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10700000003

第3章 当代湖北诗歌创作综论(2)

此期湖北诗歌的湖北元素既表现在上述承接屈原绿原的政治抒情诗中,也表现在对荆楚人文风情山乡村民的生活抒情诗中。饶庆年《多雨的江南》,是荆楚田园的温馨牧歌。刘益善的山水诗带着反思和忧愤,如《没有万元户的村庄》中表现农民丰收卖粮中的艰辛和烦恼,显示出现实主义的批判力度。新时期以来,与现实主义诗歌共时的湖北乡土诗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刘益善的组诗《我忆念的山村》抒写特定时代的农村生活,反思农村的现状,“夕阳中晃来一个身影/山岩般的脸膛/刻满岩缝般的皱纹/纹沟里盛满淳朴的笑/抓起我的行李/领我走进茅棚/这就是我的房东”。他把质朴的房东、忧郁的工作队员、落崖早逝的姑娘、农村的派饭都写进了诗歌,语言沉郁、场景简单,但却具有震慑心魄的力度,与现实主义诗歌一脉相承。饶庆年的《山雀子噪醒的江南》植根于乡土的沃野汲取营养,诗人柔情的目光始终关注着乡村、家园,用浪漫、多情的语言讴歌乡村、乡情,吟唱着乡思、乡愁,他的“山雀子噪醒的江南,一抹雨烟”在诗中的回环复沓,使他的诗每一行都浸润在江南乳燕的呢喃和布谷的啼叫中,每一句都飘荡在梅子黄熟时温馨的雨烟中,每一节诗都渗透了他浓浓的乡村之情。

王家新的诗集《纪念》、陈应松的组诗《巴人颂歌》、《龙舟之歌》、《中国瓷器》、钟星的《江河狂想曲》,将充满了神话色彩的古楚风俗民情直接熔铸诗中,从民族古老的智慧和经验中烛照出强烈的当代意识。湖北诗人刻意保持古楚的原色原味,甚至追求蛮荒野性的原始力和神秘感,艺术地再现楚文化的神韵。80年代中期以后,更多的诗人则以开放的姿态,将历史与现实有机融合。代表人物有王新民、梁必文、郭良原、王建渐。

(三)世纪转型期(1990—2010)

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中国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国文化亦呈现出主旋律文化、精英文化、大众通俗文化多元并存局面,中国文学事业亦进入更加多元化的阶段。既有弘扬主旋律的文学,又有坚持个人化写作的纯文学,更有商业化的大众通俗文学大潮。它们互有借鉴,共同支撑着转型期文学(又称后新时期文学)的天空。转型期文学至今已近20年历程,可分为90年代文学和新世纪文学两个阶段。90年代的主旋律文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注重文学的审美性、艺术的个性。还有不少作家,在这个时候获得了更多自由创作的空间,专心致志于人性的探寻和审美的创造。作家协会的作用开始淡出,以刊物推出新作家、新潮流的方法越来越盛行。自由写作者、自由撰稿人中间也冒出了一批新锐。新世纪以来的文学,商业化倾向更加浓郁,满足着市民读者的精神需要。在当下,一方面创作更加多元化了,另一方面文学影响力也小了。作家的地位不断下跌,他们不再是精神领袖,也不再是灵魂工程师,更多的是以人类灵魂探索者、精神家园守望者的姿态坚守在虚构的文字世界。在中国民众的物质生存欲望充分激发、实用理性更加强化的时代,在视听文化强烈的挤压文字文化的时代,诗人何为?作家何为?不同的文学家有不同的选择,而多元的时代尊重各自的选择,并不急于要求有同一的选择。

对转型期诗歌现状的看法及评价,也是多种多样的。2003年11月,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温州师范学院和温州市山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二届研讨会”上的发言很有代表性。谢冕在题为《对新诗现状的几点看法》的发言中首先肯定新诗有了进步,进步是新时期带来的。朦胧诗是第一只报春的燕子,它冲决了当时僵死的“堤坝”,自由的心灵开始有了新的活力,人们在用大约10年的时间复兴“五四”传统后继续向前。虽然当前市场经济对新诗创作造成强烈冲击,但诗坛仍不乏“高贵的坚守”者。紧接着他强调了“好诗不分流派主义”,诗现今漫山遍野地在全中国生长,主义好,不见得诗就好,也没有哪种主义最好。少在一些空洞的、虚无的主义上纠缠,多在鲜活的诗歌创作上下功夫,新诗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进步。“诗是自己生长的”,李元洛认为,诗是在变态与常态的交互中前进的,其中的常态就是诗情与诗才。没有常态只有变态,诗不成其为诗,没有变态只有常态,诗无法与时俱进。当前的新诗是“春秋战国”时代,“乱象纷呈”,非诗化倾向充斥诗坛。王家新认为,社会的进步、消费时代的到来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人生的问题依旧,精神的问题依旧,诗歌的问题依旧,只不过显得更为隐蔽了。在当代的生存环境和文化状况下,诗歌依旧要面对那些真正严肃的问题。王本朝对于方兴未艾的网络诗歌的文学史意义予以肯定,认为网络诗歌具有民间性、反叛性和个人性的精神特质,艺术上追求取材的日常性和生活化,语言的口语化和暴力性,结构的叙事性和随意性。它改变了传统诗歌的写作方式、传播方式和阅读方式,并生成了新的诗歌美学原则:欲望的狂欢。

不少人认为,新世纪诗歌正在悄然复兴。2007年的《人民文学》和《天涯》杂志不约而同地有着类似的判断,分别认为“目前是中国新诗发展的最好时期之一”留言,人民文学,2007年03期卷首语。“对于已有90年发展历史的新诗来说,目前无疑是最好的时期之一,并且当代诗歌还正处于一个上升状态,新的年轻的诗人和优秀的诗歌不断涌现”。这样的判断,自然有着相当充分的现实依据。长时期来,诗歌丧失了市场制度和严酷地体现着市场力量的出版机构的青睐,总体上转入了“地下”状态,潜隐民间,成百上千的诗歌网站和民间诗刊成了诗歌相当重要的发表途径和存在方式,在严酷的市场环境中,诗以自己特殊的方式顽强坚持,终于开拓出一片令人鼓舞的崭新天地。“诗生活”、“诗江湖”、“天涯诗会”、“中国艺术批评网”、“南京评论”和《他们》《非非》《倾向》《诗参考》等,都是已经相当成熟和极有影响的诗歌网站与民间诗刊,很多优秀的诗人与诗作,都是从这里起步,并且逐步取得了诸如《诗歌月刊》《花城》《作家》《山花》和《天涯》等重要刊物和一些重要的诗歌选本的接纳与肯定。2007年以来,“正规”的文学刊物更是出现了“诗歌复兴”的迹象。《钟山》杂志增设了“诗与诗人”的栏目,每期均以一定的篇幅推出几位诗人的重要作品。《人民文学》以其“史所罕见”的规模在今年的第3期推出了“诗歌专号”。《诗歌月刊》秉持和标举“大诗歌”理念,陆续推出主题性“专号”,产生了相当强烈的反响。《青年作家》杂志还开辟了“新诗库”栏目,每期约请唐晓渡、崔卫平等著名的诗歌批评家发表一篇诗人专论和诗人的一批代表性作品,对当代诗歌史上的某一位诗人集中介绍。《特区文学》自2004年起创办的具有较大篇幅和规模的刊中刊“联席阅读”,共有徐敬亚、王光明、陈超、唐晓渡、臧棣、李少君、谢有顺和周瓒等23位著名的诗歌批评家和诗人共同对一些诗歌作品进行周期性的集结式阅读,共已撰写400余篇文字,深入细读了近300位诗人的作品,此一现象,诚如主持者徐敬亚所言,“为几十年来的中国新诗史所罕见”。在社会大众甚至是文学研究者普遍丧失了诗歌阅读的耐心与能力的今天,这一实践进行诗歌启蒙的重要意义,相当突出。对于诗歌而言,目前真是好信不断。《青年文学》杂志继2006年第12期的“中国80后诗歌大展”专号后,2008年第12期,推出了“诗歌专号”。湖北的大型文学刊物《芳草》杂志也约请了十位著名的诗歌批评家共同推举出十位诗人的年度诗选,并于2008年的第1期以整本的篇幅隆重推出。四川《当代文坛》杂志,还于2008年起开辟“重写当代诗歌史”的专栏,努力激发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界对于当代诗歌的学术热情。

中国新诗在无序的90年代受市场文化的挤压,在边缘之边缘。进入新世纪以后,无论在写作实践还是在理论批评领域,都呈现出活跃的态势乃至某种繁荣迹象,诗歌写作与理论批评成就斐然。以“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为主要倾向,形成了既对立、又互补互渗的复杂情势。由此,多元化的诗歌写作格局得以最终确立,并且在其内部衍化出更为丰富多样的诗歌趣味与诗学追求。在新世纪相对宽松的文化环境中,诗人的创作欲望和艺术潜能获得了一次空前的释放,共同促成了诗歌写作空前活跃局面的形成。“民间诗刊热”、“网络诗歌热”便是当下诗歌写作活跃局面的证明。民刊的数量相当可观;民刊的“同仁化”倾向愈益鲜明。从2000年以来迄今为止,各地新创办的民间诗刊达数十家之多,成为当下诗歌写作的重要“现场”。举例来说,《阵地》、《偏移》、《小杂志》明显偏重“学院化写作”或“分识分子写作”的诗学趣味,《诗参考》、《葵》则明确标举“口语写作”或“民间写作”的艺术立场;《翼》着力于集中展示“女性写作”在艺术和精神向度上的种种可能性;《新江西诗派》则意图在当下多元复杂的诗歌语境中倡导一种以共同地域文化为背景的“本土性写作”,而《行吟诗人》成为当今众多漂流不定的城市“打工族”诗人表达心声的艺术平台……如此等等,构成了新世纪诗歌写作美学风貌的丰富多样性与繁荣迹象。

“网络写作”与当今社会科技的迅猛发展密不可分。据不完全统计,迄今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诗歌网站(包括诗歌论坛)已达几百家。其中,“诗生活”、“界限”、“天涯”、“橡皮”、“唐”、“诗江湖”、“阵地”、“锋刃”、“或者”、“中间”、“第三说”、“诗家园”、“扬子鳄”、“终点”、“守望者”、“诗中国”、“灵石岛”、“诗歌报”、“中国诗歌网”、“新诗代”等诗歌网站(含诗歌论坛)因其网站风格的相对鲜明以及诗学趣味与价值取向上的差异而比较受人关注,此种情况与民间诗刊在诗学意义上的“同仁化”倾向完全相似。在此必须指出的是,当前的民刊有朝网络化发展的趋势,“网络诗刊”的逐步兴起反映了民刊与网络的融合与互动关系。

转型期的湖北诗坛

在市场化带来文学多元化的背景下,转型期的湖北诗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从发展历程来说,经历了由低潮到繁盛的过程。在90年代初,习惯了体制化的文学生产模式的诗人,面对突如其来的市场化文学走向,面对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学浪潮,有一个不适应的过程。有评论家从诗人群的消失、不少诗人改道走穴、墙内开花墙外香、诗美的失落等方面认为90年代湖北诗歌走向“衰落”。

但当诗人们真正认识到市场化的不可逆转和由此带来的精神多样化和表达多样化的好处后,真正爱诗的诗人们又各显神通,各献佳作了。如果说80年代的湖北诗歌创作可以分成现实主义诗歌、乡土抒情诗、现代先锋诗歌几大板块的话,转型期的湖北诗歌更多呈现出的是一种“多元并存、交叉上升的立体结构”。诗歌的表达内容、写作方式也有了一定的变化:突破了以往的宏大叙事,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以及个人的情感和心灵逐渐成为诗歌描述的对象。

同类推荐
  • 梦与马

    梦与马

    本书包括“逝者如斯”、“信仰在我们中间多少时候了”、“重现的时光”等随笔。
  • 痴爱:萧红情书集

    痴爱:萧红情书集

    本书收入萧红写给萧军的42封书信。其中,35封是萧红于1936至1937年间,由日本东京寄回上海和青岛给萧军的,7封是她回国后又去北京,由北京寄到上海给萧军的。记录了女作家萧红与萧军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段过往心态和对历史往事的追忆。另外还收录了萧红致黄源、高原、胡风、许广平、白朗、华岗的11封书信。
  • 紫钗记(汤显祖戏曲全集)

    紫钗记(汤显祖戏曲全集)

    《紫钗记》是16世纪中国明代杰出戏剧家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中的一梦,取材于唐代蒋防的《霍小玉传》。本书热情讴歌了爱情的真挚与执着,深刻揭露了强权的腐败与丑恶。
  • 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当代中国人文大系”是一套开放性的丛书,殷切期望新出现的或可获得版权的佳作加入。弘扬学术是一项崇高而艰辛的事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在学术出版园地上辛勤耕耘,收获颇丰,不仅得到读者的认可和褒扬,也得到作者的肯定和信任。我们将坚守自己的文化理念和出版使命,为中国的学术进展和文明传承继续做出贡献。
  • 春回天府(成人卷)

    春回天府(成人卷)

    本书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力量、新家园、援建工地上的旗帜、告亲人书、当新家从手中一寸一寸升起、目光中的光、小城阳光、奠基、重建、悬空、你的名字在援建的路上疾行、还是那片土地、种在废墟上的太阳、记得、援建工人印象、重建,重建、家在彭州等等。
热门推荐
  • 一妃天下

    一妃天下

    大明国,生活繁华,但是暗里却是潮水涌动。各大势力为了争夺荣华富贵、无上权力,进行着种种斗争。皇朝九五之尊,却是不明事理之人。几大家族被无辜席卷而入,成为战争之中的替罪羊。
  • 单读(11-15)

    单读(11-15)

    用全新的视角和文体看世界。中国青年一代公共知识分子的声音。中国公共社会中清新而令人尊敬的声音。本系列收录《单读》第11辑至第15辑,主题分别为联结/断裂、创造力之死、消失的作家、世界的水手、我们的黄金时代。
  • 二十几岁要懂得的人生经验(大全集)

    二十几岁要懂得的人生经验(大全集)

    本书从实际出发,按照二十几岁年轻人的现状和实情,带你走出人生的误区,给你一个正确的精神指引和行动要领,与你共赴一场智慧、激情、快乐的青春盛宴。希望本书能够帮助你摆脱惯性思维的束缚,了解足够多的社会经验,为你的生活锦上添花,让你的成功一路坦途!
  • 逍遥刀仙

    逍遥刀仙

    万世天才,举世修炼,一刀千古传!灵修武修,炼丹盗丹,脚踏天才战!阴界古府,六极秘地,闯天翻地覆!葬情葬义,至寒至热,丹田可吞天!超级体质,踏尽一切天才,逍遥俊秀,敛进美女无数!哥修的不是丹田,而是传说!楚天逸扛着弯刀如是说!
  • 修仙之李华的人生

    修仙之李华的人生

    古老的国家的种花家蕴藏着无数的传说,当这些传说突然有一天降临到一个刚刚踏入社会的屌丝身上,屌丝是否能够逆天改命成为一代传说。。。。
  • 救诸众生一切苦难经

    救诸众生一切苦难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倾世红颜爱而唯一

    倾世红颜爱而唯一

    笑看世间,痴人万千,白首同眷,实难得见,人面桃花,是谁在扮演。时过境迁,故人难见,旧日黄昏,映照新颜。相思之苦,谁又敢直言。梨花香,却让人心感伤,愁断肠,千杯酒解思量,莫相忘,旧时人新模样,思望乡。一朝魂穿而来,面对着冷厉狠绝的他,她想尽办法,只为逃离恶魔身边,自由自在的翱翔在自己的天空。可是天不遂人愿,总是有大大小小的麻烦找上门来,搅乱她的一池春水。几番沉浮之后,当他紧紧地抓住了她的手,她却命薄如纸。再次归来,他能否在人海茫茫中一眼认出她?荆棘遍布,困难重重前她又是怎样不屑的努力?当繁华落尽,梨花香处能否只羡鸳鸯不羡仙······
  • 落果

    落果

    温亚军,现为北京武警总部某文学杂志主编。著有长篇小说伪生活等六部,小说集硬雪、驮水的日子等七部。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小说选刊》《中国作家》和《上海文学》等刊物奖,入选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洋楼诡闻

    洋楼诡闻

    一幢白色的欧式小洋楼坐落于法新租界西部住宅区。没人知道这幢小洋楼是何时何人所建,住在这里周围的老人都说,从他们有记忆开始,这幢洋楼就在这里。洋楼的主人换了好几个,全都是莫名的搬家离开,几经易主,到最后不知怎么就成了无主的屋子,久而久之,竟有闹鬼的传闻传出。这幢洋楼慢慢的就真的成了‘鬼屋’。直到五年前,有人看到一个撑着白伞的女孩儿拖着厚重的行李搬了进去,但没人见她离开过洋楼。晚上洋楼内更是一片漆黑,只有白天的时候偶尔能听到里面传出隐约的钢琴声……自此,更加无人敢靠近这个地方。
  • 放开我的小白龙

    放开我的小白龙

    尘归尘,土归土。前日因,今日果。乖徒儿们,随为师打妖怪去!众徒弟身形一抖,不好,师傅又要开始作妖了,快拦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