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05300000002

第2章 随笔文论卷(2)

当然,诗人们的突然失踪有各种原因与各种情况。比如食指,无论是诗歌黄金时代的八十年代还是诗歌低迷的九十年代,他都主要是在精神病院里度过的,除了那些不时去看望他的老朋友或仰慕他的年轻诗人,他大部分的时间据说是发愣,偶尔也写写诗。社会和时代似乎渐渐将他忘记了。除了偶尔将他请出来亮亮相,作为一种点缀与追忆。前年我在杭州“纪念诗会”上遇见他,他刚刚安稳下来,看上去像一个朴实的老人,但对当下有很多的不解与迷惑,他在餐桌上说出自己的疑虑,无人可以回答。诗会上,食指的诗歌朗诵得非常好,赢得了礼貌而热烈的掌声,但恰如那个诗会的名字“纪念”,一切仅仅是为了纪念。我呼吁颁发一个纪“念诗歌奖”给食指,获奖证书上签满所有与会诗人的名字,这一动议得到所有诗人认同。朗诵会一完,食指坐火车悄悄离去。他不参加其他的游玩活动,他是为诗歌而来的,与诗歌相关的活动一结束,他也就离去了。当地诗歌网站上的标题很准确,写着“食指来了,又走了”;还比如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被追认为朦胧诗第一人的多多,更算得上某种意义的自我失踪。本来,在八十年代的诗歌大潮中,多多就是一个相对被忽略的诗人。

与其他同时代的诗人相比,多多的影响力仅限于诗歌界内部。这一则是由于多多本身比较低调,二则是由于多多的诗歌充满超现实的神秘主义色彩,充满呓语般的预言,切中了那个时代的某种本质,但在当时的时代,人们反而看不明白。多多的诗显得比“朦胧诗”更“朦胧”。比如关于1970年代,他写道:“一个阶级的血流尽了,/一个阶级的箭手仍在发射/那空漠的没有灵感的天空/那阴魂萦绕的古旧的中国的梦//当那枚灰色的变质的月亮/从荒漠的历史边际升起/在这座漆黑的空空的城市中,又传来红色恐怖急促的敲击声……”(《回忆与思考》),还有:“歌声,省略了革命的血腥/八月像一张残忍的弓/恶毒的儿子走出农舍/携带着烟草和干燥的喉咙/牲口被蒙上了野蛮的眼罩/屁股上挂着发黑的尸体像肿大的鼓/直到篱笆后面的牺牲也渐渐模糊/远远地,又开来冒烟的队伍”(《当人民从干酪上站起》)……这些诗句,隐晦地表达出某种强烈的情绪。这样的诗句,比起后来的一些仅限于简单的表面的控诉、揭露与斥责的诗歌来,显然更得现代派精髓,也更曲折地直面了那个荒诞而恐怖的时代的真正本质。也因此,这样的诗句也更能传递出真正的对于时代的切骨感受。现在读来,这些诗句仍然使我们感觉身临其境,或许,这就是诗歌的魅力,也是诗歌的生命力,它比它的时代活得更长。但在当时,口号般的诗歌更受欢迎。诗歌活动家比诗人更走红。因此,先是真正的诗人从自己的时代里失踪,接着,朦胧诗的主要诗人们纷纷出国,诗人们又从自己的土地上失踪了。一去十多年,等他们回来时,一切都变样了。多多也是,在荷兰居住了十五年,过着一种与世隔绝也自我隔绝的生活。回来后,对于母土的变化一度显得迟钝,在离家乡仍然遥远的海口住下来后,就哪里都不想去了。他知道自己还在边缘。但他已安心于此了。诗人与诗歌不再像八十年代那么风光,受关注了。诗人们再次在人们的视野里失踪。他们如今居住在一些偏僻的角落里,还在默默地思索,默默地写作。

没有出国的诗人们在九十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也差不多都失踪了。比如八十年代中期以狂飙猛进风靡一时的莽汉主义诗人李亚伟,是那个时代的强力诗人,他宣称:诗人“‘抛弃了风雅,正逐渐变成一头野家伙暞,‘是腰间挂着诗篇的豪猪暞”,他说自己的理想就是当一位大诗人,每时每刻都在想。在评论界,李亚伟被视为一个具有某种对抗性与批判性的反叛诗人,他的代表作《中文系》里,对体制的批判曾引起很多人的共鸣,即使现在在大学生中朗诵,也总能引起轰动。与其他的诗人相比,李亚伟的诗歌有一种特别的大气,意境高远旷阔,气度雄浑响亮,比如这样的诗句:“我曾经用光头唤醒了一代人的青春/驾着火车穿过针眼开过了无数后悔的车站”,“码头停泊在秋天/一行大雁被天空挤出去/回家途中/人被自己的想象挤到一边/整个下午只得孤零零/活在一片远景里”,还有:“山外的酒杯已经变小/我看到大雁裁减了天空/酒和瞌睡又连成一片/上面有人行驶着白帆”。但这样的诗人到了九十年代,就显得不合时宜了。九十年代是一个中产阶级文化泛滥的时代,只有像“他们”诗派那样软绵绵甜腻腻的又有点另类的但总体充满小资情调的诗歌大受欢迎,就像学者旷新年讽刺的,那是类似穿“吊带衫”似的小反抗,表面上是与传统保守对着干,骨子里反而是迎合当下甚至是主动引诱勾引。还有一类以“身体”命名的诗歌在九十年代声名赫赫,其原因我觉得也是同样的。在九十年代的语境中,李亚伟这样的诗人就像动辙宣称“革命”者一样被敬而远之,这个时代崇尚的是温和的“改良”或“妥协”,即使在文化域场亦如此。这个时代喜欢的是眉来眼去的欲拒还迎或相互偷情,是毫无威胁与力量的貌似深刻的机智乖巧。技术与形式而不是精神气质压倒一切。李亚伟这样的诗人也因此落寞、孤独,备受冷落,而且有趣的是,被认为具有某种“危险性”,比如一位学者就坦诚地跟我说:“莽汉”这样的词汇,出现在媒体上会令人猜疑,字面上就似乎有些犯忌,会被政治正确者挑疵,于是媒体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干脆不让出现,这是知识人对于某种言论的自我检查与自我禁忌。而如果申办关于“莽汉”的学术研究课题,显然也不容易通过。怎么办?干脆绕过去。我要承认,这位学者说了实在话,九十年代里,到处是这样温柔得可怕的封杀。在这样的情势下,或许更主要的还是因为随着时代的转变,诗人的心态也出现转变,李亚伟等诗人的心态本身已大不同于以前。我看过李亚伟写的一篇随笔《天上人间》,他说以前的梦想是当大诗人,指点江山,现在的想法倒是宁愿当一位在某个小地方或山中喝点酒、写点诗的小诗人,为自己内心世界的满足而写诗……从李亚伟的变化,我们其实多少可以窥见诗歌态度的惊人转变和诗人真实的内心世界,也知道了为何在这个时代里,诗人们会自动失踪。

八十年代,诗人们向往天空,九十年代以后,诗人们却是回到了大地,回到了具体的日常的现实生活中。时代的重拳,将诗人击中,从空中跌落大地。不管诗人们愿意不愿意,心甘不心甘,诗人们不得不从自己的狂想中退缩回来,从虚妄的幻想中清醒过来,诗人们开始经商、下海,开始结婚、生育。莽汉诗人李亚伟当了火锅店老板,另一位莽汉诗人万夏做了书商。同样是八十年代风云人物的撒娇派诗人默默成了上海滩的寓公,大学生诗派的尚仲敏、赵野等成了产品代理商或广告商。其他诗人的生活也大同小异,为时代风气所牵引改变,越来越务实了。一些诗人还在商业上如鱼得水,大获成功。诗人与老板,这也很协调。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是一个诗歌逐渐边缘化的时代。诗歌从一种精神转换为一种专业、一种技术(当然也有人说那是另一种精神),诗人从一个时代的代言人转化为个人化的低吟浅唱,既然是个人化的,自然更多地是对个人才有意义,诗歌与诗人集体也因此从公众视野中消失。八十年代的那种诗歌的公共性烟消云散了。人们突然发现诗人们都失踪了,一位小说家声称:诗人们已经风流云散了。这里插上一句,非常有趣的是,相对于诗歌的冷落,由于电视剧的传播,小说在九十年代以后大行其道,并且愈演愈烈。也有人称八十年代是诗歌的,九十年代是小说的。更有意思的,九十年代里有一部分诗人就主张诗歌要“小说化”。直到九十年代末,由于戏剧性的媒体的炒作,诗人与诗歌才以一种激烈争吵的方式引起一点关注。即所谓知识分子与民间写作的争论。但在这样的争吵中,真正的诗人和诗歌其实更加寂寞。

就与那次争吵差不多时间,我正好去了一趟西北。到了西北,自然想起诗歌,想起诗歌,我就想起一位在八十年代大名鼎鼎的西部诗人张子选。八十年代,在我们那拨当年的校园诗歌的活跃者那儿,张子选几乎就代表西部诗歌与西部精神,他的诗歌以恢宏清旷的意境让我们对大西北充满神往。我现在还能背诵他的名篇《西北偏西》,全诗如下:

西北偏西一个我去过的地方没有高粱没有高粱也没有高粱羊群啃食石头上的阳光我和一个牧羊人互相拍了拍肩膀又拍了拍肩膀走了很远这才发现自己还不曾转过头来回望心里一阵迷惘天空中飘落了老鹰们的翅膀提起西北偏西我时常满面泪光自然,到了西北,我一路打听张子选的下落,没有人知道。包括那些诗坛活动家、消息灵通人士。回来后才听到一点消息,说好像是因为什么帮派之争,张子选被赶出了兰州城,呆在一个边远的小地方。再后来,很偶尔地,我在网络上无意地看到一行张子选的介绍,说他到了北京一个妇女杂志,因为正要编一本诗集,我打电话与他联系,先问北京114,找到了那个妇女杂志的电话,接电话的人又告诉了一个电话,再打过去,一个女声告诉我说张子选今天没来,好像是孩子感冒了。

那些失踪了的诗人就这样以各种各样奇特的方式偶尔透露出一点他们的行踪,至少让我们知道他们还活着。

还有一次,我偶尔翻一本英文中国当代诗歌选,突然看到一个名字“兰色”。这个名字一下击中了我,我清楚地记得,在北京大学五四文学社编辑出版的那本《新诗潮诗集》中,“兰色”以不多的几首诗让我印象深刻,其中有一首《中国人的背影》,我一读之下,很长时间不能自已。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那首诗,质朴的文字以其深厚、浓郁的情感产生强大的冲击力,撼动人心。全诗如下:

你常常在十字路口的北面闷闷不乐地靠在一些不引人注目的地方注视那些匆匆远去的路人的背影他们匆匆远去的背影在斜阳下多么富丽堂皇每个人都显得温柔高尚在这样的时候谁还会相信世界上有丑恶的东西以往的经历似乎只是来自一出假想中的悲剧人生就像这街头的暮色美好得让人真想痛哭一场回到家你总是含着泪水对我说只有中国人的背影显得那样苍老中国人,唉,中国人的背影难道中国人只有背影他们总是匆匆地离去从不把头回过来即使深夜,也有很多沉重的背影在你面前闪过就凭这一首诗,我对兰色的评价是以孤篇闪耀,不逊诗集中其他任何诗人。类似的还有张枣,以一首仅十行但充满古典神秘迷幻色彩且美不可言的短诗《镜中》,让所有的人记住了他的名字。如今他在德国生活了十多年后,悄悄地回到了河南开封,安静地居住下来。再回到兰色,只知道他是上海的,和上海的一些诗人有些联系,但来往也不多。后来再也无人知道他的确凿下落。即使是自诩对诗坛比较了解的我,也从未听说过他半点消息,一鳞半爪也没有。更无人知道他是死是活。没想到,我以这种方式与这位我倾慕的诗人重逢,在一本英译诗选里,我再一次读到那首《中国人的背影》,我再一次读得热泪盈眶。

确实,那些失踪了的诗人,我们已经只能看到他们的背影。富丽堂皇然而让人心酸的背影。

诗人是一个时代的精神承担者,是一个预言家,是一种象征。在某种意义上,是诗人说出了时代的真相,传递出某种真理。尤其是在一个精神贫乏的年代,诗人简单而纯粹的言说,像神的言说一样意味深长。诗歌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信仰,具有某种类似宗教的作用。美国“9?11”之后,诗歌是最普遍的疗治心灵悲伤的良药。诗人的命运为何总是令人牵挂?正是因为:诗人敏感而脆弱,是我们单纯脆弱的内心的映照,是人性的深层的呈现。关心诗人的命运,其实就是关心我们自己的命运。诗人们以他们单薄的身体与细腻的心灵,替我们承受了时代与生活的重压。诗人哲学家尼采曾在大街上抱着一头苦难的马痛哭流涕,那匹马的苦难就是诗人的苦难。

我曾写过一句诗:“我最怀念的人,是那些消失了的人”,这简直就像一句谶语。我们总是要在美好的事物消失之后,才来怀念。所以海德格尔说我们现在的世界越来越远离神的世界,而那是一个诗意的世界。而现在的世界,因为技术化机械化专业化,变得越来越乏味,越来越单一雷同,相互复制模仿,缺乏多样性与此丰富性,毫无诗意。在这个意义上,海德格尔说他所有的哲学,就是寻找返回诗意世界的道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来讨论诗人的失踪,诗意的消逝,就显得具有无穷的意味。

沉香:古典诗歌的一缕缕芬芳

“红袖添香夜读书”,这几乎是所有中国古代读书人的理想,也是中“国古典文化中很隽永的一个意象”(孟晖语)。

秋夜,灯烛旁,一盆香炉,香气氤氲,书生读书正酣,也许还品着清茶,或饮着小酒。入晚,凉气渐生,香烬渐熄,书生读书太认真,居然没有留意。这时,一位美人悄悄过来,往香炉里添香,又悄悄离去,丝毫没有惊动书生……来海南后,才清楚地知道,这诗里的“香”就是指沉香,而最好的沉香,就是海南的沉香。

宋代诗人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志香》中称:“南方火行,其气炎上,药物所赋,皆味辛而嗅香,如沉笺之属,世专谓之香者,又美之所钟也。世皆云二广出香,然广东香,乃自舶上来。广右香,产海北者,亦凡品。惟海南最胜”,“大抵海南香,气清淑如莲花。梅英,鹅梨,蜜脾之类,焚少许,氛翳弥室”。海南历史上有所谓三宝一说,一是黄花梨,二是沉香,三是南海珊瑚,近年来又加了一宝海瓷,就是南海沉船中打捞出来的古代瓷器,在海底埋葬久了,仍花色清晰。

沉香,又称“沉水香”,自古以来被列为众香之首,众香之王,有“香木中的钻石”之称。海南沉香,《儋县志》载:“叶似冬青,树形崇竦,其木枯折、皮朽烂,内心乃香”,也就是说,沉香并非一种香木,而是一类特殊的香树结出的“香”,是“木枯折、皮朽烂”后产生的,是结合了树脂成分和木质成分的固态凝聚物,属于自然香料,一经点燃,香气袅袅。沉香以油脂细密、香气浓郁为佳,海南沉香因自有一种清雅气,被视为绝品。

在历史上,沉香被认为有拂浊扬清、提神醒脑之妙处,还被认为有上通天神之作用。所以,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回教都视沉香为圣洁之物,是上上圣品。《圣经》甚至说:“沉香是上帝栽种的树木”。而文人雅士亦以闻香品香为风尚,至宋代达到顶峰,不仅居室厅堂皆熏香,聚会宴席亦焚香助兴,平时修炼亦以香遣寂除烦,获得内心宁静,以至成为“香道”,甚至有“以香观心”之说。朱憙有诗《香界》云:“花气无边熏欲醉,灵氛一点静还通。”

同类推荐
  • 走进宁波

    走进宁波

    本书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情节和一幅幅珍贵的新老照片,集中展现了宁波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及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发展成就和活力四射、生机盎然、潜力无限的广阔发展前景。手法新颖,独具匠心,集趣味、意味、回味于一身,集文气、大气、雅气于一体,既蕴涵了宁波磅礴发展的原动力,又体现了宁波人民的自豪感,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 海那边的风景

    海那边的风景

    我怎么也没有想到,平时很少跟我交流的儿子石川,一见我回家便憨头憨脑地冲我笑。看着儿子可爱的模样,我也顾不得旅途的劳累,一下子把儿子抱在怀里。
  • 世界经典民间故事全集:农夫诙谐的故事

    世界经典民间故事全集:农夫诙谐的故事

    我们编辑的这套《世界经典民间故事全集》包括《清官能吏的故事》、《书生才子的故事》、《农夫诙谐的故事》、《工匠谈闻的故事》、《百姓闲聊的故事》、《儿童趣事的故事》、《世俗流言的故事》、《动物王国的故事》、《万物戏说的故事》和《自然传说的故事》等10册内容,精选了古今中外各种幻想故事、动物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和民间笑话等数百则,是启迪智慧,增长知识,扩大视野的良好读物,也是青少年学习和研究民间故事的最佳版本,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收藏和陈列。
  • 野狼的嚎叫

    野狼的嚎叫

    玛兰沁夫说得没错,我这“点点”的确是只狼。1990年,我从同学那儿换来一条苏格兰牧羊犬,这“小姑娘”才半岁就有小牛犊子那么大。它尖尖的头和宽宽的肩,披着一身褐色长毛,肚皮和腿却有一袭雪白短毛。我打算给它物色个如意郎君,就找养父给出个主意。他说起早年村里有条雌藏獒,发情的时候,一到夜里就往草原深处跑。
  • 掌声响起来

    掌声响起来

    本书收录了石绍平57篇散文,分为“你的生命如此多情、书房中的幸福、正气不可无、白发新娘、传奇的钟祥”五个篇章。“亲情、友情、爱情从他笔下汩汩的流淌,铁肩、道义、正直在他文字中悄悄的诞生。优美的文字,清新的笔调,献给你的不仅仅是阅读的愉悦,更是一个作家必须具备的一颗悲悯的心”。
热门推荐
  • 重生废柴是条鱼

    重生废柴是条鱼

    前世缘,今生续,一块古玉为媒介,主角带你一起回到鲛人时代
  • 千字文

    千字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百里夜行操(罪推理事务所)

    百里夜行操(罪推理事务所)

    孤儿院突发灭门惨案,孤胆追凶者,也成为一名真正杀手。王的遗腹子和僵尸王、黑道大佬交锋实录!在异世界追击怪兽,又在现实世界遭遇埋伏。经历背叛、生死、屈辱、复仇和存亡,参悟天书秘密。带你窥探这个时代的黑暗角落,领略触目惊心的潘多拉魔盒世界!主人公有着双重身份,在两个世界里穿梭调查。情节紧凑、紧张度强烈。
  • 飞上枝头是乌鸦

    飞上枝头是乌鸦

    问:宅斗的要义是什么?大丫:阴谋诡计。二丫:扮猪吃老虎。三丫:嫡女不用斗。四丫:安分守己。五丫:呃,坑蒙拐骗外加搅稀泥,欧耶!这是一只大智若愚的“乌鸦”打败凤凰女,飞上枝头的奋斗史。
  • 辩锋犀利(上)

    辩锋犀利(上)

    本书从如何准备辩题、搜集有利资料、论证思辨方法等辩前准备,到辩论实战阶段技战术的运用都有十分详细精到的叙述。能使读者对辩论的基本模式、策略有一个系统性的了解。
  • 同学少年都不坏

    同学少年都不坏

    没有人肯给她正确的答案,她是被冠上许多形容词、寄以厚望的“姐姐”。家曾给她温暖,却也让她一次又一次地失望。他是意外到来的生命,是两代人妥协的“产物”。他背上贴满贬义标签,从不曾被宽容对待。相遇有多少笑,相处便有多少泪。时光如何赋深情,谁将好梦赠青春?他们的人生,会通向怎样的未来?
  • 锦衣之下(任嘉伦、谭松韵主演)

    锦衣之下(任嘉伦、谭松韵主演)

    同名电视剧由任嘉伦、谭松韵主演。朝廷十万两修河银款不翼而飞,六扇门奉命协助锦衣卫一同追查。女捕快今夏不乐意了,前脚被锦衣卫抢功,后脚还要受其差遣。锦衣卫大人陆绎什么来历——当今锦衣卫最高指挥使之子,与权倾朝野、只手遮天的当朝首辅严嵩相交日久。顾及私心,亦为辨清敌友,她无意间成了他手中的一颗棋子。弃她于深林,陷她于不义,追她入惶恐惊梦中,陆绎对她,究竟是惜才,是愧疚,还是情难自已?
  • 冥王有令之夫人速速回

    冥王有令之夫人速速回

    【正经简介】浮生一梦的楼主银灵子,据说是个怪人,长得比女人还漂亮,却一天到晚笼着一身黑衣。银灵子:老娘本来就是女人,有颜任性,不服?进军队,闯地府,踏魂殿,所向披靡,一往无前。~冥王府的阎罗神荼,据说温润如玉,对谁都是言笑晏晏,却唯独视女人为猛虎。神荼:看不得本尊撩“男人”么,呵呵,要不要来地府喝杯茶?掌魑魅魍魉,判生死名簿,阴阳间翻手云覆手雨。~江城少帅郁垒,据说冷酷无情,除了形影不离的贴身秘书,没人入的了他的眼。郁垒:想入我的眼?你有我家凌胤的一根脚指头好看么?五感不通,无痛无觉,唯一能给点反应的不过一个“他”。~【有爱剧场】身份未明前,银灵子整天被劫持,不厌其烦地追问一个问题。郁垒:(面无表情)你到底爱他还是爱我?银灵子:你神经病啊。神荼:(神情纠结)你爱他多一些,还是爱我多一些?银灵子:出门左拐,地府精神病院欢迎你。~身份大白后,银灵子整天被威胁,不择手段地想把她戳上私有印记。神荼:乖宝儿,一日之计在于夜,咱们赶紧洗洗睡吧银灵子:(强行转移话题)冥王不都是夜班吗?你不上班,跑我这来干嘛?郁垒:(三下五除二打横抱起)乖宝儿,赶紧起床,陪我去晨训!银灵子:训了一晚,还不够?郁垒:那不是我!!银灵子:喂,妖妖铃吗?这里有个神经病~
  • 朕的皇后还很纯

    朕的皇后还很纯

    “娘亲,为什么你看我的时候会脸红呢?娘亲,你的身上好烫啊…娘亲,你到底是肿么了?哎呀…娘亲是不是热了,儿臣这就带您脱了衣服…”妖孽儿子纯木般的黑色瞳孔如此纯净,可双手却邪恶的停留在她的衣服,直到她的衣裳一件件被剥落…“无殇,我是你的母后!”女子浑身颤抖的咬着牙说,可身子却不由自主的靠近他,白皙的肌肤呈现出一层粉色…颜悠悠,二十一世纪的米虫一只。莫名其妙的穿越,竟成了颜国太后。原以为太后会是个将死的老女人,可没想到…这身子却是个美丽的年轻女人。更大的震惊还在后面,她还有个妖孽到人神共愤的儿子,也就是颜国的皇帝。所有人都知道,颜国的皇帝心狠手辣,冷酷无情。可偏偏在面对她的时候,一副纯情可爱的模样,温柔的唤着她的乳名。即使她已经警告了多少次,他却当成耳旁风,依旧如此。所有人都知道,颜国的皇帝后宫佳丽三千,可每次来后宫他却只奔向太后的居所。大臣联名上书,道,皇上和太后并无血缘关系,此举有辱皇家脸面,太后应自重!第二日,就听那上书对太后言表不恭的大臣被斩了…据说,是皇帝亲自下的旨意。“悠悠,你家大姨妈来了,别这样睡,会着凉的…”“悠悠,你多吃点,要吃的胖胖的,肉肉的,摸起来才舒服!”“悠悠,我会永远永远保护你,不让你受到任何的伤害,我绝对不会碰任何一个女人,我的心里只有你一个人…”“悠悠,你永远只是我一个人的!你只能是我的!!”“悠悠…”“娘亲…”曾几何时,他的称呼变了,他的温柔没了,他的身影不再出现在眼前…曾几何时,她的心渐渐的装满了一个人,他的名字叫颜无殇。******本文一对一,美男众多。喜欢的亲记得收藏哈~文文推荐《盲妃十六岁》《肥婆娘亲我要了》《怪盗小懒后》《不要丢下相公我》《王爷的妃不是妃》《赖上吸血鬼老公》《替嫁傻妾》在移动手机阅读平台上使用的名称为《朕的皇后还很纯》
  • 荒种

    荒种

    一群怀揣梦想的年轻人,背井离乡,只为奉献,她们年轻、奔放、坚强、隐忍、敢爱敢恨。用真情诠释人性的苦难与美好。本书讲述了一群生在齐鲁大地的知青,奔赴北大荒,把青春和热血献给那片土地的故事,乡土气息伴随社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