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回人间事何堪说
次日清晨,云梦月和红儿早早起来,用邹伯家的贮粮煮了红薯粥。范昭用完早餐,走了出来,看见吕四娘院落内两株蜡梅结满花骨朵,含苞欲放,中有三朵悄然吐蕊,吕四娘站在树前静静观看。
范昭上前施礼,道:“前辈早。”吕四娘冷冷看了范昭一眼,没说话。得挑起吕四娘的话兴。范昭(许时今)脑子一转,把21世纪的销售技巧用上了,吟道:“海门瘦日远无斜,潮退虚声吼白沙。短袖闲叉无事乎,荆山野寺看梅花。”此诗乃吕留良所作,吕四娘面容一动,道:“你识得此诗?”范昭道:“个中疑问,请前辈指教。”吕四娘道:“有何疑问?”范昭道:“吕老先生逾过不惑之年后,游历了许多地方,即景赋诗。此诗写吕老先生于落日海景中观赏梅花的闲情逸致。吕老先生似是去了海门,海门位于万里长江入海口,素有‘江海门户’之称,但‘荆山野寺’,不知所指何处?”吕四娘道:“野寺当指悟空寺,荆山为形容,对野寺,非实指荆山。”范昭道:“这样小生就明白了。有名的荆山,并不在海门,最为出名的当属湖北南漳荆山。前辈,海门有悟空寺吗?”吕四娘道:“许多地方都有悟空寺。江阴之地,也有悟空寺。”
吕雁梅走了出来,看着范昭,一脸担心。
范昭道:“吕老先生写此诗时,台湾明郑政权尚存,‘海门瘦日远无斜’,暗喻台湾明郑政权为华夏正统。‘潮退虚声吼白沙’,是指彼时反清之事大势已去,吕老先生心有余而力不足,只得于荒山野寺中闲赏梅花。”吕四娘道:“你很有才华,可惜为满清效力。”范昭道:“此诗流露了吕老先生出家之意,向‘远无斜’的明郑正统表达心意。”吕四娘轻叹一声,道:“今日你若死了,实在可惜。”范昭淡然道:“康熙二十二年(1683)七月,台湾明郑政权投降,是年八月,吕老先生因病与世长辞,终年五十五岁。或许,吕老先生已经知道台湾战事无望,病情加重逝世。”
吕四娘盯着范昭,问道:“你想说什么?”范昭毫不回避,迎着吕四娘目光,一字字问道:“我想请问前辈,大明何以有吕留良?”吕四娘怔住。范昭再问:“大清何以有雍正?”吕四娘答不上。范昭追问:“天下何以有周侗?桃花坞何以有吕四娘?”
吕雁梅听范昭直呼其至亲长辈的姓名,心一下提到嗓子眼了。云梦月和红儿站在院门处,对范昭一脸欣赏。老子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范昭、云梦月和红儿放下生死之念,反而落了个轻松。脚步声起,周侗、白华、胡起、苗平、倪璋和罗强,走了过来。
范昭朗声道:“大清何以有乾隆?大清又何以有我范昭?!”
白华道:“人命天定。大清有乾隆皇帝,有范昭,皆因阎罗王生命簿上有姓有名。”范昭转过身来,拱手道:“原来是山人白先生。这位仙风道骨,想必就是周侗老前辈了。”周侗道:“老夫一个俗人,与仙风道骨不沾边。适才范公子高谈阔论,似乎满腹经纶,见识过人,老夫想仔细听听。”范昭脸一热。吕四娘道:“师父,此人是乾隆的走狗,来讨要雍正人头的。”范昭正色道:“前辈,小生乃乾隆的朋友,并非朝廷官员。”吕四娘冷笑道:“江阴孝廉公,见了乾隆皇帝不磕头么?”范昭顿时语塞。周侗笑道:“好徒弟,这样辩论才有意思。为师只好武学,国事家事思之甚少。当年,为师敬仰晚村先生(吕留良)名望,又见你根骨绝佳,才破例收你为徒。今儿,你与满清的孝廉公辩学论识,让为师开开眼界。”
吕四娘领命,道:“你所问,无非一个‘天数’耳。我且问你,自古华夏为汉人之华夏,满清以何上应天命,统领华夏?”范昭反问:“何为华夏?”吕四娘道:“《春秋公羊传》有言: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范昭忽然脑洞大开,道:“《春秋公羊传》上起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与《春秋》起讫时间相同。此书虽是儒家经典,相传其作者公羊高为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齐人。子夏是孔子七十二贤人之一,公羊高应是孔子学生的学生。起初只是口说流传,西汉景帝时,传至玄孙公羊寿,由公羊寿与胡母生(子都)一起将《春秋公羊传》着于竹帛。《公羊传》以解释《春秋》经文为主,研究《春秋》的用词、造句,即‘微言大义’,探寻孔子在编撰《春秋》时的真实想法。可见,此书并非孔子原著,个中疏漏在所难免,若将《公羊传》当作圣人之言,大谬也。”
吕四娘微微一怔,道:“即使不是圣人原义,也是贤人之见,我等亦当遵从之。”范昭道:“倘若贤人之见与圣人之义相左,我等也应遵从吗?”“这……”吕四娘哑口无言。倪璋和罗强相视点头。吕四娘道:“你如何知圣人原义?”“修道!”范昭脱口而出,心即后悔。吕四娘笑道:“原来,是个讲玄学的人。师叔,这点可象你呀。”吕四娘释冰一笑,气氛立即轻松下来。云梦月心道:“原来,吕四娘生得这么好看,把腊梅比下去了。”
范昭一本正经道:“前辈勿笑。昔日,孔子曾向老子问学,言老子是天上的龙。若能懂道德之精义,岂有不知儒家之真学之理?”吕四娘又怔住。范昭滔滔不绝:“华夏文化之根本为道,其后演德、仁、义、礼、智、信。识道者,焉有不识德、仁、义、礼、智、信者也乎!圣人以礼乐教化世民,是以《公羊传》所言:尊勤君王,攘斥外夷,并非要诸侯侵夺外夷地,而是要诸侯将周礼雅乐传播到外夷,教化夷人。周天子执礼乐,四海臣服。”
范昭一停顿,目光一扫现场,众人皆有惊诧之意。范昭道:“《论语·宪问》有言: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诸位,谁解说此言?”吕雁梅道:“这个我知道。这是孔子称赞管仲的话,意思是说: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要披头散发穿左衽的衣服了!”范昭道:“燕姑娘学识极好,果然名师出高徒。”吕雁梅俏脸一红,悄悄看了吕四娘一眼。吕四娘瞪了吕雁梅一眼。
范昭道:“世人皆知管仲相助齐桓公称霸天下,却不知齐桓公因维护周礼之故,上天使周礼系于齐桓公也。即,齐桓公与管仲,为周礼之表率。”吕四娘道:“周礼,当周王室执之,何故齐桓公执之?”
范昭不答,继续道:“齐桓公二十七年(公元前659年),狄人攻邢。齐桓公和管仲联合宋、曹救邢,打退狄人,并助邢国迁都到夷仪(今聊城西南),破乱的邢国得以安定。齐桓公三十五年(公元前651年),周惠王去世。齐桓公会同各诸侯国拥立太子郑为天子,即周襄王。周襄王即位后,命宰孔赐齐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大路,以表彰其功。齐桓公召集各路诸侯大会于葵丘(今河南兰考、民权县境),举行受赐典礼。受赐典礼上,宰孔请周襄王之命,因齐桓公年老德高,不必下拜受赐。齐桓公想听从王命,管仲从旁进言道:“周王虽然谦让,臣子却不可不敬。”齐桓公遂行臣子之礼。诸侯叹服。齐桓公又重申盟好,订立新盟,此为著名的‘葵丘之盟’。齐桓公三十九年(公元前647年),周襄王之弟叔带勾结戎人进攻京城,王室内乱。齐桓公派管仲助襄王平息内乱。周襄王准备用上卿礼仪设宴为管仲庆功,但管仲没有接受,最后接受下卿礼仪。”
范昭停顿三分钟,众人思索范昭例举这些史实的用意。范昭道:“圣人之‘夷夏之辨’,全在义礼而不在血缘、种族地域或是朝政。如果夷狄守礼义,则进位诸夏;反之,如果诸夏不守礼乐,则贬为夷狄。诸位以为然否?”吕雁梅想拍掌叫好,却又不敢;倪璋、罗强相视点头;白华抚须微笑;周侗则皱眉深思。吕四娘又冷冻着脸,一言不发。红儿忍不住,脆声道:“少爷说的太好了。若只以衣冠认华夏,只怕禽兽也能当之。”此言有趣,大家轻笑起来,吕四娘也不禁莞尔。
范昭道:“顾炎武称赞管仲:‘春秋之义,尊天王,攘夷狄,诛乱臣贼子,皆性也,皆天道也。’”吕四娘道:“这话过了。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说话间,神色缓和许多。范昭道:“此言有失公允。倘若‘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子失德,当如何?武王伐纣,又如何?”
吕四娘叹息一声,瞧向吕雁梅。吕雁梅心道:“可不能让娘在范公子面前失了颜面。”白华笑道:“在山人看来,天子失德,天数也;诸侯征伐,天数也;诸位于此探讨学问,天数也。”吕雁梅道:“既然一切是天数,那么,人与人之间的恩恩怨怨,也是天数了?”白华闭目摇头晃脑,道:“然也。小妮子,人算不如天算,人世间的恩恩怨怨,都在天算之中。”吕雁梅道:“那么,历史上的大恶人、大奸臣,也在天算之中?”白华道:“然也。善恶相报,如影随形,皆落于天算之中。”
吕四娘道:“你所说并不新鲜,与雍正所著《大义迷觉录》极为相似,看来,你真是满清的走……奴才。”范昭道:“小生并未看过《大义迷觉录》,不知此书讲些什么?”吕四娘一脸不信,道:“你来求取雍正人头,怎么会不做准备呢?”红儿道:“我家相公实诚,说没看过就没看过。婢子可以作证。”吕四娘不愿浪费口舌,道:“权当你没看过,我说与你听。《大义迷觉录》乃雍正所著,刊行于雍正七年,主要讲了两件事:一是满清入主中原君临天下是否符合正统之道,二是雍正登基是否合法合理合情。第一件事关乎我与你所辩,我简单说说。其一,先祖以为,‘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伦,华之与夷,乃人与物之分界,此乃域中第一义。’雍正认为,古之中国疆域不广,华夷本是一家。其二,雍正认为,天赋君权,惟有德者可为天下君,不应以‘华夷之辨’来否定满清。其三,雍正认为,华夷之辨实质是文化之辨,宣称清朝入主中国是因为开疆扩土有大德,外国之君亦为正统,斥不向王化者为狄夷。”
说到这,吕四娘停了下来,思索如何反驳。罗强道:“师姐,我和倪师兄也曾商讨过《大义迷觉录》,似乎很难反驳。”吕四娘道:“先父若在,定能反驳,我得好好想想。”白华笑道:“师兄,学问探讨暂时告一段落,下午再辨,可好?”周侗微微颔首,道:“四娘,咱们有的是时间,先静下心来好好想想。做学问可不能心烦。”胡起道:“范公子请回吧,养好精神,下午再来。”范昭道:“多谢。胡伯伯和苗伯伯,能否指点一下内子武功?”二人犹豫。周侗道:“范家于你们二人有恩,现在有求于你们,可是报恩的好机会。”范昭大喜,连忙拉着云梦月谢过。
注:‘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意思是说,周王室之地为中国,诸侯为夏,诸侯之外为夷狄。后人以此而论华夷,没有实际意义。第一,这句话是孔子时期的国家政体(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周王室为华夏诸侯共主,这种政体大约可以追溯至三皇五帝时期。秦始皇建立帝王郡县制之后,政体就变了。第二,“中国”之地始终在变化之中,总体看是越来越大,因为生产力的进步使社会越来越繁荣,不同朝代帝都的变迁,也改变了全国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第三,历史上中原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迁移不断,曾经几度大南迁,使华夏文明广为传播。蒙古远征中东和东欧,建立四大汗國(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伊利汗国和窝阔台汗国),战乱毁灭中也带去了华夏文明。所以,作者以为,孔子所说的夷夏,理解为当时地域种族文明发达程度的划分标准,比较合适。当然,孔子希望周王室能执周礼,掌雅乐,现实让孔子失望。简单说,谁文明(执周礼掌雅乐)谁就是华夏,本身并无歧视。韩愈说:“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这种划分,类似于今天以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划分一二三线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