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13500000013

第13章 唐词篇(12)

“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晴雪、明月,本是洁净、清幽之景,但在这位戍边老兵眼里,却显得异样地孤寂和凄清。是啊,遥望山南山北,除莽莽白雪铺盖大地外,再没有别的什么了;悬想千里万里,除幽冷月光遍洒世间外,再感受不到别的什么了。有家乡,但家在何处?有亲人,但亲人怎样?可谓荡荡胸怀如自雪,悠悠思绪似冷月啊!

“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明月啊,明月!你能带去我这一片思乡的情吗?听,胡笳一声,传出的是无限凄凉。眼见塞月孤明,耳闻胡笳夜咽,真是令我愁肠寸断了。胡笳,相传古代少数民族卷芦叶吹之(一说为管乐器,清代形制为三孔、木制、两端弯曲),流行于塞北和西域一带,其音哀婉悲凉。

喻陛云谈到这首小令时说:“唐代吐蕃回纥,迭起窥边,故唐人诗词,多言征戍之苦。当塞月孤明,角声哀奏,正征人十万碛中回首之时。李陵所谓胡笳夜动,只增忉怛。”(《唐词选释》)这从背景、内容到艺术,都作了中肯的分析。

戴叔伦论诗:“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司空图《司空表圣文集》卷三《与极浦书》引)这种诗要有余味远韵的主张,曾对后世神韵派产生过较大影响。他的《调笑令》就极富神韵、旷远、疏淡,让人含嘴不尽。

《古今词话》则评它“笔意回环,音调宛转,与韦苏州一阕同妙”(《词林纪事》卷一引)。韦应物写过两首反映边塞生活的《调笑令》,其中一首云:“胡马,胡马,远放燕友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广漠草原上这失群迷路而无家可归之马,正是久戍难归之边塞士兵的形象写照,它与戴词确具异曲同工之妙。

调笑

韦应物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河汉,河汉,晓挂秋城漫漫。愁人起望相思,江南塞北别离。离别,离别,河汉虽同路绝。

前后持续了八年的安史之乱,使唐王朝从兴盛急剧地走向衰败。随着大唐王朝国力的削弱,边境形势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安史之乱前,唐帝国和西北的吐蕃时战时和,互有攻守。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哥舒翰把守卫西北边防的军队东调潼关,致使边防空虚,吐蕃乘机长驱直人。数年间,唐王朝西北数十州相继失守,自凤翔以西,邠州以北,都成为吐蕃的领地。河陇地区从此沦入异族之手几近百年。

民族矛盾的尖锐,大唐故土的沦陷,激起了有志之士救亡图存的爱国热情,中唐诗坛上出现了不少洋溢着战斗激情的篇章。“北逐驱獯虏,西临复旧疆”(李益《从军有苦乐行》)是诗人的要求,也是人民的要求。另一方面,失地长期未能恢复,“边头州县尽胡兵”的现实,也引起了人们深深的忧虑和悲愤,一些诗人的吟咏中往往隐含着一种故土沦丧之痛。

韦应物《调笑》其一就是一首慨叹北胡难灭之词。

开篇“胡马,胡马”两句重迭,造成一种急促的节奏,画面上出现了一群群产于胡地的马。这些马虽然属于游牧民族所有,却公然在大唐版图内的燕支山下放牧。燕支山又作焉支山,本在匈奴地界,因盛产燕支草得名。“燕支”也作“胭脂”,可作女子的化妆品。汉武帝时,匈奴屡犯边郡,武帝命霍去病将兵远征。霍去病自陇西出击,过焉支山,西入匈奴境内千余里;又由北进兵,南下祁连山,围歼匈奴。其后,河西四郡尽入汉廷,沟通了内地与西域的直接交通。匈奴失去了水草肥美的河西之地,受到很大损失,作歌唱道:“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而如今,胡骑的铁蹄又践踏着大唐的河山,成群的胡马又远放在燕支山下了。抚今追昔,怎能不使人感慨万分呢!

忽然,一匹胡马离群而去。它毫无顾忌地用蹄子刨着地面的黄沙和积雪,发出响亮得意的嘶鸣,丝毫也没有意识到这里并不是它出生的胡地,而是大唐的国土。可能是由于跑得太远,而且环境毕竟有些陌生,这匹马迷路了。它东望西望,焦躁不安,还是找不到归家的路,不免显得迷惘和孤独。

根据词格的要求,词的六、七两句将第五句最后二字颠倒重复,变为仄韵。两句“迷路,迷路”相连,气氛凝重低沉,直贯末句“边草无穷日暮”。早在汉代就克复的燕支山,现在又成为边境了。枯黄的塞草直接天边,荒原唯闻马嘶,罕见人迹。此时斜阳残照,暮烟迷蒙,悲壮苍凉中又透出几分迷茫。

韦应物虽以田园山水诗名世,被人誉为“写景如画”,但他对社会现实还是关心的。早在初仕洛阳时,他面对战后残破的东都,曾写下“萧条孤烟起,日入空城寒”的句子,对官军和回纥军的破坏表示愤慨。那么,他对河陇之地的沦丧感慨颇深,不也是很自然的吗?

《调笑》其二写远戍塞外的征人,秋夜将晓起视银河,引起乡国之思。

北国秋寒,一个来自江南的征人却黎明即起。或许是军情吃紧,或许是愁思难眠,夜色未退,他已登上边城戍楼。天穹寥阔明静,繁星尚未隐去,仰望星空,最能引起征人注目的就是高挂在秋城之上的河汉。河汉,即银河。看到银河,首先使人想到的是牛郎织女的故事。牵牛和织女的悲剧故事经历了一个长期流传和不断丰富的过程,大约在汉末魏初就已基本定型。“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曹丕《燕歌行》)漫漫的河汉把这对情人活生生地分开了,他们的遭遇令人同情,令人伤感。但河汉不仅天上有,人间的天河更长更宽。在烽火遍地的动乱岁月,有多少人家妻离子散啊!征人远离故乡,只身飘泊,简直要羡慕牛郎织女了。天上的牛郎织女毕竟一年中还能在七夕相会一次,而自己和妻子何年何月才能重逢呢?“漫漫”一词,既是指河汉的漫长,也是征人与亲人相隔万里、各在一方而产生的心理感受。这漫长是空间上的,也是时间上的。这种“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高适《燕歌行》)的日子实在是太长久了。于是,征人陷入了深深的相思之中。本来离愁就无时无刻不萦绕于心,起望河汉,更触发了新的别恨。这是江南塞北的别离,这是相会无期的别离,这是令人心碎的别离。六、七两句中的“离别,离别”,是征人进着血泪的呼喊,是他对命运的抗争。但眼前的现实是改变不了的,这就引出结句——“河汉虽同路绝。”征人在无可奈何、万分悲愤之中,对亲人寄予了无限的深情。塞北江南,我们看到的是同一个河汉,但却没有鹊桥之路能使我们重逢。让我们就这样隔河相望,遥寄彼此的相思之情吧。

这首小词在简短的篇章中,表现了丰富的内容。它以优美通俗的语言。构成了含蓄动人的意境。深秋的季节,塞北的边城,漫漫的河汉,愁绝的行人,这一切是那么和谐、那么巧妙地溶合在一起,使“江南塞北别离”的情思充溢其间,极其感人。河汉,是星空的实景,又富有明显的象征意义。词以“河汉”起,以“河汉”终,河汉漫漫贯穿全词,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台

韦应物

一年一年老去,来日后日花开。未报长安平安,万国岂得衔杯。

冰泮寒塘水渌,雨余百草皆生。朝来门巷无事,晚下高斋有情。

韦应物,中唐较有名的诗人。早年侍奉玄宗,生活豪横放浪,不少作品也豪气干云。中年以后长期在州县做官,目睹了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的种种时弊,思想变化较大,作品常常表现出较强的政治倾向。他的诗虽以山水田园之作称于世,但与王、孟的山水田园诗已有所不同,在号称“王、孟、韦、柳”的诗派中,他的作品带有明显的时代气息,最多反映农民疾苦。他也是中唐时,间作小词的名家之一。

中唐,词与诗还没有明显的界限,正处在由诗向词渐变的时代,可以说有的词,除了配乐之外,和近体诗几乎没有大的分别,这就是唐声诗。这里所选韦应物的两首“三台”,又名“三台令”,就是两首近体六言绝句。两首作品从内容到形式,也与后来称为词正体的,以华美词句写婉约情绪之作不同。

其一,所谈大约是德宗建中年间(公元780年—783年)事。韦应物于建中三年至滁州为刺史,建中四年就发生了姚令言所率部的兵乱。自德宗继位以来,天下就不太平,像陆贽所说的“兵连祸结,行及三年(当时才继位四年),徵师日滋,赋敛日重,内自京邑,外洎边陲,行者有锋刃之忧,居者有保求之困。”德宗信任大奸臣卢杞,陷害忠良,弄权误国。泾原节度使姚令言领兵驰援襄城之危,兵士“冒雨寒甚”,到了长安附近,因为朝廷未给任何优抚,兵士发生哗变,朝廷处置又不得力,致使乱兵进入长安,德宗慌慌张张逃至咸阳,再逃至奉天(今乾县),这时朱沘自称大秦皇帝在长安改元登基,并派兵三面围攻奉天,许多被卢杞排挤陷害的人依附了朱泚。

这时韦应物在滁州。做为一方守吏,虽远离长安,他关心着朝廷与大局,也深知朝政腐败,奸臣当道,对大势自然忧虑。所以他首先感慨“一年一年老去”,一年年岁月流逝,自己年近半百,几经沉浮来到荒僻的滁州,心怀朝廷却无能为力,徒然兴叹而已。这里嗟叹的主要不是“老”,而是岁月逝去,无所作为。但他满怀信心地说:“来日后日花开”。个人虽然无能为力,不过春兰夏莲各占一时,四时均有花枝装点江山,即使谢了,明年还是依样开放。这是比喻,说明他对唐王朝还有信心,认为奸臣弄权,藩镇作乱,终是一时,好时光一定会到来。后两句直接谈时事与个人态度。“未报长安平定,”“未报”,还没有听到。皇帝出奔,长安沦陷,听到的全是坏消息,没有令人鼓舞的捷报。所以,他认为“万国岂得衔杯”。“万国”,在上古文中“大曰邦,小曰国”,“国”是城邑的意思。“万国”,这里是指全国。“衔杯”,以唇接触杯盏,实际就是喝酒。就是说,全国臣民在这个时期怎能有兴致举行各种宴会呢!全诗六言四句,谈了自己感慨,于国家无助,但相信朝廷最终会胜利,希望全体臣民共赴国难,以待收复长安,天下太平。

第二首。创作时间大约已是贞元年间,在苏州任刺史时。兴元元年(公元784年),韦应物在滁州被罢,穷到无力回返长安,只好暂住滁州西涧。又经过几次升降,贞元五年(789年)到苏州任刺史。这时期,德宗处于危难之时,比较能纳忠言,惩办了卢杞,又接受了李泌、陆贽提出的不少高明建议,军心、民心振作,于兴元元年七月收复长安,到贞元五年政局大体稳定。韦应物在苏州,既治大郡,又与顾况、孟郊、皎然等唱酬往来,心情与创作前首时自然不同。

首句,“冰泮寒塘水渌”,“泮”,是溶解、分离的意思,“渌”,清澈的意思。写出了初春时节所有的景色特征。池塘中的冰在慢慢地溶化,也有冰块在缓缓移动,但池中更多是静静的水了,那水清澈如镜,可想而知,也寒冷如冰,但毕竟坚冰已经融化,春来了,岸上“雨余百草皆生”,一场春雨之后杂草已露出了尖尖的芽子,不知名的闲草杂卉都甦醒了。两句描绘出了欣欣春意,也象征着作者心中的国运中兴之乐。作者生活得很平静,“朝来门巷无事”,天下大局初定,暂时政简刑轻,况且从安史之乱以来,江南一带较少受战乱波及,民生也较安定。贞元以来,江南首富之区的苏州,长官就乐得时有馀暇了。再加苏杭一带人才集聚,顾况、孟郊、丘丹,诗僧皎然全在这一带活动,与韦应物时有诗篇酬唱赠答,高雅的郡守难免“晚下高斋有情”矣。“晚下”,政务之暇,一般为晚上。“下”同现在的“上”。“高斋”,既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之高,又有深宅高堂之上清静无为的意思。这“情”,恐怕就要用浅斟低酌来相慰了。

两首相较,第一首写国家动乱,“銮舆外幸”之时,作者深深地担忧国家,关心朝廷,自叹无力为君消弭祸乱,求其次,认为台宴不宜。第二首写于大局已定,郡治安宁,又有同诸好友切磋诗文,时当冬去春来,万物争发,他诗人的故态又复萌了,觉得但有“情”,小酌台宴未尝不可。

二词可说是写闲适境界的,但他的喜怒愁怨带有明显的时代气息,作品表现出较浓的政治倾向。词既为人乐而作,所以读来琅琅上口,辞意浅俗,作者的一片忧国忠君之心,表现得清微淡远,诚如苏轼所言:“寄至味于淡泊”。

还京乐

窦常

百战初休十万师,国人西望翠华时。家家尽唱升平曲,帝幸梨园亲制辞。

唐代燕乐大盛,但入乐的曲子歌辞创作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文人们所得心应手为之的,多是句式齐整的唐声诗。窦常这首《还京乐》就是齐言体,与宋词《还京乐》长调慢词不同。它原是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名,至宋,乃用旧曲另翻新声。由此,亦可见从诗到词过渡的情况。

据唐人段安节《乐府杂录》载:“明皇自潞州入平内难,正夜半,斩长乐门关,领兵入宫,剪逆。后入撰此曲,名《还京乐》。”可见,这首词写的是安史之乱后,唐明皇由蜀还京事。它描绘出了一场祸国殃民的大乱被初步平定后,全国上下喜庆升平的动人情景。

“百战初休十万师,国人西望翠华时。”天宝十四年(755)爆发的安史之乱,是一场导致大唐帝国迅速衰落,亿万人民生灵涂炭的大劫难。朝廷丧师失地不用说,连稳做皇帝四十多年,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唐玄宗也被迫逃往蜀地,过了十五个月凄风苦雨的流亡生活,最后竟弄得还不及普通人家那样能保住自己的老婆,所谓“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李商隐《马嵬》)对于广大百姓,安禄山叛军所至,更是灾星降临。叛军每破一城,“城中衣服、财贿、妇人皆为所掠。男子,壮者使之负担,赢、病、老、弱皆以刀槊戏杀之”(《资治通鉴》卷219,至德元载十月条)。因此,人心思唐,人心思定。现在好了,经过两年激战,唐军收复了国都长安,玄宗也平安地由蜀返京了。史载当唐玄宗由肃宗陪伴着,从长安城西北的开远门人城,行至丹风门,一路上“旗帜烛天,彩棚夹道”,长安士庶在路旁欢呼雀跃,涕泣歌舞,皆曰:“不图今日再见二圣!”(《资治通鉴》卷220,至德二载十月条)胜利、安定,似乎出人意料地突然来到,又是日日夜夜苦盼着的。虽然仅仅是“百战初休”,但毕竟可以喘口气了;“国人西望”,这延颈企踵的“望”,正是全国百姓急欲脱离水深火热、盼望盛世重来的形象写照。翠华,皇帝仪仗中一种用翠鸟羽毛作装饰的旗,这里代指皇帝。

“家家尽唱升平曲,帝幸梨园亲制辞。”收复京都,迎还唐皇,给人民带来了欢乐,带来了希望,于是家家都唱起了世道升平的歌。那位以酷爱新声著称的风流天子唐明皇;也跑到久违的梨园去,亲自制作了新的曲辞。梨园,唐玄宗时教练宫廷歌舞艺人的地方,一在长安光化门北禁苑中,一在蓬莱宫侧宜春院,玄宗曾选坐部伎子弟三百人和宫女数百人于梨园学歌舞,有时亲加教正,称为“皇帝梨园弟子”。如今玄宗又来“亲制辞”了。但梨园早已今非昔比,他能制出什么“辞”来呢?一场大动乱过后,“梨园子弟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白居易《长恨歌》),尤其是那位“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杨贵妃,早已是魂埋马嵬,再不复见了。此时的明皇,喜耶?悲耶?堪谓“百感尽在不言中”了。

这首词气象宏大,境界开阔,在一片欢腾的背景上,突出唐明皇显得异常又在情理之中的举动,给人以无限遐想和深刻的印象。

竹枝词

李涉

石壁千重树万重,白云斜掩碧芙蓉。昭君溪上年年月,偏照婵娟色最浓。

同类推荐
  • 流动的盛宴

    流动的盛宴

    《流动的盛宴》是海明威一本颇有鲜明个人风格的非虚构文学作品。“如果你在年轻时有幸生活于巴黎,那无论你在哪里度过余生,巴黎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场流动的盛宴。”在这本书里,海明威叙写记忆中早年巴黎的人与事,写他在丁香园写作,在莎士比亚书店借书,在塞纳河边散步,去卢浮宫、先贤祠、卢森堡公园……和庞德、乔伊斯、菲茨杰拉德夫妇、斯泰因小姐、西尔维娅·比奇、福特·麦多克斯·福特们的交往……阅读、聚会、赛马、饮酒、美食、滑雪、拳击、猫……本次出版以巴黎莎士比亚书店认证定本全本译出,译者张佳玮常居巴黎,从事写作和文学翻译。本版收录1920年代巴黎街景及日常生活影像,附彩印“爵士时代”巴黎都会地图,更好读懂经典。
  • 经营心灵

    经营心灵

    刘广迎先生的新作《经营自己》是一本励志和智性的书。作者以优美流畅的文笔,创新了一种理论文章与文学完美结合的新散文体例。读其著作,不仅有理性上豁然开朗的通透,也会为他的文学之美、思辨之美所吸引和折服。全书分引言、经营心灵、经营事业、经营家庭、后记五部分,共15万字。本刊节选其引言、经营心灵两部分,并配发书评三篇,以飨读者。于丹火了,火得异乎寻常。用这样一种方式去宣讲《论语》竟让人名利双收,在此之前也许没有人会想到。
  • 无非求碗热汤喝

    无非求碗热汤喝

    人生在世,吃喝二字。豆瓣、知乎、虎扑知名作者张佳玮暖心美食随笔。从家常食话,到零食小点;从应景吃食,到各地风物,从文化掌故,到童话臆想……引经据典,深入浅出。有吃,有文化,有故事;关于吃,吃什么,怎么吃;更关于吃的心情,陪你吃的人,你吃的时候想着你和你想着的人……
  • 猎人笔记

    猎人笔记

    《猎人笔记》是一部形式独特的特写集。作品控诉了腐朽的农奴制度,表现了作者的民主主义思想。作品以一个猎人的行猎为线索,刻画了地主、管家、磨房主妇、城镇医生、贵族知识分子、农奴、农家孩子等众多的人物形象,真实地展现了农奴制背景下外省城乡各阶层人民的生活风貌。在美丽的大自然的景色中,发生的却是种种悲剧,体现了对农奴制度的无言控诉。作品也生动地描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 陌上花开

    陌上花开

    乐府诗词“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感情强烈外露,形式朴素自然,长于叙事。在《陌上花开》中,安意如以诗为线索,以史为素材,以独特的感性文字,将古意盎然的乐府诗词完美解码,复原了那些哀乐缠绵的故事、丰神俊逸的人物、婉曲难测的情怀。回到汉魏、两晋、六朝、盛唐、五代。去观望彼时的风月无限。
热门推荐
  • 毒医世子妃

    毒医世子妃

    召陵王朝有一女,心狠手辣,凡是她看不顺眼的,不是毁容就是瘫痪,不是断手就是断腿,成为恶名满贯的大小姐。王府世子也出名,不过是以病弱闻名,天生的药罐子,吃药比吃饭还多。太后乱点鸳鸯,皇帝一道圣旨,将两个毫不相干的绑在一起,称天赐良缘。安清染浅笑盈盈,“世子爷,您这身子,还是戒色的好。”夙夙言璟,“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春醪集

    春醪集

    本书是才子作家梁遇春珍藏版散文集,收录了《春醪集》和《泪与笑》以及书话、书信,是梁遇春26年短暂年华的丰富结晶。王蒙推荐,国家教育部推荐读物,《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现代中国散文的奇异之作,“中国的兰姆”昙花般的青春絮语。
  • 斗鳄

    斗鳄

    裕仁天皇的堂妹桑田秀吉,是日本明治维新后第一代女探险家。她破例女扮男装,混入到中国的云南边境、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丛林、泰国的阪勒蟒蛇区,进行动物考察,成为传颂一时的女杰。后来与动物学家佳田千岛结婚,生了两个女儿。大女儿叫佳田杏子,小女儿叫佳田秋子。姐妹俩相差两岁,个子长得一般高。性格有些差别——杏子比较尖刻,秋子比较憨厚。姐妹双双一再表示,要继承母亲未完之业,周游世界探险,考察毒蛇猛兽。太平洋战争爆发时,她俩刚从富士高中毕业。
  • 活就活出个人样

    活就活出个人样

    主人公郑少卿和韩洁茹都来自农村,他们彼此心心相印相爱,但老人的封建残余思想作祟,要拆散他们。为了追寻自己的幸福,他们约定私奔,在表姐的帮助下来到了南国东莞打工,进行艰苦创业。在这座美丽的城市,他们遭遇了不少的挫折、磨难,经历了失业的阵痛,但任何困难都没有把他们击垮,凭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凭着忠诚、忠勇、坚毅、向上的品格,在吃尽了百般苦、历尽了万千难后,在事业上干出了名堂,在生活上品尝到了幸福。主人公郑少卿面对压力时积极乐观、百折不挠的精神,鼓舞和感召着现代的年轻人不断奋勇向前,通篇体现的是正能量。
  • 无形篇

    无形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供诸天科仪

    供诸天科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凤唳九宵邪王放肆宠

    凤唳九宵邪王放肆宠

    灵魂归位的上官止卿在第一次看到轩辕无忧时,心中就有一种莫名的悸动。而轩辕无忧就是相当的激动了!“止卿!我终于找到你了,我找你找的好辛苦!”轩辕无忧紧紧地抱着上官止卿,说完就要亲下去。啪!上官止卿一掌掴在轩辕无忧的脸上。“无耻!”虽然自己看到他时心里有些悸动,但他也不能如此非礼自己。周围的一切都静止了!所有人都为上官止卿捏了一把汗!这姑娘胆也太肥了,尽然掌掴当今的战神王爷,连皇上都要礼让三分的主。所有人都以为上官止卿不死也得脱层皮的时候,让所有大跌眼镜的事情发生了。“止卿!打这么重,你都手疼不疼呀?”轩辕无忧一脸温柔,想要去看一下上官止卿的手。看着这个非礼自己的无耻之徒样子,上官止卿冷哼一声,甩袖离去。…………从那以后上官止卿总是能在各种场合,各种地方遇到轩辕无忧。“止卿!”……“不要叫我止卿,我和王爷不熟,还请王爷自重!”……“好我叫你止卿,娘子!”……“无耻!”…………希望各位读者大大多多指教,小女子不才这厢有礼!撒花,撒花……
  • 花蕊之死

    花蕊之死

    唐末五代乱世,藩镇割据,互相攻伐。五十四年间,中原地区在混乱中经历五个朝代,还有十多个小国与之并存,史称五代十国。几十年的大分裂、大混战、大破坏,田园荒芜,生灵涂炭,人们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祈祷上苍早日降下真龙天子,让百姓安居乐业。后周将领赵匡胤于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在胞弟赵匡义和心腹幕僚赵普的策划指挥下,发动陈桥兵变,代周而立,国号宋,定都汴梁(今河南开封),拉开了统一中国的序幕。
  • 来时风月去时雪

    来时风月去时雪

    『正文完结』本书正文部分已经完结。历时四个多月,没想到自己能坚持做完这件事情。大家放心入坑。正文最后两章,是传统汉家婚礼的再现。作为一个汉服爱好者,这些年来花了不少心思在这件事情的学习和揣摩上面。可以说是写的比较认真了。传统汉族人的婚礼,其高度等同于信仰。所以每一个仪式、道具都有一定的意义。我在章节内容里无法塞进大量的解释文字,所以,大家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在评论区与我讨论。不足之处,希望指正!感谢大家长期以来的支持和关注!…………下一本书《南城未春分》,已经开了,感谢大家关注。
  • 校花的极品白痴

    校花的极品白痴

    逆天改命的医术,战无不胜的武功,大唐的一代天之骄子,穿越到现代,他却显得格格不入。空有一身武艺他又如何横扫都市,俯瞰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