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长石油厂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延长石油厂成立。1938年3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军事工业局,延长石油厂归属军工局管辖。1942年6月,陕甘晋联防军司令部成立,延长石油厂隶属联防司令部后勤处管辖。1939~1945年,延长石油厂共生产原油136920桶,其中提炼汽油11156桶,特甲油29280桶,普甲油27670桶,白蜡油28134桶,润滑油2928桶。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延长石油厂生产的产品满足了边区供应,被誉为“功臣油矿”。1944年5月,毛泽东亲笔为厂长陈振夏题词:“埋头苦干”,赞誉石油厂为边区所作的贡献。1947年,延长石油厂改称兵工十三厂。1950年3月,兵工十三厂改称为延长油矿,隶属西北石油管理局。
延长纺织厂
1937年,延长县向群众集资1000余元,陕甘宁边区政府财政经济部拨款2万元,筹建延长纺织厂(军工厂),厂址在梢盆院(今县政府广场),董风武(边区财政经济部仲裁部业务科长)兼任厂长。设备始为木质纺车、织机,手工操作。因日军飞机频繁轰炸,工厂迁往曹家圪垛。1938年有10多人,次年发展到140多人,边区政府又分配到2部铁机,1部弹花机,厂内自行加工机器,共有宽面织布机20部,窄面织布机5部,每天每部织机可出布1匹(17.33米),解决了部队、机关和群众的穿衣问题。1940年后,纺织厂发展成生产合作社。
巨林纺织厂
1938年初,固临县在巨林村办起1个纺织厂,有工人4人,机器3台,月生产线10公斤,股金1000元。1939年人员增至30人,机器19台,月生产布65.3米,股金3180元。1940年加入固临县生产合作社。
七里村纺织厂
1942年,延长县在大生产运动中,在七里村办起纺织厂,有30余人,设备10余台,月织布近70米,解决了边区军民的穿衣问题。
延长县历史悠久,军事地位重要,自古以来兵事较多,战事较为频繁,特别是革命战争时期,延长作为陕北革命根据地、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同国民党军队在境内的斗争从未间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