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一年级老师针对全班同学做了一次关于“钱是从哪里来的”问题调查,结果是让人哭笑不得:
仔仔:“钱是从银行中取的。”
春春:“钱是从取款机里取出来的。”
东东:“钱是爸爸包包里取出来的。”
茜茜:“钱是爸爸、妈妈上班挣来的。”
牛牛:“钱是租房子得的。”
阳阳:“钱是信用卡里的。”
东东:“钱是妈妈打牌赢的。”
……
全班只有10%的孩子知道钱是家长工作挣来的。
另:一天,儿子对我说:“我们同学都骑××牌电动车,不到2000块,爸你也给我买一辆吧,要不我那老土的自行车太没面子了。”听完儿子的话,我惊诧无语,怎么在儿子的口中,钱就像大风刮来似的呢!妻子每月工资只有800元,劳动强度特别大,我决定带儿子到妻子打工的工厂,让儿子感受一下妈妈挣钱的辛苦。
到了工厂,我问:“妈妈工作苦不苦?”儿子没说话,只是点点头,看得出他有所感受。我又问儿子,你妈一天挣20几块钱,你却一张口就要一辆上千元的豪华电动车,妈妈要干多少天这样劳累的活,才够买你要的那辆电动车?儿子虽然不说话,但眼眶里含满了泪水。“故事解读”
孩子从四岁左右就知道钱能买东西,想买什么、想玩什么就找父母要钱。每次孩子都会看见父母从口袋里掏钱,或者从银行里取钱,或者从自动取款机里取钱。孩子特别是看到自动取款机能吐出钱来特别兴奋,所以一般孩子早期认识都认为父母有的是钱,不够就从银行里去取。
孩子由于年龄小,理解能力不够,所以要用一些直观的方法让孩子体会和观察。
第一,带孩子到自己工作的地方看看。
美国人为了教育孩子,将每年四月的第四个星期四为“带子女上班日”,在这一天,孩子可以不去上学,而是和父母一起去工作,体验父母上班的情形。对于“带子女上班日”的活动安排,人们普遍表示活动立意良好、效果不错,帮助孩子及早了解到了父母工作辛苦以及体验现实社会。利用这样的机会,让孩子们亲自接触工作场所的实际情况,既改善亲子关系,又让孩子明白了挣钱的辛劳。
所以,要逐步让孩子知道钱的来源,要随时给孩子讲钱是父母上班通过工作后换来的。人只有劳动后才会换来钱,并且劳动、工作换来的钱是有限的,特别是孩子长大点后,要明确告诉孩子家里的收入每月是多少,让孩子知道钱是劳动换来的,并且是限量的,不是随便去拿。
只有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父母的工作是多么辛苦,他才会明白金钱的来之不易,才会明确地知道金钱是从何而来的。正如某位哲人所说的:“要让你的孩子知道,你付出了代价,才拥有了现在的生活。”
第二,要让孩子知道,每个家庭父母收入都不一样多,所以有些家庭条件好些,有些家庭条件差一些,因为每个人工作机会不同,工作所换来的收入就不一样。
第三,让孩子知道父母的工资都有哪些用途。根据孩子的年龄增长,有意识地逐步让学生参与家庭的开支计划,使他们明白父母的工资是全家人共同拥有的,要用它来维持日常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消费,从而克服孩子消费中的自我中心意识。
第四,即便是一些金钱无忧的父母,也应当在生活中施行这一教育方法。要知道,即使你可以让孩子永远远离缺少金钱的烦恼,但再多的金钱都不能给予孩子一颗感恩的心!
孩子看到你的付出是汗水、是辛劳,而非单纯的金钱,才会更加敬你、爱你!孩子知道了钱是怎么来的,才会知道金钱的来之不易,才会慢慢养成珍惜所买的东西,花钱才会节约。否则孩子就会花钱大手大脚,养成挥霍的习惯,还会埋怨父母给的钱太少,对父母缺少感恩之情等。
我们作为父母应该引导孩子学会劳动以获得一定的金钱回馈,让孩子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这样能够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使孩子珍惜金钱。
总之,要让孩子知道,钱的数量代表了付出劳动的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