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70200000014

第14章 贞观之治:得民心者得以稳坐高位

在某种意义上,皇帝应该是百姓的代言人。皇帝只有为百姓办事,才具备做百姓代言人的资格,百姓也才会让他坐上皇帝宝座。太宗李世民可谓一个明君,他借鉴了历史,为百姓办事,所以才坐稳了皇帝宝座。

太宗李世民清楚地认识到,体恤黎民百姓的疾苦是使天下安定的根本。他即位后就主张偃武修文、节制贪欲和轻徭薄赋。以文治国的最终目的当然是实现李氏王朝的长治久安。太宗即位第二年改元“贞观”,在他统治下的23年中,中国呈现了历史上最为辉煌的“贞观之治”。

太宗李世民刚即位时,由于长期战争的破坏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国家经济萧条、民户凋残。面对这种困境,太宗一方面大力提倡戒奢崇简,节省开支;另一方面又积极地推行轻徭薄赋、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农民得以逐步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小农经济十分脆弱,经不起风浪的袭击,然而,只要统治者的政策恰当,小农经济也是很容易复苏的。唐朝的社会经济逐步走上复苏的道路,不能不与太宗所主张的“不夺农时”有极大关联,太宗的惠农政策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人民的衣食问题得到解决,从而实现了“安人宁国”的政治愿望。为了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劳动力,太宗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释放宫女,前后两次共释放五千人左右,妇人被放出宫去嫁人生子,不但能节省政府的费用,减轻百姓的负担,而且也适合人的本性;二是赎回外流至突厥等塞外的人口,一共二百万人;三是鼓励结婚生育,贞观初年,全国劳动力普遍缺乏,为了增加人口,太宗下诏规定民间男20岁、女15岁结婚,以繁殖人口,并把婚姻和户口的增加列为考核地方官员政绩的一个标准。到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全国户数增加到380万户,比高祖时增加了180万户。

太宗李世民极力提倡戒奢崇简,并能够以身作则。他即位以后所住的宫殿还是隋朝时建造的,现已破旧。一般情况下,新王朝的君主都要大兴土木,另建新的宫殿,但太宗为了节省开支,在贞观初年一直不允许修作。太宗还严厉禁止厚葬,并要求五品以上的官员和勋亲贵族都要遵照执行。对于官员们的奢侈行为,太宗也严格禁止。因此,贞观初年,逐渐形成了一种崇尚节俭的风气,出现了一大批以节俭闻名的大臣。太宗的名臣魏征为官一生,家里却连个正堂屋都没有。这种节俭风气的盛行,对减轻国家和人民的负担,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发展生产、提倡戒奢崇简的同时,太宗又积极地推行他的轻徭薄赋、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以促进农业生产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他在位期间,前后十三次减免农民赋役。为了增强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他还大力倡导兴修水利。贞观初期,关中、河南等地原有的渠道都相继修复,并新修了大量的排水和引水工程。这些水利工程的修建,对防旱排涝、尽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由于太宗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农业发展的积极措施,社会经济很快得到了恢复。从贞观三年开始,全国连续大丰收,粮价由原来一匹绢换一斗粮食,下跌到一匹绢换数十斗粮食。社会秩序迅速安定,看不见以往成群结队的灾民,人民开始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到贞观中期,社会发展迅速达到了昌盛阶段,出现了牛马遍野、丰衣足食、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太平景象,终于在天下大乱之后达到了大治,成为被历代称道的太平盛世。

太宗李世民做到了“百业待兴废,唯有民生重”,他爱恤百姓、体察民情。他时刻以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来作为自己执政的反面教材,把它当作一面镜子来告诫自己“皇帝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够载船,也能够把船打翻”的道理。太宗李世民顾及民生,使民心不失,得民心者得天下,从而得以稳坐高位。

同类推荐
  • 温故(之十)

    温故(之十)

    《温故》是一种陆续出版的历史文化读物。《温故》以今天的视角来追忆与审视过去,并为当下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参照。所谓“温故而知新”。《温故》的内容大体包括以下三方面:1.对人类以往生存状态的追怀;2.以历史的审视与反思;3.对历史文化遗迹与遗留文本的重温。
  • 鬼话大明

    鬼话大明

    假设历史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如果辽东李成梁没有去世,指挥萨尔浒之战,明军有没有翻盘的机会?如果在明末给予一个地区,同英国工业革命前相同的条件,能否发生工业革命?现代人辛明就获得一个把假设变成现实的机会。他穿越到明朝万历末年,且拥有了和鬼魂沟通的能力。第一个求他帮助的鬼魂是一个千户老爷家的管家,由此辛明尽知千户府中的隐秘之事,左右逢源,无往不利,攫取了穿越后的第一桶金……
  • 女皇的男闺蜜

    女皇的男闺蜜

    他是一名中学体育老师,也是埋头写作的宅男。他和漂亮女友同居三年,却依然还是悲催处男。他偶遇传说中的龙,没沾好运,还被汽车撞翻。温柔贤淑的大小姐武顺对他笑靥如花。霸气侧漏的二小姐武珝对他死缠烂打。娇憨可爱的三小姐武瑛对他投怀送抱。牛皮吹大,必遭惩罚;本领再高,也会摔跤。普通婚姻,夫唱妇随;政治婚姻,俱荣俱毁。大唐真好,遍地是宝;随手可捞,爱要不要。
  • 中国历史博览4

    中国历史博览4

    《中国历史博览4》主要内容分为“元朝”、“明朝”、“清朝”三个章节。
  • 大唐马王爷

    大唐马王爷

    世间没有不朽,残棺中陈列糟粕般的金丝莽袍、遍洒浮绿的铜钱。虔诚的颂扬难以牢记,而有人执意要抹掉的故事,让人口口相传。新书《小宋腾龙》,敬请关注!!
热门推荐
  • 积极心态引领成功(培养学生心灵成长的经典故事)

    积极心态引领成功(培养学生心灵成长的经典故事)

    在这套丛书里,我们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专门选择了一些特殊的故事,分别对他们在这一时期将会遭遇的情感问题、生活问题、学习问题、交友问题以及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剖析和讲解,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以供同学们参考借鉴。
  • 跟大师学做经典川菜

    跟大师学做经典川菜

    在重庆烹界,李跃华老师算是一棵常青树。他技艺精湛,一生勤劳,70多岁还坚持劳动,站灶炒菜,他的厨德令大家由衷地敬佩。李老师的拿手菜非常多,可谓款款精美,道道绝伦,能够品尝他烹制的菜肴是人生的一大福气。《跟大师学做经典川菜》的作者沈智敏老师将李老师生平最精彩、最拿手的菜肴记录下……
  • 幽暗意识与时代探索

    幽暗意识与时代探索

    历史学家张灏提出的“幽暗意识”与“转型时代”已成为中国思想史研究的重要理论。张灏多年治学的中心问题是:如何探索时代大风暴的思想根源与背景?张灏的思考结晶之一便是名著《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所谓“幽暗意识”是发自对人性中与宇宙中与始俱来的种种黑暗势力的正视和省悟:因为这些黑暗势力根深蒂固,这个世界才有缺陷,才不能圆满,而人的生命才有种种的丑恶,种种的遗憾。张灏探索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对中国传统的“幽暗意识”也有独到的研究。本书是张灏历史学研究的重要文章精选。
  • 炎徼纪闻

    炎徼纪闻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独掌乾坤的历代帝王(上)

    独掌乾坤的历代帝王(上)

    在中国两千多年漫长的帝制社会里,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专制统治的象征与代表。历史中固然不乏一些英才明主,但也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暴君、昏君,还出现了不少娃娃皇帝、白痴皇帝、荒诞怪癖的皇帝等等。本书为你讲述中国历代帝王的故事。
  • 凶猛boss请放手

    凶猛boss请放手

    她为香水而生,不费吹灰之力就调出举世无双的独特香水。他生来冷酷,是富可敌国的香水业霸主,却辩不出任何香味。天命情缘,却从仇敌开始……“你会不会开车!”“关你什么事?”韩墨宸眸光冷傲,更溅得苏念安一身泥水。“你,什么意思?”“你,做我的情妇!”韩墨宸语气倨傲,惹得苏念安愤恨不已。“我要走了,你,可不可以等我,十年?”韩墨宸默然不语,却从此不再碰任何女人。他的情毒,只等她的馨香来解……--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战神吴起(三)

    战神吴起(三)

    十七楚国除王族之外,最有势力的族姓,为昭、景、屈三家。列国间常常传言,楚国朝廷上的大臣,是昭四景三屈二半,意思是楚国朝廷的十个人中有四个姓昭,三个姓景,两个半姓屈,还有半个算是别的姓氏。昭、景、屈三大姓的子弟往往刚及成年,就能做上大夫这等地位尊崇的大臣。景寿就很年轻,看上去只有二十余岁。年轻的上大夫景寿礼仪娴熟,对客人十分殷勤周到,先让吴起等人在客馆舒服地歇息了几天,换了冠服车马,这才向楚国的都城驰行而来。吴起出逃时,仅三乘驷车、九个人。而此刻,楚国派来护送吴起的各种车辆竟达百余乘,从者千余人。
  • 每天读点鬼谷子

    每天读点鬼谷子

    本书以从先贤的思想中吸取营养,在创业时从实际出发、思虑周详,在事业发展过程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在职场竞争中认清形势、胜券在握,从而使我们能够在生活工作中捭阖纵横、潇洒自如,逐步达到人生的顶峰。
  • 温故(十五)

    温故(十五)

    本书是一种陆续出版的历史文化读物,它以记述一个小人物生死与档案的文字,以今天的视角来追怀与审视过去,并为当下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参照。我们需要温故,是因为我们的健忘,从温故中而知新则是我们温故的目的。从《温故》中,细心的读者都能感悟到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温故。
  • 心理医生在吗

    心理医生在吗

    《心理医生在吗》是一个中年女人的自白,在委婉的叙述中,展现出国家的伤痕苦难、个人的爱恨嗔痴。一个四十五岁,操着蹩脚英文的中国女人,向一名美国心理医生娓娓倾诉出自己的过往。其中饱含着,她对父亲之友“贺叔叔”长达三十九年的爱恋、父亲与贺叔叔在大饥荒和文革前后的恩怨情仇、自己远渡美国后与教授间的情爱纠葛……只是治疗尚未结束,女人已飘然远引。本书(原名《人寰》)是严歌苓的代表作,曾在20世纪90年代末获得华语地区令人瞩目的台湾时报百万大奖,以及2000年的上海文学奖。她也成为了继朱天文之后女性作家获此殊荣的第二人,轰动一时,使作者在十多年前,一跃成为华语地区备受关注的女作家。本书结构在当时看来是大胆的,其题材在今天看来仍旧是时髦的。这就是经典文艺作品的共性——永不过时。台湾作家、出版人詹宏志评价说:“像这一篇委婉动人的小说,它有一个惊天动地的历史背景……但真正的故事是一个小女孩……直到她漂洋过海来到美国,直到她成了中年妇人,这场隐藏的爱恋未曾在生命中褪色,甚至成为她性格命运的基调。不要急着把小说当历史…… 像《西游记》的八十一劫数一样,我们就看到一个轻柔却刚强的女性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