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08100000006

第6章 昔日李陀今何在——对一种文学现象的非文学考察

读了李陀发表在1988年10月29日《文艺报》上的《昔日顽童今何在》,觉得他对近二年小说的竭力鼓吹和近二年小说批评的愤懑指责虽然不无一定道理,但使我想到的却是另一个题目——昔日李陀今何在?

我所谓的“昔日李陀”如果按时间顺序排列,大致有三个形象。一是1982年前后作为“四小风筝”之一的李陀,他和当时其它“三小风筝”(高行健、刘心武、冯骥才)一起,不仅倡导“现代小说”(他提出《“现代小说”不等于“现代派”》),而且身体力行,以《自由落体》、《七奶奶》、《余光》等一系列探索小说给中国文坛吹来一股“西风”,造成了一阵子小小的骚乱,可以说为1985年的小说革命埋下了伏笔,其荜路褴缕之功不可没。或者说也因此基本上奠定了李陀的先锋姿态和在新时期文学格局中的大体位置。二是1985年新潮小说和新潮批评遥相呼应浩然作势之中的李陀,此时他的小说创作已挂笔两年无新作问世,可他全力为新潮小说推波助澜,擂鼓助威,卓有成效地荐举过阿城、马原、莫言、刘索拉等新进作家,还兴致勃勃地参与过“寻根”文学的理论研讨等活动,转眼间似乎又给人们留下了新潮(亦可套用他自己的话叫“顽童”)批评家的印象。三是1987年中的李陀,这个时期他的形象稍稍复杂一些,我不得不多花些笔墨来加以追述。

由于诸多众所周知而又众说纷纭的原因,1987年的新潮小说(或者说新潮小说舆论)呈显急剧退潮之势。正当一部分批评家在研究新潮小说运动中逐渐变得冷静、苛刻,甚至即将由“捧派”“变脸”而成为“骂派”之际,李陀却对“有不少批评家在他们的批评文字中很郑重地探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现代主义运动的缘起和特征”等现象发出疑问,认为“这些想法和说法都缺少根据,都不能反映文学发展的实际,反而容易造成很大的混乱”。(见《告别梦境》载《外国文学评论》87、4)也就是说,当一部分批评家准备对“现代主义运动”(虽然实际上有没有、有多少人认为中国当代文学存在“现代主义运动”尚可置疑)进行全面反思和着手单篇作品批评时,李陀则干脆对整个“运动”(或潮流)的真实性表示不信任,从而进行抨击。在一些公开场合(例如1987年秋季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的讲座)指责“伪现代派”们无病呻吟、矫情造作,甚至还激烈地宣称:这些现代派的作品我一篇也不看。

如此一来,自然而然就使文学界很多人(我差不多也属于这一“党”)“误解”“李陀变了,他又反起现代派了!”直至1988年初,李陀在第4期《北京文学》上撰文《也谈“伪现代派”及其批评》不得不以一个“声明”开头,“我过去和现在都不赞成中国人搞什么‘现代派’或‘现代主义’”,极力申辩是在“当现代派已经成了一种时髦,成了铺天盖地的‘一窝蜂’,并且有不少评论家在郑重地讨论中国文学中的现代主义运动的缘起及其特征的时候,才对评论界用‘现代主义’或‘现代派’来描述、评价当前的种种文学现象表示异议、对许多作家争当现代派表示不赞成。”还正色道:“这和‘反’现代派有什么关系!?”。

尽管李陀反复坚持“‘现代小说’不等于‘现代派’”,我还是对近年中国文学中的现代小说、现代派小说、新潮小说、先锋、探索、试验小说种种称谓之间有什么明确界定和本质区别不甚了了(我认为这仅仅是称谓的不同罢了,面对的现象其实是共同的)。即使如此,我仍然可以尊重李陀的从来不“反”或压根不赞成中国人搞现代派的意见,也可以把他的诸多言论都看作和“反”现代派没有什么关系。但我认定有一条是确凿无疑的,那就是1987年中的李陀对现代派小说也罢新潮小说也罢——的现状极不满意。换言之,第三种形象的李陀是对新潮小说持低调评价的李陀。

那么好了,有了以上的简单回溯,我们再将《昔日顽童今何在》的“文本”作为参照来读,就难免会油然而生地反诘一句;昔日李陀今又何在呢?

当然,这种反诘也许没有什么道理。因为其一,作为一个作家,根据自己的情况不断予以调整,停止一段创作或把兴趣与精力转移到理论方面,都是作家自己的事情,别人无权过问;其二,作为一个批评家,也完全可以根据某一种文学现象或潮流的消涨起落的发展变化,作出相应的也许是更加成熟的发展变化的比如说从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之类的评断,与别人也是没有多少相干的,但尽管如此,我想人们还是有理由要求李陀把对新潮小说重新褒扬说明得更加有理有据一些(事实上李陀也是1985年的“顽童”之一),而不要仅仅是居高临下地振臂一呼或断喝一声“好”或者“不好”,从而引起一片大哗,挑动一场“混战”,获得某种“效应”。

问题好像就出在这儿。

只要我们摊开《昔日顽童今何在》一文来仔细观瞧,就不难发现李陀对新潮小说的喝彩,不过就是在开列了一个长长的新进作家的名单之后便断言他们“是怎样剧烈地改变了、并且继续改变着中国当代文学的面貌。”甚至比1985年的变革“更为激烈”、“更为彻底”云云。至于具体改变了什么,又是怎么改变的,标准是什么,根据又在哪里,统统语焉不详,究竟是李陀胸中不详呢,还是笔下不详?我宁愿信其前者。

如前所述,虽然说1985年的李陀差不多成了一个新潮批评家,但产生这种影响的主要原因似乎还在于他凭着敏锐的艺术直觉不断地推出新人,而不在于他在新潮小说理论建设方面有什么出色创造。因为今天看来,他在后一方面没有留下多少值得回味的文论。相反,他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辑古钩沉中倒有一些不俗的见解。至少在我个人的记忆中,还依稀记得他评张洁的“现代儒生”一文中对儒文化的批判;序莫言《透明的红萝卜》中对“营造意象”古典美学的弘扬;序贾平凹《商州》中对汉石刻艺术的研究等等。重提这些史实,我的意思是说,不管李陀主观上多么想参与新潮小说的批评运动和理论建设,可事实上却走了一条与当时更为年轻也更为纯粹的新潮批评家们(如黄子平、南帆、吴亮等人)完全不同的路子,甚至毋宁说正好相反,他走的是一条企图从古典美学传统中重铸当代小说美学的路子(当然,这两条路子本身并无高下优劣之分)。至于此后两年多,当少数青年批评家逐渐沉静下来,开始运用成套的西方批评方法来解析新潮小说(并不像李陀说的那样,建设发展批评学完全以放弃对文学的关切作为代价。比如李劼对近年新潮小说的宏观研究和语义分析,就比较切实和有成效),进而艰难地推动新批评运动不断深化时,李陀就显得更隔了,或者说基本没有或者干脆说基本不能介入了。

这种主观愿望和客观效应相悖离的现象是一种很有趣的现象。

究其原因,我想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李陀的艺术营养源在十年以前还主要来自两条渠道,一是西方十九世纪经典名著,“我带着一种狂喜的心情一部接一部地阅读十九世纪那些大师的作品,觉得自己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梦境……一个出于对十九世纪的文学艺术的迷恋和向往而形成的梦。”二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世界上大约没有任何一种艺术能使我减弱对这部(指《红楼梦》)伟大而奇异的作品的迷恋。”《红楼梦》如此,前文所述的汉画像砖,“营造意象”等古典艺术同样使李陀沉醉。这两个艺术营养源对一个作家数十年(尤其是青少年时期)的滋养与浸润,可以说是深入骨髓了,凝定成为了一种恒固的审美场与艺术经验。尽管后来李陀认识到“我认为正确的选择是毫不犹疑地向十九世纪告别——准确地说,是向那种对十九世纪的迷恋情绪告别,向那种觉得十几世纪较之二十世纪对自己更为亲切、更为熟悉的幻觉告别,向一场做了多年的白日梦告别”(以上引文均引自《告别梦境》)并且孜孜矻矻地从本世纪上半叶的卡夫卡读到本世纪末的克洛德·西蒙,但在潜意识中要真正“告别十九世纪”或者用“二十世纪”取代“十九世纪”并不容易(而我国新潮小说运动恰恰是在当代西方文学背景下展开的,新潮小说尤其是后新潮小说作家们的艺术营养源主要是二十世纪西方现代艺术)这第一方面的原因就造成了李陀与新潮小说运动的第一层“隔”。

至于第二个方面就不仅仅是艺术范畴的了,而是包括整个的人生历程,和人生历程后面的政治、经济、哲学、道德等等大文化背景。在不同的大文化背景下经历的人生所形成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人生态度及至思维方式,使李陀不仅与西方现代艺术很难溶合(不是理智上的认同),与中国新潮小说作家也格格不入。——例如迷失、绝望、孤独、虚无和游戏人生以及反理性、反价值、反文化等心态情思,在更大程度上只属于刘索拉、徐星尤其是余华、玉朔、格非、苏童们。他们的这种心态情思固然有一部分来自西方现当代的哲学、文艺思潮,但更多的是生长于近年中国的复杂现实,发源于各自人生的生命体验。这第二方面的原因也就造成了李陀与新潮小说运动的第二层“隔”。

两个方面的合力,牵引了我在前面所勾勒的昔日李陀三种形象的演变:从1982年新潮小说的创作家→1985年为新潮小说摇旗呐喊的批评家→1987年对新潮小说犹疑不定的批评家。以至到了1988年发出《昔日顽童今何在》的空洞责问的时候,李陀差不多只剩下一副焦躁的而又有点束手无措的新潮小说运动的组织家的模样了。这样一条轨迹表明,几年过来,李陀离时下的新潮小说运动实际上是越来越远了。

这是一种值得研究需要正视的现象。

这是我国新时期文化开放以来文学艺术急剧转型期中间出现的非正常“隔断”——不同年龄层次的作家之间的“隔断”。同时这又是一种“代沟”。“代沟”谁也不能跨越,“代沟”是人类的宿命。

这种宿命当然不只属于李陀。——比如在理论方面,有谢冕从当初为新诗潮摧枯拉朽式的鸣锣开遭到晚近对“后新诗潮”“疲惫的追踪”的蜕变(至少不如王干、于慈江们干得轻松自如);还有刘晓波对李泽厚的挑战,还有靳大成、陈燕谷的《刘再复现象批判》等等。又比如在创作方面,仅就探索小说而言,余华们有别于刘索拉们,和更早的王蒙一路相较,就愈发地大异其趣了(王蒙是聪明的,虽然“现代派”的“春之声”由他率先唱响,但他很快即意识到与青年新潮小说家们其骨子里的“文化精神”的差别,便不再与他们掺和,依然我行我素地走着自己“半新半旧”的路)。

指出这些,丝毫不意味着抹杀李陀们过往的成就(某些贡献还特别令人尊敬),也不意味着宣布他们今天已经“过时”。照我看来,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是无新无旧的,更无越新越好的道理,艺术的更替决不像科技的发展那样日新月异,推陈出新。一种艺术经验的积累,艺术范式的发生、发展直至成熟,往往需要漫长的时光,需要漫长时光的筛选、淘汰和验证。当今中国小说正处于一种失衡运动中,究竟谁能生长得更好,也还有待于在实践中比较鉴别。时下的新潮小说虽然又有“二度崛起”之势,但我也不赞成像李陀在《顽童》一文中那样以偏概全当作近年的小说主潮。我认为它也只不过是一种路数,而且是一种探索试验中的路数。我支持这种探索,并愿意热情地及时地肯定探索中的发展(可参见《1985~1987:新潮小说的“二度剥离”》)。但对这种小说总的前景,我不愿过分乐观。一年多以前我持这种看法,现在仍然坚持这种看法(可参见《说“冷”话“热”》)。我还认为介入不了“新潮”也没有什么不好,清醒地意识到介入不了而干脆不介入或者还更好。其它可走的路还很不少,譬如李陀自己倡导的借鉴民族文学传统和世界当代文学两结合的“现代小说”就不失为一种建设目标,而且还极可能是一条更有希望的路。关键是要踏踏实实去走,而不要把过高过大的希望寄托在发动或组织一场又一场的小说革命的运动上。如果每个人都找到自己,长其所长,走自己的路,那么就可望真正形成不止一种“新潮”的多层次、多角度的多元化文学格局。

话说到这儿,我想也该郑重声明一句:我与李陀素来无怨无仇,和他打这一番笔墨官司也决不是和他个人有什么过不去,只是他使我注意到了以上现象。他的“昔日顽童今何在”的一声喝同,在我听来是一个信号,这个信号从反面的意义提醒人们:李陀下一步的选择恐怕不应该是继续领导“新潮”,而是恰恰相反——告别“新潮”。

1989年元旦于北京魏公村

同类推荐
  • 死亡征战:中国援非抗击埃博拉纪实

    死亡征战:中国援非抗击埃博拉纪实

    2014年春天到2015年春天,埃博拉在西非肆虐。几内亚一位富商在中几友好医院死亡,参加葬礼的20多人相继死亡,接诊的医生和护士也遭传染死亡,由此揭开埃博拉在几内亚与塞拉利昂等国大肆泛滥的序幕。受到世界卫生组织邀请的中国,三天内组织救援队出发,带着全世界只有极少几个国家才有的P3检测设备,带着最顶尖的专家与极为缜密的专业防治流程,来到塞拉利昂,经受住了西方挑战者的考验,也经受住了埃博拉的考验,不仅将埃博拉感染者的死亡率降低了22%,还治愈了一些感染者,并且将先进的防治理念留在了非洲人民中间。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较量,也是一次彰显大国担当的征战。
  • 永恒的乐园

    永恒的乐园

    书中以报告文学的形式,收录了陈祖芬大量的作品,这些作品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文笔生动亲和,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书中除收录了文字作品外,还配有大量生动风趣插图,画面简洁,寓意深刻。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融理论性、知识性及可读性为一体,它不仅适合小朋友的阅读,同时对成年人来说也颇值得一读。
  • 在河之洲

    在河之洲

    生活其实远比文学精彩,但是生活太现实、也太具体,缺少了幻想、也缺少了想象,当我们感觉生活缺了些滋味的时候,我们会想起文学。当然文学可能还有更重要的使命和责任。但喜欢文学,却并不一定要担当太多的使命和责任。
  • 戴明贤集(第二卷):茶味行役

    戴明贤集(第二卷):茶味行役

    本书为《戴明贤集》第二卷,记录了作者这一生亲历的诸多人和事,是作者从少年到老年的“行状”。作者自认其人生道路平淡,虽有苦有乐,但在大动荡的时代背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政治运动、改革开放)中,不过是一点微不足道的‘茶杯风波’”。在耄耋之年回首人生之路,认为其像茶之味——微涩、稍苦、回甘;又因文中所记多属行旅见闻,故以“茶味行役”为名。
  • 爱与空气之轻

    爱与空气之轻

    我的一生始终为以下三种激情所支配,对真理的不可遏止的探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止的同情,对爱情的不可遏止的追求。——罗素(英国)。不久前,确切地说是2008年9月19日,我去了四川理县的桃坪羌寨。此刻的每分每秒,我的心都被震动、刺伤、感动和激励。我乘车从成都出发,经过都江堰、映秀镇、汶川县城沿途的激烈颠簸,甚至数次遭遇泥石流的袭击后,才在一片异常真诚和庄严的羌族村民举行的欢迎仪式中,走进了古老巍峨的羌族碉楼城堡。这条连通古老羌族民族文化、生态生活与现代城乡文明的生命时间隧道,正在镌刻和沉淀着无尽的怀念和渴望。
热门推荐
  • 总裁的调皮小妻子

    总裁的调皮小妻子

    【这是一个帅大叔和可爱萝莉的故事】“嗯!”欧小夕弓身,有一种奇异的感觉。“…………”某男埋头在身上制造着朵朵红霞。“韩墨非,你干嘛哦?”欧小夕很莫名。“亲爱的老婆,我在服务你~”这个世界太坑爹了吧,她欧小夕才18岁,才刚开始她的大学生活,居然就要她结婚。而且对象居然还是那个让他屡屡出丑的变态大叔?上帝大叔真爱跟她开玩笑!!原本要来拒婚的韩墨非却在生日宴会上被这个莽莽撞撞的小丫头吸引。于是腹黑大叔开始阴谋阳谋,就是要把小丫头骗回家……片段一:“韩墨菲,我不跟你过了,我要跟欧彦晨说你欺负我,我要回家,呜呜呜呜。”某男汗颜,这样的情节,每天不知道要上演多少次........片段二:“亲爱的老婆,今天上课累不累啊。”一进门就开始献殷勤,欧小夕觉得不对劲。“韩墨菲你这几天都很奇怪哦。难道真的像若若说的一样,你要把我骗上床?”没有料到自己的小妻子会这样直接,某人不好意思的摸摸鼻子。正想说什么,谁知道他的小妻子继续道“你帮我把作业做完,今晚我们一起睡觉觉,嘻嘻。”某男狂喜,拿起作业本,狂写,为了他的性福YY........【本文绝对宠文,一对一!放心跳坑吧!】
  • 崩坏星河

    崩坏星河

    随着星际殖民时代的开启,人类终于将文明核心价值观散布到了广袤的星河之中。粉碎星球的战舰巨炮为漆黑寒冷的宇宙点燃了正能量之火,大炮射程之内,遍地真理!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周游列国,行侠仗义的故事。这是一个遍赏群芳,绝不负责的故事。读者群:老群崩坏星河虫卵孵化井145108957新群:崩坏星河482605483
  • 逆天龙神皇

    逆天龙神皇

    少年得至尊龙神诀,于微末之中崛起,登临万界,执掌乾坤!
  • The Depot Master

    The Depot Master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一池青萍

    一池青萍

    一个故事传统武侠故事吧,第一写可能不会很好看吧!随缘了。
  • 爱你如诗美丽(纪伯伦全集)

    爱你如诗美丽(纪伯伦全集)

    本书收入了纪伯伦不为人知的大量散文、杂文、演讲、译文、箴言录等等,纪伯伦的诗歌才华掩盖了他作为冠绝一世的散文家的身份。这是目前全球收录纪伯伦散文、杂篇最全的一本书。从这本书中你可以看到一个慷慨激昂、横眉冷对的纪伯伦,或许这才是他作为20世纪最富盛名的思想家该有的一面。文中饱含纪伯伦对时代、民族、家国的忧思,因为这本书,他足以和鲁迅一起留名青史。
  • 男大当嫁,女大当婚(全集)

    男大当嫁,女大当婚(全集)

    这是一部长篇小说。于家屋子是黄河三角洲上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子,村民于占吉十分贫困,又由于遗留下来的地主家庭成分,三个儿子受到他的牵连,难以娶上媳妇,被迫“嫁”了出去。女儿吉霞为让病重期间的父亲在心灵上得到些许慰藉,把本不称心的丈夫“娶”了家门。“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纯朴民风,在这个特殊家庭中,却被颠倒过来。
  • 超级汉方美人

    超级汉方美人

    10种丰胸美容汤/15种汉方养颜面膜/17种古方养颜茶/20种通经瘦身法/27种古典裸妆术/116种古典养护秘方/200种草本养颜汉方。汇集慈禧、杨贵妃、武则天、太平公主、红楼美女以及《甄嬛传》后宫美女的养颜精粹。在流传千年的古老典籍中找寻美丽密钥,打造标准式中国美人!宫廷御用养颜秘方,民间流传美容偏方;操作最简单,成分最东方,功效最卓著。调身,调心,美丽内外兼修。
  • 微兰暮迟睡

    微兰暮迟睡

    “本皇子认定的皇子妃,谁要是敢动她一下,休怪本皇子杀了你!”九皇子生性残忍,如毒蛇一般,也唯有婉郡主,才能劝住他了吧。“等下辈子吧,我会和你去一个平静的地方,过平淡的生活,不要再像今世一般,相爱不得相见。”“墨弘此生愧对婉儿,愿带着她的遗愿,离开京城。”“茜婉自知皇上待我极好,心甘情愿为宸嫔伺候皇上,无关其他。”“只要他能平安活下去,也不枉我,自己决定的这一回。”海棠蕊,微兰暮迟睡;双花容,映天下心醉……
  • 春过赵墟

    春过赵墟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