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80800000009

第9章 春寒中的法国人(1)

冯骥才

料峭今春,两封带着凉气的邮件送到我手上,打开一看,是来自海外有关文化方面演讲的邀请函。一封是巴黎的人文基金会,一封是英国几座大名鼎鼎的大学。一算时间,演讲中间与前后有不少时间的空白,可供我随心所欲地到处跑跑看看,这可是个好差事!立即唤起我很大的兴致,于是我为自己精心安排了一条穿花串珠般的路线,将许多人文胜迹勾连一起,还突发奇想,打算将此行的见闻、感知、交谈与思索交错起来,以一种全新的、不拘一格的、一任自然的文本写成一本书。我所设想的这种文本不仅我没写过,也不见别人写过。写作的诱惑是你的想法先叫你自己兴奋起来。

这种写作的最奇妙之处,是边看边想边写,与行程同步。也许是一段思想文字,一节情景抒写,一两句断想,一些值得留住的谈话,都是一时的发现、心得、情怀、感悟与灵性,也带着那些时间与空间的美妙和鲜活。

多么叫人激动的写作试验!这次我选择的路线是先在巴黎演讲,待上几天,会一会几位久居此地的老友,看博物馆--巴黎的一多半财富在博物馆里。巴黎有五百多个博物馆,上次在巴黎住两个月,使劲看也不过看了二十多个;再有,便是旧地重游,享受一下人生少不了的怀旧情怀;紧跟着向西直奔大西洋,从莫奈故居所在的吉温尼,到卡昂、亚眠、里尔,直抵加莱,路上可以一边拜谒古迹,一边到这片一战和二战期间烧焦过的土地,感受人类那两次包含着大荣大辱的自我浩劫。跟着穿过那条著名的海底隧道去往伦敦;至于在英国行走的路线都会在后边的文字中美妙地出现。这一切仅仅设想而已,我还没有去呢,到底会幸遇到或遭遇到什么全都浑然不知。但愿到那时,我夸赞自己--老冯真算一个能当好导游的材料!可同时我又不放心自己,我的毛病之一总是自以为是。

好,就这样,S月20日这天凌晨一点钟我登上飞往巴黎的飞机。我从包里掏出iPad,锁定“飞行模式”,写作就在机舱里开始了。

3月20日·北京-巴黎

春雪

今天下午忽然天降大雪,舷窗外雪片又大又密,整整一冬也不见如此大的雪,我喜欢有声的大雨和无声的大雪,不多时一些停在停机坪上的飞机全包着厚厚的白雪,像白糖做的。因之起飞延时,花了至少一个小时才用热蒸汽融掉了机翼机身上的雪被,否则上了天就会结成可怕的冰壳。这大雪叫我嘀咕起来,今春以来依然盘踞大地上的严寒要来伴我此行?

天上的生日

系安全带时有点费劲儿,肚子里还装着老母亲给我包的“送行饺子”。“送行饺子迎客面”--中国人真懂得生活。外出的人要吃足肉馅大饺子,上路才会有劲儿;而回家的人来一碗顺顺溜溜的热汤面,吃得满头流汗,五体顺畅,浑身一松,汗毛眼儿全都张开了,在外边的辛苦劳累即刻都消散母亲今年九十七,依然敏感又清醒。老人全靠精气神,母亲这“精、气、神”三字一字不缺。这胜过我心中的祈祷与祝福。

我对母亲说:“您这饺子既是送行饺子,也是催生饺子。”母亲笑了。母亲对孩子生日,往往比孩子还在乎。S月20日是农历二月初九。今天是我的生日,而且是头一次在飞机上过生日。我说像神仙过生日,因为只有神仙在天上过生日。同行的伙伴向空姐要了两杯红葡萄酒,与我“当”的轻轻地碰一下杯,把我这一年一度为生日祝福的碰杯声悦耳地散布在没有人说话的机舱里。

今天正好又是春分。这一天由于太阳不偏不倚直射地球拦腰的赤道上,昼夜时间相等,日月阴阳均分。于是在享受着天地在这一节令里特有的均衡时,我心中默默为自己唱一段生日歌。

飞机像天上的船,没有气流捣乱时,平稳中有种行驶感。

生物钟

时差是我每每越洋之行最难对付的对手。因为时差是生物之钟不可调。友人说关键是我身体的生物钟是瑞士制造,体内的对手比体外的对手难缠,人对体内的对手往往束手无策。有人告我别看任何钟表,忘了原先的时间,还有人说他的经验是尽量到处跑,不睡觉,使劲累自己,等到精疲力竭时再呼呼大睡一天,准能把生物钟打乱,这方法有点自虐性质,而且这些“高招”对我都没用,我天性的东西都太顽固。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刘心武告我一个更奇特的法子,在肚脐贴一贴“伤湿止疼膏”包治时差。我对他笑道,你这是给“伤湿止疼膏”做广告吧。

拉丁区

早春的天气特别脆弱,像得了感冒,说热就像发烧一样烧起来,说冷就冷得发抖,但这次巴黎的早春只发冷不发烧。至今大地还看不到春天的绿,天上却能见到春天的蓝。如雪的云团在这鲜蓝天空的映衬下又白又亮。北京已经很多年看不到这种天这种云了。据说其缘故是北京人眼睛全盯在地面上,顾不上看天、顾天和管天。

这次落脚一家小店,距离上次的住所--法国人文学者公寓只有“一步之遥”,撂下箱子拉着伙伴跑到那条街上怀一怀旧。没想到十几年过去,一切如此如故。那个犹太学校,那个土耳其烤肉店,还有书店、药店、杂货店、地铁站口、道边的铁柱栏、古色古香的广告亭,甚至那家守在街口的海鲜店和卖中餐的“小香港”饭店,全都依然如故,连小街上那些老墙老门老窗还是那样古老斑驳,但好像也不会再老了。永远一百岁或二百岁。熟悉巴黎的人知道,巴黎的老街每十二年修一次。房主掏钱,政府主营,之所以“整旧如旧”,是因为政府没拿这种事当政绩,更没拿“破旧立新”显示政绩,反而当作了“命”--巴黎人拿历史当命根子,意大利和英国人更是。

在这座城市中不仅风光依旧,更重要的是城市的气质没变。在那个自古就是情人约会的圣米歇尔广场,天天仍然聚着不少年轻人。黑色柏油的地上白花花的,都是嚼得没味吐出来而踩进地面的口香糖,那都是为了见到情人香甜而忘情的一吻。一位健壮的琴手头戴厚帽,把一架钢琴搬到广场中央,即兴而激情地弹奏,着了魔的手指在键盘上飞舞,旁若无人,却有不少人被他打动而围观四周,连音乐之都维也纳也看不见有这种场面。

法国人的浪漫是敢浪漫。真正的浪漫是美的挥霍,真正的艺术都是挥霍美。这一带只有一处发生改变引我注目。临街两三座房屋的山墙,用深浅两种灰色画了一些树影,宛似阳光照耀上去的。然而,细心的人会发现此时四边的树光秃秃还没发芽生叶--原来它是画上去的。这无意中表达艺术本质:艺术是不表现生活中有的,而是表现生活中没有的。

前两天,在电视里看杨振宁与莫言讨论科学与艺术的关系。杨振宁的话很有意思。他说科学家不是幻想,而是猜想。这使我想起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为什么是猜?猜一定是这世界原本存在的;而幻想不一定是这世界存在的。于是,我找到科学与艺术本质的区别:科学是寻找世界里有的,艺术是创造生活里没有的。

记得l999年我来巴黎,也住在这种用老房子改建的酒店中。紧靠着卢森堡公园。一座四层小楼,总共只有十几间客房,房间都不大,电梯是后来装上去的,一次只能上一个人。家具门窗都是“古物”,陈设的瓷器竟是晚清中国的出口瓷。这样的旅店并不老旧,卫生间里的设备相当现代。住在其中可以同时享受传统与现代两种文明。

这次被安排的仍是这种酒店(RelaisHotelduVieuxParis),既紧靠塞纳河边,又身处历史人文浓得化不开的拉丁区的旋涡里,真是很可意!酒店只有五层,从顶层阁楼斜坡的小窗望去,参差错落的全是黑色的铁皮屋顶,淡黄色的墙面,高高低低全是灰色的烟囱。我好似在巴尔扎克笔下的那座伏盖公寓里远眺四方。拉丁区绝没有高楼,也很少见新楼。关键是不仅来自世界的游客喜欢这样,巴黎人自己更喜欢这样。他们连莫奈、毕加索或莫泊桑曾经坐在哪个咖啡馆里哪个座位面朝哪个方向喝咖啡都知道。洋洋得意地说这些事的并不是知识分子,而是普普通通的巴黎人。可是,我们北京人知道老舍在哪儿喝茶?上海人知道鲁迅常逛哪个书店吗?没人关心这种“没用”的事,我们的文化病是从来没把文化当回事。

真庆幸三次来巴黎都住在拉丁区。

3月21日·巴黎

面包与煎饼

早晨又吃了最爱吃的巴黎面包。巴黎的早点就这一硬一软两种面食:一种是又硬又韧、与嘴较劲的长长的法棍面包,一种是又软又酥、与嘴亲和的打圈的牛角面包,就像我家乡天津的芝麻烧饼与煎饼果子。一吃这面包就顾不上血糖偏高,几个面包下去,身体马上有劲,特别想干点活儿。当然,这种面包吃常了,身体里潜在的根性就会发生作用,开始想烧饼与煎饼果子了,跟着来了乡情,看来文化中最顽固的还是“中国胃”,要不唐人街上最多的店面是中国餐馆呢,王蒙称之为“坚硬的稀粥”。然而当下也有些国人动不动来点“卡布奇诺”和“星巴克”,其实多数只是在外边装模作样地“咖啡”一下,回家照旧热茶一杯。有人说喝茶吃饭只是习惯而已。此话不错,但是文化对于人,恰恰是一种日久天长自然而然的积淀与牢不可破的习惯,尤其是生活文化。正像海外的韩国人到处找韩国泡菜,土耳其人多半扎在土耳其烤肉店里。

看来最不费劲走出中国的是饮食文化,但这种文化更多还是自给自足地进入了“中国胃”。

艺术家集聚地

安妮约我在巴黎十三区法兰西大道上一家极特殊的饭店里,边吃边议即将讲演的话题。这地方处于近年快速“长”出来的新区。著名的法国国家图书馆和法国人文基金会都在这条大道上。一些体积宏大、四四方方、玻璃化的现代建筑彼此相距甚远。安妮用“你肯定喜欢这家饭店,它在一座艺术家集聚的老楼”这样的话,来鼓励我在这种西方现代社区中办事,必须具备一种长途跋涉的精神。

这座饭店确实特别。它原是古代一座巨大的老磨坊与库房--如今白教堂后边蒙马特高地那片出名的画家聚集地的地价飞涨,很多尚未红起来的艺术家便涌入这种废弃不用的老房子里。在现代艺术唱主角的法国,这老房子里里外外一片涂鸦。从地面到屋顶都是率性的、放纵的、各走极端的视觉表达,掺杂一些不伦不类的装置艺术,像乐队演奏前各自在试乐器,只发出自己的声音,完全不管别人的声音。我想起l999年年底也是在巴黎,当时巴黎市政府邀请五十位世界著名的雕塑家将作品摆在香榭丽舍大街,每件作品都奇大,一直摆到凯旋门,主题是《世纪末》。那天旅法雕塑家王克平约我去看,其中也有他的一组木雕。应该说王克平的作品在那中间是佼佼者,能“跳出来”的。其余绝大部分是彼此雷同,都是一堆堆世纪末的破电视、家具、洗衣机、护照、废报刊、照片和摩托汽车,散发着一种对“世纪末”的无奈又颓废的情绪,只是形式上各出奇招而已。记得那次见到高行健,他说他要写一篇文章批评西方美术馆先确定主题再请艺术家阐释和图解,从而扼杀艺术主体精神的倾向。

还记得我说,当代社会的两种强势的力量在扭曲艺术,一是商品,一是媒体。这两种东西都喜新厌旧。艺术家很难从艺术深层里不断出新,只能在形式上或在人们的眼球里边寻奇作怪。当代艺术一边依赖资本的支持并受其操纵,一边正在步入歧途,也许这正是市场化时代艺术的本质之一,只有少数真正具有个性和艺术自信的艺术家能站在它的反面。

进而想起十年前在中挪文学研讨会上我演讲的题目是《文学的自由》。我说,“文革”期间文学的自由被政治捆绑。现在不同了。但文学仍然不是自由的,因为文学受制于买方,受制于市场。当然,自由的文学并不是没有出路,它必须超越市场强大的约束,需要艺术家的心灵比市场更强大。

知识分子到哪儿去了

市场化更深刻的问题是知识分子的消失。这是我和安妮交谈中都感兴趣的话题。“你说的是独立的知识分子吗?”

“知识分子一定是独立的,而且是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在我们这儿,我们这一代显然不如‘五四’时期那一代。”

“为什么?被迫的吗?”“真有时代责任的人不可能被迫放弃责任,是自愿的。市场的力量不是强迫你而是诱惑你。同时,在强大的资本与市场规律面前,个体的知识分子愈来愈微不足道;在实实在在的物质世界里,无形的精神会变得虚幻乃至虚无。因此说市场泯灭知识分子之前,首先泯灭的是思想。因为市场不需要思想。哎,你们法国也是这样吗?”

“一样,完全一样。不仅法国,欧洲全是这样。”“所以英国人弗兰克写了一本书《知识分子都跑到哪里去了》。”

地上的烟头

我的伙伴比我更注重环境。她发现巴黎第一变化是地上的烟头多起来。法国人吸烟者多,男人十分之五,女人十分之七。自从公共场所禁烟以来,都跑到门外或街上吸烟了,街上没有扔烟头的地方,又不像新加坡那样罚款。吸完烟随手一掷,地上到处烟头,多数给路人踩瘪踩脏很难看。

法国人过于随便,这是他们浪漫的一部分?但法国人随便扔烟头只是“硬币的一面”,另一面由于管理者。法国像个没人管的国家,没人管则只有靠人人身上的文明。当然任何文明都会有缺点,就像巴黎地上的烟头。

小墓地

巴黎新区充斥着工业文明特有的冰冷、概念化和形式主义、乏味的技术性与超人的能力。连一座当代设计师构思的小礼拜堂,也都是这种味道。墙上开几个洞,表示与大自然交流;十字架后边射出一束金光,说明主的存在。但这苦心营造出来的东西还是与人有距离,它只是装模作样地站在远处等你看,与你毫无关系,远不如礼拜堂后边一块小小的墓地。2005年新区开辟时,不远处一座穷人的集居的楼房失火,烧死四个小孩和三个大人。邻近一所小学的孩子们同情那几个被烧死的穷孩子,建议在这个“离上帝最近地方”的教堂边儿上,建一座纪念性的小墓地,安葬那几个在世上活得艰难无助和不幸的孩子,并亲手绘制了一些图画,有蝴蝶、花朵、马、鹿、小鸟、小孩、心和手印,表达他们心灵的忧伤与爱。一位设计师便把这些稚气又真切的图像,用雕刻与彩色镶嵌的手法,制成三根不大的柱形的艺术石碑,充满温情地立在花园般的小墓地里。在周围一大片水泥构架、玻璃幕墙的写字楼中间,这是唯一让我记住的地方。

想要震动人心的,一定声色俱厉;那种自然而然深入人心的,总是悄然无声。

旅行者须知

什么东西对于旅行者最重要?有人说地图,有人说睡药或通便的药,忘了会一路不顺快。我的一位老朋友很奇怪,说他必不可少的是挠背的小挠子。他每次出门必带,一次忘带,分外的痒,而且奇痒难忍,又不好去找人抓,最后只能找个有棱有角的门框,待到奇痒发作时将后背使劲往门框上蹭。

看来每个人首先都要对付好自己。

3月22日·巴黎

从巴黎圣母院的忏悔室想到“文革”

同类推荐
  • 假作真时

    假作真时

    《假作真时》是沪上知名作家、译者、外国文学资深编辑黄昱宁近年来的散文佳作结集。第一部分是回忆性随笔,那些家族故事、听过的歌、难忘的人、吃过的家常食物、故去的老翻译家,都在作者笔下呈现出非虚构文体的迷人张力,而我们也借由这些讲述得以回望一种生活,一段人生,一个时代;第二部分则是关于小说和电影的评论,侧重于探讨文学和影像之间的“转译”,探讨故事的变身,为我们示范了一种文本精读的技巧。两个部分互为诠释,构成了一幅虚实无间的立体拼图,也展现出作者成熟的文学观。
  • 乱世丽人

    乱世丽人

    《乱世丽人》为“胡平文集”第五卷。《乱世丽人》讲述了:关于林立果“选妃”,坊间传言无数,真相到底为何?林彪折戟温都尔汗前夜,北戴河密室内,曾经发生过什么?张宁,你可能知道她的名字,却未必知道她的故事,以及她知道的故事。一名美丽的中国女子,一个阿尔巴尼亚的留学生,一次命定的邂逅,一场缠绵的爱恋,之后是一个荒唐的罪名,一份劳动教养通知书,以及一出不可逆转的人生悲剧……红颜,为时代而薄命?彭德怀的妻姐,罗隆基的知己,新民报的著名记者,文汇报的右派先锋,周恩来暗中保护的朋友,却被毛泽东视为眼中钉……浦熙修,她到底为中国做了什么?
  • 蒋勋说红楼梦(第一辑)

    蒋勋说红楼梦(第一辑)

    这是蒋勋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数十次阅读《红楼梦》后的心血之作。无关红学,不涉及考证,作者从青春与美的角度出发,带领读者逐字逐句细读小说本身,梳理《红楼梦》中的人物与情感,探寻书中表达的繁华的幻灭、逝去的哀伤,讲述青春的孤独、寂寞与彷徨。这是一个生命对其余生命的叩问与聆听。跟蒋勋读《红楼梦》,仿佛是在阅读自己的一生。蒋勋说:我是把《红楼梦》当“佛经”来读的,因为处处都是慈悲,也处处都是觉悟。
  • 李希凡文集(第七卷):往事回眸

    李希凡文集(第七卷):往事回眸

    本书稿是李希凡先生八十余年多彩人生的自述传和心灵史。作为被毛泽东钦点的“小人物”,一系列的偶然与必然构成的身不由己,真实地展现了那个荒诞岁月中的人生沉浮,也折射出当代中国某些不可磨灭的历史潮流的发展印迹,实为当代红学史甚至党史存留了一份不可多得的鲜活资料,堪为那段特定历史之存照。
  • 爱你生命的每一天

    爱你生命的每一天

    《爱你生命的每一天》是“茅盾文学奖获奖者散文丛书”之一,这套丛书共收入了8位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的8部散文集,包括李国文的《历史的真相》、陈忠实的《俯仰关中》、刘心武的《人情似纸》、宗璞的《二十四番花信》、迟子建的《我对黑暗的柔情》、周大新的《我们会遇到什么》、熊召政的《醉里挑灯看剑》和刘玉民的《爱你生命的每一天》。这套丛书是国内第一次将多位茅盾文学奖获奖者的散文以丛书的形式集中呈现,反映了他们散文创作的主要成就和独特风格。
热门推荐
  • 菊与刀

    菊与刀

    本书讲述了日本人性格和日本文化。二战后期,日本败局已定,美国对是否进攻日本本土、是否投放原子弹和占领日本后是否保留天皇,无法做出决断。因此委托著名女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通过对日本的研究提供对日本政策的依据。
  • 重生空间之医等商女

    重生空间之医等商女

    【一对一】+【男强女强】+【宠文】+【空间】+【中医】+【商战】+【黑道】上一世,碌碌无为,空余一身才干,无力供养双亲。弟弟早夭,家中赤贫,房子被奸恶亲戚趁火打劫。父母劳累成疾,自己工作多方碰壁,落得个惨淡境地。重生一次,获得空间,得到中医古武传承她不会让上一世的悲剧重演!打房子的注意?我让你偷鸡不成蚀把米。极品小叔一家损了名声还赔钱,气得吐血。卖假药害的弟弟早夭?我让你公司倒闭家破人亡!无良奸商落得牢底坐穿,家破人亡,呜呼一声人命归西。妈妈娘家瞧不起?我让你恭恭敬敬的把我请回去!妈妈掌家,王家大奶奶,大少爷惶恐而终,凄凄惨惨。渣渣清理了,欢欢喜喜的过起我的小日子。学中医,成就一代国医圣手。开公司,领衔行业发展。混道上,一代主母生杀予夺。她,小小年纪已是是各大家族的座上宾。华夏国,她的名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PS:注:本人为中医爱好者,并非中医习业者,本文中涉及专业术语皆是百度所得,专业人士请一笑了之,请勿深究,谢谢。男女主小剧场:初见,她救了他,也赏了他一脚。再次见,他救了她,却不留名。第三次见,却是以房东和房客的身份。他倚着墙,笑得纯净狡黠:“交房租了。”她递过一沓钞票:“不用找了。”他勾唇一笑,欺身而上,温热的气息扑来:“不够,不够。”第四次见面,她和他已是分属一方。他面寒若冰,气息冷冽,仿佛是另一个人。她心痛如绞,仍骄傲的笑着:“萧子腾,我们两不相欠!”转身而去,仰头努力忍住泪水。因此,没有看到他心痛的微笑和眼底的挣扎。第五次见面,她救了他的母亲,知晓他的过往,手脚冰凉。“为什么,为什么你从未说起......”他微笑:“苦难我一人承担,何苦让你伤心。”话未落地,她已拥住了他。嗯,Happyending,写的有些虐,实际上一点都不虐,绝宠,真的!看我纯洁的小眼神~~~~~~
  • 明月台

    明月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骨债

    骨债

    他是仙界帝君,天地共主,定仙神之律法,掌六界之生死。她是上古魔尊,王族后裔,魔界统治者千溯唯一的亲妹妹。她调皮捣蛋,他视而不见。她肝肠寸断,他无动于衷。她使出了上千种讨他喜欢的法子,最后都被他给扼杀在了摇篮中。她与天族联姻,他表面上冷若冰霜,转过身去,却险些溃不成军。万年后,这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女子,毫无征兆地死于非命,魂魄散于天地,空余一副骨架。他散尽修为,几千年来,一路守护,为她集齐最后一缕魂魄。殊不知,沧生海中,她早选择以命抵命,为他化解天劫。“千洛,人不会因为伤心就死掉的。”“会的,只是你不知道罢了。”
  • THE TWO DESTINIES

    THE TWO DESTINIE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千金为聘

    千金为聘

    前世,她穿越而来,才智过人,却失算人心,错将鱼目当珍珠,屈打而亡;再次睁眼,竟然重生在穿越的那一刻,暗暗发誓,上辈子负她害她之人,定要血债血偿!父亲伪善,卖女求荣,断你财路,毁你命根!后母虚伪,嫡妹蛮横,庶妹阴险,撕毁美人皮,送你们上绝路!渣男竟然敢求亲!好,拿起金算盘,十座玉山、百家店铺、外加千两黄金!原以为吓怕求嫁之人,却没有想到一个男人许她千金为聘,乱了,全乱套了……新书《暖妻缠身:公爵大人,请自重!》火热连载中,希望筒子们多多支持!
  • 婚婚欲睡:权少轻点宠

    婚婚欲睡:权少轻点宠

    他是她丈夫,她却以为他是gay,咸吃萝卜淡操心地鼓吹他“出柜”。饱受蹂躏的她强烈抗议:说好只是形婚,你不守信用,我要离婚!某男眸底闪过一丝精光:“国有物资”一经使用,概不“退货”!
  • 天天营养百味:易学的家宴菜

    天天营养百味:易学的家宴菜

    逢年过节要准备一大桌菜时可让主妇们犯难了,那一桌子五花八门的菜式看似难学,但只要有方法,有指导,是能轻松拿下的。《易学的家宴菜》把握了家宴的特点,将繁琐的做法简化,但注重保留菜本身的特点,还注重将菜做得漂亮大气,让您能快速地学会做家宴菜。
  • 美味滋补菜

    美味滋补菜

    吃出健康,吃出美味!《美味滋补菜》让你做自己的家庭营养师!好学易做的滋补菜,轻松炝拌、快手小炒、家常好炖、美味慢煲,好学易做,厨房新手也可以轻松成为烹饪高手!这些菜既有平常百姓餐桌上的常见菜,也有餐厅、饭店最新流行的创新菜。书中对每道菜所用的原料以及制作方法都做了详尽的介绍,使您在家中就可以轻松地做出既美味又营养的佳肴。
  • 阴阳部曲:误娶鬼娇妻

    阴阳部曲:误娶鬼娇妻

    前几天,一个陌生人让我用他的身份,和一个女人交往。那是一个美女,我果断答应了他的要求,但是和她交往之后,我的生活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