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15600000002

第2章 思想与哲学类(1)

本类图书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精华。阅读此类书籍首先要注意选择版本,一般原则是越古越好,因为越早的版本越接近著述者著作时的原貌,对理解更有帮助。中国哲学书一般文字都较艰深,又多爱用比喻,所以读者要善于从看似浅显、生动的比喻中领略作者的深义,往往一句平常的话就是作者全书思想之精华,如《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哲学类书一般都具有思辨性强、逻辑性强的特点,阅读时宜多思考,去细心领会作者的哲思、哲理。

作者:老子

成书时间:约春秋末期

老子一语中的道家代表作,古代哲学著作之一。

书海溯源

老子,又称老聃,姓李名耳,春秋时代楚国苦县人。他曾作过周朝看守国家藏书室的史官,中年以后曾一度罢官。到周景王死后,王室衰败,他才离开王室,归隐故乡。春秋以来各国纷争,使得许多有识之士求仕无门,因而产生出世的思想,向往隐姓埋名的隐士高人生活,这就是道家思想的源头。在此背景下,老子写出《老子》一书,成为道家思想代表作。

文理梗概

《老子》又名《道德经》,共八十一章,分为上、下篇,前三十七章为上篇,三十八章以后为下篇。全书的中心是论述老子的哲学思想,其思想之核心是“道”,道是对宇宙起源和其普遍规律的认识。在老子看来,“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独立于一切而存在,同时又非不可触摸,乃至不可道其名称。同时,他又用这一核心精神来指导生产、科学、军事、政治及为人处世。春秋末期战乱之中,他提出“无为”的思想,企图逃避社会的动荡,或者说在动荡中寻求安稳。他又提出“致虚”、“守静”的人生哲学,提倡人在生活中应当以静为主、以静制动。老子哲学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在于他描绘了一幅“小国寡民”的理想世界,有人认为这是开历史倒车,但从当时历史情况来看确有其合理性。在战乱纷争的春秋时代,民不聊生,人民渴望安定的生活,而老子所设想的“小国寡民”,人人丰衣足食,“壮有所用”、“老有所养”的确让人羡慕、让人向往。同时,老子也提出“反者道之动”,他认识到物极必反的道理,发现矛盾转化和往相反方向发展的规律,也认识到质变与量变的初步关系。

绝章赏析

【原文】

(节选自《老子》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责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赏析】

此段文字体现了老子的“无为”思想。首先,从其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来看,是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由于春秋时期,各国争霸,为了争夺土地、财产和霸主地位,而让千百万百姓陷入民不聊生、无立锥之地的境地。这一切,在老子看来,就是“有为”的结果。因此,他主张“无为”,只有这样,才能还给老百姓安静、平稳的生活,而放弃对人民的残酷压榨。由此来看,“无为”是有进步意义的。但在另一层面,“无为”又有愚民、出世之嫌。比如他说“虚其心,实其腹”,“使夫智者不敢为”,的确为统治者提供了一个聪明的治民方法。给老百姓足够的食物填饱肚子,但却不准他们思考──“虚其心”,让他们毫无反抗精神,只做为统治者的顺民。对于统治者而言,这种“无为”是再有利不过,让他们像对待绵羊一样来管一群毫无反抗精神的“愚民”。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说,“无为”又是一种消极思想。对此,读者应全面分析,不要被某一方面的观点蒙蔽。

妙言辑录

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4.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5.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6.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7.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8.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9.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0.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专家评点

对老子的思想,我们要辩证地去认识其“致虚”、“守静”,“洁静”“无为”。作为人生哲学,它可以使人珍爱生命、修身养性,在纷争中保持一颗平静的心,这是富有人性的,所以在现代社会依然闪现出它人性的光辉;作为政治哲学,它要统治者不要扰民,让老百姓安居乐业,仍然是一种民本思想,当权者应深思。老子的文章多用比喻,含义比较隐晦而且语言精炼,字字珠玑。阅读时要从比喻中看出其隐藏的深意。另外还需注意老子思想的消极作用。

作者:孔子门人及代传弟子

成书时间:春秋战国之交

论语一语中的语录体著作,儒学经典,影响千秋万世。

书海溯源

周室东迁,王权统治风雨飘摇。至春秋战国之交,各诸侯国纷争并起,互相倾轧,为在竞争中获胜,无不礼贤下士,广揽人才。一时言论广开,思想活跃,先秦诸子由是而生。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身处春秋之世,广纳门徒,游说诸侯,是我国古代的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开创儒家学派,授徒三千,成名者七十二人。孔子光辉的思想火花,常闪耀于其与弟子的日常交谈之中。《论语》一书,即由孔子之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辑录孔子与弟子之言行而成。

文理梗概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它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常于只字词组中,传达出孔子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人生感悟以及对于教育的见解。

《论语》所记的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人而无仁,如礼何?人而无仁,如乐何?”,“仁”的概念是从家庭的尊卑长幼、贵贱亲疏之间有差距的爱而出发,这种“爱”体现为孝、悌、忠、信的道德礼教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纲常秩序。在政治上,孔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先要让人民富足,取得人民的信任。他还强调行事必先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也记载孔子对于教育及学习的态度、方法,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教无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等。

绝章赏析

【原文】

一、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二、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三、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下。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赏析】

前两则反映了孔子“仁”学思想的一个方面。孔子非常推崇“仁”,认为“仁”是天地之间永恒不变的法则,是立身行事的标准,人人都必须遵奉“仁”的精神,甚至不惜为“仁”献出自己的生命。在“仁”的面前,人人平等。遇到需要发扬“仁”的精神的时候,甚至可以不拘泥于师生小节,挺身而出,勇往直前。

第三则比较全面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正名”思想。春秋时候,社会和政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有的等级和名分制度已经不能维持。孔子的正名学说,主要目的是要恢复原有的秩序和制度,重新回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关系中去。推而广之,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合理合法的名分,这样事情才能成功。

妙言辑录

1.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2.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言乎?传不习乎?”

4.子曰:“人而无言,不知其可也。”

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7.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8.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

10.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11.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专家评点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开山之作,也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作,被尊立为经,其作表述的思想成为整个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影响深远。其记录有关孔子之政治、伦理、教育、学习的见解,有许多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我们要学习其精华,吸取为我所用的东西。《论语》是语录体散文,语言简练,浅近易懂,雍容和顺,迂徐含蓄,读者可熟读成诵,在潜移默化中领会其要旨。

作者:孟子与门人万章等

成书时间:战国时期

孟子一语中的儒家重要学术著作,对后代散文有较大影响。

书海溯源《孟子》一书,是孟子与门人万章等人述孔子之意而成。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山东省邹县),业于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门人,是继孔子以后最具权威的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政治上主张效法先王、施行仁政;学说上推崇孔子,攻击杨朱、墨翟。他曾周游列国,游说诸侯,但是不得重用。他到梁国,游说惠王,惠王并不相信他的主张;又到齐国,齐宣王封他为密卿,起初很尊敬他,但最终也不愿重用他。于是孟子回乡广收门徒,推阐发扬孔子的学说,与弟子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文理梗概

《孟子》一书,中心思想是仁义,为孔子学说的发展。孟子主张效法先王,施行仁政,具体内容就是减省刑罚、降低赋税,使百姓有比较固定的产业。他主张恢复理想化的井田制度,实际上是要实行小农经济,使每个人都有田耕种。以民为本是孟子的主要政治思想,他认为只要是真正爱人民的人,他的力量将可战胜一切。因此,孟子周游列国,游说诸候们热爱人民、争取民心,在具体措施上要与人民同甘共苦,“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并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见《尽心》下)的响亮口号,像警钟的长鸣一样久久回荡在浩浩的历史长河之中。但是《孟子》书中也有不正确的地方,他将劳心和劳力对立起来,轻视劳力者,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此说对后世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

绝章赏析

【原文】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赏析】

上面两段话反映了孟子的政治思想。君王应该施行仁政,只要能够施行仁政,天下百姓就会像潮水一样涌来归附,王霸事业就很容易成功,真正是“仁者无敌”。因此君王必须热爱人民,关心人民,设身处地为人民着想。君王可以分给人民田地耕种,如果人人有田,人人就有了固定的资产。人民不同于圣贤之士,贤士即使穷困潦倒,也能够保持自己的名节。而人民如果没有固定的资产,他们就无法赡养父母,无法娶妻生子,碰上饥饿的年份甚至被饿死。果如此,他们就可能不守法度。因此,仁君必须预先对此加以防范,让人民生活富足,这样就能得到人民的拥护。

妙言辑录

1.仁者无敌。

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3.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6.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9.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10.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专家评点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它所提出的“法先王,行仁政”的思想,反映了儒家的美好政治愿望;它所提倡的民本思想,为历代统治者所借鉴,至今仍为人所津津乐道。该书语言生动,感情浓烈,气势纵横,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其思想内涵。

作者:墨子

成书时间:约战国时期

墨子一语中的墨家经典著作,古代哲学重要著作之一。

书海溯源

墨子名翟,相传宋国人,生逢战国初期。墨子及其门人创立了墨家,这一派是战国的显学之一。他和许多门徒都来自平民社会,墨家主要代表这一阶层人民的意愿,据说墨子本人就长于技艺,水准可与鲁班相比。由于战国时期长年征战,造成民不聊生,因此墨家一派主张“兼爱”、“非攻”,反对战争。他认为战争是最大的不义,而在统治者的非正义战争中,受苦受难的主要还是老百姓。就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墨子及其门人写下《墨子》来宣传自己的思想,并一度在战国时期成为很有影响的思想流派。

文理梗概

《墨子》现存五十三篇,各篇大多又分上、中、下三篇,书中详细记录墨子及其门人的言行、思想、主张。《墨子》中最主要的思想是“兼爱”、“非攻”,主张所有的人,不论地位、亲疏、贫富的差异,都应该无差别地、同等地相互爱护。他认为一切祸乱的根源起于不相爱,归因于人类有差别的爱,所以“兼爱”成为学说的中心内容。另外,由于各国之间连绵不断的战争为人民带来巨大苦难,因此墨子也反对战争,但他所反对的主要是不义之战,而赞成正义的“诛”之战。在他的主张中,“尚用”也是重要的一条,这是他对治理国家的政治观点。由于统治阶级对中下层人民的层层盘剥,造成了人民的苦难,出身下层的墨子对此体会极深,因此他主张选举天下最贤能的人为天子,再依次选出各级官员,而由天子起从上而下统一天下的意见。《墨子》一书中还有“尚贤”、“节用”、“明鬼”等篇章,反映出墨家各方面的思想。但因墨家的思想与时代并不相符,所以秦汉以后就渐渐亡佚了。

绝章赏析

【原文】

(节选自《墨子·耕柱》)

子墨子谓鲁阳文君曰:“大国之攻小国,譬犹童子之为马也。童子之为马,足用为劳。今大国之攻小国也,守者,农夫不得耕,妇人不得织,以守为事;攻人者,亦农夫不得耕,妇人不得织,以攻为事。故大国之攻小国也,譬犹童子之为马也。”

【赏析】

此段文字反映墨子“非攻”的思想。他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征战的毫无益处。他把大国攻小国比作小孩子学作马一样,虽然能够做到,但除了劳累之外,什么也得不到,不仅害了别人,也误了自己。墨子的文章爱用比喻,文字浅显,能很清晰地说明深刻的道理。“非攻”是他的基本主张之一,由于战乱是造成一切苦难的重要原因,因此墨子积极宣传反战思想,并在实际行动中阻止战争的发生。他曾经与鲁班舌战,通过自己有力的辨论说服对方,在唇舌之间就化解了一场血光之灾。而这一主张实际上还是源于他“兼爱”的中心议题,只要所有的人都能像爱自己一样爱别人,像爱自己国家一样爱别国,那么社会上一切的混乱都将消失。盗窃、攻战、不忠不孝这些不“义”的事也就不会发生了。墨子的思想反映了当时下层人民渴望和平、厌恶战争,以及实现世界和平的美好的愿望,因此从者甚多,成为战国时期与儒家相并列的两大显学之一。

妙言辑录

1.义,天下之良宝也。

2.杀在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3.万事莫贵于义。

4.口言之,身必行之。

5.其以加长,隐以?(绢:?为)广,不可久也。(和原书有出处)

6.上有过,则微之以谏。

7.量腹而食,度身以底。

8.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

9.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同类推荐
  •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

    瑞典南部一个村庄里的小男孩尼尔斯不爱读书,调皮捣蛋,在捉弄小精灵时被小精灵用妖法变成了拇指大的小人儿。为了阻止家中的一只雄鹅跟随路过的大雁飞走,尼尔斯紧紧抱住鹅的脖子,不料却被雄鹅带上高空。从此他骑在鹅背上走南闯北,漫游瑞典各地。他在鹅背上饱览祖国的奇峰异川、旖旎风光,学习了地理知识,听了许多故事和传说,也经受了不少风险和苦难。在漫游中,他从旅伴和其他动物身上学到了不少优点,逐渐改正了自己淘气调皮的缺点,培养了勇于舍己、助人为乐的优秀品德。
  • 牛虻(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牛虻(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现代中、小学生不能只局限于校园和课本,应该广开视野,广长见识,广泛了解博大的世界和社会,不断增加丰富的现代社会知识和世界信息,才有所精神准备,才能迅速地长大,将来才能够自由地翱翔于世界蓝天。否则,我们将永远是妈妈怀抱中的乖宝宝,将永远是温室里面的豆芽菜,那么,我们将怎样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呢?
  • 刘慈欣经典

    刘慈欣经典

    本书收录刘慈欣的中短篇科幻小说代表作《带上她的眼睛》《朝闻道》《思想者》《中国太阳》等,既有强大的叙事力和绚丽的想象力,也有宏大的架构与深刻的思辨,集中呈现了刘慈欣的科幻风格。同时,由无锡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李欣荣老师,从审美、阅读和写作等角度对各篇进行详细导读,使本书更适合课堂内外阅读使用。
  • 构建美的课堂

    构建美的课堂

    《构建美的课堂》,正是上述思考与实践的成果。该书从“学科本质美”、“教学过程美”、“课堂氛围美”三个部分,通过列举教学案例,提供教学策略,引导教师和学生一起去发现、感悟、欣赏其中的“美”,从而实现提高儿童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教育目标。这本书将“美育”与学科、教学、课堂进行了有机的结合,涵盖了教育教学的基本环节,给儿童提供了浸润式的“美育”氛围。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种氛围下,定二小的孩子们一定会成长为“言行皆雅、气韵俱佳”的少年儿童。
  • 学霸兴趣学习法

    学霸兴趣学习法

    怎样学习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注意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方法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定,因个人条件的不同,选取的方法效果也有一定的差别。我们编辑的这套“学霸学习法”作品可供学者参考,从中获取最适合自己的高效学习方法,但要说明的是:“学习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学霸兴趣学习法》对学生如何提高理科学习能力做出了理论指导,并推荐了部分有利于学生提高理科学习能力的故事,可供练习掌握该学习方法。
热门推荐
  • 豪门千金很俏皮

    豪门千金很俏皮

    豪门千金赖上冷酷男,装可爱卖萌,原以为能够“扮猪吃老虎”,谁知道到头却被冷酷男,吃了个渣渣也不剩。当彼此的位置忽然间互换,曾经的富贵权势如烟云而散,眸然回首,她才发现,自己竟然一无所有。该怎么办?且看俏皮千金如何在爱恨情仇之中翻滚,煎熬,最后修成正果!
  • 初三,我走过

    初三,我走过

    本书记录了作者在初三最后一个学期的学习、考试、择校、友谊、欢乐、苦闷、惜别等小故事。有师生关系、同学交往,有择校的愁肠百转,以及复杂的升学政策背后的家长和学生的反应,也有复习考试期间酸甜苦辣的瞬间。书中没有固定主角,涉及人物众多;书中没有中心事件,写下的都是作者心里珍惜的、关注的每个生活细节,及内心体验。这是一份当事人的自述,帮助家长、老师、同学了解初三学生在升学前夕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和内心世界。
  • 明匠

    明匠

    1622年,这一年孙承宗经略辽东,这一年魏忠贤亮出了刀剑,这一年万鑫煤化工集团董事长沈清平穿越到了一个匠户家里……然后奉命押送军械去辽东……
  • The Mysterious Island

    The Mysterious Island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丑颜王妃:彪悍娘亲要抱抱

    丑颜王妃:彪悍娘亲要抱抱

    她是异世来的一缕幽魂,成为了被家人遗弃的丑女,幸好老天给了她一个可爱孝顺的好儿子,不过这个粘人的王爷是怎么回事?他的眼睛真的有问题?就算他是自己儿子的爹,也不用非要娶自己啊,而且自己这一张任谁看了都要吐的脸,他居然还能够吃的下去。。。。。。
  • 能说会做决定你的一生

    能说会做决定你的一生

    有见地的人都会说能力重于学历,其实口才更重于能力。身在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中,如果没有说服别人的能力,没有推销自己的良好口才,也难免落个终生郁郁不得志的结局。很多人是败在口才而不是能力上。
  • 昌吉县乡土志

    昌吉县乡土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FBI微动作心理学

    FBI微动作心理学

    任何一种动作都可以是人们了解他人内心世界的途径。语言可以伪装,但人类的行为和眼睛动作却很容易在不经意间泄露一个人的内心秘密。无论他隐藏得多深,都能透过肢体语言发现其中的端倪。因此,想要更多更快地了解他人,拥有更顺利的人际交往,就要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只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就能够掌握识人的本领。我们编写本书的目的也在于此,希望读者通过阅读本书能从中学习到一些识人的技能,从而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更加游刃有余。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系作者以亲身经历为素材创作的反映20世纪二三十年代青年参与建立和巩固苏维埃政权、参与重建国民经济火热斗争的长篇小说。主人公帕维尔科尔恰金在战争中身负重伤,后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为重返建设国家的岗位,他刻苦自学,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逐步提高写作水平,最终写出感人至深的长篇小说,继续为人民作出卓越贡献。
  • 六霜于师

    六霜于师

    玉面狐,性乖戾破霄伞,锁星链凡过处,无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