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3月,湖北的国民党获得了一个重要情报:武昌洪山有一个中共的高级会议正在召开。当局出动了大批军队和警察,包围了会场。他们如愿以偿地逮捕了一批嫌疑犯。其中有一名年轻男子,他身体消瘦,其貌不扬,外表像极了一名乡村私塾先生,审讯时,他说自己名叫苏得三,来自江西,刚刚来到湖北,正想着在武昌码头或工厂找一碗饭吃。他说自己虽然瘦削,可是有一把力气,肩挑手提肯定不逊于他人;也粗通文墨,可以干干算账抄写的工作。他说:长官,远在江西的一家老小还指望我赚钱回家买米买粮呢。我稀里糊涂地来到这里,压根就不是你们说的什么共产党,你们行行好放我出去吧……
然而有人指认出了他。两个叛徒在法庭上当场指认他就是共产党的湖北省委书记欧阳洛。他的苏得三的名字只是他使用的一个小小的化装术。这样的伎俩他使用过多次:在上海的纱厂,他叫毛春芳,完全是一个出身低贱的工人的名字;在刚刚到达湖北的时候,他被称为孟之富,那更像是一名小商贩才拥有的名号了。他通过改名来隐藏自己。每一次他都如愿以偿,可是这一次,他失算了。
这一天早晚会来。从参加革命的那一刻起,欧阳洛就做好了死的准备。在军阀混战、帝国主义横行的时候,中国的前途,是需要他这样的年轻人以生命来铺路的,他早就把自己的生命典当给了国家。因此,当他被捕,他的心情是平静的。作为一名共产党的封疆大吏,他太忙,要组织各种会议,起草各种文件,安排各种活动,甚至事无巨细都要过问,很多天来他都没有睡上一个好觉,现在,他可以好好睡上一觉了。
他望着窗外。小小的窗子铁条森然,可这一点也不妨碍他张望外面的世界。他似乎看到了故乡永新。他早就通过各种渠道知道,有一个叫毛泽东的与他同样师范毕业但年长他七岁的中年男子,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去了他曾经战斗过的土地上,开始了农村包围城市为目标的工农武装割据。经他介绍入党的许多共产党员成为毛泽东的得力干将,王怀、刘真、刘作述、贺敏学等这些永新早期的共产党员,成为毛泽东倚重的永新县党组织的领导核心。曾经的永新县妇女部部长贺子珍已经成为了毛泽东的夫人兼秘书。在他播下火种、上演过红色暴力美学的故乡,有近万名永新弟子跟着毛泽东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出发去了中央苏区,他领导的乡村革命,已经融入整个中国革命的滚滚洪流中。他的功勋,已经化作中国共产党人的丰厚遗产。他曾经走出的路,正被更多的人踏着前行。他曾经振臂高呼的口号声,依然在永新的土地上回荡不已。想到此,他不由得笑了。就连沉重冰冷的镣铐,也不是那么不能忍受了。因为他知道,一个崭新的时代已经到来。
同月的一天,他与他的几个同志一起被押解到武昌阅马场。他环视刑场四周看到看客如麻,他顿时找到了在故乡的广场讲演的感觉。这个曾经的师范毕业生,最喜欢把任何场景当做自己的课堂,虽然他知道,这一次是他最后的课堂,最后的讲台。他张开了嘴,然后他听到自己的声音,如此洪亮,声势夺人。讲到激动处,他高举起被镣铐锁住的双手,做出了一个无所畏惧的英雄式的经典手势。有历史资料记载他英雄的瞬间:“临刑时他昂起头,高呼口号,其势雄久;后随三人唱国际歌和之,悲壮激烈,视死如归。”
刑场,从来就是二十世纪初期中国共产党人最为生动的舞台,如周文雍和陈铁军,在刑场上举行婚礼。他们态度从容,昂首挺胸,高唱《国际歌》。在广州红花岗刑场上,陈铁军向周围的群众宣布:“我们要举行婚礼了,让反动派的枪声来作为结婚的礼炮吧!”一对革命情侣,慷慨就义,浪漫如此,悲壮如此,无与伦比。瞿秋白就义前,一路手持香烟,顾盼自如,缓缓而行,沿途用俄语唱《国际歌》。到达刑场后,瞿盘膝坐在草坪上,对刽子手微笑点头说“此地甚好!”饮弹洒血,从容就义,那是怎样非凡的气度。……
6
从欧阳洛牺牲至今,八十多年过去了。
八十多年的时光里,发生了太多的事情。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抗美援朝,两弹一星,以及后来的改革开放,都是国家历史上的巨大事件,值得整个民族永久记忆。
八十多年的时光里,值得讴歌和记载的人物也太多太多。重大战役中指挥若定的将帅,和平时期类似铁人的英模、建设者……叫做历史的笔记本,都快挤不下了。在众多的英雄人物中,欧阳洛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符号,一个轮廓不清的人物。
我不知道他的脾气、爱好,他是否爱吃辣,说话的声音是尖细还是低沉。我不知道他爱读什么书,工作之余是否会约上同事打两把牌钓半天鱼,有没有喝上两杯的习惯。他是否和他的战友一起憧憬过革命胜利后的生活?他是否有几分幽默?我承认除了一段似是而非的史料我对欧阳洛一无所知,我以上的许多书写其实有虚构的成分。
我希望我笔下的人物能尽量丰满,我所追求的史实能完全准确,为此我曾去过许多博物馆和纪念馆查找关于欧阳洛的资料。我以为博物馆纪念馆之类的场所是欧阳洛这种人最好的去处。我去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可惜在整个展馆里,我没有找到哪怕关于欧阳洛的一个字,虽然他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永新掀起红色风暴的第一人。在史学上界定的从1927年10月毛泽东上井冈山开始,到1930年2月7日在渼陂召开的“二七”会议结束这一段历史里,欧阳洛并不在场,严谨的、惜墨如金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自然没有记载他的必要。
我去了他的故乡永新的将军馆,也很遗憾找不到他的事迹,虽然将军馆里陈列的大多数人,都是在他的引导下走上了革命道路。将军馆是以展示军功卓著的英雄和建国后的知名地方领导人为主的展馆,欧阳洛没有战功,又英年早逝,他肯定也不能容身于此。
我只在吉安和永新县一些类似于野史、没有经过权威审核、用于教育读物的简陋书刊里看到欧阳洛的生平简介。这些书刊里的欧阳洛的事迹破绽百出,一些事件的时间地点屡屡出错,需要做大量的考证工作才能加以甄别。
我在网上百度搜索“欧阳洛”。结果有无数个欧阳洛显露了出来。有的是小说里的人物,有的被人称为神医,有的是女性,还有一位是一名博文完全信马由缰无聊之极的博主。我要找的欧阳洛,隐匿其中,真假难辨。有一张照片说是他的,穿白色长衫,中分发式,脸瘦削,笑容可掬,像极了一名好脾气的私塾先生。除此以外,我在这张黑白的照片上找不到任何其他的信息。他的照片已经模糊,而且还将继续模糊下去。
这不禁让我有时怀疑:真的存在过一个叫欧阳洛的革命者么?我所描述的,是不是仅仅是一个精神的幻象,一个旧时代的影子,一团很多年前奔跑的火焰?
火焰最终会变成灰烬。
奔跑最终会消失在道路的尽头。
然而我之所以写下这样一个人物,是因为我依然渴望在无数史料中或者民间的口碑中与欧阳洛们的相遇。我相信受命游牧在历史各个隘口的他们,是有信仰并愿意为之而死的人,是有大关怀的人,是无比幸福的人。而至今,要找一个有信仰的人,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
囚
1
这个世界是个牢笼,一个黑乎乎的牢笼。一年到头累死累活的穷人成了牢笼里的无辜受苦人,优哉游哉锦衣玉食的人却成了监外看守,把持牢笼里被羁押者命运的判官。这是江西莲花县升坊乡浯塘村土郎中的儿子、粗通文墨的年轻人刘仁堪对世道自以为是的判断。
刘仁堪不是现在才持这种看法,早在少年时他就自认看破了这个世道。那一年他那做穷医生的父亲去世,作为儿子,他想给父亲打一副薄皮的棺材让死者入土为安。可是他发现,他的家早已空徒四壁。他的动辄以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为念的父亲,手把病脉心系苍生,为穷人看病不仅不收穷人的诊费,还总要搭上若干草药钱。久而久之,家就被他悬壶济世的父亲败了。刘仁堪没法,只好向他的本家堂兄弟、富家公子刘启沛开口借谷两担,指望换钱买棺葬父。他想,刘启沛不仅是他的本家兄弟,还是他的私塾同学,如此铁一般的关系,怎会见死不救?可让他想不到的是,刘启沛没借给他。你拿什么还我?刘启沛说。刘启沛一脸不屑,好像他不是他的本家兄弟,而是一个端着碗乞讨的乞丐。你拿什么还我?刘仁堪如遭棒喝,霎时间呆若木鸡。他感到一无所有的自己与万贯家财的刘启沛之间虽然血缘相同却形同陌路,虽只相隔几步,可中间有一条无形的鸿沟,让他们有了千里万里之远。
刘仁堪最后费尽周折找来钱买了棺材把父亲埋了。很多天来,那具已经入土的薄皮棺材老在他的眼前晃动,甚至在他的梦里飞奔。有一天夜里他竟然梦见那具薄皮的棺材自行竖立了起来,成了一间黑暗的牢笼。他担心父亲因此摔倒赶紧跑去搀扶,可他发现那立在牢笼里牙关咬紧的尸体,不是他死去的父亲,而是他自己。你拿什么还我?刘启沛的狞笑声在梦里回荡不已。刘仁堪醒来,顿时惊出了一身冷汗。
刘仁堪知道了,薄皮的棺材,黑暗的牢笼,正是富人把持的莲花的象征。不仅他的父亲,和他自己,全莲花的穷人,何尝不是,这牢笼的囚徒。
刘仁堪决定离开莲花,去外地谋生。他还是个少年。他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他想找到这个世界上属于他的立锥之地。
刘仁堪跟着家乡出门的队伍来到了离家不远的大城市长沙,在湘江码头上做苦工,搞搬运,做了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的一名农民工。刘仁堪体质单薄。他还没怎么长出力气,经常是从码头上搬一袋米担一担谷都踉踉跄跄。他想靠苦力让自己时来运转几乎是个虚妄的幻想。可是就算力气大又怎样呢?莲花到长沙做担箩搬运的许多人,不乏力大如牛者,可他们的生活,照样穷困潦倒朝不保夕。在长沙,他看到穷人照样一年辛苦看不见天,富人肩不挑手不提却吃香喝辣掌控四方。从此刘仁堪知道了,不仅仅莲花是个牢笼,整个中国,都是个牢笼。
穷人真是没有活路了。刘仁堪想。
上世纪二十年代的长沙工农运动此起彼伏。搬举着货物摇摇晃晃的刘仁堪看到市面上不是今天这个厂的工人罢工吵着要资本家增加工资,就是明天那个厂的工人闹着要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再不就是学生一群一群走向街头手举标语彩旗高呼救国。刘仁堪感到,世道怕要变了。他再也按捺不住了。
这世道是个牢笼。醒来的囚徒刘仁堪想试试自己能不能将这个牢笼捅一个窟窿。
1926年,已经是中国共产党党员身份的刘仁堪回到了莲花。这个长沙搬运工摇身一变成了私塾先生,成了子继父业的乡村郎中。他装模作样地坐馆授徒,却热衷于与乡下孩子的家长们交谈,讲一些乡下人半懂不懂的“帝王将相宁有种乎”的道理,其中夹带着无产者、革命、罢工、救国、民生之类的新词,而不仅仅是四书五经,忠孝节义。他走村穿巷行医看病,悬腕把脉的动作酷似他的父亲,也像他的父亲一样不收诊费对穷人宛如亲人,可他的药方不仅仅是菊花党参杜仲甘草当归,还有斗争、打倒之类的让老实巴交的农民们感到新鲜的药名。他不仅把他们的手脉,还试图把住他们的命脉。每个做郎中的都知道,医生只能治病不能治命。可这个同时做过搬运工的土郎中刘仁堪不仅要治穷人的病,还要治愈穷人几乎百治不愈的命。经过几年的搬运历练,相比几年前的瘦弱单薄,这个业已成人的汉子已经有了一把子力气。他当然想试试,自己能否搬动命运,让穷人断了病根。
莲花的农民开始有了主心骨。他们对刘仁堪刮目相看。他们感到刘仁堪已经不仅仅是过去他们眼中的医生的儿子,一个略懂得用中草药治疗肚痛腹泻感冒发烧的土郎中,一个嘴里只知道念子曰诗云的私塾先生,他还是一个有来头的人,一个似乎带着某种神秘使命的人,一个值得信赖的人。他的言谈举止已经有了远不同于乡下人的架势。这个曾经挑担谷子都会摇摇晃晃的让乡亲们揶揄的人,现在变得沉着,老练,干脆利落,完全是一副干大事的派头。夜里有光,是夜的不幸,却是盼黎明者的灯塔,刘仁堪的周围,渐渐有了许多精神的随从,和他一样指望解开自己身上看不见的绳索,砸碎关押自己命运的牢笼的苦命人。
2
刘仁堪从长沙回到莲花的时候正是春天。位于赣西的莲花四面群山围困,春风不畅,桃李无香,春天似乎比其他一些地方要晚。刘仁堪要策划一声霹雳,滚动在莲花的上空,碾过所有人的心灵。刘仁堪要让来自自己胸腔的一声呐喊化为惊蛰,唤起更多在破棉败絮的被子下沉睡的心。
他想以表演文明戏的方式唤醒民众。他开始组织自己的信众编写戏文。词是新填的词,名为《寄生虫》《横无理》,曲是老曲,民间流行的莲花落。词里的内容,无疑是宣传人人平等,曲里拐弯地表达“帝王将相宁有种乎”的意思,攻击不劳而获蛮横无理的富人。在戏文里,他把他的本家堂兄,那个见死不救的富家公子,已经是他的老家浯塘一带恶名昭著的大豪绅刘启沛,当做了攻击的靶子,众矢之的可笑小丑。他还像模像样地拼凑了与戏中角色相符的服装,给几个相好安排了角色,找到戏台进行了彩排。为吸引观众观看,还到处贴了广告,发布了新闻。那一段时间的刘仁堪,其架势俨然是一名戏班子的老板,一个随时准备带着戏班跑江湖的角色。
《寄生虫》《横无理》如期演出了。因为戏文里说的都是老百姓关心的事,影射的也是老百姓平日里敢怒而不敢言的人,说出的也都是老百姓心里的话,参加演出的也都是老百姓熟悉的人,演出赢得了前所未有的轰动。人们纷纷从十里八乡涌来,为的是观看他们嬉笑怒骂的表演。看过的老百姓奔走相告,刘仁堪他们的戏台前,人山人海,都是粗布短袄破衣烂衫的穷人兄弟。
刘启沛得知了消息。在他的地盘上竟然有编排他、影射他和丑化他的事情发生,他当然坐不住了。可是一切不过是戏,他几乎抓不到刘仁堪的任何把柄。刘启沛以为,只要把刘仁堪戏台前的人拉拢来,让他的演出无人观看,那他的戏就等于白搭。刘启沛花了大价钱找来邻居湖南的戏班子,就在刘仁堪演出的不远处搭起了台,演出的都是《四郞探母》《九连坏》《赵氏孤儿》这类的传统曲目。来自湖南的专业戏班子唱得好,可结果是,刘仁堪的戏台前的人越来越多,他花重金请来的戏班子的演出无人观看。人们纷纷在茶前饭后瓜田李下街前巷尾讨论刘仁堪的戏,而对他请来的戏班子的演出不置一词。莲花浯塘一带的土财主刘启沛知道了,当年在他眼中乞丐一般的刘仁堪已经成了不可小觑的对手。手无寸铁的穷鬼们要蠢蠢欲动了。他不由得感到一阵阵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