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了情绪怎么办?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去接纳,对孩子的所有情绪都要接纳,不管它是着急、生气,还是沮丧。因为情绪直接影响孩子们的行为,心情好时,他们的行为也会得体。当孩子的情绪遭到拒绝或否定(得不到认可)时会很容易丧失信心,相反如果消极情绪得到认可和接纳,孩子感觉受到鼓舞,会继续努力。
处理孩子的厌倦情绪
有时候,人们会有这样一种感觉:觉得每天的日子过得千篇一律,毫无意义,没有动力,非常的让人厌烦。这种厌倦情绪是很多人都体会过的。一旦有这种感觉,那我们的人生也就失去了意义。孩子们一旦产生了这种情绪,就会对学习极度反感,甚至由此而消极处世。
有的孩子总是认为学校的生活过于单调,或是把学习当作一种父母所安排的任务,自己只是奉命去完成使命的人,这样就难免会产生厌倦情绪。当然,厌倦情绪产生的原因还有其他很多,我们大致列举几种:
(1)狂热分子。有些孩子只知道拼命学习,晚上通宵达旦,周末还要参加这样那样的补习班。实际上,学习成了霸占他全部光阴的蛮横客。这类人除了学习,几乎没有任何社交活动。这样时间长了,不免开始对学习产生反感。
(2)对目前的学习课程,自己不喜欢。每天面对自己不喜欢的学习课程,还得拼命完成它,在家庭与学校的双重压力下,他们不得不这么做。时间长了,他能不感到厌倦吗?
(3)人际关系不良。有的孩子每天早晨一想到上学就害怕,部分原因是因为与周围同学相处不好。这时心里就会想:这种日子真让人厌倦。
产生厌倦情绪的原因有很多,作为父母,最重要的是如何帮助孩子改变这种厌倦的情绪。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些让孩子对学习不再厌倦的方法。
(1)重建理想。让他们考虑清楚有关自己理想的每一件事,然后确定自己所追求的标准或目的。具体方法是,可把所追求的理想划分成尽可能短的各阶段。这时候,如果他们发现自己目前离理想比较远,就必须寻找一条能帮助自己达到较高理想的成长之路。最低限度,也要找出妨碍他们学习的不利因素,加以改进。这时候,你只要提醒他们:差距太大时,不能太好高骛远,要先分段实现目标。只有循序渐进,才是改变学习效率的最好方法。
(2)寻找课程以外的成功。寻找一些孩子喜欢的消遣活动,培养业余爱好。把孩子的爱好和业余活动当作功课内容一样认真对待,并同样引以为豪。这有利于拓宽视野,改善心情,排遣心中的不快,还可以陶冶情操,增进个人修养,也不失为一条“曲线救国”的好路。今天,许多人只把来自考场的成绩看成真正的成功,结果这些人惟有在考场上春风得意时才会沾沾自喜,而一旦有一场没考好,就感到屈辱不堪。只有把自尊系于学习成绩之外,就容易保持一种积极的态度。
(3)改变对待他人的态度。如果孩子每天早晨一想到上学就害怕是因为他们与周围同学相处不好的话,你应该告诉他们:虽然你不喜欢与同学经常待在一起,但最低限度也应该和同学们积极相处。当别人面对你的微笑时,别人也会报以微笑。以礼相待是人的本性,与不理不睬的人,一夜之间就建立亲密关系是不现实的,但若你真诚地去改善关系,你的同学迟早会感受到这一点。假如你对周围的一切事都心存厌烦——厌烦你的同学、你的老师……你就更要用一种积极方式与人交谈,谈些你喜欢的事,至少你可能会找到与同学之间的某些共同点。
消除孩子的焦虑情绪
情绪的好坏对学习的影响是很大的。积极的情绪有助于学习,而消极的情绪会降低学习效果。所以采取一些适当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也是孩子们要学习的,要力图降低学习中的消极情绪,提高学习中的积极情绪。
的确,学习是很艰苦的。错误和失败的威胁是学习过程中的噩梦,它们形影不离地伴随着学习过程。因此,厌倦、焦虑、压抑可能时时袭击孩子们的脆弱的心灵。即使是少数“尖子生”,班上的“佼佼者”,也会不时体验到某种程度的厌倦和焦虑。恰当处理好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防止消极情绪的产生,是保持身心健康和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问题。
1.焦虑不一定是坏事
过度的焦虑是一种消极的情绪,它严重影响着孩子们的学习,但是,适当的焦虑却可以成为学习的推动力,有助于提高学习成绩。研究发现:在小学阶段,焦虑会妨碍学习;到了中学阶段,焦虑会成为学习的推动力,其推动作用超过它的阻碍作用;到了大学阶段,几乎焦虑水平越高,学习成绩就越好。
研究证明过度的焦虑表现为紧张、慌乱、胆怯、行为失常、思维混乱或僵滞,时常处于惴惴不安的心境之中。过度焦虑还会妨碍睡眠,影响食欲,妨碍健康。长时间的过度焦虑易产生一种“神经过敏性焦虑”,表现为对外界刺激特别敏感,很烦躁,易发怒,对愉快的事件也容易反应过度,狂欢狂喜,心境变化大,喜怒无常,难以预测。
过低和过高的焦虑都是不适应的表现,中等程度的焦虑才是有益的。中等程度的正常焦虑者,有轻度紧迫感和忧虑感,注意力非常集中,思想紧张迅速,行为镇定理智。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说:“如果学生要进行学习,某种最低程度的焦虑是必需的。有效的学习中必然存在着焦虑,这种焦虑不仅无法避免,也不要避免。最好的对待它的办法是承认它,但要让它在自己的控制范围以内,不要让焦虑控制了你。”
2.焦虑可以调节
有一个十分懂事的孩子,学习优秀,在班上名列前茅。有一段时间突然变得沉默寡言,成绩下降,家长问他,他什么也不说。家长多问几句,他就哭了。经过心理学家的帮助,才发现他对学习过于焦虑。家长曾对他说:“你们学校不是重点中学,只有考试在班上每次都考第一名,才能有把握考取大学。”的确,孩子很争气,每次考试总是第一。但后来由于种种偶然原因,孩子有一两次考得不理想,退到班上十名之后,因此背上思想包袱,结果出现了上述心理症状。经过心理学家的指导和帮助,他降低了焦虑水平,对自己说:“只要自己用功了,成绩保持优秀就行了。”孩子在有的时候产生焦虑是很正常的,但是作为父母,有必要对他们进行引导,告诉他们一些可行的调试方法。我们要采取一些措施,让他们把自己的焦虑程度调节到一个适当的水平上:保持中等程度的焦虑。
(1)判断焦虑程度是否适当。当人在某件事上面临着失败,而恰巧这件事又是这个人心目中很重要的事时,这个人就会产生焦虑。例如,孩子面临考试时,就更容易产生焦虑。这种由特定挫折情境引起的焦虑,只要不过分强烈,就属于正常焦虑。如果这种焦虑引起过分紧张,引起失眠、心慌、厌倦、厌食、虚脱等,那就是焦虑程度过高,有必要采取措施让自己放松一下。
(2)任何时候不要灰心和绝望。面对学习失败的经历,许多人消极地归因为自己“生来笨”,“不是学习的料子”,这就是“习惯性绝望感”。
有人用狗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最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片刻的电击。狗被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这种电击。多次实验之后,蜂音器一响,在给以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会不会迅速逃出笼门呢?它不但不逃,而且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被动地等待痛苦的来临,为什么?这就叫“习惯性绝望感”,先前的挫折导致后来不再做任何努力。
这种“习惯性绝望感”在学习生活中也随时可见,主要原因是对失败的不正确归因所致。我们要教导孩子学会把挫折和失败归因为可控的、不稳定的原因(特别是内因)。
我们要让孩子认识到失败的意义,提高对挫折的忍耐力,世上没有常胜将军!学习中每做错一道题,就算是一次失败。在考试中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水平,也算是一次失败。失败时时出现,不仅是必然的,而且是必要的。试想,如果孩子们每天只做2+5=?7-2=?之类的一位数加减法计算题,他们就总是不会失败。但他们也就永远没有进步,永远没有成功!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不面对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就不会有进步!失败是有价值的,并且这价值是重大的,失败意味着他们未掌握某些知识技能,失败指明了他们努力的方向。所以应把失败看成是一种推动力,提高自己对失败和挫折的忍耐力。
再从掌握知识的角度看,失败还有助于孩子们从正、反两方面掌握知识,不仅知道“是什么”,而且知道“不是什么”。只有这样从正反两方面掌握知识才是健全的、准确的、清晰的知识,你可以告诉他们:不要害怕失败,认识到失败的必然与价值,我们就应该在哪里跌倒了,就立即从哪里站起来。那么孩子的焦虑水平就会明显降低。
(3)进行纵向比较,树立自信心。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和周围的同学进行横向比较,提高竞争意识,有助于提高学习动机。但横向比较有明显的副作用,学习暂时落后的孩子会越比越没信心,同样,班上的个别尖子生也会因为总能考一、二名而失去斗志。所以,有时候更要注重他们纵向比较的结果。纵向比较,就是用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过去相比,付出了努力,得到了回报,哪怕这回报是很小的,哪怕这进步是小步的,都应该感到自豪。要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成长,永远不要“痛恨”自己,而要接纳自己;永远不要轻视自己,而要尊重自己;永远不要自暴自弃,而要自强不息。如果他们真的能正视自己的短处,不是一味地排斥它,那么他们的焦虑程度就会降低。
(4)不要唉叹,而要实干。你要告诉孩子:不要陷在以前的失败之中,要努力向前看。不要抱怨,要实实在在地干。既要放下过重的包袱,又不能完全不要包袱,不能把必要的东西也扔了,全扔了的人是现代火热生活的可怜逃兵,不足以效仿。
(5)加强意识控制。人之所以为人,主要是因为人是理智的动物。要学会理智战胜情感,要时时提醒自己,一定要保持开心的心境。可以在孩子的周围,他们能常看到的地方,如书桌上、笔盒里贴上一张小条,写上“乐观”、“开朗”、“笑一笑,十年少”、“庸人自扰”等字词,时时提醒他们保持健康的情绪状态。
培养孩子积极的心态
一些孩子无论做什么都畏缩不前,不仅认生、不能很好地同他人交往,而且在学习和体育运动方面也往往不主动。父母都希望这样的孩子能积极主动一些,哪怕是一点点也好。
一个孩子因为有过他人相信其能力的经历,他就会相信自己,并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如果父母或老师再给他创造很多能让他独立完成一些事情的可能性,就可以巩固他已有的成就感,巩固他的自我价值感以及他对自我能力的信心。
1.探求学习的意义
你的孩子是否考虑过“为了准备考试而努力,究竟学习的意义何在呢”,“上大学是为了什么呢”这一类的问题呢?研究表明:许多成功人士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并不十分了解,他们之所以能获得成功,是因为他们一直要确认他们工作的意义是什么?由此我们可以想到,对学习的孩子来说,就必须先对所学习的科目发生疑问,并一定获得解答,这样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功。
选择哪所学校比较好?该选择哪一本参考书才能使学习成绩得到提高?孩子们会感到困惑地提出类似的问题,如果避开这种困惑,或者完全不困惑地往前走,就会很容易遭到失败。因为这个时候,这些困惑正是上进心产生的标志。其实,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一开始无法掌握事物最核心的本质,但看清后,就会想不到地有新发现。从各个角度去思考、观察,当然无法果断地下结论,因此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困扰和迷惑,甚至痛苦不堪。但是,困惑之后所找出的道路,才是惟一能确信的,也是最有可能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因此当他们产生困惑时,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因困惑而烦恼、焦躁、想不开,而应该不断地想办法去探寻确切的答案,彻底研究问题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如果问题即使思考很久也无法有一个结果,那么在有的时候,不妨暂时把它放一放,不要把自己困扰得越来越深。因此,对于“困惑”,应该抱有自己的清新态度。
2.从错误中学习
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会逐步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缺点。我们要让孩子明白从错误中学习的重要性,如果只是一味地担心自己的缺点,就会使自卑感越来越强。
假如孩子因为自卑而使得学习不好,就不要再想自己的缺点,而应该把自己的优点找出并写下来,然后每天大声地念一遍,使它在自己的脑子里生根。如此一来,便能扫除自卑感,增强自信心了。
学习成绩优异的孩子通常很喜欢学校,但在学业上不那么成功的孩子则对学业之外的东西很感兴趣。作为家长,你应该支持你孩子学习以外的兴趣。每一次当你的孩子没能懂得对别人来说轻而易举的事情时,你应该帮助你的孩子先把注意力转向他们所擅长的事情上来,例如绘画、社交、体育等。
作为家长,你当然希望你的孩子做到最好,能取得成功。对你来说,你很难接受你的孩子卷面上不及格的分数,你也很难相信“做到最好”并不是你孩子的需求,而是你自己的需求。请记住,错误并不是失败的信号,犯错误也是成长的一个途径。你为你看到的每一处错误而责骂、教训,甚至帮助孩子改正都是不起作用的。让你的孩子知道你也能接受不是满分的考卷,并试着将这些不完美变成良好的、积极沟通的工具。
如果这是一个很愚蠢的错误或者是极其幼稚导致的,而你又强迫你的孩子再做一遍以证明他能做得更好,这样会毁掉他对学习的热情和产生对学习的反感。下面一些建议将帮助你的孩子提高课业质量:搞一些活动让孩子本身有一种成就感,但不要用钱、允诺等东西鼓励他;鼓励你的孩子与家人一起分享故事或短文,要求他把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读给你听;让你的孩子参与到家庭预算中来,这样对每一个人都很公平;鼓励你的孩子参加艺术演出或是写作竞赛;尽力改变一些你让人不太舒服的个性、习惯和教育模式;与你的孩子讨论一下为什么你想要进行改变及在改变中你所需要的帮助,你们之间应是开放的、诚实的;让你的孩子知道“完美”只是一个梦,而不是目标,而错误才是必需的和人性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