖异,秉性坚毅,终于尽得陈氏拳法之秘,次与陈家诸徒较量武功,皆败之,师惊其才,遂飞授秘术。数年后,以能避强制硬之力见长,“柔中寓刚,绵里藏针。人称“治绵拳”。后至京师,任旗营武术教习,名震朝野,有“杨无敌”之称。曾与董海川较手,名望极高。其子班候、健候,自幼秉父教,均卓然成为名拳家。
  • 余生不将就

    余生不将就

    五百年前,她说“我愿我下一生不要再遇见你”五百年后,她说“我愿下一世不再为你的王后”若干年后,他说“夫人,可愿跟我回家,孩子们想你了”她却一脸茫然,问道“你是谁?”然后头也不回的转身离开爱情不是经不起背叛,而是我再也受不起挑拨,所以我选择遗忘,再也不愿想起你的好你的余生本公主不再奉陪,而我的余生也不将就!
  • 吞天法宝

    吞天法宝

    【亦正亦邪,轻松烧脑,老少皆宜,旷世神剧】给我一根杠杆,我可以撬走你所有烦恼;给我足够的材料,我可以复制整个宇宙。少年!再不雄起,你真是愧对我这个绝世法宝。
  • 明伦汇编人事典形影部

    明伦汇编人事典形影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