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对大学充满了向往和激情。然而,当被我们念叨了三年的高考一下子就过去的时候,当第一次迈入北京大学校门的时候,与其说那是一种仰望,还不如说那是一条踏踏实实的路,一段充满梦想与收获、坎坷与荆棘的征程。
绩学之“士”“君子”之风
大学,会陪伴我们走过人生中弥足珍贵的四年。当我们与她朝夕相对时,她是人格化了的。如果是老者,她的经验与教导使我们受益匪浅;如果是青年,她的激情与活力更点燃我们无尽创新的渴望。她有她的精神,一如丰富饱满的血肉之躯有其令人敬畏的魂。
纽曼说,大学是一切知识和科学、事实和原理、探索和发现、实验和思索的高级保护力量;它描绘出理智的疆域,并表明……在那里对任何一边既不侵犯也不屈服。这是一种自由。学术上我们自由地学习、探讨、研究,思想上我们天马行空,展现自己的个性与风采。然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它要求我们自觉、自律。她让我们明白我们能创造的不仅仅是物质,还有内心自省之澄澈清明的心境。时刻从心而发约束自己,却又从心而发开阔视野,发散思维。大学之于我们,如碧空之于飞鸟,大海之于游鱼。在不断的历练中,我们成为苍鹰,腾跃龙门,终成大器。
大学远不是什么象牙塔,我们也远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秀才。大学是要我们闯出来的。而闯不是蛮劲,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行动,是知行合一的体现。闯出名堂,远不是会考试就可以的。如今社会正是缺少动手能力强的人才,而大学就是要培养这种人才。如果不会灵活运用,不会付诸行动,IQ再高也没用。
大学能够成就绩学之“士”,自由之思想,实践之所为。然而,大学还是德之所在,道之所存。大学成就的,还有谦谦“君子”。
德是大学学习的灵魂所在。《礼记·中庸》中提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就是要求人们学以成德,习以成性。道德在指引我们看清大学学习方向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人格。它从人的本性出发,引导我们在大学中明心志,学大成,不断地自我反省、自我升华,使我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之德,不在四年,而在一生。
登高远望 柳暗花明
如果说大学生活是航海,那么理想目标就是黑夜中的灯塔,指引我们前行的方向,带领我们驶向胜利的彼岸。大学生活,有目标才会有动力。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学业,始终是学生最重要、最基本的业务。大学目标之一就是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开阔眼界,充实自我,不断提高,在登上每一个山峰的同时,向前远望,也向着更远的山峰前进。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丰富,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更正,不断跨步的过程。我们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我们应不断提出适合自己的目标,努力达到并为下一个目标而努力。我既然选择了新闻与传播学院,现在给自己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多看关于这一专业的书,多写关于这一专业的文字。而我所真正希望的,乃是有一天能真真正正地懂得这份事业,爱上这份事业。或许当我真正亲身经历,当我真正走上这个工作岗位,我才会明白这份爱究竟有多重。
目标之二,是关于我一直心向往之的志愿者事业。从高一起,爱上了这份事业。的确是爱。北大有数不尽的社团。如果说其他社团能带给我一点什么的话,只是娱乐,或是技能。而志愿者,让我真正明白什么才是幸福。这是一份伟大而光荣的事业,而我只是一个平凡的大学生。可我仍希望能用自己的一点力量,给世界的某个角落以一丝光亮。他们让我明白付出的快乐。其实,我所付出的远远及不上我心灵所得到的满足与安慰。志愿者这个大家庭,无比温暖。我希望自己能去为贫困山区的孩子教书,给他们带去知识的光芒。
四年时光,如弹指一挥。望蓦然回首,胸中有物,然云淡风轻,风景依旧。
人生如梦,大学是梦境中最美的一段之一。圆梦的路很长,漫漫之旅,唯有脚踏黄土,心怀天下,感念四方,才能坦坦荡荡,一身荣光。
(黄文涛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06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