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85000000005

第5章 罗伯特·科赫

1910年5月27日,世界细菌学的奠基人——罗伯特·科赫与世长辞了。人们把他的骨灰安放在一个青铜盒内,安葬于柏林传染病研究院的院内。在白色大理石墓碑上雕刻着这位伟大人物的头像、名字及生卒年月,金色的大字记叙了他的伟大功绩。在罗伯特·科赫的纪念碑上,铸有这样的诗句:

从这微观世界中,涌现出这颗巨星。

你征服了整个地球,全世界人民感谢你。

献上花环不凋零,世世代代留美名。

1843年12月11日,科赫出生在汉诺威省附近的小城克劳斯塔尔。克劳斯塔尔座落在德国中部著名的哈尔茨山区,这里森林茂密,气候宜人,矿藏极为丰富。

大学毕业后的科赫,在汉堡总医院实习了三年以后,就到一个小城镇去开业。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了,他志愿参加了医疗队,任部队的主治医官。从军队回来后不久,他便来到沃尔斯顿当医生。

科赫来到这里还不到半年,就以他娴熟的技术,赢得了镇上居民的尊敬。

人们从几里、十几里的郊外乘马车来找他看病。挨着墙边的木椅子上常常坐满了人。他们愿意等,等着科赫医生诊断,下药……好奇心也常常驱使病人把眼光投向医生的工作室,最惹人注意的是那根细竹竿挑起的棕色布帘,它把简陋的工作室隔成两半。当有的小淘气偷偷掀开它的时候,科赫医生会赶紧阻止他,并用严肃的口吻让他的母亲抱开孩子。科赫不让任何人越过布帘。

难道那里面有什么秘密吗?是的,那布帘的后面是科赫的另一个世界,一个充满了神秘和奇特的微生物世界。

阳光从窗外洒进来,均匀地照在洁净的工作台上。台子上有盖着布的仪器,铁笼里装着吱吱叫的小白鼠。房子的一角,是一间小小的暗室,门上挂着一块厚厚的棕色布帘,很像个避光的大壁橱。盛着五颜六色晶莹液体的、各种各样的烧杯、烧瓶整齐的排列在暗房桌上。

每天,当科赫送走最后一个病人,他就一头扎进棕色布帘的后边,打开显微镜或者那些照相器材,一直工作到很晚很晚。深夜,人们经常可以看到科赫的窗口亮着彻夜不灭的灯光。

当时,欧洲的医学科学已经有了重大的发展。法国的巴斯德用实验证明,传染病是由特定的生物体引起的。英国的一位外科医生,把巴斯德的细菌学理论用于医学实践。证明只要对包扎伤口的绷带、手术工具和动手术的双手进行彻底的灭菌消毒,就不会使外科创伤受到感染。科赫虽然身居边远的沃尔斯顿小镇,但也知道了这些医学成就。可是,这些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生物,究竟是不是导致人和动物患病的原因呢?这是整个欧洲科学界都困惑不解的课题。

1876年的一天,有个农民急匆匆地闯进了科赫的诊所。他气喘吁吁地说:“我有三头肥羊,今天早上还好端端的,可是刚才一头突然死了,另一头也快死了,而第三头却健康地活着。我真不知它们犯了什么病,请您去看看行吗?”

科赫听后,向病人们表示歉意,便跟着这位农民出去了。

很晚很晚,科赫才疲惫不堪地回到诊所。这时,病人早就走了,候诊室里空无一人。妻子埃米把晚饭留在桌子上,也早早地睡了。科赫顾不上这些,掀开棕色布帘,马上把从乡下采回的血样,放在显微镜下进行分析……

又过了几天,科赫出诊路过一个肉铺时,听到里边人们的议论;“不得了,霍威尔农场一夜间死了六头牛!”

科赫听后,又急急忙忙地直奔霍威尔农场,取回了死牛的血样。

科赫在两块玻璃片上都涂了一滴血,放在显微镜下,他看到了一个黑色血液的世界,连红血球也都变得发绿。

观察中,他发现在黑色血液里,有几粒像灰尘一样的东西散在血液中。

“这是什么呀?”

再仔细观察,他看出这几粒灰尘似的东西很像一根根小木棒,有的是单独一根,有的是几根连在一起。看着看着,他脑子里突然产生了一个问号,难道这就是炭疽病病毒吗?为了证实这个猜想,他进行了艰辛的实验。在这一段时间里,只要听说牲畜死亡的消息,无论路途多么遥远,他都要亲自赶去,每次都带上一大堆试管,把它装满死去牲畜的血液。他一直观察了好几个月,做过无数次的对照试验,他发现在每一例死羊或死牛的血液标本中,都能看到这样的“小木棍”和“小线条”,而在健康的牛羊血液中,却找不到。现在可以肯定,“这些家伙一定是炭疽病的病源!”科赫对此深信不疑,但是作出科学结论还需要大量的事实来证明。

关于炭疽病,欧洲已经有人先于科赫进行过研究,法国的内科医生达万、著名的雷伊、德国人玻兰德等许多学者,以及伟大的微生物学先驱巴斯德都在研究炭疽病。但是,他们都没有找到可靠的证据。

当时,可怕的炭疽病严重地威胁着欧洲大陆。肥沃的牧草,温和的气候,给牲畜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可是几十年来,人们在炭疽病面前束手无策。它夺走一个富裕农户的五六百只肥羊,就像平地刮一阵风那么容易。一头小牛早晨还在青葱的草地上撒欢儿,下午就像霜打的庄稼那样垂下了头。晚上,这头小牛就四脚朝天了。死去的牛羊的血是暗黑色的,一只死了,成群跟着倒下。有时牲畜的主人或牧工也会染上这种可怕的炭疽病,他们往往是皮肤上长疖子,在一阵阵吓人的咳嗽声中死去。

这种飓风般的传染病对人们的威胁太大了,它蔓延的速度也惊人。有人对欧洲农民面临的炭疽病打击表示忧虑,对整个欧洲的肉食供应前景表示担心。而当时的科学研究,还不能帮助人们从这种绝境中解脱出来,许多人甚至认为这是上帝对人类的惩罚。

科赫决心揭开炭疽之谜。

终于成功了,科赫在自己的实验报告中写道:

“在寻找传染病的病原菌时,应该注意:第一,同一种微生物,会因条件、环境不同而变换它的形状。第二,必须把这种微生物进行人工培养,以便观察它的生长变化和用于实验。第三,必须用培养液在动物身上进行试验,以确证是否能引起疾病发生。”科赫在详细地介绍了实验的方法后,在结尾部分又具体提出:

“炭疽病在活着的动物体内是以小棍状物存在,在动物死后或离开动物身体时,由于客观条件恶化,它以小串珠子形式的孢子存在,至于在野外,它是以小得眼睛看不见的串珠形式散在各个角落。当它再进入动物体内时,马上恢复成小棍形状并迅速繁殖,进而破坏血液。”

1878年4月30日,是沃尔斯顿气候最宜人的季节。科赫送往布雷斯劳植物生理学会的实验备受青睐。今天,他——一个乡村医生被布雷斯劳大学植物生理研究所所长、著名学者费尔迪南德·科恩教授邀请,去那里讲学。他随身带去了装有小白鼠的笼子和一架显微镜。

他整整演讲了五天。他的演讲,没有惊人的言词,也没有情绪激昂的论证,只是一直表演着他的实验,简要地说明他的研究过程。当科赫的第一批实验刚做完,病理学教授尤利乌斯就急忙跑回他的研究所去召唤他的助手们:“你们快把所有的事情都放下,去听科赫讲演!这个人有异乎寻常的发现。他的方法既简单又准确。他虽与科学界相隔绝,但却成功了!简直绝妙极了。”

不久,科赫一篇题为《炭疽病病原学,论炭疽病杆菌发育史》的报告,在《植物生物学》杂志上发表了。

科学家们由衷地祝贺科赫的成功,他们一点也不嫉妒他,尽管他们之中也有人做了不少关于炭疽菌的研究。但是,科赫第一个揭示了炭疽菌的生活周期,何况他是一个人在条件极其简陋的情况下进行的实验。他的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很快,科赫的另一些论文相继问世了:关于炭疽方面的,关于怎样给细菌染色的,关于显微照相术的研究,关于伤口感染问题……每一篇著作都像宝石一样在科学的宝库中大放光彩。

整个欧洲都惊奇地发现了科赫的能量。

全世界都注意到了科赫的研究。

由于他卓越的成就,1880年春天,德国政府委任科赫为柏林帝国健康署成员。

科赫全力以赴地进行着研究,他制作了近三百种结核菌样品。由于给各种样品染色,他的双手被染得五颜六色,挥发物使他的手上布满了皱纹,变得乌黑发亮。他整日整日无休无止地反复观察和思考,使他有时回家竟迷了路。他在死于结核病的患者身上观察细菌,他从兽医所、动物园的病畜、死畜中提取标本……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天,当他用次甲基蓝进行染色后,在显微镜下发现了蓝色、细长的小杆状体。它们看上去比炭疽细菌小得多,有一定的弯曲度。他终于发现了结核杆菌!

但是,实验碰到了拦路虎。因为几乎没有合适的培养基能在动物体外培养出纯菌种。“难道它们只有在活体中才能生存吗?”

试验一次次失败,他不气馁,仍坚持实验。终于,他找到了著名的“血清培养基”,试验的进程加快了。

老一辈科学家的梦想,同辈科学家的预测,被科赫证实了。

1882年3月的一个晚上,柏林的夜空下着雨,在施普雷河畔一幢庄严的大理石建筑物内,柏林生理学会正在举行报告会。德国科学界最卓越的人物都来了……在这个报告会上,科赫报告了他的研究成果——《论肺结核》。他论述了“结核杆菌是结核病的根源,结核病是一种寄生病”。从而指出征服结核病最重要的是要研究结核病患者的痰,必须用适当的消毒方法,对患者的痰进行无害处理。此外,结核病患者所用的衣服、床单等也应消毒。这个现在看起来极为普通的常识,当时却吸引了所有与会的科学家,会场安静得几乎让人们屏住了呼吸。在柏林生理学协会的历史上,破天荒第一次没有发生争论。就在报告的当天晚上,消息传遍柏林,接着传到世界各地。罗伯特·科赫誉满全球。他的照片被印在红手帕上,报纸上刊登了赞美他的诗歌,人们给他戴上了“杆菌之父”的桂冠。

世界各地的医学界人士相继来到德国,希望能在科赫的指导下学习。人们羡慕他的成功,敬仰他的声望。

但科赫对成功所带来的一切,表现出了一个伟大人物的博大胸怀。他并不认为这是自己一个人的贡献。他在论文中高度地赞扬了其他科学家的研究,认为没有他们的贡献,自己是不可能发现结核杆菌的。

1888年,科赫被任命为柏林大学卫生学院院长和教授后,在研究领域更是捷报频传。在柏林召开的第10届国际医学代表大会上,他作了《论细菌学研究》的报告。在1901年伦敦不列颠结核病研究大会和1908年华盛顿国际结核病大会上,他的关于家畜结核病的文章,以及《人、牛结核病区别》的报告,又像一声声霹雳,再次使医学界震惊。这一系列有关结核病的研究成果,使他在结核病研究领域里享有极高的威望,当选为国际结核病研究会的名誉主席。

荣誉伴随着他的贡献接踵而来。1905年,由于他对医学的卓越贡献,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金。

同类推荐
  • 千古一帝

    千古一帝

    与万里长城一起举世闻名的秦始皇,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然而,人们但知他是一个暴君,却忽略了他是一位伟大的皇帝。秦始皇是中国第一位皇帝,他首建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影响中国达两千年之久,从而奠定了他千古一帝的地位。故事写秦始皇度过了苦难的童年后,少年天子一展奇才,翦除权臣,夺回实权,悲怆壮烈;亲政后,问鼎中原,霸气冲天,一统天下,可歌可泣。称帝后,废除分封,行中央集权,筑长城,统一文字、度量衡,前无古人。他奏响了秦颂绝响,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登峰造极后,突然向深渊滑落下去,几代人的心血竟被付之一炬……秦始皇,他波澜壮阔的一生,名垂千古的伟大和千古罪人的错误,让人无比崇敬,也让人扼腕叹息……书中惊心动魄的权力斗争,有的落马,有的成功,他们给历史带来了无尽的启示,也留下了沉重的思考……
  • 阅读父亲

    阅读父亲

    本书所要告诉你的真实故事——这是一位朝鲜战场上志愿军中职务最高的烈士,牺牲时他的儿子才出生48天。年轻美丽的母亲对儿子隐瞒了他的身世,一瞒就是十八年。十八年后,父亲的战友们和母亲一起向儿子讲述了父亲的故事,儿子从此知道了父亲的名字,也知道了父亲曾经为自己起过的一个名字。 这是一个装满了父亲遗物的铁皮箱。儿子从母亲手中接过这个跟随父亲南征北战的箱子,看到了父亲留下的文字。从未谋面的儿子只能通过这些来感受父亲的气息,只能通过阅读来亲近父亲,解读父亲。本书分别从儿媳、儿子的叙述进入,引导读者一同走近烈士和他的家人、那些生前身后的人和事…… 一位军队高级指挥员的完整形象在充满深情的解读中被复原。
  • 商纣王帝辛传(中国古代帝王传记丛书)

    商纣王帝辛传(中国古代帝王传记丛书)

    帝辛,后世称商纣王(前1075年-前1046年在位),是商朝最后的一个君主,也是商朝的亡国之君,被看做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但帝辛其实也有过人之处,在本书中作者较全面、客观地记叙了他的一生,值得一读。
  • 尼克松访华接待组

    尼克松访华接待组

    在接待准备工作的全过程里,接待组成员每周都要到人民大会堂或中南海周恩来办公的地方,汇报情况,听取周恩来的指示。严格的保密岁月如梭,转眼尼克松总统访华已经30多年了。然而,人们对这一改变世界历史的壮举至今仍然兴致不减。随着白宫有关尼克松访华绝密文件的解密,以及当事人的许多回忆,人们有了对这个震惊世界事件的深入了解,不仅佩服毛泽东与尼克松的深虑远谋,周恩来与基辛格的聪明才智,也对参与此事的众多普通工作者的辛勤努力肃然起敬。为了接待首次访华的尼克松总统,中央成立了接待组。
  • 世界最具英雄性的军事将帅(4)

    世界最具英雄性的军事将帅(4)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热门推荐
  • 超级修仙强者

    超级修仙强者

    【火爆新书,值得追读】落魄少年姜锋,无意中获得菩提仙岛的至宝《天河九书》,从此踏上修炼之路。ps:新书《极品妖孽混花都》发布,欢迎大家多多支持。
  • 孝经注疏

    孝经注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夫君,我来自21世纪续集

    夫君,我来自21世纪续集

    她,一朝穿越,竟然穿越到人人厌弃的相府五小姐身上,爹不爱,姨娘不疼,姐妹欺。哼,且看她如何斗翻姨娘,阴了姐妹。“想要算计我去给那老匹夫做小妾,那就得让你那宝贝女儿先去尝尝那老匹夫的滋味。”女子一脸倨傲,冷艳的眸子射出道道寒芒,朱唇勾起一抹骇人的残笑。他,戍王府世子,亦是人人闻风丧胆的喋血宫宫主,阴狠冷情。却独独钟情于她,在一场场阴谋算计中,为她,付出所有。“画儿,吾爱,此生唯你而已。”男子风华绝代的容颜在月华的流光中显得飘渺似仙,深邃的狭目璀璨如子夜的星斗。“若非死别,绝不生离。”这是他对她最美的承诺。一杯鸩酒,成了他与她的天涯。多年后,换了音容,茫茫人海,她是否还能将他认出?(此文为《夫君,我来自21世纪》的续集)
  • 丝路新语

    丝路新语

    本书为诗歌集,是作者游历古丝绸之路见闻和感受的抒发。从玉门关、五彩滩、喀纳斯湖写到克拉玛依、达坂城、那拉提,从陕甘黄土写到新疆胡杨,从民族风情、边陲新貌、写到人生感悟,正如作者诗歌描述“穿越历史,让丝路又有了丝绸光泽的新语”。
  • 锦绣之贤妻的万里庄园

    锦绣之贤妻的万里庄园

    宅女元笙穿越成上有老下有小的农家女元笙,吃好穿暖虽不说是奢望,但日子总归过得紧巴巴的。这不,元笙带领全家人勤勤恳恳奔小康。刨田地,种果树,开作坊,懒洋洋地享受着自己双手努力的成果。上一世的自己娴静安然,这一世的元笙佛系洒脱。只是,能不能远离凶巴巴的将军呀。元笙有些小苦恼。
  • 攻略者们

    攻略者们

    人类探索未知的渴望远大于对于未知的恐惧。在这个六大深渊已经沦为资源产出工具的时代,世界第一奇迹,也是世界最后神秘的“塔”成为了探索者们最后的圣地。这一次又一批新的攻略者们被选出来了,他们或是主动追求,或是被动接受,亦或是另有所图。这是属于攻略者们的舞台,这是属于攻略者们的故事。
  • 中西会通:徐光启

    中西会通:徐光启

    人们常常用“博览古今,学贯中西”这样的话来赞美学识广博的人,然而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真正虚心向西方学习的人并不多,能做到“学贯中西”的人则更少。明代末期奸臣当权,倭寇侵扰,天灾频繁,同时也被人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在这股重实用、重民生的思想解放浪潮中,徐光启无疑是一朵引人注目的“浪花”。《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西会通:徐光启》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徐光启传奇的一生。
  • 王爷,我要嫁你

    王爷,我要嫁你

    【蓬莱岛】“我要嫁给你。”她看着崖上那个半分孤单,半分寂寞,半分压抑,半分想轻生的男人,直接求婚。他凝起他好看的眉,“本王没兴趣。”咦,她好心相劝,苦口婆心把他从鬼门关拉回来,他以身相许有什么不对?为嘛不同意啊……“反对无效,你有权力保持沉默以示抗议,但你开口所说的每一句话,即会被我认为你这是欲擒故纵。”
  • 歧路天涯

    歧路天涯

    一个个冬天走马灯似的来了又走远,当发觉这个冬天迈着蹒跚的脚步再次寻找我时,我刚从澳洲回来,时差还没完全倒过来。懒懒地躺在旅行社办公室的沙发上,看着窗外法桐枯黄的叶子,想起多年前那个冬天和二姐见面的情形,那些场景在我脑子里无数遍回放。心里顿时灰暗下去,我并非多愁善感,从小到大都不是,被老师同学戏称为“木头姐”。甚至当发现相恋多年准备谈婚论嫁的男友和我闺密搞上时,也只是哭了一夜,宣泄一通后,果断将他们踢出我的生活,从此绝口不提。但唯独对二姐我无法冷静,她的忧郁连同她皮肤下的青筋,总是能快速汇成一条忧伤之河,流向我内心的隐秘之处。
  • 萌货大战美御医

    萌货大战美御医

    一个明明已经断气的人居然还会再醒来,当朝一品的美御医一时好奇,在路边捡了个死而复生的女娃回家,从此风平浪静的生活彻底被反转,御医府天天热闹非常,皇帝都忍不住时时上门看热闹。出了名谈笑间断人生死的腹黑御医,居然被一个可爱的小萌货整得灰头土脸,向来风雅潇洒的天朝第一美男子,自此衣冠不整狼狈不堪,却又心甘情愿成为天朝第一奶爸。好不容易把小萌货养大可以开吃了,却被断然拒绝:“对不起,你是我爹爹,我不能乱那啥,你懂的。”挥一挥衣袖,闪了。老虎不发威,你当我病猫啊,天涯海角也要先把人抓回来,昭告天下,断绝父女关系,然后再娶进房,这样就不乱那啥了吧,洞房花烛,小萌货笑得贼兮兮;“老爹,你中计了,从进府第一天我就设计你做我相公来着,什么狗屁爹,见鬼去吧。”某美男气结,全天下只有他算计别人,现在却被个小娃娃算计了,于是,恶狠狠的将小萌货就地正法以消心中郁结,欲望,欲火,总之什么都用她来消就对了。精彩片段一:某男手捂额头有些无力的问端坐在自己面前的小女娃:“玉儿,为何把府中婢女全部赶走?”小女娃大大的眼睛忽闪忽闪,一脸无辜的说:“因为她们太漂亮。”某男无语片刻再问:“那嬷嬷呢?”小女娃憋着嘴委屈的说:“因为她们太长舌。”某男满脸黑线沉思片刻道:“那我给你找来的奶娘又聋又哑又丑陋,为什么也不要?”小女娃大哭:“你找个老怪物来天天让我做噩梦啊。”某男见状心一软无奈的问:“那没有丫鬟,嬷嬷,奶娘,你穿衣,沐浴,生活起居,自己料理?”小女娃吸着嘴萌到极点的说:“爹爹帮我就好。”一双眼充满爱意。某男只觉热气升腾,难保不是被她气的,却听到奶声奶气的小女娃说了句让他几欲晕倒的话:“爹爹,你流鼻血了。”精彩片段二:某男专注的为皇帝把脉,一张俊脸永远带着淡淡的笑意,然而,今日的笑却有点冷,因为左边脸上赫然一个小小的手掌印。某皇帝极力憋着笑,关心的问:“爱卿,你的脸是…”某男咬牙切齿的看着某皇帝关心他的脸胜过自己的身体,忽然淡淡的说:“臣下今日想帮小女沐浴,被她打了,皇上您满意了吧?”某皇帝憋笑差点内伤,力持镇定的说:“家中婢女甚多,为何要亲自动手?更何况,玉儿已经及笄了。”男女授受不亲,不被打才怪。某男怒道:“家中婢女婆子全被她弄跑了,是她自己说不会沐浴,臣下关爱女儿想亲自代劳,难道有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