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64600000002

第2章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1)

(一)孔子的生平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最伟大的思想家,世称“孔圣人”。据记载,孔子的祖先是殷商后裔,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氏,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其父叔梁纥晚年与颜徵生下了孔子。有人说,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身高九尺六寸、臂力过人,而且酒量超凡,绝非人们想象中的文弱书生形象,当然这些内容是没有明确史书记载的。

孔子3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他与母亲过着清贫的生活。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他年轻的时候做过“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官)与“乘田”(管理放牧牛羊的小官)。虽然生活清苦,但孔子心怀天下,立志向学。他注意虚心向别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曾经向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等人学习。又由于学识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

孔子入仕是在鲁宣公时期,当时政权掌握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鲁昭公初年,三桓变本加厉,又进一步瓜分了鲁君的权力。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对季氏的僭越行为表示了强烈的愤慨。因不满这种“陪臣执国命”——政不在君而在大夫的状况,孔子辞官不仕,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于是“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史记·孔子世家》)。他开办私塾,收徒讲学。从远方来求学的弟子,几乎遍及各诸侯国。

鲁定公九年,阳货被逐之后,孔子才再次入朝为官,并受到鲁君重用。51岁的孔子先被任命为中都宰,“行之一年,四方则之”。 齐鲁夹谷之会时,鲁国由孔子主持会盟的礼仪。孔子认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由于孔子早有防范,使齐国国君想用武力劫持鲁君的阴谋没有得逞。不仅如此,孔子还充分利用外交手段收回了被齐国强占的郓、灌、龟阴三地。由于政绩卓然,孔子由中都宰升为司空,再升为大司寇。鲁定公十二年,孔子为加强公室,抑制三桓,援引古制“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提出了“堕三都”的计划。由于孔子利用了三桓与其家臣的矛盾,季孙氏、叔孙氏同意各自毁掉了费邑与后邑,但孟孙氏被家臣公敛处父所煽动,反对堕成邑。定公围而不克,使孔子的计划受挫,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鲁定公十三年,齐国送八十名美女到鲁国,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也不按礼制送膰肉(当时郊祭用的供肉)给孔子,孔子失望,于是去鲁适卫,开始了十四年颠沛流离于诸侯列国之间的流亡生活。

孔子带弟子到卫国后,虽然受到灵公重视,却始终无法实现其抱负。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在这期间,为后世所熟知的,莫过于孔子及众徒弟厄于陈蔡之间的故事。鲁哀公二年,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三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人听说孔子到了陈、蔡交界处,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们担心孔子入楚后对他们不利,于是派服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中途,据《史记》记载:因楚昭王来聘孔子,陈、蔡大夫围孔子,致使绝粮七日。“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此外,十四年的时间里,孔子在途中遇到当时的一些隐士,如长沮、桀溺、荷蓧丈人和楚狂接舆等,并接连受到这些隐士的嘲讽。孔子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微子》)表示了为改变天下无道局面的决心。

鲁哀公十一年,冉有归鲁。齐师伐鲁之时,孔子弟子冉求为季氏将左师,与齐军战于鲁郊,克之。季康子问他是怎样学会作战的,冉求说,学于孔子,遂荐孔子于季氏。季康子派人以璧迎孔子归鲁。至此,孔子结束了访问列国诸侯十四年颠沛流离的生活。

归鲁之后,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能重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专心从事文献整理和教育事业。他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并继续聚徒授业,培育治国贤才,据史载:“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孔子世家》)如颜回、曾点、子路、子贡等,便是其中的代表。这些才华出众的弟子,对儒家学派的形成与发展,对孔子思想的传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公元前479年,73岁的孔子寝疾而殁,葬于鲁城(今曲阜)北泗上。不少弟子为之守墓三年,并把孔子故居改为庙堂,藏孔子平生衣冠琴书于堂中,自此以后,年年奉祀。今日曲阜之孔庙、孔府、孔林,所谓“三孔”者,即始于此。

(二)孔子的主要思想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系统地整理、继承和丰富了以往的历史遗产,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1)仁

仁的人生哲学思想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儒家学说得以确立其主流文化地位的主要根据。在殷代和西周的甲骨文中,至今还未发现“仁”这个字,在《尚书》和《诗经》中也很少出现这个字。直到春秋时代才较多地被人提起,人们把尊亲敬长、爱及民众和忠于君主称为“仁”。孔子继承了前人的观念,并且把它发展成为系统的“仁”说。

什么是孔子的“仁”?孔子在《论语》提到“仁”有一百余处,涵义甚广,但其基本涵义是“爱人”。他的弟子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问答说:“爱人。”《说文》有个解释:“仁,亲也,从二人。”甚合孔子思想。仁,就是人与人的关系,要友善相亲,相互帮助。在儒家思想中,不论后世如何发展“仁”的含义,都是紧紧围绕“爱人”作为出发点的。但是这里的“爱人”,又需要我们做认真的分析:

第一,虽然孔子从等级制的社会现实出发,提出了“泛爱众,而亲仁”,但是孔子提出的“爱”是有等差的,这一点与墨家提出的“兼爱”思想是相区分的。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孔子“爱人”的思想符合当时封建社会的实际需要,所以更容易在社会习俗和风尚中遗留下来。

第二,在答复弟子颜渊时,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孔子认为爱人要从大处、高处着眼,推己及人,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里强调的是人们通过克制自己,达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视、听、言、动都合于礼,这也就是仁的境界。

(2)礼

孔子推崇周礼。据学者研究表明,西周社会建立后,周公将从远古到殷商的原始礼仪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和规范,形成了“吉”、“凶”、“军”、“宾”、“嘉”五礼,也就是较完备的周礼。孔子提出:“夏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这表明,孔子对周礼的推崇是经过了对历代礼制考察之后作出的判断。值得一提的是,孔子并非完完全全地拥护旧的制度,而是对周礼进行了“拿来主义”式的继承和发扬。

孔子对“礼”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礼”是社会秩序。《左传·隐公十一年》载:“礼,务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这是说,礼是治理和安定国家,巩固国家的制度和维护社会所需要的秩序。孔子又说礼是“王之大经也”(《左传·昭公十五年》),是进行统治的根本法规,治国之纲。因此,“坏国丧家亡人必失去其礼”(《礼记·礼运》)。丢掉了礼,就要失去一切。可见孔子这里说的“礼”实际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

第二,“礼”是礼仪上的规定。具体来讲,就是有关朝廷的祭祀、出征、朝聘,以至婚丧嫁娶,待人接物到生活细节,按不同等级、身份,都有不同的礼仪规定,实际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的具体形式。孔子回答弟子樊迟时主张:“各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语·雍也》)子路问事鬼神的问题,孔子明确表明:“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指的就是这些内容,从中我们又可以看到孔子思想重人事而轻鬼神,改变了以往周礼特别重视祭祀鬼神的传统。

第三,“礼”是人的道德标准。孔子提倡“道之以教,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这正是“礼下庶人”身上的政治主张,告诫人们把礼作为德行的最高标准,改变了周礼“礼不下庶人”的规定。

第四,“礼”以“仁”为实质。孔子以实际行动开办私学,广招门徒,实行“有教无类”,改变了周礼“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能够接受教育的局面,打开了向民间传播文化之门。孔子主张用“仁”的精神改造人的思想,规范人们的行为,作为一种反映社会成员之间,阶级、组织之间的关系准则,礼一旦确立下来,就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必须遵守,修己的同时治人,完善人伦道德,实现社会的安定良好秩序。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仁与礼并不矛盾,因为仁是内容,礼是形式,二者的结合,才是一种制度的完善。孔子主张礼仁结合,纳仁于礼,用仁来充实礼,实质上是注重了人道与政治的结合,从而对周礼作了重大的修整完善。

(3)德治

同孔子的“仁”和“礼”相联系,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第一,孔子重视以“礼”教化,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在德政的施行过程中,孔子推崇用道德和“礼”去教化和约束人们的言行。落实在政治上就是要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君臣关系上要以礼相待,“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而在其他关系上则遵守“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第二,孔子反对滥用刑罚。在夏朝和商朝,统治者制定了大量的刑罚维护其统治秩序,其中大多数刑法比较残酷,剥夺生命的刑罚也多种多样,周初的统治者汲取殷商灭亡的教训,提倡“明德慎刑”,孔子也反对滥用残酷的刑罚解决社会问题。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一就有道,何如?”子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体现了孔子重礼轻罚的思想。

同类推荐
  • 有趣的哲学故事

    有趣的哲学故事

    本书从哲学(生命中一场美丽的邂逅)、观点(时间能证明对与错的博弈)、智慧(开启未知世界的钥匙)等八个方面探讨哲学本身、哲学对人性的影响、哲学对人的帮助。书中以精彩有趣的哲学故事为基础,辅以理论知识,让读者在潜移默化中享受精神的盛宴。相信您阅读本书后,心灵不再贫瘠、视野不再狭窄、信念不再飘摇、理想不再模糊,像智者一样,认真过好生活中的每一天。
  • 心灵鸡汤(小学版)

    心灵鸡汤(小学版)

    《心灵鸡汤(小学版)》收录了上百则故事,选文出新。很多选文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从不同角度给同学们带来精神上、思想上的启迪。这些选文,丰富人文内涵,且文章生动有趣,无论是单纯的阅读,还是积累写作素材,同学们都可以在书中找到一份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满足。
  • 市民社会的乌托邦: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哲学阐释

    市民社会的乌托邦: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哲学阐释

    "市民社会是一个关涉多学科的问题,其理论思潮之庞杂、历史内涵之丰富使得如何总体性地把握这一分析路径成为一个难题。本书稿以市民社会“概念”的演变——市民社会——资产阶级社会——垄断资产阶级社会(帝国主义)——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作为核心的关节点,试图贯穿起马克思主义分析路径的中心逻辑。市民社会是当代中国社会“现代性”转型的基本社会理论问题,从马克思主义的视域对市民社会展开考察,对当代社会转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同时也可以为当代资本主义研究提供一个基本的理论基础。"
  • 趁父母还健在

    趁父母还健在

    2006年一次社会大调查,题目是“老年父母最希望的事情是什么”,调查对象是随机抽取的10000对老年夫妇。在“老年父母最希望儿女为自己做的事情”一栏中,98%的老人都选择了“抽时间多陪陪父母”这一选项,而选择“给父母大量的生活和消费费用”的仅占不到1%。在“最希望过的日子”一栏中,竟有87%的老人选择了“和儿女一起吃团圆饭”这一选项,而选择“外出旅游”的不到10%。理由是跟儿女在一起时心情最愉快。
  • 培根论理想人生(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培根论理想人生(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本书介绍了培根“关于真理”、“面对死亡”、“宗教信仰”、“论复仇”、“父母与子女”、“婚姻与独身”等方面的人生哲学。
热门推荐
  • 天嫁之和,前夫太高能

    天嫁之和,前夫太高能

    池晓央这辈子最倒霉的事就是摊上了北城的地产大亨季唯川。高冷霸道毫不讲理,任性小气爱好耍赖,这样的男人白送给她都不要。可是,命运不公,偏偏安排她有求于他。直闯季氏无果,她便去某咖啡厅守株待兔,终于某男帅气登场。谁料,谈判还未开始就已经结束,无奈之下,她只好耍起了心计。暗算威胁,眼见目的就要达到,不曾想,她竟将自己赔了进去。人前,他们如胶似漆;人后,竟互不搭理。他夜夜笙歌,她视而不见;她心系旧爱,他却愤怒不已。传闻,他是商界不败的传奇,多金帅气,唯一不足的就是:已过而立之年,仍旧单身。————酒会上,某女携子出现,亮瞎全场:六年前,她不是已经死了吗?久别重逢,一向冷酷的某男开始对她穷追不舍,可得到的答案却是一句:“您认错人了。”曾经他伤她多深,现在她便要悉数奉还,而办法就是与之形同陌路。他故技重施,对她步步紧逼,质问:“孩子是不是我的?”她夷然不畏,掏出一份泛黄的证明递了过去,笑靥如花:“季总,您可真逗!”他不怒不恼,只是一纸将她告上了法庭,无奈败诉。“妈咪,我要爸比!”蛋宝扯着某女的衣角,哭起了鼻子。池晓央也是醉了,千防万防,小鬼难防!————他是北城的名门望族,更是首屈一指的商业巨子,表示从来不做亏本买卖。唯独那一次,他差点赔了夫人,又舍了孩子。
  • 生灵书

    生灵书

    本书内容主要分五部分,分别为“游荡的生灵”“疼痛的乡愁”“转动的年轮”“黑夜的身影”“实验”。本书中的作品,既有生活中日常细节和特殊命运的理解、书写和关照,也有对自身对乡愁的特殊理解。
  • 三国鸿蒙道

    三国鸿蒙道

    洪荒初年,动乱不堪,爆发了洪荒之难,龙凤初劫两大灾难,后巫妖争斗不休,妖帝帝俊,妖皇东皇太一和十二祖巫双双身陨,洪荒破乱不开,鸿钧道祖现,修补洪荒大地。
  • 末代大亨

    末代大亨

    《末代大亨》是菲茨杰拉德在其有生之年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但未完成,其主题思想与菲茨杰拉德一贯的创作思想完全一致。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对其周围世界的如实描绘,菲茨杰拉德更加遒劲有力地表现了他对“美国梦”精神实质的深刻理解和对“美国悲剧”的强烈忧患意识。在这部未竟之作中,菲茨杰拉德似乎把两部小说糅合进了一部作品中:它既是一部描写个人奋斗和精神经历的“心理小说”,又是一部反映好莱坞的真实场面,揭露影业界的黑暗内幕的“社会小说”。菲茨杰拉德以他极高的文学天赋和非凡的驾驭素材的本领,把这两条创作思路有机融合在一起,使这部小说具有了强烈的震撼力和悲剧效应。
  • 剑动云海之神尊崛

    剑动云海之神尊崛

    少年自天郡城出,手持通天神剑,劈世界之门,闯向了那决彩的大千世界,一代至尊从此诞生。
  • 我在大宋觅长生

    我在大宋觅长生

    北宋末年,灵气复苏,道法重现,鬼怪横行,妖魔当道,异人为害一方,天下乱成了一锅粥。乱世中,江南水乡的小道士仗剑出山门,解救苍生,寻道觅长生。
  • 大唐风月(共6册)

    大唐风月(共6册)

    长孙皇后,李世民一生的白月光:放过天下,却从未放下过你。唐太宗李世民,千古一帝,雄才伟略,十六岁便横刀立马、名扬天下。他薄情,亦多情,更是痴情,后宫多少佳丽嫔妃,始终念念不忘的,是那一抹明净玉致的清淡身影。长孙皇后,谜一样的女子,端秀从容、智慧绝伦,十年皇后生涯,以超群的智慧影响了大唐初期的清明政治。鲜为人知的,是一代帝王对她的终极之爱……她短暂的一生,独享风月,享尽平凡夫妻的至情至爱,以及母仪天下的尊荣崇敬……
  • 如未遇你我且安好

    如未遇你我且安好

    “凌潇我希望你从我的世界消失”“凌潇,我错了,是我错了”“沈清珩请你放过我”
  • 逆天神探:撩火邪妃别傲娇

    逆天神探:撩火邪妃别傲娇

    因为和某王睡了一晚上,她算是躲过了灭门,既然活了下来,按照剧本自然是要平反当年冤案了。那一夜太冲动,没看脸,现在再瞧瞧,这梁王果然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啊呸,是醉玉颓山,丰神俊逸啊!不倾心,那就是自己有病!破了花魁一尸两命案,无头公案,白骨玉佩案等等,当她反应过来的时候,自己已经是天下闻名的女神捕了,还被皇帝封了女神侯。总算,是能大摇大摆地跟他调情了!呀呀呸的,这年头不玩点跌宕起伏就不是人生?不玩点攻心计就会颓废吗?刚想泡王爷平冤案,这谋反的又来了?还是自己最爱的梁王?哎哟喂,想做皇帝拥后宫佳丽三千?送你一句话:想太多!某王:明明是你想太多!
  • 平流园席上

    平流园席上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