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47400000006

第6章 我所认识的黄昆先生

虞丽生

1951年我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那时还在城里沙滩老北,同年秋天,黄昆先生由英国回到北大任教,时年32,他并没有教我们这个新入学的年,教我们“普通物理”的是朱光亚先,那年冬天,朱光亚被调到朝鲜板门店去做翻译,第二学期就由坐轮椅的薛琴舫先生来,不过当时物理系师生人数很少,全系学生总数不过60人左右,地方也不大,所以师生们大家都认,老师们都住在理学院物理实验室后面的一排平房,最东头紧靠着的是光栅室,前面就是电学实验,我记得黄昆先生就住在那排房子的中,这个大型的光栅室是当年物理系最先进的研究设备,是系主任饶毓泰先生设法从国外买的大光栅并亲自建立,当年我少不更事,又生性活泼、好动,上课时还会出出洋相、捣捣,除了见到饶先生这样的老先生有些侧足而立的感觉以外,对于像黄昆先生这个年龄只比我大一倍的年轻教授,并没有任何高山仰止的感,再加上1951年冬天开展了“三反”、“五反”思想改造运动,师生混编,我恰好和黄昆先生、张宗燧先生编在一个组,听他们的故事、批评和自我批评,更觉得他们和学生非常平,我口不择言,会说一些很幼稚的话,常常被黄先生嘲笑、讽刺,但我也浑然不觉,满不在乎,有时还会反唇相,1952年初,黄昆的夫人从英国来北京和他完婚,只在北京饭店住了三天就搬到宿舍来,我记得我还和几个同学一起跑到实验室那里,偷偷去看已经换上宽大的列宁装的洋新,1952年暑假“院系调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燕京大学的物理系合并成北京大学物理系,迁址到燕,黄昆先生给比我们低一届的新生讲“普通物理”,好评如潮。

我真正做黄昆先生的学生是从1954年开始,那年黄昆先生给我们这个年级开“固体理论”的大,我们年级有80名学生,可是慕名而来听课的人非常多,一百多人的阶梯教室挤得满满的,还不够坐,我们只能早早地去占座,黄先生讲课物理概念交代得非常清楚,虽然也是满篇的公式和推导,但听的人却很容易理解,很有些引人入胜的感觉,愈听愈有意,1953年半导体晶体管在美国问世,黄昆先生敏锐地看到了这一新兴学科对中国建设的重要意义,建议在北大物理系设立半导体的培养方,1954年物理系第一次分专业和专门,我们固体物理专门化又分了三个方向,我被分在半导体物理方向的小组中,共有10,黄昆先生又和洪朝生、王守武和汤定元共同开设了中国第一门“半导体物理”课,黄昆先生讲的“pn结和晶体管原理”就是对我的半导体物理的启蒙教育。

1955年我们大学毕业,半导体物理方向的10人中只有我一个人留在北大做助,我就去找当时任固体物理教研室主任的黄昆先,他让我去排“半导体物理实验”的课,当时学生中有一股隐约的风气,好像物理学得好的学生才能去学理论,那才是深奥的,二等的学生才去做实验研,我并不喜欢做理论研究,觉得太枯燥无,而且也自知理论研究要的那些数学基础我毫无兴趣,没有这方面的才,所以他的这一安排正中我的下,但是黄昆先生还是给我解释说,实验研究对物理发展是极其重要的;应该是大部分的人去做实验研究,只有少数人去做理论研,“半导体专门化实验”是培养半导体方面学生的一个重要环,记得当时我要排的两个实验是霍尔(Hall)效应和光生载流子的寿,但我那时确实太年轻、幼稚了,毛手毛脚,走起路来像一阵,由于我的疏忽,曾把当时排实验用的、国内还没有的一块锗单晶摔成两截,坐在台阶上,黄先生也没有太责备我,只说要我好好向黄永宝先生学习,说他的实验做得好,“做实验学问大着呢”。在其他的场合下,我也听他多次说过,做实验很不简单,不光要动手,还要动,做实验研究要有多方面的知识,要有电子学的知识、光学仪器的知识、机械的知识,甚至还要生活的知,有一次他还开玩笑说,他自己就是因为手太笨了,总是弄不好才去做理论研究,当然谁也不会相信他的这句,记得还有一次,他说起一个故事,当年西南联合大学的时候,有几个人做宇宙射线的研究,每天都带着仪器爬到山上去测量,去等,他当时就嘲笑他们,说“这能得到什么结果,白白浪费时间”。但是经过他们不懈的努力和耐心,几个月后还真有了新的结,他当时具体的叙述已经记不清了,可是他说的那些做实验研究的精神——要认真,要有耐心,要用“心”去做,永不放弃,却让我记了一辈子,受益匪浅,对实验研究工作愈做愈有兴趣。

1956年为加速半导体人才的培养,作为国家的紧急措施,高等教育部决定由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和东北人民大学(现在的吉林大学)抽调两百多名三年级大学生和部分教师在北大举办为期两年的“五校联合半导体专门化”。黄昆先生是这一措施的主要建言人和主要执行者,他担任了半导体联合教研室的主,一切的课程安排(包括实验课)、人员的组织、实验研究的方向等等,他都要亲自过,他自己还要开设“固体物理”的课程,并和谢希德先生合开“半导体物理”课程。

1954年时,黄昆先生就提出要请一位半导体实验方面的苏联专家来教研室指导工,华西里也夫就在同年年底来到了北,后来发现,经教育部和外交部层层上报,请的过程不知是哪个环节出了毛病,请错了,华西里也夫他是一位金属物理专家,于是马上再补申报请一位半导体实验方面的苏联专,1956年时,所请的做同位素扩散方面研究的苏联专家桑杜洛娃也来到了半导体联合教研室,我被调去做她的专业翻,黄昆先生对专家的工作极其重,在确定直接受专家指导的教师名单时,都经过精心挑选,五所学校都安排了有经验的年轻教,北大的李克诚1956年毕业,黄昆先生很看重他的实验能力,觉得他的头脑好、手也巧,是个很好的实验研究人才,把他留在了专家的组,说老实话,我们都觉得从物理水平和成就来看,黄昆都比桑杜洛娃强得多,桑杜洛娃也很佩服黄昆先,但黄昆很尊重专家,定期听取她的意见,关心她组里的研究进展,还常把我叫去问同位素扩散实验室的建设情,黄昆先生那时还不到40岁,带领我们这些二十多岁的队伍攀登科学高峰,意气风发,而且大家都很快,我做翻译工作,和黄先生接触得也很,记得有一次我抱怨说,每次请客吃饭,我老吃不,我坐在他们中间,专家说的时候我得听着,然后翻译给黄先生听,他回答了,我又得翻给专家听,看着一桌好菜我却没有时间,黄先生笑着说:“你吃不饱是你没本事,人家尹道乐给华西里也夫做翻译,不但吃得饱,还能吃鱼头,”我说:“你怎么一点儿也不怜惜部下,在上海时苏步青在锦江饭店宴请专家,他看我吃不饱,还叫服务员包了一包点心给我带,那好,以后我偷工减料,你们说三句我翻一句,反正你们也不知,”大家哈哈大,当然我是不敢偷工减料的。

当时黄昆先生给我的印象是:一个有学问的老师,一个有远见的学术带头人,一个精力充沛、满腔热情、要求严格和爱说俏皮话的领导。

这个时期的黄昆的工作,可以用“日以继夜”来形,他对自己的讲课要求又很高,每天备课到深,长期的劳累使他一夜之间就掉光了头,那个时期,他的三个儿子还都很幼,他根本无暇顾家,家里的事都是他的夫人李爱扶做,而李爱扶还要在实验室上,1958年他出生才几个月的可爱的最小的儿子因意外窒息而夭折,黄昆先生心里也很难过,但丝毫也没有影响他的工作热,此后几十年我们从来也不敢再提这件,黄昆先生为培养这批中国半导体事业的栋梁之才确实是耗去了他的大量的心,这两百多人很快都成了中国半导体事业的骨干,在全国遍地开,黄昆这一时期的工作对加速国家的建设功不可,得知杨振宁先生得到“诺贝尔奖”以后,1959年我曾问过黄昆:“有人说你如果不回国也有可能得到‘诺贝尔奖’,你回国不后悔吗?”他想了一下说:“也许在国外继续做研究,个人业务成就会大一,但是,从国家来说,我现在做的事还是很有意义,”现在的媒体在宣传黄昆的时候,只偏重他本人学术上的成就,而忽略了在他最年富力强的十多年里(就算除掉“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为中国做出的这一项重大贡,用一句话来形容他一点也不为过,就是“一代宗师惠千秋”。

1959年,许多高级知识分子加入中国共产,黄昆先生也申请入,他找的入党介绍人是北大党委副书记兼物理系总支书记张群玉和物理系副系主任沈克,他们两个都是大忙人,因而就责成我去做具体工作,了解黄昆先生的历史、世界观和人生,这样我得以有机会和黄先生进行多次的长谈,听取他的想法;同时,用个别谈话和开座谈会的方式听取他过去的、当时的朋友和同事对他的意见,归纳总结后再反馈给他,听他的回应和看法;然后写成报告交上级党委讨,通过这件事,使我对黄先生有了进一步的深入了解;而这种了解的正确性也被以后的几十年所证,黄昆是一个很真诚的,他认为是对的东西,那一定是他经过考虑后认识了的东西;如果他错了,那一定是他认识错,他绝无半点投机和看风使舵的成分,也不会耍弄权,他是以一个科学家的认真态度来对待政治的,但政治要比科学复杂得,“文化大革命”一开始黄先生就受到了冲击,他也不知所,但他认为一定是自己错了,要放下架子改造自,去过他家的人都知道,他一辈子的生活都十分简单而朴,除了爱去香山爬山外,业余爱好就是看看英文小说,没有其他奢,他对自己家人的要求十分严格,甚至近于苛刻,比如说拿工资奖金的大部分都去交党费,还有对儿子的过分要求,等,但他是真诚的,他就是那么认识革命的,并无半点哗众取宠之意。

1979年初我随谢希德先生去美国访问,谢希德先生在时隔20年之后见到了许多老一辈科学家的朋,有人提到黄昆在1976年《红旗》杂志上和段学复共同发表的那一篇题为《喜看工农兵学员茁壮成长》的文章,对黄昆先生有着重大误,据我所知,是“四人帮”时期当时的军宣队校领导要求黄昆写一篇教改的文,他写了一个稿子,和后来发表的那篇有原则性的差,他们不满意,就叫他们的“御用”写作班子“梁效”去,改回来以后拿去给黄昆看,黄昆拒绝,结果发表以后,就成了那一篇被“四人帮”利用来反对邓小平的文,这其实完全不是黄昆的本意,很冤,我们作为他的学生和同事,应该为他说句公道话。

“金无足赤,人无完,”黄昆先生也不是没有缺点的,他有时也相当主观和片,正因为他很强,难免在言语中会伤到一些人,但他从来不搞阴谋和算计,君子坦荡,又比如,他评价一个人的业务能力往往先入为主,一次印象就很难再改,当他声誉日隆时,虽没有达到一言九鼎的程度,但他的一句评语就会对后学者的前途造成重大影,有些年轻人和中年人与他接触时,有一种如履薄冰的感觉,难于和他接,而且后来也不像早期还有人能经常提提意见,所以他自己也并不太知道。

其实黄昆先生不是一个神,而是一个人,一个真诚的人,一个有才能、有学问的人,一个有非凡成就的、对中国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一个爱国,他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这是我对黄昆先生的认识。

作者简介

虞丽生,北京大学物理系教,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留校工作至退,长期从事半导体光电器件的教学和研究工,曾出版《光导纤维通讯中的光耦合》及《半导体异质结物理》等专著。

同类推荐
  • 比尔·盖茨传

    比尔·盖茨传

    比尔·盖茨从小就很个性鲜明,聪明好动,精力旺盛,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并争强好胜。童年时期的小盖茨非常喜欢读书,大部分时间都是和书相伴度过的。他经常一连几个小时都坐在父亲的书房里如痴如醉地阅读。但是他对一般的儿童书籍,例如卡通、童话之类的并不感兴趣,而是非常喜欢阅读各种大人们的书籍。他最喜欢读的就是《世界百科全书》。小盖茨不但对书中的内容从头读到尾,而且还非常喜欢在读完后对书中的内容进行思考。比尔·盖茨良好的家庭教育让他的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为他日后的事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曼德拉的传奇人生

    曼德拉的传奇人生

    纳尔逊·曼德拉1918年7月18日生于南非特兰凯斯。先后获南非大学文学士和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律师资格。曾任南非大青年联盟全国书记、主席。于1994年至1999年任南非总统,是南非首位黑人总统,被尊称为南非国父。本书从曼德拉的童年开始,记录了他从酋长继承者,到青年领袖,直到入狱27年,并且在出狱后成为首位南非总统的传奇人生。带领读者去认识去喜欢去尊敬一位全世界人都爱戴的自由战士。向读者传达曼德拉的精神之光。
  • 名人传记丛书:富兰克林

    名人传记丛书:富兰克林

    名人传记丛书——富兰克林——他从苍天那里取得了雷电,从暴君那里取得了民权:“立足课本,超越课堂”,以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让中小学生从课内受益到课外,是一生的良师益友。
  • 杜威:教育即生活

    杜威:教育即生活

    1919年,应胡适等人的邀请,杜威开始了长达两年之久的中国行,这不但在当时中国的知识界和教育界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杜威思潮”,同时在某种意义上也成为1922年的学制改革的先锋。杜威的讲演对胡适、陶行知、张伯苓等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这次访华,也对杜威自己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古老中国的“新”与“旧”、传统与现代的交锋也给他带来了丰富而深刻的启示。从1919年6月8日开始,杜威先后在教育部礼堂、清华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等地作了16次社会与政治哲学讲演,16次教育哲学讲演。此书精选收录了杜威在华期间的16次教育哲学演讲和16次社会哲学与政治哲学演讲,体现了大师的视野和风范。
  • 李国文说帝王将相

    李国文说帝王将相

    以春秋战国到清末历朝历代著名的帝王将相作为抒写对象。帝王的聪昏周期率、宫廷喋血、将相的作为与专权、腐败贪官的触目惊心……历史钩沉,广征博 引,文笔老辣,入木三分。浓缩了帝王将相历史,读之大开眼界。
热门推荐
  • 红大衣

    红大衣

    创作,是以真挚清澈之心与外界交融的过程。感谢《北京文学》能够让我的中篇处女作《红大衣》问世。 《红大衣》三次易主,它的款式和颜色几经改头换面,折射着大衣主人们命运的跌宕和时代的变迁。 我以红大衣为线索,以时代变迁为背景,作人性白描,尤其是“外公”和“母亲”两代人的勇气和对理想的永不放弃。 80年前,“外公”,一个东北的土财主,有一个不能被家族接受的理想:他的女儿们长大了个个都要做医生,不靠男人吃饭。他放弃了土地进城打工,将女儿们送进学校。日本鬼子的奴役,长春被围时的饥饿,都不能让他放弃理想。
  • 王阳明心学全书

    王阳明心学全书

    《王阳明心学全书》是罗智先生时隔三年推出的最新心学研究著作,这既是他对多年潜心研习心学的全面总结,也是他对心学研究作品创作的一次创新。这是国内第一部以笔记的方式解读王阳明心学智慧的著作。罗智先生把阳明心学和王阳明的一生融合在了一起,传记+心学的解析,使得全书的可读性和实用性都较高。罗智先生总结了以往作品的成功经验,采用全新的形式创作本书,全书内容轻松易读、见解独到,囊括了《传习录》的全书精华,无论是思想性还是文艺性,都较以往更上一层,是难得的阳明心学上佳之作。
  • 幻影

    幻影

    五月的夜晚,气温下降得特别快,和白天的炎热形成强烈的反差。路上没什么人,孤零零的路灯立在街道的两旁,发出凄冷的光晕。喝得醉醺醺的我,腆着肚皮摇摇晃晃地从酒吧里歪出来,外面竟叫不到一辆空载的出租车。我沿着马路走走停停,一阵冷风吹来,酒一下子醒了大半。单薄的白衬衫紧紧贴在皮肤表面,冷风从裤腿里直往上灌,燥热的酒意顷刻间散去,身体不由自主地开始打颤。我缩起脖子,将胳膊交叉环抱在胸前,埋头前行。走了大约半个钟头左右,不知不觉来到了一条主干道上,放眼望去,几百米的前方屹立着一座威严的高架桥。
  • 锦年爱,微微凉

    锦年爱,微微凉

    《青春密码:锦年爱,微微凉 》集合了青春里美丽而忧伤的故事。多少人的青春,是锦年有爱,却终要分离?因为年轻,分离似乎只是道个别而已;因为青涩,失去似乎也显得美丽……把这些青春故事用文字讲给你听,你会想起谁?我们曾相爱,想到就心酸。青春回味,几多深情。
  • 求不得,爱别离

    求不得,爱别离

    她与他的开始就像是一场安排好的戏。他动心,她沦陷。情到浓时,他却让她把昂贵的项链去送给另一个女人。原来,一切真的只是一场戏吗?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宋氏家族全传

    宋氏家族全传

    宋氏家族被称之为“民国第一家族”。宋查理的三双儿女均有着显赫的背景,影响着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长女宋霭龄嫁孔祥熙,次女宋庆龄嫁孙中山,三女宋美龄嫁蒋介石;长子宋子文是民国财政部长,后升任到行政院长,二子宋子良是民国广东银行行长,三子宋子安是香港银行行长,他们在政治、经济、金融领域的地位举足轻重。 在风云变幻的三四十年代,这个家族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全世界都是名声显赫的,宋家王朝的变迁在民国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一页。
  • 美丽的日子

    美丽的日子

    滕肖澜的《美丽的日子》,叙述沉着,结构精巧,细致刻画两代女性的情感和生活,展现了普通女性追求婚姻幸福的执著梦想,她们的苦涩酸楚、她们的缜密机心、她们的笨拙和坚韧。这是对日常生活中的美与善、同情与爱的珍重表达。名实、显隐、城乡、进出等细节的对照描写,从独特的角度生动表现了中国式的家庭观念和婚姻伦理。
  • 闯关东年画

    闯关东年画

    中国老百姓,从前过年家家贴年画。年画都以木版印制,所以又叫木版年画。在中国民间,提起木版年画产地,大家往往都能数出天津的杨柳青,河北的武强,山东的潍坊,河南的朱仙镇,陕西的凤翔等。可是谁能想到,东北的吉林也曾经是木版年画的产地。这里的年画,被称为闯关东年画……清末,在山东济南府的历城县也是出名的大响马程咬金的老家斑鸠屯,有一户老李家。这家人家老爷子领着三个儿子过日子。其中老二叫李祥。他从小就好动脑筋琢磨事儿。爹老了,为了让李家祖上出人头地,小时就送李祥到济南府一所私塾学堂读四书五经。
  • 坏家伙

    坏家伙

    从办公楼出来,我趿拉着一双鞋。第一次走进这幢楼,也趿拉着鞋。我是实在等得不耐烦了,才跑去找他们的。妈妈办了提前退休的手续,回到家里已经两个多月,我顶职的事,一问就是叫我们等着。那天红毛告诉我,市长到了劳动局,在开会。我对红毛和光头说:去弄只鸡来,我把它送到会场去。两个家伙一听就哈哈笑,一齐说好。只要是捣蛋的事,他们就开心。那时候,劳动局在我眼里,就是一个嘀嘀咕咕的老头,加上一幢楼房。一年十二个月,楼房也是十二层。一层一层往垒,楼上的地板,就是楼下的天堂。一些房间其实空在那里,给我一间,我们一家就可以住得足够宽敞。
  • 重生空间之锦绣年华

    重生空间之锦绣年华

    前世碌碌无为,太多遗憾,后悔浪费光阴,上天仁慈,让她重来,甚至还得到一个空间,她想这一世,把握年华,享受幸福,尽最大努力爱护家人,身后始终有那么一个人默默守护着她,岁月静好,不负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