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50800000011

第11章 生命的意义和苦难

——读《从空虚到充实》

《从空虚到充实》是穆旦于1939年9月完成的诗作,其时诗人已经历了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由长沙西迁昆明的三千里徒步跋涉,正在由三校组成的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学习,并开始系统接触英美现代派诗歌和文论。因此,这一时期他的诗歌如本诗中所表现的,既可看到坚实的对中国现实的观察与思考,也可看到西方现代派诗歌的探索生命意识与表现方法的影响。

《从空虚到充实》分为四章。第一章开首两句,“饥饿,寒冷,寂静无声/广漠如流沙,在你脚下……”以抽象的概括与形象的比喻展示了一幅现实的背景:动乱、凋敝,不能确定地把持住什么,当然这可以看做诗人内心的凌乱与孤寂的反射。如果一切皆流,那么能否“固守自己的孤岛”?然而“无聊”,于是“让我们谈话”,如果交谈能够缓释生存的重压和解答生命的疑惑。第三节设置了一个戏剧化人物Henry王,通过对他在咖啡店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描写暗示出诗人紧张、矛盾、焦虑、无所适从的内心感受。“洪水”的意象第一次出现在诗中,它张开臂膊呼喊“来了”,它带来了什么还不太确定,但无疑有某种新的东西。Henry王身上有“潮水上浪花的激动”,然而咖啡店中,“梦幻的眼睛”、“圈圈的烟雾”,一如那混乱的不可把握的现实,既迷茫犹疑,“我做什么好呢”,又果敢自省,“我不能再迟疑了”。然而当街上的人们唱着“起来,不愿做奴隶的……”时,他尽管热血沸腾,却只能“把头埋进手中”。既然原来完整的世界已经破碎,怀疑的种子已经播下,就没有任何价值观可以不经检验而被接受。犹疑、自省,正是走向探索的开始。

第二章,写种种对于生命的不同态度。当洪水汹涌而至的时候,它带来了对原有秩序与意义的冲击和破坏,“从东北到西南我不能/支持了”。外部世界的不能把握迫使“我”退回到内心世界,第二节通过对“我的一些可怜的化身”的行为的描写,衬托出这一内心世界的“自由、压力与变幻”:这个沉默的女人,祈求怜悯而成为张公馆的少奶奶;这个人说人生如梦而玩世不恭;这个人心怀国家而身心俱累,渴望一间温暖的住屋;这个人国破家亡而诅咒战争。第三节以反语引出一个“不讲理”的“他”,在“我们”醉生梦死的华宴中只有“硫磺的气味裂碎的神经”,然而他拒绝忏悔、彷徨和动摇;彻底冷漠与悲观的“我们”不可能理解这样的人,他不依赖“我们”的法则而生存。这一章看似出现了许多“个人”,有的消极,有的积极,有的动摇,实际上诗人是以一种客观化的方式并置了自我的各种可能性,请求观察和判断。穆旦笔下的自我从来不是完整的,它破碎、分裂、多面、要求被省察,这正表现了一个具有反省精神的现代自我的复杂性。

第三章由反省而批判,对整个社会普遍的麻木、沉沦作隐喻式的描写和呼吁。“你”是“我”的弟兄和朋友,“我们”一块走路,却又“交换冷笑、阴谋和残酷”,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虚伪和冷酷在末句惊雷似的一声“然而什么!”中受到批判。报纸是现代文明的产物,它所登载的却不过是露珠汇成的“流不长久也流不远”的细流,艳丽的歌声、祖传的契据、雄辩、故园、黄油面包、家谱、道德法规,全都流过去了,现实在诗人的体验中如此糜烂、守旧、琐碎、空幻,还有什么能够把持?“我”敏感于洪水泛滥的前兆,希望能将抚养“我”的大地把住作为依持,然而大地枯寂,水来了,“站脚的地方,/也许,不久你也要流去”。不确定的自我的矛盾心理又在这里出现了:清醒于社会的普遍堕落,怀抱着对理想与希望的信念,然而这样的信念,却交织着坚强与脆弱、执著与疑惧。

第四章,洪水带着穆旦诗歌中惯有的气势与力度冲击原野,“死亡的符咒突然碎裂了”,“遍野的白骨旋动”,粗野、洪亮的笑声“张开像一个新的国家”,洪水带来了毁灭,也带来了新生的希望。诗人一面否定“我们嘴角上疲乏的笑”,一面“要从绝望的心里拔出花,拔出草”,抽象词与具象词的绝妙搭配,使形象与力度俱有,诗人矛盾着、斗争着、痛苦着的内心似乎也明朗化了。紧接着这种明亮的希望扩展至矿山、火线、各样勃发的组织,诗人在工人运动和爱国士兵中发现了新生的力量,但自我生命与命运的迷惑在瞬间的闪亮之后依然黯淡,“在一挥手里/谁知道一挥手后我们在哪儿?/我们是这样厚待了这些白骨!”穆旦拒绝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第二节是一个插曲,叙述了一个戏剧性场景,由德明太太对老张的儿子的话语引出小张与他的爹爹、哥哥的对比:前者战死疆场,后者种田请安。但是更为迫紧的是,“我”听到了洪水的由远而近,“吞噬着古旧的血液和骨肉”,以洪水除旧的信念作结,这里似乎可以算做一个“充实”的结尾。

全诗以洪水为中心意象组织起来,洪水既可看做有形的战争的象征,又可看做某种无形的破坏现实秩序的力量的象征,它带来毁灭的恐怖,也蕴藏着新生的希望,它使现实动荡不安,前途未卜,从而引起个人内心的惶惑多变、不知所措。穆旦遵从于这样的内心感受,诚实地表现了混乱现实中自我分裂而又执著于生命意义探求的痛苦和紧张。“形式是内容的延伸”(罗伯特·克利莱),本诗的艺术形式协助并表现了这一现代性主题。在洪水的整体的象征框架之内,诗人设置了许多戏剧性人物,Henry王、“这个人”、“这又是一个人”、“他”、老张的儿子、小张等,描写了人物的行动、对话、独白和心理,表现了一个统一的主体解体后的多种可能性,客观化的处理既是对某种既定价值观的不信任,又构成一种反讽的距离,不是树立新的权威,而是启发读者对于生命意义与苦难的认识和思考。此外,诗中同一小节中常常有从“我”到“我们”的交替,“我想我也许可以得到他的同情,/可是在我们的三段论法里,/我不知道他是谁”。“从我们的日记里摇下露珠……我坐着哭泣。”“我看见了遍野的白骨/旋动,我听见了传开的笑声,/……谁知道一挥手后我们在哪儿?”“因为我听见了洪水,随着巨风,/从远而近,在我们的心里拍打。”“我”与“我们”既相融又对立,“我”是“我们”中的不和谐音,“我”挣扎着寻找那个“可以感觉得到的信念”,却始终无法摆脱作为“我们”中的一员的身份,“我”的求索于是变得更为醒目也更为艰难,对“我们”的审视自然也包含了对“我”的检省,省察与自省并存。穆旦坚持从自己的感受出发去体会他人,却并不抬高自己,“我”包含在“我们”中,显示了一个诚实勇敢的诗人的内省深度。

“他(指穆旦)的思想并不狭隘,但他逃不出实际生活的牢笼。”穆旦像西方现代派诗人那样敏感着内心世界的剧烈冲突、生命的虚无与苦难,但他并未堕入彻底的虚无主义或宗教救赎之中,而是在最个人化的表达中与苦难深重的中国大地血脉相通,“中国的新生》”、“道德法规”、“勃发的组织”,隐喻着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心与思索,后者隐现于对自我生命的探索之中,互相充实。正是在这一点上显示了穆旦是一个现代的中国诗人。

《从空虚到充实》有三个版本,发表于1940年3月《大公报·文艺》(香港版)的初版与二版、三版有较大差别,除去个别字句的修改变动之外,三版(本文依据的底本)删去了初版第四章末尾的18行诗句,现抄录如下:

于是我病倒在游击区里,在原野上,

原野上丢失的自己正在滋长!

因为这时候你在日本人的面前,

必须教他们唱,我听见他们笑,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为了光明的新社会快把斗争来展开,

起来,起来,起来,

我梦见小王的阴魂向我走来,

(他拿着西天里一本生死簿)

你的头脑已经碎了,跟我走,

我会教你怎样爱怎样恨怎样生活。

不不,我说,我不愿意下地狱,

只等在春天里缩小,溶化,消失。

海,无尽的波涛,在我的身上涌,

流不尽的血磨亮了我的眼睛,

在我死去时我听海鸟的歌唱,

虽然我不会和,也不愿谁看见

我的心胸。

删去的诗行延续了对“我”内心的矛盾、复杂性的充分揭示,没有最终的调和,“一方面向往抗日战争的理想,一方面向内退缩,有软弱,恐惧和矛盾”。这和前面刻画的多种“我”的形象以及揭示的多种矛盾心理应该是统一的,因为“他不要塑造表面的英雄形象,而是要无所顾忌地探究人性中复杂的,甚至是混乱、不贯彻或非理性的部分”。这是诗人在心理探索方面达到的深度。

(李雅娟)

同类推荐
  • 夜行者:毛福轩烈士传

    夜行者:毛福轩烈士传

    毛福轩(1897-1933),化名毛恩灏,湖南韶山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韶山支部书记。1927年任中共湘潭县委书记、湖南省委委员。1928年春赴上海,在国民党金山县公安局从事地下工作。1933年2月在上海被捕,解来南京,5月牺牲于雨花台。
  • 故人西辞

    故人西辞

    我从小喜爱文学。《一捆教科书》中的指导员,遭敌机轰炸,为保护教科书而血染书页,令我声哑泪流。《"钉子"精神》中,雷锋钻挤时间学习的劲头,深深地扎入我幼小的心。而我家里很穷。寒风蛇一样钻进空荡的裤管,冰刀似地割腿划心。用草绳扎紧裤管口,寒气还是针一样刺进肉。多年后,我买条绒裤,暖得冒汗,才惊喜世间有保暖物,惊奇地发觉,小时的棉裤早被哥姐们穿得徒剩其名了。读高中时的菜钱,急得父亲屋里屋外反复撞。白发祖父捏五块钱来,祖孙三代共坐一条板凳。
  • 雪野茫茫俄罗斯:勃留索夫抒情诗选

    雪野茫茫俄罗斯:勃留索夫抒情诗选

    本书是俄罗斯象征主义诗歌盟主勃留索夫的诗歌精选,译者按年代从勃留索夫的诗集(含未出版诗集)中选译(共141首),分为十辑。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俄罗斯文学与文化生活中,勃留索夫是个非同凡响的人物,被誉为“青铜和大理石”铸就的诗人。在诗坛上,勃留索夫还以诗歌理论家著称。
  • 希望:鲁迅散文

    希望:鲁迅散文

    鲁迅是民族的脊梁,鲁迅散文,是民族的灵魂。本书是鲁迅散文的精选集,是从《野草》《朝花夕拾》和《夜记杂感》三个部分中精挑细选出来的最有思想而又最有温情散文。选编者钱理群、王得后是鲁迅研究界影响力最大的学者。他会把最简单的言语 (中国话),调动得(极难凋动)跌宕多姿,永远新鲜,永远清晰,永远软中透硬,永远厉害而不粗鄙。他以最大的力量,把感情、思想、文字,容纳在一两千字里,像块玲珑的瘦石,而有手榴弹的作用。
  • 驳圣伯夫:一天上午的回忆

    驳圣伯夫:一天上午的回忆

    本书作者对法国文学史上著名文学批评家圣伯父作品的批评与评价。既不是论文也不是小说,而是一部艺术作品。一块小玛德莱娜蛋糕,牵引出丝丝缕缕、连绵不绝的无意识回忆,然后笔锋一转,尖锐犀利。作者强烈抨击权威批评家圣伯夫批评方法的机械和错误,及因此造成的对当年法国文坛所有文学天才的轻视与误读。全书既有抒情的叙述,又有理 性的思辨,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映照。书中有近半篇幅笔调与《追忆逝水年华》相似或呼应,是作者思想精华的浓缩,为后来的文本主义和结构主义批评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热门推荐
  • 湘茵有序

    湘茵有序

    高冷王爷燕序和卑微女婢湘茵的狗血甜美故事
  • 警世阴阳梦

    警世阴阳梦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海豚人

    海豚人

    宇宙中一颗离地球8光年的死星爆炸,其核聚变的强光摧毁了地球上的人类文明。除了在地层深处和海底工作的人以外,所有的人都死于强烈的核辐射和高能紫外线照射。陆地上的辐射太强了,几乎所有的动物都灭绝了,而海里的鱼类和哺乳类却很昌盛。于是覃想到了用基因技术改进人类。他们养育出了带脚蹼和鼻瓣膜的“海人”。但海人还是无法长期生活在海里。覃培育出了“海豚人”,但艇长无法接受,视其为异类。覃把艇长冷冻起来了。270年后,海人和海豚人遵照覃的遗嘱使艇长复活。看到海豚人的昌盛和海人的弱小,艇长十分不悦,他企图利用核潜艇和灾前留下的武器建立海人的权威……
  • 妖灵手册

    妖灵手册

    万物皆有灵,万物皆有灵,万物皆有灵,万物皆有灵!!
  • 中国历史宫殿故宫之谜

    中国历史宫殿故宫之谜

    故宫的设计师们如何用亭台楼阁烘托天子的威严?置身于其中的帝王, 又用怎样的心态面对此间的一草一木,深锁的宫门内,究竟隐藏了多少秘 密?君臣们指点江山的大殿内,又蕴藏着多少杀机? 中国古代最引人注目的舞台在故宫,最隐秘无闻的战场也在故宫。故 宫是中国建筑艺术的样本,也是一座皇家艺术宝库;故宫是中国宫殿文化 的集大成者,也是一段段历史的见证者;故宫是一座充满权谋与暗算的城 堡,也是无数宫廷谜案发生的现场。
  • 炼仙神道

    炼仙神道

    炼尽天下物,掌控世间人,唯物主上道,唯仙唯神乐逍遥,一本残破秘籍,掌控所有辅道独成一脉,谁说辅修不能成神,看我炼尽天地万物为我所用。
  • 五经算术

    五经算术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GREAT EXPECTATIONS

    GREAT EXPECTATION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郊庙歌辞 享节愍太

    郊庙歌辞 享节愍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夜宸

    夜宸

    黑暗之中,夜宸高举王座,执掌死亡,恐怖是她的使者,痛苦是她的侍从,战争是她的先锋,瘟疫是她的护卫。经历无限的世界,她将死亡带给所有人,完成惊悚的任务,她将敌人的头颅踏在脚下。本书读者群:壹捌柒陆玖肆壹叁零