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不景气,为什么哈佛毕业生还致富有道几乎每个人都做过富豪梦,但真正成为富豪的人却是少之又少
人们总是认为,成为百万、亿万富翁是宛如做梦一般,其实想要实现这个梦想并非难事。
首先我们要知道,造成人们贫富差异的原因除了社会问题,还在于人们不同的理财观念。有人信奉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教条,有人却甘愿做一个葛朗台,就在这两种人享受自己的生活方式时,有些人却已开始理财投资,慢慢地达成了自己的财富愿望。
总之一句话:思维决定财富。如果你还在为自己的财务状况烦恼的话,那就赶紧调整自己的理财观吧!
收入并不比别人少,为什么常陷入财务危机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我们都能看到这样一群人:或是住着豪宅、开着名车的富豪一族,或是一些工作光鲜、薪水丰厚的白领、金领,虽然他们收入颇丰,可是一旦落魄,其处境往往还不如一些普通老百姓。
拳击史上最年轻的世界重量级拳王迈克·泰森,在他20年的职业生涯中,聚敛了至少三至五亿美元的财富,但是在2003年8月2日,泰森却向纽约曼哈顿区破产法院提出了破产申请。这位昔日腰缠万贯的拳王,拥有一双令对手胆寒的铁拳,为什么却掌握不住自己用血汗换来的金钱,使自己陷入财务危机中呢?
著名投资人、财商教育领路人、《富爸爸穷爸爸》的作者罗伯特·清崎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曾经对学生说:“人们在财务困境中挣扎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在学校里学习多年,却没有学到任何关于金钱方面的知识。其结果是,人们只知道为金钱而工作,但从来不学着让金钱为自己工作。”拳王迈克·泰森陷入财务困境也不外乎是这个原因。哈佛大学金融理财师约瑟夫先生曾经对泰森陷入财务困境的原因进行分析,原因是以下三点:
首要责任人是泰森的拳击推广人唐·金,他在泰森身上榨取了巨额的利润,以至于泰森的收入跟不上消费;其次是泰森的第二任妻子莫尼卡,奢靡的生活方式,糟蹋了泰森大量的金钱;最后便是打官司产生的巨额诉讼费。
上述原因让泰森陷入财务困境,但是归根结底,是理财方式不当,成为了他破产的罪魁祸首。泰森消费极为奢靡,他离婚案的法庭文件记录显示,泰森每月的基本生活开销都要近40万美金。
从1995年到1997年,他花费了大约900万美金用于法律官司,23万美金用于呼机和手机,41万美金用于生日舞会。2002年6月,他负债8100美金用于照料他的老虎,65000美金保养他的豪华轿车。实际上,泰森在1991年以后,净收入不断减少,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奢侈的消费习惯,所以导致他入不敷出。
泰森几乎没有任何理财规划。我们都知道,信用消费一直是美国人的基本消费习惯,所以做好信用和债务管理成为了个人理财最重要的部分。但是泰森的债务管理却非常混乱,完全缺乏债务预警的机制。从1998年起,泰森就已经承担了巨大的债务压力,但习惯于信用消费的他,还是在2002年12月22日选购了一条价值173706美元、镶有80克拉钻石的金链。而即使是在申请破产保护后,他的律师也并不是很清楚他的资产与负债状况。
一个完全不懂财务及理财的拳王,当然也有自己的财务顾问,但是他的财务顾问不仅没有对他个人的财富进行有效的增值,更没有制订所谓的现金规划、债务规划、税务规划等理财计划。泰森的发言人雷蒙·拜恩说,正是因为这些人胡乱使用泰森的钱,才造成这位前拳王现在的窘境。
一个身家几亿美元的拳王,在不当消费及缺乏理财规划的情况下,居然会陷入财务危机,变成一个穷光蛋。因此对理财投资不重视的我们,每个月几千块或是一两万块的收入,陷入财务危机太正常了。
罗伯特·清崎在哈佛大学演讲时就曾调侃地说道:“很高兴受邀来到这里为大家演讲,比我用一美元在一天内赚一亿美元还要高兴。当然,那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绝不能因为不可能就对一美元不屑一顾。相反,我们应该对它有足够的认识,因为它将决定你是富有还是贫穷。”
罗伯特·清崎在演讲最后对哈佛学子这么说:“上天赐予我们每个人两样伟大的礼物:思想和时间。轮到你运用这两样礼物去做你愿意做的事情了。随着每一美元钞票流入你的手中,你,且只有你才有权决定你自己的前途。愚蠢地用掉它,你就选择了贫困;把钱用在理财项目上,你就会进入中产阶层;投资于你的头脑,学习如何获取资产,财富将成为你的目标和你的未来。选择是你做出的。每一天,面对每一美元,你都在做出自己是成为一名富人、穷人还是中产阶级的选择。”
所以要记住,想要避开财务困境,高收入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人不要一味地为金钱工作,而应该让金钱为自己工作。
哈佛的第一堂经济学课:区分消费和投资
在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后,有很多美国人一夜之间变得一无所有,但也有这样一群美国人,他们生活无忧,几乎没有受到次贷危机的影响,他们就是恪守“哈佛理财教条”的哈佛毕业生。
为什么哈佛毕业生能够抵挡住次贷危机呢?因为他们出身名校、有稳定的工作或收入丰厚吗?都不是,而是他们在踏入哈佛课堂的第一天,他们就会接触并执行以下这三个理财概念:第一个概念是区分消费行为和投资行为;第二个概念是被人们称为“哈佛教条”的“每月先储蓄30%的工资,剩下才能进行消费”的理财军规;第三个概念是“理财中最重要的两句话”。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三个改变哈佛学子命运的概念:首先,区分消费行为与投资行为,这可以说是任何投资理财的前提,但是很多人在消费前,并没有这样的概念。那什么是投资,什么又是消费呢?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比如两个同学甲、乙,他们手上现在各有50万美元,甲买了一套房子,而乙买了一辆名车,数年之后,甲的房子不断增值,价值达到80万美元,而乙的二手车,10万美元也无人问津。看过美国电影《购物狂的自白》的人都知道,电影里有一个绿围巾女孩令人记忆犹新,她不惜血本购买时尚名品,身陷债务危机。她在差点迷失自我的时候,忍痛将所有收藏的心爱名牌抛售出去,令人称奇的是,她不仅还清了所有债务,而且还获得了一笔收入。在购买和享受奢侈品的过程中,她遇到了富豪白马王子,在事业上也发展迅速。
当然电影是为了提高观影效果,有意夸大了奢侈品的投资保值作用,但是这也告诉我们如果在购物时,对自己的所购物品能够做出理性的判断,知道是消费行为还是投资行为,至少我们能像电影的主人公一样,不仅没有债务危机,而且还能赚一笔。
我们再来看看“每月先储蓄30%的工资,剩下才能进行消费”的哈佛理财军规。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大家拿到工资,首先进行的是消费,消费剩余的再进行储蓄,但也有一些聪明的人,他们会先将一部分储蓄起来,可能是工资的10%,也可能是20%,也有人会像一些哈佛学子一样,储蓄30%,但是大部分人在一个月后或几个月后,又将储蓄的钱取出来花了,这样一年下来,还是储蓄不了钱。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16岁开始闯荡商界。他最先是在一家商行当簿记员,虽然收入不多,月薪只有40美元,但他仍然把大部分钱积蓄起来,为日后的投资做准备。两年后,他开始做腊肉和猪油的投机生意,成为一个小有资本的商人,这时他仍然保持着储蓄的习惯,他要为今后的大投资做准备。
机会来了,在1859年石油业掀起热潮时,他凭借长期积蓄的资本,在一家炼油厂拍卖时,不惜重金,每次叫价都比对手高,最终获得了这家炼油厂的产权。这就是他赖以起家,登上石油大王宝座的标准炼油厂。经过20年的经营,洛克菲勒控制了美国90%的炼油业,成为亿万富翁。他成功的基础,就是他16岁时开始养成的存款习惯。
投资理财的前提是储蓄,如果不储蓄就不可能理财。著名理财规划师刘彦斌先生也说:“年轻人应该先从攒钱开始,收入像河流,财富像水库,花出去的钱就是流出去的水,只有剩下的才是你的财,如果你是月光族,那你有什么财可理?所以说年轻人一定从攒钱开始。”
最后,我们来看看“理财中最重要的两句话”,这两句话分别是:“一定要投资,并且要求投资年综合回报率要在10%以上”、“持之以恒,不论是储蓄还是投资,必须坚持10年以上”。著名投资家罗伯特·清崎曾将这两句话比喻为“减肥”:“如果你想减肥,保持完美的身材,那这一定是个漫长的过程。你得经常锻炼,改变饮食习惯,并坚持一段时间,效果才会显现,不可能一夜之间瘦下来--除非你做了吸脂手术。即使如此,你仍然需要调整你的生活方式,以保持减肥效果。”
投资是一个过程,只要你肯坚持,没有什么其他秘诀可言。
在投资的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得到的经验、树立的信心,比最终的目标更为重要。自身能力得到发挥与提高,这才是投资的真正价值所在。
靠工资积累不了财富,靠钱赚钱才是王道
如果一个人手中只有一元钱,他能活多少天?这个问题在不同的人心中有不同的答案。
有这样两个乞丐,他们都手握一元钱:乞丐A用这一元钱去买了个饼,吃饱后觉得很满足,而接下来烦恼的事自然就是明天能讨到多少钱;乞丐B呢,则用一元钱批发了十条皮筋,然后以每条五角钱的价格卖出去,最后他不仅得到了今天的饭钱,甚至连后天的钱都不用发愁了。
上面说的这两个乞丐的故事,其实就是说生活中两种人的理财观念:
一种人,热衷于享受存折上慢慢增长的数字,然后盘算着到下个月、下下个月的时候,账面的数额会增长多少,这些钱又可以使用在哪些地方。他们不知道,就在他们掰着手指给钱做加法的时候,另一种人已经因为采用了更加灵活、高效的理财方式,让金钱以乘法的速度增长了。
《哈佛商学院启示录》中,就把金钱简单地累计称作“线性收入”,而通过投资得到的高回报称作“投资收入”,这两种人最重要的区别是:“前者以时间衡量,一旦不工作就失去收入,而后者却可以不断地带来收入。”其实,这句话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给钱做加法,自己永远被工作牵着走,且积累不了财富;而给钱做乘法,才能成为金钱的主人,让钱自动给自己创造财富!
普利策是在匈牙利出生的犹太人,17岁时到美国谋生。他最早在美国军队服役,退伍后决定自己创业。在反复观察和思考之后,他看中了报业这块奶酪。可是,那时的他既没有资本又没有办报经验,想做报业简直是异想天开。虽然前途多坎坷,但普利策相信自己,他为自己规划了一个前进的方向,决定踏踏实实从头做起。
他先是找到圣路易斯的一家报社,谋求一份记者工作,以便熟悉这个行业。因为他没有工作经验,自然遭到了该报社的拒绝。但普利策认定了这个目标,他不想在开局就败下阵来。后来他不断拜访这家报社,努力介绍并推销自己,最终打动了报社的老板,录用了他。但条件是,试用期一年并且只给他一半薪水。为了自己的理想,他答应了这一苛刻的要求。
几年过后,普利策用自己平日攒下的积蓄买下了一间濒临倒闭的报馆,开始创办自己的报纸,取名为《圣路易邮报-电讯报》。虽然在报馆开办初期,资金周转很困难,但那时美国商业迅速发展,很多企业为了竞争不惜投入巨资打广告做宣传。普利策便以此为契机,让报纸走以经济信息为主的路线,承接各种广告。就这样,他利用客户预交的广告费周转了资金,使报馆的运营步入正轨。报馆开办五年,每年为他赚至少15万美元。他的报纸发行量稳步上升,生意也越做越大,最后他成为了美国报业的巨头。
有句话说:“用力气赚钱的人是傻子,用钱赚钱才是真正的聪明人。”这话或许有些偏激,但细细想来也不无道理,美国报业巨头普利策的经商策略就生动体现了这句话。
储蓄是所有理财方式的基础,虽然回报低但风险也低,不仅是普通家庭的财务安全保证,也是投资者迈向投资市场的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人们在拥有稳定的经济基础之后,才有实力去寻找另外的“在金钱上做乘法甚至是平方”的投资方式。
再以徐州的普通打工族杨晶为例,她在结婚后和丈夫勤俭持家,渐渐攒了第一笔积蓄。但她没有像多数人那样“有钱存银行”,而是把这笔钱买了国债。结果五年以后,这笔国债的本息正好翻了一番。然后她又把这笔钱投入到了股市,两年以后,她所持的股票总市值已高达40万元。回头看看她当初的工资,只有区区800元而已。
假设她这800元一分不花都存下来,七年以后也只有七万左右的存款而已。由此可见,钱的作用不仅可以用来消费,也能“生”钱。
很多仍在观望的人心想:“我现在手头储蓄下来的资金太少了,再攒攒,等宽裕了再拿出来投资。”但是几年以后,手头的钱也并没有攒下多少,他们仍旧在攒钱的圈中打转。如果你也是“攒钱大军”中的一员,不妨问问自己:你真的只满足于缓慢积累的理财方式吗?为什么不拿出钱来灵活运用,用它去创造更多的财富呢?
把一元钱看作资本的人可以活一辈子,把一元钱看作一元钱的人活不了几天。
李嘉诚有句名言:“30岁以前要靠体力赚钱,30岁以后要靠‘钱’赚钱。”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让自己的财富搁置下来就等于停滞不前,只有想办法使金钱运转起来,才会有更多的财富源源不断地流进口袋里。
理财要趁早:别让“有了钱再说”误了你的“钱程”
时间是财富最好的朋友,张爱玲说过:“出名要趁早。”对于理财来说,更要趁早。
现代社会中,我们的计划似乎永远也赶不上变化快,买车、买房、子女教育、学业深造、医疗、养老等等,都需要我们提早规划,提前打理,这样才能从容应对人生。
可是大多数人似乎没有这种远见,而是想当然地认为:“反正我还年轻,也没有很多财可理,等以后再说吧!”这是许多年轻职场人士的想法,对于他们而言,有钱就花掉,“及时行乐”是他们不进行投资、理财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