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克里特文明
克里特文明产生于约公元前1900~前1450年,是欧洲最早的古代文明,也是古希腊文明的前驱。
爱琴海地图。欧洲最早的文明出现在爱琴海南端入口的狭长岛屿——克里特岛。克里特岛是一个东西长约250公里、南北宽约12~60公里的狭长岛屿,横亘在希腊与北非之间,南连非洲最古老的文明中心埃及,东面是产生了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等伟大文明的西亚地区。
克里特居民——米诺人通常将食物贮存在这种巨大的陶罐中。克里特岛孤悬于大海之上,直到公元前8000年才进入新时器时代。大约自公元前5700年起,克里特出现了陶器,因为克里特的社会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人们要用陶器把多余的粮食和食品保存起来。社会生产的发展,刺激了人口的增长和生存条件的改善。在克诺索斯,居民的居住面积达到4000平方米;房屋开始出现并不断地得到改进,墙面被抹得光滑平整,青铜工具而且经常用石头加固,陶器的数量也有不小的增加。同时,克里特岛上的居民点不断增加。到公元前5世纪中期,整个克里特岛都有人类居住了。此时的克里特人通过航海,与外界保持着较密切的联系。
从大约公元前2800年开始,克里特进入了金石并举的时代,金属工具出现并逐步取代石器和木器、骨器。金属工具的出现,表明克里特在向阶级社会的转型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克诺索斯等地宫殿建筑的兴起也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克里特已经出现了阶级分化,国家也可能萌芽。
从此克里特进入了阶级社会。统治者的地位已相当巩固,世袭制可能也出现。早在前宫殿期,克里特的墓葬已表现出明显的贫富分化趋势。大部分人的墓地较小,且多由生砖砌成。公元前8世纪的墓穴大墓数量较少,多为石制。在马亚,墓葬的差别则更加明显。在大墓的随葬品中,有很多表明墓主身份与地位的银瓶、珠宝、象牙、陶器,甚至可能有王冠、权杖一类的物品。
到了宫殿期后期,克里特的阶级分化更为明显:克诺索斯迷宫的建筑面积达1.2万平方米,加上周围的附属建筑,其占地面积在2万平方米以上。它设计精巧,装饰华丽。修饰克诺索斯宫殿的最著名的壁画就是典雅的王子形象。画中的王子和真人一般大小,头戴缀有百合花和孔雀羽毛的王冠,右手握在胸前,左手握着麾标,气宇轩昂。宫殿依山而建,支以上粗下细的石柱。各厅堂和走廊的墙壁上描绘着各种彩色图画,其题材多为表现日常生活,有的在斗牛,有的在举行庆典,有些是海洋中的生物,其中一幅画画着一年轻人抓住牛的双角,试图利用牛头的猛扬而跃上牛背,牛的愤怒、人的自如均栩栩如生。其动作的惊险令现代的斗牛士不敢一试。更为有趣的是,画中人物大多衣着摩登,头发卷曲,上衣领口开得颇低,袒胸露背,以致有人戏称其为18世纪的巴黎贵妇。
青铜群雕的一部分克里特最主要的经济活动是农业和畜牧业。克里特人使用木犁耕地,还使用双刃斧、双面镐、镰刀、凿子、锄头等。主要农作物除了大麦、小麦、扁豆外,还有葡萄、橄榄、无花果等。这两种作物对后世影响甚大,橄榄油成为希腊人最主要的食用油;葡萄酒则成了希腊人最主要的饮料。绵羊、山羊、猪、狗、奶牛等动物这时也都被驯化了,人们的守猎活动相对较少,这就是当时的畜牧业。
克里特人的手工业专业分工已成趋势。出现了陶工、皮革工、青铜匠、石匠、雕象牙者、书吏等不同种类的职业,民间也有一定数量的手工业者,但在当时社会生产发展水平不同的情况下,他们不以手工业为生,而是亦工亦农,或者亦工亦牧,手工业仅是他们在农闲时的副业。
黑色选型风格的瓶绘克里特人的艺术天才令人赞叹,克诺索斯等地的宫殿中均有十分精美的壁画,画中人物姿态各异,表情生动,寥寥数笔,往往就使人物形象跃然壁上。克诺索斯王宫千门百户,曲折相通,宫中设施完善,连浴室、卫生间都精心设计。
但是,在大约公元前1700年,克里特各地的宫殿遭到了希腊人或者小亚细亚人的入侵者的严重破坏。这次大破坏后,所有的宫殿都被重建,除规模有所扩大外,新宫殿在设计和建筑风格上都与以前的宫殿十分相似。
克里特岛神庙的壁画宫殿的重建标志着克里特文明进入了它最繁荣的时期。它的产品被销往古希腊大陆各地,古希腊大陆各城邦受到了克里特的巨大影响。
克里特文明的繁荣维持了大约两个多世纪,在公元前15世纪克诺索斯和其他各地区的宫殿由克里特附近特拉岛的火山喷发被毁。这次的大喷发把克里特岛一分为三。火山喷发引起的地震使克里特的宫殿严重受损,由地震而引起的海啸摧毁了克里特的海军。随风漂来的火山灰几乎毁灭了岛上所有的一切,使克里特陷入了严重的饥荒之中。正当克里特势力剧衰之时,大陆上的希腊人趁火打劫,侵入克里特岛,成了该岛的新主人。此后,克里特便被希腊人占据。克里特原有的文化仅在少数边缘地区存在,代之而起的是希腊大陆的迈锡尼文明。
爱琴海还在,克里特岛还在,只是这里曾经辉煌一时的希腊文明已容颜不在。只有这些兀立的石柱和残立的墙垣在无言地述说着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
迈锡尼文明
迈锡尼文明产生于约公元前1600~前1100年。迈锡民文明衰亡后,继之而起的是荷马时代以及古典后期的雅典文明。
赤陶半人半马像迈锡尼文明的建立者阿卡亚人是希腊人的一支,约公元前1600年左右,他们从巴尔干半岛北部向南迁徙,分布于中希腊和南希腊伯罗奔尼撒半岛一带。稍后,一些阿卡亚人也进入了小亚细亚西岸及附近岛屿。希腊人进入巴尔干以后,并未能立刻取代原有的居民。他们在和土著人的长期斗争与交往中,既学习到土著居民的农牧业和建房造屋的技术,还学了不少语言词汇,后世希腊人的不少地名都可能来自这些土著居民。希腊人的语言和土著语言的广泛混合,可能就是迈锡尼希腊语的基础。
希腊人定居下来后,就开始建房筑屋,烧制陶器,从事农牧业活动。但在公元前2000年代前期,其发展一直比较缓慢。从公元前2000年代中叶起,中、南希腊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先后进入繁荣时期。
这是一把在典礼上佩带的宝剑(迈锡尼时期),剑上镶嵌着金、银、黄铜,剑柄上有4颗铆钉。从画面上我们可以看出至少在公元前2000年的时候,希腊还有狮子这类猛兽出没。坟墓里的骷髅迈锡尼文明的特点表现在:它的中心地点拥有宏伟的宫殿建筑、坚固的城墙、巨大的墓葬、大量的贵金属器皿、有高度艺术水平的手工业制品以及自东方输入的大量奢侈品。
在迈锡尼文明巅峰时期,阿卡亚人创造出了不少人间的奇迹。他们所建造的宫殿,被后来的希腊人称作“库克洛佩斯宫殿”,因为他们不敢相信,古人能把这些巨大的石块堆砌起来。因此在他们心目中,这只能是传说中的独眼巨人库克洛佩斯的杰作。
壁画上的一个迈锡尼女子,姿态优雅,手执用象牙雕刻的盒子。据古希腊传说,迈锡尼时代的人们十分好战:底比斯王奥狄浦斯自愿流放后,他的两个儿子为了争夺王位,各自纠集同盟者,在底比斯城下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最后两兄弟得到双双阵亡的下场。而迈锡尼王阿伽门农则为助其弟夺回被拐走的妻子,也兴师动众,纠集希腊各路兵力,跨海远征。据传说宙斯的私生子、勇武无敌的赫拉克勒斯曾奉其表兄迈锡尼国王欧律斯特之命,先后前往伯罗奔尼撒半岛和埃里西岛,完成了斗杀巨狮、夺回三身巨人看守的牛群、取回女神守护的金苹果等12项艰巨的任务。另一位英雄伊阿宁因得到公主美狄亚青睐,竟凭着爱情的力量,一路上避开各种陷阱,克服重重困难,只身远征达克里特岛最西端的腓斯特斯城,战胜了守卫在那里的恶龙,带回了金毛羊,确保了阿卡亚王国的繁荣。
迈锡尼时代的古墓希腊人初到巴尔干时,统治者多采用竖井墓葬式。竖井墓中随葬品十分丰富,且多为工艺水平很高的来自埃及、小亚细亚等地的贵金属制品。公元前2000年代中后期,竖井墓为圆顶墓所代替。与竖井墓相较,圆顶墓规模更大,结构也更为复杂。迈锡尼的所谓“阿伽门农”的石墓,有一条长36米、宽6米的墓道,墓门高5.4米、宽2.7米。墓室为圆形,高14.5米,墓顶由33排大石板组成。因此,圆顶墓被认为是国王的墓,从此出现的迈锡尼国家也就被称为“圆顶墓王朝”。
迈锡尼文明时代修建的城墙是一引入注目的景观,它们当中最著名的可能莫过于迈锡尼城了。城墙的主要部分是硕大无比的石头,据传说迈锡尼城的城墙是由海神波塞冬的子嗣珀修斯在公元前15世纪建造的。整座城墙都是用粗糙的,未经修整的大石块堆砌而成。这些石头中最小的,据说两头骡子都拉不动。城门上方有三角形的巨大石雕,上有两只雄狮抱柱,故称狮子门,这是欧洲大地上最为古老的石雕。迈锡尼的狮子门更是举世闻名。它是在一块巨大的门楣石两边各堆起石块,上部的每一石块都较下面的石块向中心错开一点,从而形成一个三角形状的空间。在三角形底边的正中即门楣的中心竖有一根柱子,柱子两边各有一只狮子。狮子的前爪均搭在柱基上,全身几乎直立,既似昂首向天,又像瞪视着往来行人。前1450年,阿卡亚人的线形文字B(希腊文最早的一种写法)出现于克里特的克诺索斯王宫,是迈锡尼取得胜利的标志。圆顶墓和线形文字B还出现于希腊其他诸多地区,也就是说,所谓迈锡尼文明,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的文明,而是包括迈锡尼、派罗斯等许多早期城市文明的总称。迈锡尼文明时期已大量使用奴隶。他们分属于宫廷、神庙、贵族所有,也有属于金属匠的。他们从事各种农业或手工业劳动,靠领取一定口粮生活。迈锡尼时代的国家组织还带有军事民主制的残余色彩。国王之下有指挥军事的将领、王的仆从、公社的上层分子,有的地方还有长老会和民众会。
狮子门是迈锡尼卫城的主要入口,表现的是门的过梁上方一对石狮,守护着象征宫殿的克里特式柱子。狮子头现已遗失,但仍不失其威严,它起到城徽的作用。当时发掘被认为是阿伽门农的黄金面具。后来证明,面具是公元前1550~前1500年间由迈锡尼王室家族成员制作的,但面具的名称被保留了下来,这被认为是欧洲最早的肖像工艺。公元前15世纪到公元前14世纪是迈锡尼文明发展的顶峰。此时北起中希腊的底比斯、南到伯罗奔尼撒南半岛端,大体都处于迈锡尼文明的影响之下。前一时期盛极一时的克里特则被希腊人占领;爱琴海中的基克拉底斯群岛、小亚细亚西岸大抵也受到迈锡尼文明不同程度的影响;非洲的埃及、地处迈锡尼时代的器皿小亚内陆的赫梯帝国似乎与迈锡尼文明也有或多或少的接触;连当时尚处于蛮荒状态的意大利,好像也感受到迈锡尼文明的存在,进口了一些它的产品。整个东地中海地区,此时都成了迈锡尼希腊人活动的范围。但到了公元前1250年左右,迈锡尼人开始围绕主要的城市筑起巨大的防卫城墙,这是因为他们的世界遭到了外来者的入侵。到公元前1200年左右,这些城市相继被毁弃,仅仅100年的时间,这些辉煌的迈锡尼城市文明就衰落了,从而也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希腊开始走入一段全新的文明历程。
雅典文明
公元前800年左右,在经历了400年的“黑暗时代”以后,城邦制度终于出现在希腊大地。公元前5世纪是希腊城邦制的黄金时代,实际上主要是就雅典而言的。
凭借提洛同盟的力量,雅典人在把波斯人赶出爱琴海的同时,在希腊大陆上向斯巴达的霸权也发起了挑战。公元前465年,雅典的盟邦塔索斯暴动,斯巴达人秘密答应给予支援。雅典人则借机与斯巴达的宿敌阿哥结为同盟,向斯巴达的霸主地位挑战。双方你来我往,互有胜负,最后在公元前445年签订了《三十年和约》,斯巴达实际承认雅典为希腊一霸,享有对提洛同盟的控制权。至此,雅典对外扩张达到顶峰。
与此同时,雅典的政治制度也发生了重大变革。马拉松之战、萨拉米斯大海战、普拉提亚、米卡列、优里梅敦等一系列重大战役,无不是依靠普通公民的力量才最终赢得的,雅典海上力量的发展,使中、下层公民在国家中地位日益上升。作为海军中的桨手,他们实际成了雅典军队的主力,相应地,他们要求在政治上享有更大的权利。这种状况决定了雅典政治变革的方向。公元前487年,执政官选举办法由投票改为抽签。雅典人认为富有者无法利用其财富、声望取得在抽签竞选中的优先权。公元前462年,厄菲阿尔特实行改革,剥夺了战神山议事会的绝大部分权利,将其分别移交给议事会、公民大会和陪审法庭3个机构。
厄菲阿尔特的改革遇到了来自贵族方面的猛烈抵抗,改革家本人的遭遇暗杀则充分昭示了斗争激烈的程度。但是,改革仍然继续向前发展,伯里克利成为新的领导人。他一面继续扩大雅典在希腊世界的影响,发出召开全希腊会议的倡议,加强对盟国的控制;一面在国内推进政治民主改革。到了公元前457年,以前向来被贵族把持的执政官职位终于向第三等级公民开放,使雅典大约半数以上的人有机会、也有可能出任雅典的最高官职。为使贫民能真正平等参政,伯里克利推行公薪制或津贴制,即对参与公务活动者,由国家发放一定的生活补助。这是用经济手段保证政治权利的有效措施。公元前451年,伯里克利鉴于公民权日益成为一种特权,乃提议限制公民权的扩散,规定以后只有父母双方都是雅典人的人才能成为公民。大概也是在这一时期,公民大会对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控制大大加强。公元前462年以后,雅典勒石公布的法令的剧增,大抵也清楚地反映了这种趋势。
其实雅典民主的繁荣是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基础的。公民经济地位稳定、国家府库充盈是黄金时代雅典经济的基本特征。
赤陶雕像群雅典公民的经济基础是在公元前6世纪确立起来的。梭伦改革确定了雅典经济基本的发展方向,即农业、手工业、商业全面发展。庇西特拉图时期,通过贷款给小农、鼓励经济作物种植等手段,大体稳定、加强了小农的经济地位。邦主政治垮台后,原帮主政治城的公民们无需向任何人交税。只要他拥有适量的土地而又不懒惰的话,他应该可以养活自己。这是古代世界其他地区、特别是中国的小农们从未享受到过的殊遇。
公元前6世纪以来,雅典工商业一直处在上升发展阶段,尤其是它的陶器生产,一直处在希腊世界的领先地位。公元前6世纪中期,雅典陶器出口超过科林斯而跃居希腊世界第一位,后又进一步排挤其他城邦的产品而享有垄断地位。意大利、高卢、西班牙、北非和西亚地区,凡希腊人足迹所到之处,几乎都有雅典的陶器。
这时期的雅典发展异常迅速,各生产部门都有长足的进展,而且可以代表古代较高的文明水平。有些开创性的事业,则对后世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