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54500000002

第2章 我的人生(1)

荆门岁月

幼童年代家乡生活

荆门,生我之地,养我之土,我的家乡,我的老根。虽远离家乡,久别故土,那里的山水草木,那里的亲友故人,仍深印童年记忆之中。

1926年12月18日,我出生于湖北省荆门县(今荆门市)北乡六十华里的草湖坪。

草湖坪西面北面,巍巍高山,东面南面,层层丘陵,中间地势平坦,形若巨盆,昔为湖草丛生的沼泽湿地,后演变成盛产稻谷的沃土良田;座座村落,袅袅炊烟,片片稻田,潺潺溪流,鸡鸣犬吠,虫鸣鸟声,浓郁乡野气息,古朴田园风光。

我家在草湖坪当中,是个只有几户农家的小村落。住宅坐北朝南,前半截草房,东侧牛舍、马厩、猪圈,西侧鸡笼、鸭笼及农具室;后半截瓦房,中间堂屋,东侧两间卧室及厨房,西侧两间卧室及厢房,中间天井。宅前稻场,用于加工粮食、堆草头柴禾。稻场沿边种有杨树、柳树、桃树,还有两株大桑树,春天采桑养蚕,夏天树下纳凉。宅东宅西,两口池塘,西边池塘,饮用洗涤,东边池塘,种藕养鱼。宅旁一片菜园,宅后一片竹林。

家里田地分布村子四周,水旱兼作,水稻为主,自种自收,忙时请短工。有风车、磨子、水车、碾子等农具,粮食自行加工,还建有土窑,酿造白酒。冬天劈竹子,缠棉纤,熬木籽油,制作蜡烛。吃的是自种的粮食蔬菜,自养的猪鱼鸡鸭,穿的盖的是自纺自织的土布。家用的木床、桌椅、面盆、脚盆、水桶、篮子、篓子,用自家木料竹子,请木匠篾匠制作。只有多余的粮食及自制的蜡烛,拿到集市售卖,贴补家用。

天蒙蒙亮就起床,烧火做饭,浆衣洗被,开笼放鸡鸭,喂猪食、马料,牵牛到田边溪边吃草。吃过饭,下地干活,下园种菜,或加工粮食,修整农具。农忙季节,全家出动,连小伢也下田送茶水,递草绳(捆稻谷),做点轻活。夜间,走廊上纺纱织布的机杼之声,厢房里背诵古文诗词的读书之声,合着塘里的蛙声,林间的鸟声,宁静的乡村,频添一番生气。盛夏之夜,搬出竹床,树下纳凉,吃嫩黄瓜,喝凉米茶,看闪闪荧光,望点点繁星,月光洒满稻场,静谧而安详。

我家是个大口之家,父母,兄嫂、两姐、两妹加上弟弟和我,整整十个一圆桌。父名友益,上过私塾学堂,读过一些古书,在农村算个文化人,乡人喊他向先生,遇有民间纠纷,常有人找他评理,居间调解。父很精明,会打算盘,熟悉农事,还会些手工活路。制烛作坊,父一手操办,家人当帮手。父还是子女的启蒙老师,厢房当课堂,每天晚上,教我们识字练字,读古文,背诗词,练字要求一笔不苟,背书要求吐词清楚。我现尚能背诵的古文诗词,好多都是父亲教的。惜限于环境条件,除我日后外出求学外,兄弟姐妹都先后辍学。母李氏,善良宽厚,勤劳节俭,从早到晚,忙个不停,含辛茹苦,总管内部家务,教养七个子女,勤扒苦做,操劳一生。兄顺来,性格内向,寡言少语,人称“老实坨子”。田里农活,兄扛大头,家里好多事,像修农具、修房子、清塘挖藕捕鱼、土窖酿酒、上榨坊榨油以及上街卖粮、卖蜡烛,多是兄操劳。嫂子黄氏,能干勤快,家务活扛大头。大姐二姐早嫁,大妹么弟早逝。同胞之中,现只有么妹在乡下安度晚年。

我出世不久,襁褓之中,突发疾病,幸得一裴老中医对症下药,救了我条小命,家人庆幸,取乳名“复生”。上学时,父按家族辈分“顺天法守之”,取学名“顺立”,寄托向家望我“顺利成长、立志成才”之期盼。母亲生我后,没有乳汁,那时乡下没有牛奶奶粉,靠米汤菜汁喂养。病后幼婴,黄皮寡瘦。焦急之中,又幸得临村一位产后丧子的杨氏妇女把我抱到她家,用她的乳汁精心喂养,直至断奶才送我回家。我拜她作干妈,喊她“杨妈”。时隔数十年,那位裴老中医,那位杨妈,再生之恩,永铭在心。

童年乡间生活,颇有乐趣。傍晚时分,同村的伢们一道,踢毽子,跳绳子,蒙着眼睛捉迷藏,叫“躲猫”,牵着衣角打转转,叫“赶羊”;爬树上掏鸟窝,跳河里摸泥鳅,赶着牛到狮子口河边,下河戏水,对唱牧歌。麦收稻收季节,一大群伢跑到田里,捡掉在田里的麦子、稻子,比谁拣得快,拣得多。提着篮子,到松树林里,捡枯枝,捡松果,拿回家当柴火。有时在村子里,还能看皮影子戏、猴把戏,听莲花落、三把鼓、瞎子拉胡琴。乡下过年,家家户户贴对联、放鞭炮,守在灶旁尝“卷曲”(又称盘龙菜),坐在炉边“守岁”,吃平时难以吃到的米泡、麻糖。正月初的几天,穿上新衣,跟大人出去拜年,走亲戚。村里来了玩龙灯、踩高跷、划采莲船,更是热闹,是乡下伢最欢乐的时光。

我六岁上私塾,师从周子兴、张蕴美。周张二师,不是老学究,中年人,出外闯过,见过世面,不仅教古文,还教点新知识。后上刘候集小学,离家数十里,住读。刘候集小学课程比较齐全,还上童子军课,穿童子军衣,吹洋号,打洋鼓。教导主任黄鼎益,兼授数学、音乐,他教的第一首歌《苏武牧羊》,至今还能背唱。黄老师见我聪明好学,且守校规,常在课堂点名表扬,并让我搬到他房间,与他同吃同住,单独辅导。大概因此遭人嫉妒,受到几个调皮学生欺负。我一气之下跑回家,正巧碰到荆门县县立初中招生,我小学没有毕业,赶到县城,以同等学力报考,以第二名成绩考上荆中。荆中位于荆门城郊,象山之麓,龙泉湖畔,环境优美。住校只几个月,武汉沦陷,日军逼进汉江,隆隆炮声,隐隐可闻,荆中停课关门,学生四散,各奔命运莫测的渺茫前程。

失学回乡,国已破,家将亡,路在何方,四顾茫茫。惆怅之中,欣闻鄂北创办湖北省立联合中学(简称联中),招收流亡学生,便匆匆赶到襄阳。因战事吃紧,鄂北不安全,联中改迁鄂西,又匆匆赶回家。怕夜长梦多,在家待了两天,便携带简单行装,泣别爹娘家人,离开故土家园,踏上流亡之路,奔向鄂西大后方。

鄂西岁月

中学年代流亡生活

鄂西,求学之地,流亡之所。勤劳的山区人民,接纳养育了千万异乡游子。鄂西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艰苦的流亡生活,记忆犹新。

鄂西紧靠四川,崇山峻岭,地势险要,交通闭塞,是个“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民无三分银”的穷乡僻壤。抗战期间,地理位置却十分重要,既是湖北省战时省会,第六战区军事指挥中心,又是陪都重庆的天然屏障。由湖北省政府主席陈诚兼校长的湖北省立联合中学各个分校,就设在鄂西深山老林之中。

负笈鄂西第一站到达宜昌。头一次进城市,头一次看到长江,见到许多在乡下从未见过的事物,颇感新鲜。抵宜次日,赶到小溪口联中登记处,被分到建始三里埧联中建始分校。当时武汉学校整体西迁,师生员工集体行动。我这个年仅十二岁的少年,孤单一人,独自远行,高山峡谷,荒村野店,白天赶路,夜间投宿。不知翻了多少座山,爬了多少个坡,跌了多少次跤,腰酸背痛,双脚磨出好多血泡,总算安全到达了三里埧。

三里埧地处建始县城东坳,北面大山连绵,南面丘陵梯田,中间两条溪河,是个呈丁字形的小镇。校舍是临时搭盖的“干打垒”茅屋,宿舍借用民宅。我住横街口广济餐馆楼上,同陈其光、陈天鉴、赖俊清等同学席地而卧,黎明即起,田野河畔,琅琅书声。语文老师耿长寅作词、音乐老师马丝白作曲的《湖北联中校歌》:“莽莽江汉,自古称雄,亡秦三户建伟功。日月骤暝,烟雾朦胧,抗战建国诞联中。巍巍黉宫,岭叠山重,莘莘学子弦歌一堂坐春风。扫荡瑕秽,恢复光荣,奠定邦国,复兴民族跻大同。”至今仍能背唱。1940年4月,联中建始分校高中与初中分开,初中部迁宣恩高罗。我与黄昌炽结伴,自挑行李,步行数日,抵达高罗。初中毕业后,分至恩施金子埧联中第七高中。

战时联中大多是流亡学生,家乡沦陷,举目无亲,仅靠点公费维持基本生活。吃的饭以包谷为主,少量糙米,常有霉味;吃的菜多是盐水煮的“合渣”(豆渣加菜叶);没有桌凳,蹲地就餐;好久打次“牙祭”,开点油荤。我写过两首顺口溜,一首是“吃饭号响心里慌,拿筷拿碗匆匆忙,三步当做两步走,围着饭桶把瓢守,清汤合渣包谷饭,狼吞虎咽塞进口”。(当时军训,作息就餐听号音,围饭桶是怕饭被抢光,早餐稀饭,迟去了,干的掏尽,只能喝稀的。)另一首是:“望眼欲穿打‘牙祭’,饥肠辘辘涎直滴,半盆荤菜端上来,一扫而光盆朝底”。穿的盖的是破旧衣被,缝了再缝,补了再补,鞋子破了穿草鞋。山区冬天很冷,破旧棉衣难以御寒,我在腰间缠上草绳,增点体温。夜间点桐油灯,冒出缕缕黑烟,早上起床,鼻孔黝黑。学生普遍营养不良,卫生条件极差,长虱子、生疥疮的特多。医药非常短缺,那时年轻,小病扛得住,就怕害大病。我患过天花,只是隔离,无药可服,幸而无恙。也有学生被病魔夺走年轻生命,长眠异域他乡,荒塚孤坟,令人感伤。

联中期间,接触多的要好同学,有黄昌炽、常继哲、辜宗林、袁尭等人。黄昌炽,湖北黄冈人,初中高中两度同窗,从三里埧到高罗到金子埧,都结伴同行,生活上学习上互帮互助。有次在金子埧池塘游泳,突然抽筋,是他救我上岸。常继哲,湖北黄陂人,块头大,力气大,爱说直话,遇有同学受欺,常抱不平,若有不服,拔拳相向。辜宗林,湖北浠水人,个子矮,体格壮,爱打球,会摔跤,与我同床共铺,对我多有照顾。袁尭,湖北黄陂人,小小个子,性情温和,与我同自习,同游嬉,形影不离,亲如兄弟。有年冬天,联中军训大检阅,排排学生列队操场,气氛庄严。军训检阅官走上检阅台,高声训话:“今天是元旦大检阅,不检不晓得,不但是湖北,是全国……”,见是袁父,又一口黄陂腔,我忍不住捧腹大笑,引起全场骚动。学校芦教官赶来,大声吼叫“胡闹”,把我从队列中揪出,关了一天禁闭。事后得知,袁尭说情,其父关照,免受严厉处分。班上品学兼优的“尖子生”谢邦定(曾任全国学联主席、驻外大使),陈庆益(曾任兰州大学、华中工学院数学系教授),爱好文学、擅长诗词的胡端豪(后改名胡天风,曾被错划为胡风分子)、魏尚斌,温文尔雅的张茂林、柴剑平、张钦若、曾庆超,全班力气最大的麻大哥费植森……,当年在联中共同度过流亡岁月的好多同学,时隔多年,印象仍深。

战时联中条件艰苦,但学习风气浓厚。联中师资雄厚,拥有一批知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他们像春蚕蜡烛一样吐丝发光,诲人不倦,像严父慈母一样关爱学生,培养学生,使我们这些年轻学子、异乡游子,得以吸取知识营养,感受人间温暖,高尚师德,令人敬仰。联中学生饱受流亡之苦,备尝国破家亡之痛,报仇雪耻之心强烈,十分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自觉刻苦,勤奋学习。上课用心听讲,勤抄笔记,课本很少,相互借阅,没有钢笔墨水,用毛笔土纸,寝室没有桌椅,盘着腿坐床上复习。傍晚时分,山间田野,点点黑影,琅琅书声,夜深人静,挑灯夜读,焚膏继晷,苦度寒窗。课余之时办墙报,演话剧,搞演讲比赛,还有读书会、同乡会,切磋学业,联络感情。文体器材稀缺,只有单杠双杠及个把篮球、足球。主要体育活动是爬山、游泳、赛跑、练拳、摔跤。最广泛的文娱活动是唱歌,唱抗日歌曲,唱民间小调,月白风清,歌声悠扬。唱起《松花江上》,痛哭失声,思亲思乡;唱起《义勇军进行曲》,摩拳擦掌,热血满腔。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同学们称为“第二课堂”。

鄂西联中流亡生活,吃尽千辛万苦,也经受了锻炼,炼了体格,炼了意志。少小离家,流亡异乡,经济来源断绝,囊空如洗,日常生活学习,全靠自己料理。战时困难环境中锤炼出来的独立性格、艰苦作风、坚韧精神,在漫漫人生旅途中,在困境逆境中,获得自信自立自强的力量,终生受益。

湖北联中这座战火中诞生的熔炉,培养造就了大批优秀学子和优秀人才。当年湖北联中高中毕业生,实行省里统一会考。按教育部规定,依据会考成绩,挑出百分之十的毕业生,免试保送国立大学就读。1944年夏,我毕业于恩施第七高中,通过会考,保送国立中央大学。从此离开鄂西,乘轮赴渝,踏上新的人生之旅。

珞嘉岁月

大学年代校园生活

抗战期间,武汉大学西迁四川乐山,又名嘉定;抗战胜利后,复员回珞珈山。四年大学生活,一年在乐山,三年在珞珈山,概称“珞嘉岁月”。

1944年8月,由巴东乘小火轮抵重庆。从山沟里到大都市,车水马龙,眼花缭乱,满街灯红酒绿,“歌舞升平”,全无战时景象。“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给我刺激很大。

到重庆后,即去沙坪坝中大报到。因保送指定的专业不合志愿,学校又不同意转系,便一边上课,一边复习高中课程。1945年夏重新报考,被录入武汉大学经济系。这年在重庆,迎来了日本投降,山城狂欢,万人空巷,异乡游子,归乡在望。这年在重庆,又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和专业,双喜临头,无比兴奋。八年流亡生活,终于从漫漫黑夜盼来了破晓黎明。一个乡下孩子,在战乱年代,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从私塾、小学、中学到考上大学,实在来之不易。我暗下决心,一定勤奋学习,珍惜宝贵的大学时光。

1945年9月,由重庆乘轮到宜宾,转乘木船到乐山。乐山位于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汇合处,远眺峨眉山的大峨、二峨、三峨诸峰,近望凌云山、乌尤山,山势蜿蜒。乐山山势环抱,万簇碧绿,茂林修竹,景色别异。信步郊外,青山绿水,黄花绿叶,沿清溪,进幽谷,卧草茵,看白云,真是天上人间。遐迩驰名的石刻弥勒大佛,端坐在岷江、大渡河交汇之畔,为唐代开凿,历时90年,通高71米,双手置膝盖,脚踩莲花,在宁静的神韵中显示出佛的尊严。《常皋笔记》形容大佛:“跌足成形,莲花山水,若自天降,若从地涌。”“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乐山佛都,名不虚传。

乐山的小吃别具风味。麻辣油棒棒鸡,叮咚街豆腐脑,还有江团,据说这种鱼只产在乐山一带,味绝鲜美。靠“公费”读书的穷学生,难享这个口福。走在街上,看到色香味俱佳的美食,馋涎欲滴。喝过叮咚街豆腐脑,撒上芝麻,淋上辣油,还加上油炸花生米,越嚼越香。乐山茶馆极多,是同学们课余常去之所,泡杯清茶或“玻璃茶”(白开水),可从清早坐到天黑,或复习功课,或“摆龙门阵”,乃乐山一景。

武大在乐山的校舍宿舍,遍布全城,连乡下民宅,也有师生租住。我住文庙月珥塘新生宿舍,同十几个湖北老乡挤住一间“大统舱”,架子床,双层铺,挤得满满的,没有桌凳,夜间坐床上复习功课。食堂只有桌子,没有凳子,只供饭,不供菜,自由组合,八人一桌,轮流买菜,食堂加工。那时大学教授也家居陋室,布衣粗食,清贫度日。

乐山有座文庙,校本部、法学院、文学院、图书馆设在庙内。一年级八门功课全是必修课,学习非常紧张。一年级国文课、英文课、哲学概论课,不分院系,混合编班,上大课。教国文的是周、王两位教授,周外号“周恶人”,王外号“王善人”。我上的是“周恶人”那个班,其实周教授讲课更好,只是非常严厉。教英文的是吴志谦教授,多用英语讲课,开始听课很吃力,课后赶紧查字典,对笔记。教哲学概论的是号称东方黑格尔的张真如教授。这些大课都讲得精彩,同学提问,老师解答,学术风气浓厚。

同类推荐
  • 2011年度思想随笔排行榜版

    2011年度思想随笔排行榜版

    遴选了2011年发表在各类文学报刊上的优秀思想随笔作品,全面展现了2011年的思想随笔创作成绩及美学风貌。
  • 情谊·名人·美文

    情谊·名人·美文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忠臣无数,而奸贼亦不少。前者受千古景仰,后者遭万世唾弃。然而,有一个人却能在忠奸分明的帝制时代,虽变节却又被深深同情。这个人就是李陵。李陵身上纠结着太多的大命题:家和国,军人和文人,背叛和守节。他用尽一生的气力,在国家和个人的矛盾冲突中,做着艰难的选择。他的命运也连接着若干重量级人物:汉武帝、李广、卫青、霍去病、司马迁、苏武。《情谊·名人·美文》包括名人的生平小传、婚恋故事、友谊往来、经典作品以及家书。
  • 农耕年华

    农耕年华

    作者将自身对农耕文化的丰富积累,对农耕、农村、农业、农民的深厚感情灌注到这部散文作品之中,那些即将消失的农耕形式或已然消失的农耕形式,在每一篇短文中得以保留,踩水车、推乌头、沤制草塘泥、打连枷、消夏……妙趣横生,引人入胜。书中还大量介绍了与农村生活息息相关的农时节气、农家菜肴、农村行当,乡土气息十分浓厚。
  • 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

    本书是部自传体散文。作者沈复以简洁生动的文笔描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他的婚姻爱情生活、家庭变故、闲情逸趣、山水游记等。文章浑然天成,独树一帜,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独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性格气质和美学品位。读来有一种“乐而不淫,衰而不伤”的境界,深为后世文人所推崇。
  • 尘寰拾韵

    尘寰拾韵

    此诗集为郭兆光先生耗十多年春秋苦吟所得,废寝忘食推敲而成,得之殊艰,获之颇难。此集咏题多,内容富,笔涉广,咏域阔,篇幅长,以年月为序结集。
热门推荐
  • 豪门重生盛世王女

    豪门重生盛世王女

    前世的顾云汐,爱他爱的要死,却一心想着躲着他,以至于生生错过了那个爱他一生的男人!重生后的顾云汐,依旧爱他爱的要死,却一心想着,如何嫁给他。前世的学霸女神回归,娱乐圈瞬间出了一个超人气天后,医学界多了一个天才神医。本以为此生是孤儿,一生只他一个亲人,却不想,突然冒出八个哥哥,还全都把她当成了宝。当陆大少欢欢喜喜的捧着鲜花向女朋友求婚时,八个大舅哥从天而降,“哥哥还没结婚,你就想娶我妹妹?”陆昊霆顿时懵逼,这么多哥哥?哪儿来的?相宜新文,男强女强,甜蜜互宠,欢迎跳坑!
  • 佛说决罪福经

    佛说决罪福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康熙四妃

    康熙四妃

    他,爱新觉罗.玄烨,是大清朝的皇帝,在经过多年的勤于政务,操心国事后,天下四海清平,一片繁荣,大清统治的根基稳固下来。世人都道他,勤于政事,没有真正的对任何一个女人动过感情,在他眼里心里,江山比什么都重要,这话也对也不对,的确,天下太平,大清的江山才稳固,这是比什么都重要的,但是在他内心深处也有自己心爱的女人。在他登基之初,就陪伴他的,荣妃——马佳.云荣荣妃,温柔秀美,恬淡平和明府相识,文采超群的,惠妃——那拉.惠如惠妃,清丽多姿,雍容典雅在幼年见面,就心有好感的,德妃——乌雅.蓉德德妃,端丽贤淑,温润恭和街头偶遇,爱抱打不平的,宜妃——郭络罗.谨宜宜妃,明艳无双,率性爽朗她们四个都是早年就开始陪伴康熙的妃子,她们都全心全意的爱着他,可以为了他付出生命,值得庆幸的是,她们都陪他走过了,一生的岁月,她们四个都为他生了两个以上的儿女,共同操持后宫事物三十余年,把后宫打理的井井有条,使他安心在前朝处理政务,真正的劳苦功高,是他一生的灵魂伴侣。时间越长,他对长久岁月的陪伴他的几人感情越深。谨宜,在雍正十一年八月二十五日薨,是四人中最后一个离世的,自此,几十年的康熙后宫生活,多少的故事就都沉没于历史浩瀚的烟海中了。本文以康熙和荣惠德宜四妃的感情为主线,以康熙60多年的执政春秋为辅线,故事层层推进展现在那个充满爱与火的年代,展现发生在康熙后宫那一段段感人动魄,可能早被历史遗忘的后宫故事。
  • 重生之侯府毒后

    重生之侯府毒后

    她是唐门侯府嫡出长女,然软绵怯懦,声名平淡。她自容貌毁于那场大火之后,终日薄纱罩面,再不出府。及笄那天被嫡妹无意间打落面罩,她看到了宴席上所有人的震惊与鄙夷。唯有九皇子萧景焕,捡起她落地的面罩,说了句,卿本佳人,她从此芳心暗许。后九皇子以正妃之位求娶,她自倾心辅佐,终将他推至帝位,却不过是一场劫难。最后灯油浇身,一片火光中她双目泣血,立下毒誓......重回十一岁那年,倾覆皇权又如何!
  • 杂曲歌辞 火凤辞

    杂曲歌辞 火凤辞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重生之嫡子长媳

    重生之嫡子长媳

    她为了他寻找到宝藏,却被他的妻室推进崖底,许是老天怜她,时光回到一切还未发生时,这一世,她却不会再让他如愿,目的,毁了那古墓,她要让他痛不欲生!
  • 犯罪判断学

    犯罪判断学

    本书稿是对作者上一部著作《犯罪论体系——司法评价犯罪的标准、步骤和方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的通俗简易表达。《犯罪论体系——司法评价犯罪的标准、步骤和方法》提出并详细论证了“四标准六步骤”的犯罪论体系,重在哲学和逻辑上的论证,对于犯罪论体系中的一些专门性知识没有进行阐释和论述。本书在坚持“四标准六步骤”的犯罪论体系的基础上,从“犯罪概述”、“刑事违法判断的标准”、“主观恶判断的标准”、“刑事违法判断的步骤”、“主观恶判断的步骤”、“司法评价犯罪的方法”等方面重点对专门性知识进行阐述和说明。尤其是对于司法评价犯罪的步骤作了如下改正:第一步,犯罪客观要件形式符合判断,第二步骤,犯罪客观要件实质符合判断,第三步,犯罪客观要件前提符合判断。前三者是刑事违法性判断步骤。第四步,犯罪主观要件形式符合判断,第五步,犯罪主观要件实质符合判断,第六步,犯罪主观要件前提符合判断。后三者是主观恶性的判断步骤。
  • 丹武帝尊

    丹武帝尊

    【火爆玄幻】史上最妖孽天才丹皇叶星辰,被他师父投入炼丹炉炼化,并被他师父夺取了【帝王级】丹火。五百年后,他重生于一名十四岁的少年身上,在机缘巧合之下,觉醒了传说中的【帝尊级】丹火,觉醒双生最强血脉。这一世,他要把失去的一切都夺回来,了断五百年的因果,证道丹武双修的帝尊之路。
  • 因为爱着你的爱

    因为爱着你的爱

    文章篇幅都短小精悍,语言朴实,却至纯至真至美,如同行云流水,将生命的真善美,力透纸背。置身于他的文字中,总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有一种情感共鸣,总觉得他笔下的人物就在你的身边,在你的生活中,以至于那样亲切,那样熟悉。文章感人不在于华丽的语言,而在于意切情真。
  • 官丐

    官丐

    平荒县在旧社会是个乞丐聚集的地方。据说当年这里是北大荒乞丐的集散地,南下北上的乞丐把这里原来牧马人留下的破房子当做歇脚地,养足精神,获取要饭的信息,交流要饭的心得,不断丰富积累要饭的经验,然后再到黑土地的广阔天地里去行乞。渐渐地有人在这里安了家,那些或真或假因为要饭发了财的人在这里开了旅馆、饭铺、卖些针头线脑什么的小杂货铺,天长日久就成了一个小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