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20300000010

第10章 人与姓名,一生相伴(3)

7.帝王——微号、庙号、年号

在封建社会,“九五至尊”的皇帝,不仅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而且还有着冠冕堂皇的徽号、庙号、年号,这些是封建皇帝的专利,成为皇权的象征。徽号是用以称颂帝王功德的。如汉代开国皇帝刘邦的徽号是“太高祖皇帝”,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徽号是“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庙号表示一位帝王在宗庙之名号,如高祖、太宗、玄宗,一般称呼是在庙号前加上朝代名,如“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明太祖”朱元璋等。

年号是纪年用的。古时每一个皇帝即位,从即位这一年起,都要立一个新号,如“嘉靖元年”,一直到他死去,然后另一位皇帝即位,又立一个新的年号。如果一个皇帝在位20年,则在这20年中,每一年都按他的年号纪年。如清圣祖的年号为“康熙”,在位61年,他在位期间,便有“康熙三年、康熙十八年”等。由于明代以前的皇帝常常于在位期间更改年号,所以史书上多以庙号称呼他们,如“唐玄宗”、“唐太宗”等。明代以后,实行一帝一号制,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故而史书上多以年号称呼他们,如“嘉靖皇帝”、“乾隆皇帝”、“光绪皇帝”。

8.类群统称——群体之名

个体的人有独自的姓氏名号,群体的人也往往因为某一方面的特殊关系或者相同特性而拥有一个共同的代称。一般情况下,这种群体代称不可能自封,而是约定俗成,并且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才得以流行于世。在学习中国历史文化时,我们常常会遇到这一类群体代称,如果不了解它们的具体所指,就会陷入茫然与困惑之中,以致不知所云。

群体统称的组成形式多种多样。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1)以数字总括

三皇:传说中的三位远古帝王。

五帝:传说中的五位远古帝王。

三曹: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的合称。父子三人不仅政治地位显赫,而且在文学上均有精深的造诣。

三苏:北宋文学家苏洵及其子苏轼、苏辙的合称。洵称“老苏”,轼称“大苏”,辙称“小苏”。

二程:北宋大儒程颢、程颐兄弟的合称。他们是理学的奠基人,因居洛阳,其学又称“洛学”。

(2)以姓氏联缀

孔孟: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大思想家再传弟子、儒学重要传人孔丘及受业于其思想的教育家孟轲的合称。

老庄:道家学说的创始人老子及其继承者庄子(名周,字子休)的合称。

高岑:中唐诗人高适、岑参的合称,二人的作品风格相近,同以边塞诗著称。

陆王:宋明之时心学家陆九渊、王阳明的合称。

(3)以年代统属

唐宋八大家:明朝初年,朱右选编唐宋两代8位散文大家的作品,成《八先生文集》。入选者有唐人韩愈、柳宗元,宋人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其后不久,茅坤又选辑8人作品为《唐宋八大家文钞》,8人由此而被人们尊为“唐宋八大家”。

戊戌六君子: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推翻新政,严令搜捕维新派和帝党人士。28日,谭嗣同、康广仁、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6人遇难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

(4)以身份归属

竹林七贤:魏晋时期,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等名士,“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他们尚清谈,耻入仕,以避世放诞的行为,与司马氏政权相对抗,被称为“竹林七贤”。

苏门四学士: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同出苏轼门下,时人称为“苏门四学士”。

从以上各代的取名习俗上,可以看出不同时代不同潮流对取名有巨大的影响。

古代取名的礼仪

在中国礼仪文化系统中,取名礼仪,是非常有特色的组成部分。王室贵族的命名格外注重等级、身分的区别。一般的老百姓,这方面的讲究就相对简单多了。但是在孩子出生满三个月时命名这一点上,则没有区别。“子生三月,则父名之于祖庙。”为什么要等到“生子三月之末”命名?是因为这时的小孩已能左顾右盼,能发出笑声,能与人交流,“故因其始有知而名之”。

1.卜名

上古时代,王族生子,由卜官占卜吉凶,并以之命名,是为“卜名”。关于这方面情况的典籍记载有:“太子生而泣。太师吹铜曰:‘声中某律’。太宰曰:‘滋味上某’。然后卜名。”“太卜曰:‘命云某’,然后卜王太子名。”屈原的名,一说就由卜名而来。闻一多解释《离骚》中“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两句,认为其中的“肇”是“兆”的通假字,即根据占卜的兆象,给孩子命名。

2.抓周

与命名有相关的民间礼俗,还有“抓周”,也有的地方称“试周”、“试儿”——父母在儿女周岁时,陈列各种物品,任其抓取,以预测将来的志向、爱好。《颜氏家训·风操》记载:

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试儿。

于是,有的父母便以孩子抓周时的表现为根据,为孩子命名。儒雅渊博的学者钱钟书的名字,就是据此而来。“抓周”时,钱钟书别的一概不取,唯是把住书本不放。他的祖父、伯父和父亲十分高兴,于是,父亲为他正式取名“钟书”。

3.偷名

与借名的用意相同,但做法不同的,有所谓“偷名”。关于“偷名”有这样的记载:“先探之某家人丁兴旺,请人向某家偷一饭碗及筷。偷时如为其家所觉,则云不到,复更人去偷。偷名者返时,儿母抱小孩于门前迎接,称为接名。偷名者呼名,儿母即代儿应之,以为偷取名后,自此可无灾病矣。”

4.撞名

与上述体现主观意志较浓的卜名、借名、偷名不同,更体现客观性、随机性的是“撞名”。具体方法是:择黄道吉日,在大路旁陈列果品,焚香烧钱,等候行人路过。第一个路过的人,便被认为小孩的干爹或干妈,奉上果品,求其认继。这人无论如何不得推却,必须接受,并且同意小孩随己之姓,另换一名。周作人回忆鲁迅小时得名的情形,与这种“撞名”之法十分类似:鲁迅出生时,祖父正在作“京官”。接到家信的那一天,遇有客人来访,便用那客人的姓来做名字,“大概取个吉利的兆头,因为那些来客反正是什么官员,即使是穷翰林也罢,总是有功名的。”鲁迅小名“阿张”,就是因为那天来的正是张姓的客人。“然后再找同音异义的字取作‘书名’,乃是樟寿二字,号曰‘豫山’,取义于豫章。”

5.借名

孩童生命嫩弱,为了去病灾、保平安,民间有“借名”风俗。

广东曲江地区便是一例:曲江之北有大山二,一狮子山,一即象山。两山相接处有石门,乡人称为双石门,为曲江通海之道。一般乡愚呼之为石公。有时小儿啼哭不安,即选择黄道吉日,备乡糕、果品、素斋、纸钱、锡箔等等,至双石山借名。其名必嵌有石字。先用珠纸请道士书“双石成”或“石天保”等名字,至双石门,拈香祈祷后,将珠纸所书之名贴于石门上,沿路呼所取之名还家。俗传如此能使小儿强壮,易于长大。

借来的名,还要还回去。待小儿成年嫁娶后,带上香烛、糕果等,去双石门设祭,称为“还名”。

浙江南部地区,也有“借名”风俗。如拜山岩为干爹,“借名”中必有一“岩”字。清人石方洛作《且瓯歌》曰:“广岩亲爷,世灵钟。吾家生有人中龙,只恐造物忌人聪,愿把儿名附骥踪,儿复应呼岩亲翁。”

6.寄名

为了借助神佛僧道的法力来保佑孩子顺利长大成人,民间还有“寄名”的仪俗。寄名的习俗兴起于何时,还没有定论。不过,在明、清两朝,“寄名”就已经流行于世了。

在《金瓶梅》第三十九回中,西门庆因为儿子官儿“有些病痛儿”,便给他“寄名”于玉皇庙吴道官处。正月初九日,东门外玉皇庙“结彩宝幡,过街榜棚”整饬一新。西门庆行礼叩坛,吴道官诵毕经,“又将官哥儿的生日八字,另具一文书,奏名于三宝面前,取名叫做吴应元,永保富贵遐昌。”吴应元,就是官儿的寄名。

近代以后,寄名的仪俗依然存在。江苏吴县更是“此风全境皆然”。小孩患病,其父母便到庙里烧香拜佛,“用红布制一袋,置小儿庚于其中,俗名过寄袋,悬佛橱上。”此后,每逢年终,寺僧都要送饭菜到孩子家中,名曰年夜饭。过寄时,“僧为小儿取名,譬如神佛姓金,即取名金生、金寿等类。其亲并携小儿来庙拈香,呼神如寄爷。及至成年完婚后,乃将红布袋取回,名曰拔袋。”

同类推荐
  • 生意场社交知识全知道(超值金版)

    生意场社交知识全知道(超值金版)

    在生意场发达成功者有九条白金法则,在此特别提醒本书读者: 应答客户的询盘:立即报价。 传递坏消息时:我们似乎碰到了一些情况… 如果你不知道某件事:让我再认真地想一想,10点前答复您好吗? 请同行帮忙:没有你真不行啊! 拒绝黄段子:这种话好像不适合在这里讲哦! 减轻工作量:我知道这件事很重要,我们不妨先排一排手头的工作,按 重要性排出先后顺序。 承认过失:是我一时疏忽,不过幸好…… 打破冷场的话题:我很想知道您对这件事的看法。面对批评:谢谢你告诉我,我会仔细考虑你的建议的。
  • 真希望我20几岁就知道的人脉掌控术

    真希望我20几岁就知道的人脉掌控术

    年轻不是你的错,但行为无知就是你不对!你必须伸出触角与世界连接,建立属于自己的圈子。这本书,会改变你的命运!它将介绍年轻人不知道、晚知道会走弯路的人脉掌握术:熟人介绍扩展人脉+参与社团走出封闭+网络连接人脉共享+没话找话学会赞美+事先准备创造机会+广泛收集人脉信息=扩充人脉的6个方法。
  • 做事先做人大全集(超值金版)

    做事先做人大全集(超值金版)

    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人世的态度做事。集做人做事做到位经验之大成,教你把握做人的分寸和做事的火候。人在世界上,谁也不比谁傻,为什么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失败,有的人一生平庸?做事先做人是成功者谋定一生的真本领。
  • 曾国藩:成大事者不纠结

    曾国藩:成大事者不纠结

    曾国藩不仅是近代历史上的大人物,而且还是全世界难得一见的大人物,被评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本书详细阐释了曾国藩在识人、用人、做人、做事等方面的主要思想和谋略,揭示了曾国藩为人处世的独特之处,为读者提供了一把打开曾国藩智谋宝库的钥匙。让我们跟随作者去挖掘曾国藩的人生智慧,学习他做事不纠结的处事艺术,借鉴他的成功经验,走出一条光辉灿烂的大道。本书是了解千古名臣曾国藩的最佳经典,读懂国人处世智慧的殿堂之作,将他的处世智慧与具体事例相结合,展示出曾国藩做事不纠结的气度,不仅能够满足某些现代人做大事、成大业的需求,而且能够满足一般读者修身养性、增强处世能力的需求。
  • 根本没烦恼

    根本没烦恼

    生活中,我们总有太多的抱怨,太多的不平衡,太多的烦恼。这往往是因为我们在乎太多的身外之物,一心追逐名利,心中充满欲望。身上多了名利、欲望的束缚,烦恼也就随之而来。佛经说:“人生有八万四千种烦恼。”所以唯一的方法就是“化烦恼为菩提”,不但不被烦恼所障碍,反而转烦恼为菩提,使自己在烦恼中觉悟。得与失、荣与辱、起与落,这些东西,你在乎的越多,心里就会越烦恼。你舍弃的越多,内心就会越清静。《根本没烦恼:觉悟之眼看起落人生》让我们找回迷失的自己,找到烦恼的根源。所以,卸下身上那些烦恼,用觉悟之眼看人生潮起潮落,重新找回最初的快乐。
热门推荐
  • 故事会(2017年10月上)

    故事会(2017年10月上)

    《故事会》是中国最通俗的民间文学小本杂志,是中国的老牌刊物之一。先后获得两届中国期刊的最高奖——国家期刊奖。1998年,它在世界综合类期刊中发行量排名第5。从1984年开始,《故事会》由双月刊改为月刊,2003年11月份开始试行半月刊,2007年正式改为半月刊。现分为红、绿两版,其中红版为上半月刊,绿版为下半月刊。
  • Grass of Parnassus

    Grass of Parnassu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刘公案

    刘公案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鬼舞卿

    鬼舞卿

    原本只是一名乞儿的她,却因遇见了他,她的一生就不在平凡。一身绝世武艺笑傲江湖,一张倾世容颜颠覆四国,游戏人间,只为寻一位能让她停下脚步之人。却又因他的一次受伤,解开了自己的身世之谜,明白了自己的真心。原来她本就不是凡人,一场预谋了千年的阴谋随之而来。身世之谜,灭族之仇,千年的爱恨纠葛,这一切的一切,她该如何面对…………
  • 海蓝

    海蓝

    海蓝是她的笔名。她的真名据说极土,类似王桂华,李凤琴之类。黎虹有个同学毕业后分到报社,给海蓝当手下,“见过能装的,没见过那么能装的。”黎虹的同学一言难尽的样子。 没多久,黎虹参加外省一家刊物举办的笔会,同行的有海蓝,以及青年评论家赵行。他们在火车站贵宾厅见了面,黎虹认出了赵行,他穿得很休闲,坐在沙发上跟一个女人聊天。黎虹觉得那个女人应该是海蓝。确实不年轻了,比黎虹想象得漂亮些,而且比她的同学形容得苗条很多,穿了一件鲜艳的碎花衬衫,面料带弹力的,紧紧地箍在身上,她的胸部很醒目。
  • 嵌合体

    嵌合体

    当她靠近我时,衣袖间涌出轻柔的暖香,味道与当年一模一样。我突然想起我们结婚后不久,她渐渐对我吐露心声时曾说过的话:“我最近一直在想,如果我能够把自己的每一个表情都拍下来的话,就可以写出一篇博士论文了。《表情管理与社交应对》,这个题目怎么样?只拿微笑来说,我脑海中就有上千种微笑,每一种都要调动不同的肌肉群,每一种都可以应对多种环境,而它们的组合更是变化无穷!这里面唯一的难点,就是要精确管理表情,这需要巨量的计算,简直是太神奇了。
  • 玄武天下(3)

    玄武天下(3)

    千世的轮回消磨不了他(刀)内在的杀气。万年的魔咒尘封不住他(剑)体内的战意。他们的出世使平静的乐士烽烟四起!他们的重逢将武界引入神魔之境!四帝的传说,神祇的传奇,导致大冥乐土万世伟业分崩离析。一位自认能战胜传说的惊世强者在战火中崛起,他以不屈的战意与传说之剑融为一体,并以玄道意境与火帝之女展开千世的恋情。神祇的荣辱,乐土的存亡,武道的兴衰与他的命运息息相连。
  • 华严经持验记

    华严经持验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新编陕西名小吃

    新编陕西名小吃

    为了忠实地承袭陕西风味小吃遗脉,对千百年在实践中发展的这一门学问进行总结,不失时机地发掘拓展,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本书中具有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的佼佼者。此书架构新颖,文思缜密,眼界开阔,多所创识和真知,书中不只讲小吃品种工艺流程、风味特点和营养价值,而且通过认真考辨,真实而科学地阐述了其源流典故和民风食尚,摒弃了一度传播于民间的那些杜撰的掌故和与史实不符的传说,还了陕西小吃“吃中有典”、“吃中有诗”、“吃中有画”的本来面目。虽不能说此书是当代陕西之大展,亦是富有时代特色的新一代食目的小结,可谓是一项沟通古今的浩大工程,其历史和现实间意义均是不言而喻的。相信这部书能受到餐饮工作者、旅游者和热爱饮食文化的朋友们的关注和欢迎。
  • 心道梦中寻

    心道梦中寻

    人生如梦,梦如人生。似梦,非梦,一个梦里梦外的故事。一朝梦醒,伊人远去,心道何处寻?千般艰难,万般险阻,只为梦中与你相见……神秘组织,国之利器,万山之中沉睡之人,随着他的回归而慢慢浮出水面。古之先贤去了哪里?地狱之门重开,为何却是一片荒芜。天庭重现,诸天神魔却消失了踪影。心中所想所爱之人是否还能再相见。当拥有力量保护所想保护的人的时候,我想,你已登上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