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路是很难风平浪静,一帆风顺的。有时可能很顺利,有时也可能很艰难。在顺利之时、得意之时如何做,在艰难之时、不得意之时又怎么办,往往都是对人的考验。《论语·里仁第四》中说: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孔子说:“不仁的人不可以长期地处在穷困的环境中,也不可以长期地处于安乐的环境中。仁爱的人就心安于仁,聪明的人则敏锐地追求仁。”
孔子在这里提出一个人应该有自己的操守,应该有自己的信念。话虽然不多,却讲了一个人内在的品德与外在环境的关系。如果品德不好,是一个不仁之人,那么他不可能长时间地处于窘困的环境之中。他为了摆脱这种状况,就有可能不择手段。可以说谎、欺诈、陷害他人,甚至于偷盗、抢劫……这些事不常常发生吗?
如果条件改变了,他有了钱财,甚至有了地位,处在安乐的环境中,照理应该是安分守己了,但这种人也很难如此。由于他有不仁的这种特点,他安乐了,就会得意忘形,骄奢淫逸起来。为了更富有,为了更有权势,他还会不择手段。他可能贿赂官员,可能欺行霸市,甚至买凶杀人等等,直至走上犯罪的道路。这就是俗话所说的“饥寒起盗心,饱暖思**”吧。
相反,一个仁德之人,他心中有节操,有信念,因而就不会被环境所左右。在逆境,在贫困的环境中他依然乐观,不改其志,能像颜渊那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在顺境,在安乐的环境中他也能不改初衷。这就是俗话所说的既“守得住贫”,也“耐得起富”。
能经得起贫穷考验的人从古至今有不少的。有个“覆水难收”的故事,讲的是西汉时期的一位官员叫朱买臣,曾任会稽太守,当他年轻之时,家贫如洗,只得靠打柴为生。即使是这样,他心中的志向不改,依然在砍柴之余,读书不辍,后来终于功成名就。相反,在那贫困的日子里,他的妻子却忍受不了,便离他而去。当朱买臣当官之后,妻子又想复婚。朱买臣就端了一盆水泼在地上,让她收回,她竟然含羞自尽。一个守得住贫穷,一个就忍受不了这困苦。同是一样的环境,生活的态度却截然不同。
顺境也好,逆境也好,对人都是考验。有无“仁”心,在这不同的环境中就可以检验出来。
四十多年前,在那很不正常的“文革”年代,有的人在单位里较长时间没有得到提拔,自己正郁闷之时,发现造反竟是极好的机会,于是就利用当时的形势为了自己利益造起反来,不顾事实,编造谎言诬陷自己的领导,陷害自己的同事,利用不明真相的群众把他们打倒,以求得自己高升。当他一旦握有单位的大权之后,就倒行逆施,干了不少坏事。显然这种人是缺乏仁德的小人。在“约”的情况下他不能久处,在“乐”的情况下,他也不能久处。
还是在这种情况下,有的人身居领导岗位,在突如其来的“文革”风暴中莫名其妙地被打倒,关进了监狱。即使如此,依然正直做人,不卑躬屈膝,不依附权势,不随意承认所谓的罪名,更不为自己而诬陷他人,坚持自己的操守。“文革”之后,地位恢复,并不报复,对犯错误者给以出路,工作上更加勤勤恳恳。能在逆境中、顺境中做到这样,正是“安于仁”的体现。
我们也看到现在有的人已经很不错了,有了一定的权力与地位,生活上更是非常优越。即使是这样,他仍然不满足,贪污公款,收受贿赂,生活腐化,直至身败名裂而告终。
从这段话来看,孔子很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因为一个人如果放弃了内在修养,那么无论是好的环境,还是恶劣的环境,都不能使他满足,他就难以走上正道。相反,若是自己加强内在的修养,有仁德之心,自己的内心就能坚定,就能经受住各种考验,就能在各种环境中岿然不动。
有仁德的人,他有坚定的信念,作为一种发自于内心的修养,自然会实行仁德,安于仁德;而智者,那聪明的人认识到实行仁德是有利的事情,自然也会去追求。这样又给人们从正面指出了方向。学习这段话,就要注意修身,不断摒弃不仁的行为,努力修炼成一个仁者。
仁德之人就不会为环境所左右。而能在任何环境下坚守信念。要做到这样,就需要增强自己的品德修养。只有品德高尚之人,才能经受得住优越与恶劣环境的考验,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这方面最可行的是要能经常反思,在善行上努力实践。“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积善成德,你就会修炼得更加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