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投石问路
向河水中投块石子,探明水的深浅再前进,就能有把握地过河;与陌生人交谈,先提一些“投石”式的问题,在略有了解后再有目的地交谈,便能谈得更为自如。如“老兄在哪儿发财?”“您孩子多大了?”等。
(4)循趣入题
问明陌生人的兴趣,循趣发问,能顺利地进入话题。如对方喜爱足球,便可以此为话题,谈最近的精彩赛事,某球星在场上的表现,以及中国队与外国队的差距等,都可以作为话题而引起对方的谈兴。引发话题,类似“抽线头”、“插路标”,重点在引,目的在导出对方的话茬儿。
(5)变“生”为“故”
孔子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只有志同道合,才能谈得拢。我国有许多“一见如故”的美谈。陌生人要能谈得投机,要在“故”字上做文章,变“生”为“故”。下面是变“生”为“故”的几个方法:
①适时切入
看准情势,不放过应当说话的机会,适时插入交谈,适时地“自我表现”,能让对方充分了解自己。
交谈是双边活动,光了解对方,不让对方了解自己,同样难以深谈。陌生人如能从你“切入”式的谈话中获取教益,双方会更亲近。适时切入,能把你的知识主动有效地献给对方,实际上符合“互补”原则,奠定了“情投意合”的基础。
②借用媒介
寻找自己与陌生人之间的媒介物,以此找出共同语言,缩短双方距离。如见一位陌生人手里拿着一件什么东西,可问:“这是什么?……看来你在这方面一定是个行家。正巧我有个问题想向你请教。”对别人的一切显出浓厚兴趣,通过媒介物引发表露自我,交谈也会顺利进行。
③留有余地
留些空缺让对方接口,使对方感到双方的心是相通的,交谈是和谐的,进而缩短距离。因此,和陌生人交谈,千万不要把话讲完,把自己的观点讲死,而应是虚怀若谷,欢迎探讨。
5讲究赞美他人的艺术
善于赞美、巧于恭维,既是人际交往中的一门技巧,又是一种为人的艺术。可谓是人际关系上至高无上的润滑剂,于人于己均有利而无害。
在现实生活中,赞美与恭维不仅仅是一种现象,还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艺术。赞美与恭维之辞可以起到起死回生之效,也可以有还老返童之奇迹。现实生活中,不管是伟人还是普通老百姓,不管是老人还是年轻人,所有的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与恭维。马克·吐温曾经说过:“一句精彩的赞辞可以代替我十天的口粮。”
赞美别人,恭维别人,其实是一种智慧、一种策略,是人际关系至高无上的“润滑剂”,而且这种美丽的言词又是免费供应;如此“于人有利、于己无损而有利”的事,又何乐而不为呢!
赞美他人和巧于恭维是一种博取好感和维系好感最有效的方法。
美国前任军事部长贝柯,曾经在法庭上用过这种方法。他向一位外国法官陈述案情时,故意地说了一句似若偶然而很动听的关于并非美国公民的话,那位敏锐的律师和另外几位出席法庭的人,都注意到这句话,因此贝柯便很顺利地得到这位法官的好感。
美国前总统威尔逊在竞选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时候,也应用赞美他人和巧于恭维的这种方法:有人发布威尔逊多年以前所写的一封信,在那封信里,他表示要将某议员打得一塌糊涂。在信件发布不久以后,在华盛顿的某一场宴会中,那位议员也在座,威尔逊在他的演说辞里,对那位议员的品格和他所以博得名誉的缘由,赞誉倍至。过了不久,威尔逊又和该议员碰面了,那位议员与原来判若二人,对威尔逊十分热情客气并在竞选中支持了威尔逊。
可以说赞美他人、巧于恭维是博得他人好感、获得他人赞同的一把金钥匙。把赞扬送给别人,就像把食物施给饥饿的乞丐。在许多时候,它就像维生素,是一种最有效果的食物。
无论如何,人总是喜欢别人奉承的。有时,即使明知对方讲的是奉承话,心中还是免不了会沾沾自喜,这是人性的弱点。换句话说,一个人受到别人的夸赞,绝不会觉得厌恶,除非对方说得太离谱了。
因此,这种驭人术,既是一种至高的技巧,也是增进人们之间情感的重要桥梁,它必将对你的事业走上成功之路,以及提高个人生活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
6人生决不能唱独角戏
在人际交往中,交谈不是演说。它往往是双方之间轻松的交流和探讨。
为此单方面的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是不可取的,适宜的是少唱一些“独角戏”,多来一些“二人转”比较好。
交谈,就是互相交替谈话,而不是一方发表演说。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谈话效果,从而达到求人办事的目的。
现实生活中,有人很健谈,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没有对方插嘴说话的机会。这样的习惯是很不友好的。既然是交谈,就不能一个人唱独角戏,只管自己说得痛快,让别人插不上嘴。相反,当自己谈了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时,就要有意地“打住话头”,请对方谈谈有什么想法。这既是为了使谈话更为深入,也是对对方的尊重。
在与陌生人交谈时,别以为自己必须一直说下去,要把说话的机会留给对方。学会倾听,让对方多讲话,反而有助益于自己。
有一位在报社任职多年的记者,后来成了一家大企业的部门主任,薪水上涨了几倍。认识这位记者的人都知道,他身材矮小,口才一般,又没有任何耀人的学历。这样的人何以在数十个应征者中脱颖而出呢?
原来他在接到面谈通知时,立刻去图书馆查资料,知道了这家企业创办人的生平背景。
从背景资料中他发现这位企业负责人,早年进过牢狱,这些不足为人道的事,这位记者暗记在心。同时他知道这个大老板在出狱后,从一个路边的水果零售店做起,后来涉足建筑业,最后才有了现在的大企业。
这位记者在面谈时,说“我很希望在这样组织健全的大企业效力,听说您当年只身南下闯天下,由一个小小的水果摊开始,到今日领导万人以上的企业……”
那个大老板有段不堪回首的牢狱生涯,所以从不愿提起过去。”不料这个记者能避开那不光彩的一面,直接把出狱后的创业和他南下闯天下连起来。这样他就名正言顺地说起了他的成功史,说得超过面谈时间了,大老板还是意犹未尽。
最奇怪的是,原本面谈应该是应聘的听,招聘的说,而这位记者几乎不用说任何与将来有关的计划,甚至连自己那毫不傲人的学历也不用提到,只要当听众就行了。
如果这个记者滔滔不绝地介绍自己,说自己如何如何,把自己夸耀一番,肯定会出现另一种结局。
把说话的机会留给对方,让对方多说话,是交谈的一项绝招。
7善于制造余韵无穷的话题
擅长谈话技巧的人,能够利用言语使对方产生好感。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眼界放得远些,谈话内容不妨从大事着手,注意速度的平顺流畅,使对方不由自主地受到吸引。
初次的会面如果让对方回味无穷,自然就盼望有第二次的见面,这就是人际交往的最高境界。然而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最重要的就是善于制造余韵无穷的谈话,让对方在离去后仍旧不断咀嚼这次谈话。
一般来说,谈话的话题应该视对方的情形而定,再好的话题,若不能符合对方的需要,就无法引起对方的兴趣。最好是想办法引出两人都感兴趣的话题,才能聊得投机,然后再设法慢慢地把话题引进自己所要谈论的范围内。
1986年10月15日,《北京日报》报道了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邓小平会见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她的丈夫爱丁堡公爵菲科普亲王的消息:
在亲切友好的会见中,邓小平谈笑风生。他说:“这几天北京的天气很好,这也是对贵宾的欢迎。当然,北京的天气比较干燥,要是能‘借’一点儿伦敦的雾,就更好了。我小时候就听说伦敦有雾,在巴黎时,听说登上巴黎铁塔,就可以望得见伦敦的雾。我曾登上过两次,可是很不巧,天气都不好,没有看到伦敦的雾。”
爱丁堡公爵说:“伦敦的雾是工业革命时的产物,现在没有了。”
邓小平风趣地说:“那么,‘借’你们的雾就更困难了。”
公爵说:“可以‘借’点儿雨给你们,雨比雾好。你们可以‘借’点儿阳光给我们。”
在这段对话中,双方都在谈“天气”,谈“雾”,谈“雨”,谈“阳光”,这是极标准的“寒暄”了吧?但是从这寒暄之中,双方已开始联络感情,为进一步会谈打下良好的基础。爱丁堡公爵说“伦敦的雾是工业革命时的产物,现在没有了”,言语间流露出英国工业历史悠久而且环境治理成效显著的自豪感,而“借”雾、“借”雨、“借”阳光之类的言辞,也委婉而巧妙地传达着双方有着互助互利、友好合作的诚意。要这样聊天,谁能说不值得回味呢?
要让谈话留有余韵,必须使用优美的言词,假如为了加强印象,故意讲些粗鲁的话,则反而会增加对方的不愉快,弄巧成拙。所以为了使对方对你产生好感,必须言语和善,讲话前先斟酌思量,不要脱口说出伤人的话,破坏周围的人际关系。
对有些人来说,谈话的艺术就在于毫无艺术可言,犹如穿衣,宽松舒适即可,这种情形常见于朋友闲谈;而在更为高雅一点的氛围内,交谈就变得深奥,时时会流露出人们的真知灼见。若想成功地进行交谈,必须调整自己,以求和对方达成默契,不要对他人的修辞表达过分挑,否则交谈会不欢而散。
8在人际交往中让情境说话
聪明人在交往中,不一定非用语言表达意思不可,暗示、行动、情境都可以成为最佳的意思表达方式。
人的交际活动,总是在一定的场合中进行的。有些交际场合,一经人的着意选择与设计,便形成了特定的情境。一景、一物、一支歌、一幅画等,便能渗透着交际者的意图,具有鲜明的情境意义,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人的交际活动,为交际的主体服务。
情境在交际中虽然表达的是一种弦外音、画外意,但其表义功能还是十分鲜明的,并且具有多方面的用途,无论是政治、军事方面,还是商贸或日常生活方面,用得好,常能收到奇效。
初次交往,对对方的思想、秉性、交往目的不甚明了,利用交际情境,制造友好的氛围,开辟一条情感通道,便可实现温馨和谐的交流。1942年黄炎培任国民参政员时,为推动国共团结商谈,从重庆飞赴延安访问。毛泽东在当时的中央所在地杨家岭大会堂会客室接见了他。
室内光线充足,四壁挂着几幅画。其中一幅画有一把酒壶、几只杯子,上写“茅台”,并有黄炎培题词:“喧传有客过茅台,酿酒池中洗脚来。是真是假我不管,天寒且饮两三杯。”
这幅画是沈钧儒次子叔羊在国民党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中,为父亲“画以娱之”的。在请黄题词时,他想起谣传红军在茅台酒池里洗脚,题为讽喻,没想到竟会挂在中共领袖会客的客厅里。因此他抬眼望去,备感亲切,知遇之情顿涌心底,敞开心扉与毛泽东进行了促膝长谈,并造成了他人生历程的重大转折。这里,由中央大会堂会客室及其中的画就构成了特定的交际情境,微妙地向对方传递出真诚、友好、理解的思想意义,为交际活动起了铺垫作用,因而使交际大获成功。
有时出于军事的或商贸的需要,有的意思不宜明确表达,巧设交际情境,施计用谋,便可出奇制胜,实现目的。“空城计”的情节是人们熟知的,这种情境的妙用,虽系“不得已而用之”,却产生了奇效。
人的交际活动中,有时候某个意思不便详说,也没有必要详说,只要恰当设计并突出某种交际情境,便会意义全出,实现交际的意图。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偕夫人在国务卿罗杰斯和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陪同下,乘专机抵达北京,首次访华。下飞机时,他特意让警卫把守着机舱口,不准随行人员跟随下飞机。尼克松只身走下舷梯,就急忙伸出手主动同周恩来长时间握手,在场摄影记者赶紧拍下这一珍贵的历史镜头。时间,1972年;地点,北京机场;加上中美两国领导人紧紧握在一起的两只大手,这就构成了具有特殊意义的情境。既让人意会到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杜勒斯不同周恩来率领的中国代表团成员握手造成的心理鸿沟,由尼克松填平了;又让人意识到中美两国的交往,“一个时代结束了”,一个时代开始了。
这里交际情境的运用,适切、典型、具表义作用,胜过若干的言语。
对对方失当的言行,不当面表达自己的不满,而是等到以后,选择或设置一个适当的情景,向对方做出与之相似的言行,然后再稍加点拨,使对方明白自己的意图。如:妻子坐在缝纫机旁做活,丈夫在一旁不停地发表意见:“慢点……小心点……你的针已经断了,把布向左拉……停一下……”
妻子生气地说:“你干吗要妨碍我,我会缝!”
“你当然会,亲爱的,我只是想让你体验一下你教导我怎么擦地板时我的那种感觉。”
在这里,丈夫采用的就是设置情景的技巧。当他擦地板时,妻子在一旁指指点点、吆五喝六,俨然一副总指挥的架势。也许是不愿当即拂妻子的面子,丈夫没有表达自己的不满,而是在这之后抓住妻子做缝纫活的机会,设置一个与当时相似的情景,让妻子也体验一下受人驱使、听人吆喝的感觉,巧妙地表达了对妻子好为人师的不满。
需要说明的是,交际情境并非都由自我选择与设计,如果对方选择与设计,就要注意交际的情境意义,做到准确理解,灵活应变,防止交际的被动与失误。
情景是一种无声的交流,是一种意境的熏染,是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中绝不可少的帮衬与烘托。想想看:“东边日出西边雨,此时无声胜有声”。“酒不醉人人自醉,醉乎山水之间”
,这样的情景,你若置身其中,你若善于利用,与人交往沟通岂不是一件再美妙不过的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